A. 當代社會仍需要魯迅精神800字作文素材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充塞天地之間的黑暗和寂靜.在他身後,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與覺醒……
——題記
也許,我們對魯迅的了解大多在於他的作品,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為革命獻身偉大品質和崇高精神.一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高大形象,在人們心中刻下了他的印跡.
巴金爺爺曾經贊美魯迅「你象一個普照一切的太陽,連我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輝,你象一顆永不殞落的巨星,在暗夜裡我也見到你的光芒.中國青年不會辜負你的愛和你的期望,我也不應當辜負你.你會活下去,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中國青年的心裡,活在全中國人的心裡.」
魯迅總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他寫下了很多深刻的話,也說了些過激的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聖人」,而且一輩子也沒有承認誰是「聖人」.他的祖上也「曾闊過」,到他卻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戶兒」;父親久病,作為長子的他經常奔走於當鋪與葯鋪,受盡白眼;他曾因溜進百草園翻何首烏,捉斑蝥,被先生責罰;他留過學,學過醫,成績平平,棄醫從文;他思想活躍,先是進化論,繼之超人哲學,後來社會主義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國近代思想快速發展的痕跡.但他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幾代中國人.他「吶喊」過,想憑一己之力,喚醒沉睡的同胞,搗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他也「彷徨」過,孤獨地在故紙堆里抄寫古碑;他更妥協過,接受了母親「贈送」給他的「禮物」;他絕對疲憊過,「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總之,他同普通人一樣,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對,他自己也曾說「矯枉必須過正」;他深情祝福中國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忘卻」!
不久,我學習了魯迅先生寫的《藤野先生》,從文中我懂得了魯迅先生立志救國,年輕時到日本仙台學醫,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但自從在學堂看了電影後,看見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那些中國人看見自己的同伴被槍斃,還拍手歡呼的情景,魯迅先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受傷,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他發現,無論他的醫術怎樣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體,只能使國民變得強壯,但是並不能喚醒中國人的麻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給俄國人看客.因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醫學,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從此走上了文學道路.
這位巨人,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反抗黑暗勢力,追求光明,他的行動蘊含著中國將要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他為了中國,為了民族,為了新中國的到來,她真是費盡了心血.今天,新中國終於成立了,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可惜,他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我們更應該汲取魯迅精神力量的領域,繼續向魯迅思想前進,迎接更多的挑戰,為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境界而奮斗
B. 舍棄不需要的東西作文素材
學會放棄
生活中,我們總是徘徊在得與失之間。這時就有了選擇,同時也有了放棄。有時候,面對取捨,真的很難做出放棄因為這些東西真的很美麗,很精彩,很迷人,但當你放棄它之後,你會猛地發現:原來放棄也是一種智慧。放棄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選擇,讓我們打開塵封的記憶,不難發現:有些人放棄少許而獲得許多,有些人因放棄而一夜成名。
比爾。蓋茨,這個閃光的名字,難道他就沒有過放棄嗎?他曾經放棄過: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堂計算機課上,他與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談論著如果成功研製某軟體,就會使整個計算機領域產生空前飛躍。他提議輟學研製該軟體,那個朋友猶豫了,最終他拒絕了。但是比爾。蓋茨知道有些東西可以放棄,可有些東西永遠也不能放棄,他放棄了上學深造的機會,得到的卻是三年後的成功。正因這可貴的放棄,使比爾。蓋茨在自己的領域自由翱翔。
放棄看似艱難,其實很簡單;放棄看若普通,其實體現了一個人崇高的精神。
「兩彈元勛」鄧稼先是一個長久以來鮮為人知的人物他曾經放棄了在美國舒適的生活環境,去英國深造的機會,毅然踏上回國的道路,為中國科技做出了歷史性轉變,為祖國科學事業鞠躬盡瘁,創造了輝煌的偉業……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公司給了一位記者一筆豐厚的資金,要她幫助做一份宣傳報道,報道一下本公司的產品質量如何好,價格如何低廉。但當這位記者參觀這個公司的時候卻發現此公司產品質量不過關,這時她猶豫了,最終她還是拒絕了該公司老闆的請求。因為,她懂得不該擁有的就應該舍棄。金錢的確誘人,但良心還是最重要的。這個記者放棄了金錢,但是她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可見她精神的偉大。
當你手持玉石卻不慎滑落之時,切勿遺憾,難道你不曾看見水中盪漾的絲絲漣漪?
