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農家小院作文結尾

農家小院作文結尾

發布時間:2020-12-29 05:39:16

Ⅰ 寫農家小院的作文(有葡萄這一段)

奶奶家坐落在一片廣闊的田野邊,秋天,金黃色的麥子成熟了,微風吹來,麥子挺直了腰桿像是正在受檢閱的士兵,絲毫不露一點聲色,在田野邊,有一間約100多平方米的瓦房,這就是奶奶家。
站在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兩扇深褐色的木門。木門的上方有兩張有點褪色的年畫,推開木門,一大堆麥桿堆積在地止,金色的陽光照耀在上面,折射出金色的光。院子的角落裡擺放著一個高半米的青瓷缸,水缸外圍的圖案十分美麗,幾條錦鋰在水底歡快地游著,可漂亮了。言歸正傳,在水缸里,也養著兩條一指長的小魚,水面上浮著一朵睡蓮,它粉色的花瓣,中間點綴著金色的花蕊,小魚不時還蹦出水面,激起水花,水花落在荷葉上,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鑽石。真是別具一番風味。
院子中央,有一個長約兩米,寬一米的小花壇,花壇里種著各色的花兒,有月季、太陽光、蝴蝶蘭……它們千姿百態,有的側著臉,好像正傾聽著一個夥伴的悄悄話,有的仰著小腦袋,好像正在沐浴陽光……微風吹來,各色的花兒扭動著自己纖細的腰,在花壇中翩翩起舞,整個院子里充滿了花的香味。走進內堂,陳設十分簡單,一張紅木的八仙桌,黑色的皮沙發,沙發的旁邊擺放了一張長約三、四米的櫃子,櫃子中間有一尊「觀音」。其餘地方一塵不染。
這就是奶奶的家,是不是十分充滿田園風情呢?

Ⅱ 薊縣農家小院的作文450字4年級 急!!!!!!!!

我大伯有一個農家小院。且不提那引人入勝的青松蒼柏,也不提那黑黃花牛,只提那最平凡、普通的事物,就極富有詩情畫意。
春天,春意盎然。溪水叮咚,萬物復甦,小院前的一棵桃花樹上的桃花全開了,向我們綻開了美麗的微笑。我們在菜園里播種,摘菠菜、萵筍和生菜。小院後的竹林里有幾棵竹筍已經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把頭探出來,環顧著四周的風光。
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當空,我們換上泳衣,「撲通撲通」地跳入河中,「嘩嘩」地游著。清爽的河水溫柔地撫去炎熱。這條小院後的河是我們夏天最好的玩耍地。
秋天,金黃一片。春天播種的農作物已經成熟,我們急忙採摘,錯過農時,農作物的味道就會有極大的反差。菜園中間的一棵辣椒樹上的辣椒已經成熟,掛滿枝頭。碩大的南瓜被我們拔了出來,它橙紅色的,特別可愛。
冬天,十分寒冷。蘿卜、白菜鑽土而上,等待採摘,小院里的一株臘梅,不怕冷風侵襲「她」的身軀,把「她」婀娜多姿的姿態展現給我們看。此時臘梅,就如一位女士在沒有溫暖的地方傲然挺立著。
我愛我大伯家的農家小院!她,一年四季都綻放出最美的光彩!她,把她光彩照人的一面毫不吝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Ⅲ 描寫秋天農家小院的作文(有豇豆這段

蕭瑟的秋風吹落一片葉子,落下的葉子在半空中飄起一個最美的弧度,然後落下,這就是秋天。婆婆曾對我水果她最愛的季節是秋天,而她的對我的愛也和秋天一樣,深沉。

從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婆婆就肩負這照顧我的「重任」,那時她已經年過半百了,臉上的滄桑日益俱增,可我卻覺得婆婆是最美的人。我就像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貪婪地吮吸著婆婆源源不斷的愛。


五歲的那年秋天,我得了一場大病,在家裡嘔吐不止,全身發熱。由於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工作,家裡只有婆婆一個。婆婆不像打擾爸媽,便獨力背起我到醫院。我趴
在婆婆佝僂的背上,婆婆背著我一直走,我彷彿感受到婆婆那急促的呼吸聲,有好幾次她好像想停下來歇一會兒,可只是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走去。婆婆那瘦骨如柴的
身軀竟然像山峰一樣高大,溫暖了我幼小的心靈。

