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泥土》的文章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泥土》表達了作者甘願奉獻,不計較得失,擁有一顆平凡心的思想感情。
回泥土答
——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詩人魯藜(1914年-1999年)在1945年發表的這首詩作,至今為人們傳頌,他也因此被譽為"泥土詩人"。
㈡ 閱讀魯藜《泥土》 以「珍珠」為題反其意仿寫
珍珠
——周金峰
從來不把自己當作珍珠
從來不怕被埋沒的痛苦
也從不把自己當做泥土
讓眾人踩出一條道路
㈢ 魯藜 泥土 的讀後感
魯藜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詩人。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詩,也是魯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詩四句,分為兩節。第一節是對一種人生狀態的真實描摹。多少年來,總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剛有一點本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賞、自視特殊了。然而,現實世界並不歡迎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所留給社會的,也只是幾句懷才不遇之類的感嘆而已。在古代,確曾有懷才不遇的人。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專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懷才學而報國無門啊!然而,現今的時代變了,身懷才學者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在人民大眾如火如荼的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時候,誰若依然在那裡把自己當作珍珠來欣賞,誰就走入了人生的誤區,也便必然會產生「被埋沒的痛苦」。何以解脫?詩的第二節告訴了我們答案:「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這無疑是說,生而為人,無論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應投身到人民大眾開天闢地的偉大事業中去。而且,要甘於平凡,甘於犧牲,甘於奉獻!
這首詩寫在抗日戰爭後期,鼓吹的是一種富於社會責任感的人生態度,闡發的是一種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理念。詩人魯藜自幼「背井離鄉,流落異邦」,於1932年回國。自此至新中國誕生共計17年。17年間,詩人紮根於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在對這17年的創作進行總結時,詩人說道:「我這17年間所寫的詩歌與散文報告等,絕大部分是……為祖國的命運而吶喊的,為民主根據地工農兵的英雄斗爭而謳歌;也有一部分傾訴革命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爐里的內心的表現。」無疑,《泥土》一詩便是他所說的「內心的表現」之一。但是,他「表現」得並不枯燥:比喻和轉折性結構的運用,「珍珠」與「泥土」的象徵性對比,語言的平實與樸素,奠定了該詩在藝術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於哲理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該詩讓每一位讀到它的人都愛不釋手,並且成了許多人的座右銘
㈣ 魯藜泥土全文的意思
不要自視特殊,而要甘於平凡。 此詩中,作者拿「珍珠」和「泥土」作比,實質是告誡人們:對待現實生活應有正確態度。「珍珠」,它光澤誘人,價值昂貴;「泥土」,它朴實無華,平凡卑微。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把自己當作「珍珠」,他們剛學會一點本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一旦理想和現實有巨大的反差時,就會怨天尤人,認為自己被放錯了位置,總覺得所處的崗位辱沒了自己的才華。這種自視殊高的人,必然就會步入人生的誤區,時時產生被埋沒的痛苦。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無疑是說,作為生命的個體,無論他的才智有多高、本事有多大,他都應甘於平凡,甘於犧牲,甘做為人民大眾神聖事業上的鋪路泥土。這樣,他的人生的價值才會得以實現,就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象珍珠一樣閃閃發光的事業。 個體生命價值得以實現,在於無私奉獻的精神 「珍珠」、「泥土」和「路」這三個意象自身本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經過詩人全新的思想,使它們之間的變幻與溝通變得意味深長。「把自己當作珍珠」,是一種以榮華富貴為主要目的的個人奮斗。「把自己當作泥土」,是一種甘為人民的利益和願望而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理念。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的體現,不在於怎樣將自己區別於眾人,而在於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究竟做了些什麼。當生命的個體由個人的奮斗歷程走向無私的奉獻時,應該說,此時的他已經超越了生命個體對自身的偏愛,已經正式步入了「智者」的行列。