當你乘船在海中游盪,看到美麗的景象,切莫留戀,停下手中的槳,難道你不曾見面前就是成功的彼岸?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日的落葉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點點褪了它的顏色,一點點散了它的芬芳。此時,不要惋惜,難道你沒有看到秋冬之後的春天又是怎樣的生機勃勃?
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學會放棄,或許你將得到更多,不再彷徨,走向成功,從學會放棄開始!
C. 成長需要挫折/動力/失敗的作文有什麼素材
挫折擋不住強者(張海迪立志成才)
張海迪自幼就嚴重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邊緣,身體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來,她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文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並自學了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張海迪相比,我們這些身體健壯的人又當做些什麼呢?
勇把挫折當動力(凡爾納的16次投稿)
19世紀法國聞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後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丹麥聞名童話家安徒生處女作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即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但他毫不氣餒,筆耕不輟,終於成名.英國詩人拜倫19歲時寫作的《閑散的時光》出版後,即有人把他罵得「狗血淋頭」,說他「把感情抒發在一片死氣沉沉的沼澤上」.然而拜倫並未退卻,而是以更為優秀的詩作往返敬那個誹謗者.
逆境奮爭,苦中尋樂(高士其苦鬥病魔)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回國以後,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解放後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後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天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苦難也是一筆財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賓)
王洛賓,這位被譽為中國「西部民歌之父」的音樂大師,一生歷經飲坷,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長期處於心理壓力極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卻以「勝似閑庭信步」的態度,投身於大西北的沙漠孤煙之中,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D. 生活需要放鬆的作文素材
在生活中,我們誰都逃避不了現實,誰都要面對現實,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永遠沉浸在美好的夢境中一輩子,是夢,總會有醒的哪一天,夢醒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留下一絲絲的傷感。
很多人都喜歡看電影和電視劇,常常被美好的畫面感動地流淚,總傻傻地以為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以為那種美好幸福的故事情節都是屬於自己的。電影的美好故事情節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在你生活中上演,電視劇的大結局再怎麼美好也不是你生活的大結局。我們需要每天面對這個現實的社會,我們需要每天為自己的生計而奔波在這個讓你想離開而又不能離開的喧囂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多人的內心都是被物質與利益擋住了眼睛,很多人做事情都是斤斤計較,步步算計,生怕自己吃了虧或者少佔了便宜。
在這個城市中,很多人都成為了金錢與物質的奴隸,很多人每天都在為著這些目標追逐與奔走,其實很多人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他們很想休息,但是面對自己的上司與客戶,他們表現得精神很飽滿,好像永遠都是隨時可以戰斗的士兵一樣。這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房子、車子都成了很多年輕人生活中的第一壓力與目標,總是覺得買了房子就代表有了家,總是覺得有了車子就代表自己活得和普通人有了區別。其實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很多,原來房子並不代表家,原來車子並不能夠代表自己生活有品味。