婆婆日益衰老,而我日益長大。以往每年秋天總會牽著我的手去中山公園,而有一年秋天,卻是
我攙扶著婆婆到公園。我們坐在一張石凳上,地上已滿是落葉了,空中還飄著幾片,有一片落在了我的肩上。婆婆輕輕撥走那片葉子,對我說:「婆婆文化低,一輩
子只學過這么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你要聽話,不要和爸媽定罪,他們都是愛你的,知道嗎……」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那次從中山公
園回來後,婆婆的身體越來越差,可她堅持不去治病,還要回到她的家鄉,她說:「那裡才是我的歸宿。」

婆婆是秋天離開人世的,她最終還是回
到她朝思暮想的家鄉。我們去送殯的時候已經是深秋了,家鄉的風夾雜了一些風塵,我的眼淚忍不住往外流。媽媽告訴我,婆婆的一生充滿了崎嶇與艱辛。我沒有看
到婆婆的最後一面,不知道她是否安詳地離去。落葉像一隻只黃蝴蝶飛上空中,風還在候著,樹枝胡亂地擺動著,彷彿在做無力的掙扎。耳畔彷彿有一把聲音在歇斯
底里地歌唱,在低吟淺唱著這個秋天的安魂曲: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Ⅳ 四年級農家小院作文家長評語

我的家鄉在農村,且不提農村那古樸的小橋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勝的青松蒼回柏,單是這農家小答院,就極富詩情畫意。
夏天到了,那株挨著牆角的桃樹,已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將它豐碩的果實展現在人們面前。好大好大呵,白里透紅。你甚至會感到那果實甜甜的汁液要往外溢。摘一個嘗嘗吧,管讓你口「福」心服。
秋天來了,無論是盆栽的還是地上的作物,均是一派可喜的景象。大白菜、大包菜都捲起了葉子,像縮著頭的羅漢,蹲在那裡,只等你去收獲。還有牆角種的絲瓜、扁豆都爬著牆、牽著藤兒,和牆外的樹枝纏繞在一起。由下向上望,便是一個個絲瓜吊著,一串串扁豆懸著。特別是下雨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片水滴滴的綠色世界,景色更迷人。
冬天,我家那小小的庭院卻在冷落中見生機。逢著下大雪時這里又是一塊粉裝玉砌的小天地。
這就是我喜愛且魂系夢牽的農家小院,我愛這農家小院。

Ⅳ 作文農家小院350

我奶奶住在鄉下,那裡的風景可比城裡好多了,白天可以在涼爽的內竹林里玩耍,晚上可以躺容在床上傾聽紡織娘娘的「催眠曲」,我感到農村生活比城裡自然多了。

星期天,我和媽媽上奶奶家玩,走進大門發現小院四邊都種了菜。有碧綠的青菜,綠油油的萵筍,穿著綠衣服的絲瓜,看了就讓人嘴饞。

院子的右下角有一個專為雞造的磚頭屋,裡面鋪著軟軟的稻草,是雞的好住處。

屋前的那片空地上,常常會看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搶一盤飼料,或看見挺著胸脯的,翹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走來走去,如果你用棒去打那隻公雞,公雞便會大叫起來,彷彿在說:「你打我了,你要負責我身上的傷!」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在屋子的右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有一個竹林,青綠的竹竿,一片片碧綠的竹葉,順著竹條,伸到了電線上。土地上,一枝枝的竹筍,好像一下子就要長高了。

在屋子的前面,有一條小溪,裡面的水清澈見底,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溪底的石頭,夏天的時候,水涼涼的,冬天的時侯,水暖暖的,真是大自然創造的空調。

農家小院,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田園風景。

Ⅵ 描寫秋天農家小院的作文(有豇豆這段)

秋天,是個風高氣爽的季節,是個豐收、丹桂飄香的季節,當然,也是個美麗的季節。秋天的天空最美。

早上,天空靜悄悄的,顏色像大海那麼蔚藍,一碧如洗,太陽這才「起床」,從東邊升起,太陽光不太猛,照到人身上,讓人感到十分溫暖。

到了正午,太陽光極其猛烈,像個發怒的大叔,照到人身上特別地熱,天空有小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不時發出「嘰嘰喳喳,的聲音,好像在說:「好熱好熱,」

一道下午,太陽光減弱了許多,在沒有太多太陽光的照射下,人們可以模糊地看到天上的雲,它們有的像兔子在進食,有的像豹子在奔跑,還有的像一隻大龍在騰飛……

傍晚時刻,太陽已經不像中午那麼燦爛了,天變成淡紅色,太陽慢慢地回到西山的懷抱里,光芒微弱了,好像快要熄滅的火柴。落山後留下了一片紅霞,好像仙女的衣裳從天上掉到凡間,周圍非常安靜。