無私地奉獻精神使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找到了自己原來求之不得的位置,個人的自我價值體現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從這個層面來解讀此詩,可見詩人呼喚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具有朴實思想的人,就會永遠快樂。 一個懷才不遇的人,總會看不到別人的優秀;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總會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最終這種情緒就會籠罩自己,讓自己一事無成。海納百川,成汪洋之勢,就是因為它處在最低位置。看輕自己,其實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它是清醒中的一種苦心經營。你的謙卑,就為大家所折服;你的柔弱,就會為大家所同情。這樣越是看輕自我,就會越易被人看重,也就越易展現自我。只有看輕自己,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汲取教訓、加強自身修煉,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會在各種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詩人告訴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心態調到最低處,你的心境就會豁然開朗,你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開辟另一條新航線。 總之,此詩語言樸素清麗,既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又摒棄了華麗的裝飾,給人以哲理性的深思。
㈤ 泥土魯藜作文從人生定位的角度立意
人生遇到挫折,唯有後退一步,方能看清前行方向。暫時退卻,明辨厲害,洞明世事,才能更專好地前屬行。退一步,是心靈的一種釋然,也是一種大智。人生的許多煩惱,皆因遇事不肯退一步。人生如棋,制勝之道不在於幾個棋子的得失,而在於占勢。不貪一時一地之微利,不在細枝末節糾纏不休,才是制勝王道。
㈥ 對魯藜的詩《泥土》的理解
七月詩派既有宏偉、壯麗、輝煌的長篇巨作,如綠原的《給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們》、牛漢的《鄂爾多斯草原》等,也有晶瑩、璀璨、精巧的小令短歌,如魯藜的《泥土》。《泥土》篇幅雖短,它的容量卻不小,內涵是豐富的,意味是雋永的,它經得起讀者的咀嚼,也經得起歷史的風蝕,至今仍給人以人生真諦的啟迪。
小詩最講究真實的、獨特的感興,寫法上也是貴凝練而忌曼衍,重含蓄而忌淺露。詩人魯藜酷愛「泥土」的淳厚、無私、平凡,這種感情滲透到他的詩里,以至詞彙里,用極其尋常的詞語——「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賦予濃郁的詩情和深刻的哲理。詩人在作哲理的思索時注意了審美的把握,注意了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具體化,致力於把剎那間所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情感之間尋找一種「情結」。「珍珠」,因為它光澤誘人,價值昂貴,所以「就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詩人譏諷那些「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的人,正是無情地鞭撻了在民族危亡、國難日蹙時刻,竟置民族、階級利益於不顧的市儈主義者和自私、高傲的個人主義者。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詩人所高度贊美的「把自己當作泥土」,「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的自我獻身精神。詩人魯藜在學生時代就投身於救亡運動,涉足文壇後,寫下了大量抗日詩篇,皖南事件後又投奔革命聖地延安。正為胡風所說,魯藜是「被一種生活戰斗底欲求驅使著唱出了歌聲「。(《一個要點底備忘錄》)《泥土》不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么?
《泥土》是對小詩創作的突破。「五四」時期,受日本俳句、和歌和泰戈爾詩歌的影響,小詩風靡一時,冰心的「繁星體」(或稱「春水體」)、「湖畔」詩派的抒情小詩,競相效仿者甚眾。五卅前後,由於大時代的潮流激盪,也由於小詩本身的粗製濫造,這一詩體日趨衰落,雖然偶有「現代」式的短詩出現,但也由於大多表現著悲觀厭世的思想情緒,這類宣稱人生空虛的曼聲輕唱終於「弦斷,知音稀」。彌漫著憂郁的氣氛,浸透著哀怨的苦汁,這是五四前後小詩所展現的那個特定時代心理意緒的某些層面。那個時期也有寫「泥土」的小詩,然而,或是「吻著泥土沉睡」,或是把泥土喻作自己情人的「豐厚的胸脯」,寄託著五四詩人惆悵、寥落、失意的情懷。魯藜這一派詩人卻是從時代的戰斗烈火中錘煉出來的,他們對於生活與斗爭抱著思索和尋求的態度,他們從本能上滋生出來的生活戰斗的慾望出發,投身到火熱的現實斗爭中去,於是才能樹立起「把自己當作泥土」,讓眾人「踩成一條道路」這樣一種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生態度。
㈦ 泥土魯藜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無疑是說,作為生專命的個體,無論他的屬才智有多高、本事有多大,他都應甘於平凡,甘於犧牲,甘做為人民大眾神聖事業上的鋪路泥土。這樣,他的人生的價值才會得以實現,就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象珍珠一樣閃閃發光的事業。
泥土
(選自《魯藜詩選》)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