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大城市,學會放鬆自己的心情與神經,別太讓自己過度勞累,否則得不償失,身體健康,全家平安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可以有理解,我們可以有目標,它們不會因為我們適當的放鬆和休息而永遠不存在,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我們要學會積蓄自己的體力與能量,我們不能跑得太急,否則我們可能跑不完全程就會倒下,永遠站不起來,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鬆自己的身心與神經,生活中的事情才會變得得心應手。
曾經失去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再去念念不忘,再怎麼不舍都已經成了過去,我們要學會珍惜現在生活,學會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生活中,多給他們一句關心與問題,讓他們不要太為你擔憂。學會獨立去面對生活,生活並非你想像的那麼可怕,陌生人也不是你想像的那麼不易交往。其實每個人都和你一樣,都想多認識一個朋友,都想在人生的路上有人陪著一起走。
面對現實,放鬆自己的身心與神經,適當地放慢自己的腳步,去感受一下親情、愛情和友情,學會去欣賞路邊的風景,面對現實,不要讓自己像充足了氣的氣球一樣,隨時都會爆破,我們要適當放掉多餘的氣體,讓自己變得有彈性。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點跑得過快,並不一定就能很早達到終點,學會積蓄保持自己的體力,我們要平安地到達終點。
E.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的作文素材
愛,不等於佔有
挺美的一篇文章,只是只有500字,自己補寫一下
靈魂一但被上了枷鎖,心就無法在天際翱翔。——題記
有一個牧師來到他的新教區,卻發現附近的孩童任意摘取花園里的鬱金香,他感到很痛心。於是有一天,他問一個想摘花的小孩:「你喜歡這朵花嗎?但如果你摘走它的話,它就只能再活幾小時呀。」那小孩想了想,決定把花留下不摘。其它孩子紛紛仿效,於是那年春天院子裡布滿盛開的鬱金香。
那些孩子是真心喜歡鬱金香的,但他們的喜愛只是單純的佔有。牧師的話讓孩子們明白了什麼才是愛的最好表達方式。於是盛開的鬱金香點綴了春天,也裝點了孩子們的心靈。
愛,並不等於佔有。讓他活在屬於自己的天地,才是愛的最好表達方式。
多麼簡單的道理啊!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韓非子》中記載了一個鄭人養魚的故事:鄭人非常喜歡魚,於是買了一缸魚放在家裡。鄭人對魚呵護有加,每天定時餵食,經常給魚換上新水,但魚卻一天天失去活力。鄭人卻在一旁干著急,一點辦法也沒有。有人勸他說:「魚本應生活在江河裡,這么小的一個魚缸怎能讓他們獲得舒適?你還是早點把魚放回河裡吧。」鄭人不聽,不久,魚都死光了。
現實生活中鄭人養魚這種事又何嘗少呢?人們把鳥關在竹籠里,只為了聆聽它清脆的啼叫,但籠里鳥的叫聲日漸凄楚;人們把老虎養在鐵籠里,只為了觀賞它盤踞山林的雄姿,但籠中虎卻日益懶惰,更有甚者終日在籠中睡大覺。……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悲劇已經發生,但無知的人們卻讓悲劇一次次重現。最大的悲劇是什麼?是人們也把自己的孩子關在了「籠」中!人們把孩子關在了書本製成的籠子里,就像那些可憐的小鳥和老虎?這不是愛,是對孩子天性的謀殺!
愛,並不等於佔有;愛,就是要給他自由!
F. 成功需要強大的對手為題的作文素材
讀小學時,諾貝爾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可他的成績卻一直排在同學柏濟之後,屈居班級第二名。一次,柏濟生病住院請假,足足有半個月沒來上學,班上同學都認為諾貝爾再沒有對手,下次考試准能得第一。諾貝爾不理會這些,只是更加刻苦地學習,上課時更加專注地聽講,認真記錄下老師所講的每個要點,生怕遺漏了一點知識。
等到柏濟痊癒回校,班級又進行了一場考試,結果依然是柏濟第一,諾貝爾緊隨其後。同學們都誇柏濟是天才,請了長假還能保住第一名。柏濟搖了頭,說:「其實,我是靠著諾貝爾的幫助才考出了好成績。每天放學,他都毫無保留地把課堂筆記送去給我看。」同學們不可思議地瞪著諾貝爾:「你竟然放棄第一的機會不要,反倒去幫自己的對手?」諾貝爾微笑著,什麼也沒說。
後來,兩人一起考取了當地最好的中學,柏濟回想起往事,找到諾貝爾說:「感謝你的那次幫助,我才能不落下功課跟上教學進度!」諾貝爾笑了,真誠地說:「應該感謝你在前面牽引,我才有動力超越自己,考取滿意的中學!」兩人相視而笑,成為終生摯友。
成年之後,諾貝爾成為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因為發明了炸葯和一系列軍工裝備,他成為當時的首富,依舊不忘幫助他人,與自己的「同行」分享成就,甚至捐出全部財產,設立基金獎勵那些在國際上對化學、物理、醫學等學科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一位助手疑惑地問:「您設大獎獎勵的『同行』,實際上是您學術上的『對手』呀!如果他們都獲得很大成就,這樣不就會沖淡您的地位和影響嗎?」諾貝爾搖了頭,若有所思地說:「要成功,需要朋友;而要取得巨大的成功,則需要強大的對手!」助人者終助己。對手之間不僅可以相互競爭,還可以相互促進。有時幫助對手成功,其實是幫助自己變得更強大。