晚上,天空漆黑一片,就像玉帝寫字時不小心翻倒了墨盒,天上閃爍著數不勝數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而我,躺在爺爺懷里,聽著爺爺講關於月亮的故事……

我愛秋天,愛它風高氣爽的天氣,愛它變化多端的天空

入秋,天特別地藍,像藍寶石似的,也特別的高。


風,她像一位少女,穿著一身金黃,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來到人間。你瞧,秋姑娘來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潔白如雪,玉米見了秋姑娘可高興了,它特意換了
一束金纓,咧開嘴笑了,露出滿口白牙;大豆也許太興奮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卻特別地懂禮貌,俯著腰迎接久別的秋姑娘;高粱向來是怕見生人的,這
不,見了秋姑娘;還不好意思呢,臉都漲的紅紅的。

秋天,是一個將理想變成現實的季節,秋天,是給人們以生命的神聖天使。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秋天,是已成熟的一切食物蒂落的時候。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人們都愛秋天,愛她的秋高氣爽,愛她的雲淡日麗,愛她的香飄四野。秋天,使農民的笑容格外燦爛。

Ⅶ 作文農家小院最後一段

我的家鄉在農村,且不提農村那古樸的小橋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勝的版青松蒼柏,單是權這農家小院,就極富詩情畫意。
夏天到了,那株挨著牆角的桃樹,已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將它豐碩的果實展現在人們面前。好大好大呵,白里透紅。你甚至會感到那果實甜甜的汁液要往外溢。摘一個嘗嘗吧,管讓你口「福」心服。
秋天來了,無論是盆栽的還是地上的作物,均是一派可喜的景象。大白菜、大包菜都捲起了葉子,像縮著頭的羅漢,蹲在那裡,只等你去收獲。還有牆角種的絲瓜、扁豆都爬著牆、牽著藤兒,和牆外的樹枝纏繞在一起。由下向上望,便是一個個絲瓜吊著,一串串扁豆懸著。特別是下雨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片水滴滴的綠色世界,景色更迷人。
冬天,我家那小小的庭院卻在冷落中見生機。逢著下大雪時這里又是一塊粉裝玉砌的小天地。
這就是我喜愛且魂系夢牽的農家小院,我愛這農家小院。

Ⅷ 怎樣評語農家小院作文

奶奶家的小院是一個充滿生機的農家小院。
夏季的一天,我來到了奶奶家。剛一進院門,一版股濃濃的農家氣權息充滿了小院,乾乾凈凈的小院中間有一個橢圓形的小菜園。菜園里種著很多蔬菜,有紅彤彤的柿子;有綠油油的辣椒;還有紫檀色的茄子。柿子好像一張張笑臉在對我笑;而辣椒卻挺著身子叉著腰,好像對我說:「你敢吃我嗎?辣死你!」茄子得意洋洋的掛在枝頭對我說:「我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美味可口,快把我摘下來吃吧!」……
在菜園中間有一顆石榴樹,一朵朵紅火的石榴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
在院里的角落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煤球,旁邊還有一個爐子,這些就是做飯和取暖用的。
啊!奶奶的充滿生機的農家小院,我愛你……我真的真的愛這個校園……
博愛縣秀珠小學6級紀 王珠

Ⅸ 關於鳥的作文的結尾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禁食米飯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Ⅹ 作文童話故事發生在農家小院里的500字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森林裡進行了一場「選美大賽」。
選美大賽里版的選手分別是:孔權雀、畫眉鳥、翠鳥還有鴿子。
孔雀驕傲地說:「你們看我的毛是多麼漂亮呀,所以應該選我!」
畫眉鳥傲慢地說:「你們大家看看我的毛是多麼的勻稱呀,所以應該把票投給我呀!」
翠鳥高傲地說:「你們看我的毛是多麼的好看呀,所以應該選我才對呀!」
只有鴿子謙虛地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只想幫助大家送信,我還想,如果它們有困難,我會盡力去幫助它們!」
鳥兒們聽了,把所有的票都投給了鴿子,可孔雀、畫眉鳥還有翠鳥卻一票也沒有得到。
孔雀、畫眉鳥和翠鳥異口同聲地說:「為什麼我一票也沒有得到呢?」
這時,裁判回答說:「外表美,不是真正的美,心地善良才是真正的美呀!」
孔雀、畫眉鳥和翠鳥都慚愧的低下了頭,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裁判宣布鴿子是這個一屆選美大賽的冠軍。
小朋友們,看了故事,你們一定都懂得了一個道理:外表美,不是真正的美,心地善良才是真正的美。

閱讀全文

與農家小院作文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