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引用《蜀道難》的素材寫一篇作文
一提到作文,就有學生感嘆「赤手空拳難敵虎,家徒四壁羞待客」。思考作文材料可謂絞盡腦汁、搜遍枯腸。其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語文課本加上讀本,已成為了一座作文素材的寶山,很多都可以活學化用。巧用課本中的素材,對於提高作文水平來說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詩仙」李白,就是我們從課本中熟知且在近年來高考作文中常見一例。
材料:李白的傲岸不屈
話題一:他人期望與自我認識(04年重慶考卷)
是荒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話題二: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04年全國考卷)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後,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於成就了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話題三:一枝一葉一世界(05年浙江考卷)
李白看見了黃河,於是便把大半條銀河引入心間,灌溉了幾世幾代人的浪漫情懷。僅那一瓢黃河之水,便讓這位「謫仙人」的酒杯里長存一輪皓月,他從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話題四:05年福建考卷(看圖作文)
「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盪不羈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麼「異端」之舉,多麼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於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僅僅一句「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的笑嘆而已。
話題五:入乎其內,出乎其外(05年湖北考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氣風發的青年李白對前途有無限的憧憬,他對官場仕途抱有希望,他希望以己之才報效國家,揮灑人生。可是,多年的游歷讓李白成長起來,有過得意,卻不免最終失意……我們看到他始終是灑脫的,不斷得被世事拋棄,卻又不斷地重拾希望,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不愧為「詩仙」,卻又是一個依市而居的仙人。
若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尋找規律,總結方法。
1、確定立意,抓住實質
不管選擇哪個材料,首先要考慮的是文章的立意,然後再根據需要,選擇材料的側重點,分析人物精神或者行為的實質。例如話題二對材料的使用,李白的「放鹿青崖」就體現了他面挫折表現出來的豁達。
2、由表及裡,挖掘深意
即透過客觀事物的表象,從現象到本質,開掘事物的深層意蘊。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只有通過由表及裡的開掘才能獲得。例如話題四的運用,李白之所以能瀟灑地離開,就在於他不事權貴的核心思想。
3、轉換角度,另闢蹊徑
轉換角度,即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客觀事物,見人之所未見,獲得新的意蘊。要轉換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單向、一元的思維定勢,尋找新的突破口,從一個小的側面切入,使立意別具一格。
例如話題一,作者通過寫世人對李白的期望,與李白自己對人生價值認識的反差,來揭示主旨,可謂是不落窠臼。
4、小處落筆,見微知著
從小處立意,把意義引申發揮到成為大問題揭示具有普通意義的主旨。也可以選取一個側面,一首詩,一句話,皆可引申開去,為我所用。
例如話題三,作者取材於李白的詩《將進酒》,選取的切入口很小,但不僅切合題意,也使材料翻出了新意。
翻開我們的語文教材,眾多的文人騷客,仁人志士皆可入文,如東晉的陶潛、北宋的蘇軾,在「位置與價值」、「忘記與銘記」、「執著與變通」、「一枝一葉一世界」等話題里都可靈活運用。考生只要對一個或者多個名人的生平事跡、作品吃透,就可以為我所用,不用刻意追求事例上的新穎,尋常路,也能走出精彩。
其實,除了課本中的素材可以一例多用外,課本內容也可以拓展延伸,多材一用。
200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以「買鏡」為話題,部分學生認為話題難度較大。實際上,莊子的《秋水》是我們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學習過的,而劉征的雜文《莊周買水》也是在第二冊學習的。「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但見到了廣闊的大海,才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開始做自我批評,批評自己的狂妄自大,如果看不到大海的廣闊,那麼自己的錯誤將永遠得不到改正,自己也將「見笑於大方之家」。這時,海神若就是河伯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河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
在《讀〈伊索寓言〉》中,錢鍾書講到了一個「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貪得,但是我們現在可以把它拓展延伸,運用到別的方面。據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人貴有自知之明,心中自有一面鏡子。同樣,在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就是齊威王的一面鏡子,一面可以「明得失,致興盛」的鏡子。這些課文內容都能與「買鏡」聯系起來,從不同角度可以提煉出不同觀點。
三、課文結構的梳理分析,強化文體意識。
從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開創的話題開始,多數考場作文對文體就不加以限制,對文體的要求越來越趨於淡化,但淡化並不等於文體不分。許多學生的文體意識不強,文體意識更是缺乏了,寫出的文章常常是四不像。那麼,議論文、散文、記敘文到底該怎樣寫?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從課本中去找答案。
如果要寫議論文,蘇洵的《六國論》就是最好的範本。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接著又從「賂者」和「不賂者」兩個方面提出分論點。第二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第三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第四、五段得出結論,提出警告_________「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行文流暢,一氣呵成。此類的例子還很多都是我們學習寫作議論文的典範,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要寫散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就是最好的範本。文章是最常見的思維模式:總——分——總。第一、二段總起,分別寫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對南國之秋的的感受,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接著,第三至第十二段分別從小院賞秋、落蕊知秋、寒蟬啼秋、閑人嘆秋、碩果繪秋這五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的特點。最後總括,第十三段照應第一、二段,對比南國北國之秋,最後一段寫出感想,再次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和痴迷。全文脈絡清晰,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一目瞭然,形散而神不散。
縱觀近年來一些高考優秀作文,無不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深邃的思想感情、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而獲得閱卷者的青睞。而有的優秀作文就是從學過的課本中挖掘的材料。如此看法有了課本這一源頭活水,何愁天光雲影不在你的筆下徘徊呢?、
希望能幫到你!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