G. 成功需要實踐與知識作文素材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
人類需要善於實踐的人,這種人能由他們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作者:居里夫人
巨大成就的人,最大的天賦就是:他們可以執著將想法付諸實踐。
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行較大的突破。
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管它多麼漂亮,都會失去分量,不會為人所承認;沒有以有分量的理論作基礎的實踐一定會遭到失敗。
驕傲敗給時間,知識敗給實踐,快樂敗給想念,決定敗給留戀,身體敗給失眠,纏綿敗給流年。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永遠都不明白,有些代價實踐起來,比嘴裡說說,要慘烈的多。
青年一代只有通過生產實踐的各種考驗,才能百煉成鋼。
最好不要跟熟人做生意。可能有人會納悶,都說熟人多了好做事,你怎麼害怕熟人呢?這是實踐經驗的結晶。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藉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
你應該清楚,知識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識付出行動,否則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知識超越教會的壟斷、大學擴大,使不屬於教會的知識分子階層集散地從屬於教會的學者角色,軍隊和航海使得國王的權力大大膨脹,視野的擴大使原來的知識思想框架無法解釋面前的一切,因此引起懷疑舊思想和尋求新知識。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浸泡下發成一顆綠豆芽。
知識和見識是兩碼事。知識靠學習,見識靠涉獵!
H. 高考作文素材重要嗎
一、高考作文素材積累的重要性
就寫作這項能力來說,不論是寫作高考作文還是其他平時的書信等,要想讓一個人能夠如行雲流水般筆走龍蛇、妙筆生花,那麼首先就一定要做到有內容可寫,其次才是講究如何去使用一些寫作技巧。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積累到一些別人的看法、觀點和寫作技巧,從而豐富自己的文章;而通過聽講,則可以接受到一些具有實效意義的新聞將其列入自己的文章之內,並貼合自己獨到的觀點也可以為文章加分;而通過觀看和體驗,則更是一種有效積累真實情感的方法,對於寫文章來說,能夠站在第一人稱的角度入手寫作,是最具有說服力和容易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因此,綜合來看,提高中學生的語文寫作素材積累量十分必要。
二、高考作文素材積累的有效策略
(一)從高考試題中找尋素材積累的立足點
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使學生面對作文考試成竹在胸,那麼就一定要讓學生的心中文墨如海。高考語文作文考試僅僅是一篇800字的文章,對於一些注重平時積累的學生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或者說800字根本不足以闡述完自己的真知灼見。通過讓學生閱讀一段文字,然後從這段文字中找到中心思想——是要現實還是虛擬,圍繞這一中心展開題目自擬的寫作,那麼要想出色地完成這篇文章的寫作首先就一定要找到寫作的主題,然後按照這一主題在腦海中搜尋一些平時積累的相關內容,再此基礎上將這些相關的內容進行匯總、歸類,最後再運用一些寫作手法將其表現在試題紙上。在這一整套的環節中,尤以在腦中搜索相關素材為重,如果平時不注意積累,等到高考必定是「無米下鍋」。就2016年的浙江省作文題目來說,教師可以在考試前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虛擬、富含想像力的資料或文獻,如《變形記》、《地球抗擊站》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建議學生觀看一些科幻類的電影如《阿凡達》、《後天》等,如此,立足於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備戰,可以有效提升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挖掘語文教材,積累有用信息
面對高考作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一定不能放過語文教材這個範本,在此基礎上多層次地從高考作文提倡的「三個關注」(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活)的角度來審視,最終可達到隨時用,隨時取的效果。隨著作文素材的不斷積累,所謂的「妙筆生花」便會成為一種可能。比如說,這是筆者班級內部的一名中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而寫作出來的:蘇東坡與客游於赤壁之下,體味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寧靜,體察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感;朱自清踱步於月光之下的荷塘,領略「光與影的和諧」,獲得精神的慰藉與靈魂的救贖。取其名曰《風景》,筆者閱讀之後頓感其與教材中的《前赤壁賦》和《荷塘月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倍感親切又不乏新鮮之感,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語文寫作時,一定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注意積累有用的信息,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從而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
(三)博覽群書,廣泛涉獵
所謂「讀書使人進步」,不論是學生或者是工作者,都應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通過讀書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識。對於語文高考作文來說,學生要想完成一篇美文更應當如此,因為即使是教師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知曉次年的作文試題題目,教師只可以根據往年的經驗猜測出作文大致的考試方向,因此,教師有必要全方面地「武裝」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上和課下的一切時間,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各種文學體裁的書籍和資料,哲學、藝術、科學、經濟、史籍、詩文等古聖先賢、名家大師,一年四季排著隊立在書架上、待在電腦里,等候點喚。只要將這些知識運用得當,那麼學生在腦中存留的信息就會在最適當的時間內,發揮出最優的效率。
概言之,在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使其在高中語文作文考試中運籌帷幄,那麼首先教師就應當從提高學生的素材積累量入手,以從高考試題中找尋素材積累的立足點入手,挖掘語文教材,積累有用信息,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基礎,實現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讓中學生能夠在高考作文中妙筆生花。
I. "價值取決於需要"作文素材
一棵樹,可造屋,可制筆;一分錢,可以棄,可以捐,價值各
不同。物不可決定自身價值,但人不同於物,自身的價值往往只由
自己決定。
價值,像花兒,花季不同,而能否在合適的季節綻放,取決於
自己能否等待。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如一輛汽車,永遠比一
輛自行車貴,因為加工時間不同,所以價值自然不同。人也如此,
大學畢業者往往出口成章,而小學畢業者則往往詞不達意,這就是
能否等待導致人價值不同的直接表現。假如把我們接受教育的這段
時間比作花苞期,那麼知識就像是營養,在等待成功之花綻放的過
程中,固然寂寞,固然痛苦,但沒有辦法,沒有等待的耐心,怎麼
會有「雲開見月明」的亮麗?沒有時間的推移,又怎會有成功之花
的絢爛?但還是有些耐不住寂寞的人,難以忍受這數幾年的等待,
這就是那些輟學者,學習固然不如玩快樂,但他們選擇了放棄,放
棄等待,放棄等待的機會,就意味著他們放棄了自己花開的瞬間,
那麼價值又該怎樣實現呢?所以,等待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前提。學
會了等待,這便是由自己決定的第一步好棋!
價值的大小同時也取決於人們的實現方式。同樣是擁有一滴水
,普通人可能會覺得浪費掉也沒什麼,但是對於那些被困在沙漠中
的人來說,這或許就是生命了。一滴水,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因為
方式不同,所需程度不同。人們的價值的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大多
取決於加工程度的不同。就比如一個橙子或許值不了幾個錢,但制
成橙汁,價值就翻倍。人也是這樣,看自己選擇了什麼樣的方式。
這個加工過程也許不是好玩的,或許是痛苦的。「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人只有不懼怕生活的「加工」,才會有苦盡
甘來的那一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經過痛苦,便無法用自
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價值的多少很大程度來源於自
己的選擇,是選擇艱難困苦,還是選擇安逸。總而言之,不經過生
活的加工,是無法很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永遠由自己決定
。
價值,來源於等待,惟有等待,才會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
舉成名天下知」的輝煌;
價值,來源於方式,惟有選擇了正確的方式,才會有「春風得
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