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題目:與蘇軾相逢 初三作文:600-800字左右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嗎?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嗎?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痴漢嗎?
橋上的花再一次開了。
而我,終於遇見了你。
只看見,青青的竹杖,綠綠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濕的衣裳。你的笑容從容灑脫,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動,秋風碧水泛清波。
真想問你一句:「難道你不埋怨世俗嗎?難道你甘心被貶嗎?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嗎?」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罷了。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東坡的一生極坎坷:愛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無盡的冤屈無處伸。
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心如風,神如風,自然如風般生活。乘風而來,又乘風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歷史舞台上閃閃發光。
轉眼,千年已逝;轉眼,你已白發蒼蒼。任由大江東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風的男子,有如風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華,舞出絢麗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華美的舞姿,讓後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為北宋的一道風景。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貳』 蘇軾寫的科舉作文的名字是
《刑賞忠厚之至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內(1057年)應禮部試而寫的文章。容文章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範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說理透徹,結構嚴謹,文辭簡練而平易曉暢。
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十分賞識,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禮部進士考試時創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執政後,立即對取士制度進行改革,廢止了考詩賦,而改用經義,以發表政治見解的時務策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便選拔一些通經致用的人才,為變法服務。
這種政論性文體稱為策論。策論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問題展開論述,即論證某項國家政策或對策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側重於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刑賞忠厚之至論」就是宋嘉祐二年禮部進士考試策論的題目。
『叄』 關於蘇軾可以用來寫哪些話題的作文呢
一、注意審題
小作文的審題(即審讀材料)很重要,決定著文章的成敗.因為一個小作文專的材料中,往往隱含了若干屬個寫作要求,如不細心審讀,抓不到這些隱含的要求,就很容易出現錯誤。
二、注意語言的簡潔
這一點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小作文字數一般是100┄300字,受篇幅限制,語言要求簡潔明了.其二,如果是寫應用文,則語言也一定要簡潔,因為語言簡潔是應用文寫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力求結構完整
小作文是片斷性作文,而非篇章.雖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結構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夠做到結構完整,則效果會更好。
四、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
受文體的制約,一篇文章總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兼用其他表達方式為主.小作文也應注意這一點.如江西省2002年中考語文小作文題為二選一,(1)通過某一情景或場面,描寫你最喜歡的色彩.(2)就你最喜歡的色彩,發表議論.無論選哪一題,或描寫、或議論,總得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但如果能兼用其他表達方式,如兼用議論和抒情,表達自己對某種色彩的某中看法和喜愛之情,則能使短文大為增色.
『肆』 要寫一篇關於蘇軾的文章,用什麼題目好新穎一些的
你要寫什麼類型的?寫他的豁達或者人生狀態我覺得《一蓑煙雨任平生》就很不錯
『伍』 請大家幫我想幾個關於蘇軾的作文題目
《東坡肉與蘇軾》,寫蘇軾發明東坡肉的事。《歷經坎坷的詩聖》蘇軾的一生其實很坎坷的,一生經歷了多次的降職,歷經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依然不放棄,堅強地活下去,為人民服務,作文贊楊一下這種精神。
『陸』 題目蘇軾我想對你說寫800字作文
你是文壇上的東坡居士,寫下了著名的赤 壁兩賦一詞,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上留 下了你許多不朽的詩篇。
你雖多次被貶,卻不乏堅韌和樂觀的人生 態度,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 業的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從你身 上,我學會了堅韌和不拔;從你身上,我學會 了樂觀和豁達;從你身上,我學會了理想的艱 辛。你是我的榜樣,你是中國億萬人的榜樣, 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傳至今。因為有你, 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因為有你,我們的文學 源遠流長。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 了你的豁達,你的豁達造就了你的風雨無 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個才子,才 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你從來沒有想過,你讓 很多人受過傷。你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你恨 得要死,別人沒有你的才氣,當然要恨你,但 是你落難時你寫的書法,這么笨,這么挫,歪 歪倒無所謂,卻成了中國書法的極品。
我彷彿可以看見,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 你攜家帶眷,風塵僕僕,跋涉在中國的荒野古 道上,無休止地向著新的謫居地進發。最後, 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島,你這個一天都離不開 朋友的豪放詩人,卻被迫像野人一樣住在蛇蠍 衍生的椰樹林里,在語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卻殘 生。
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 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你始 終保持一顆純潔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單純天 真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 之囿,於是常常有新鮮的體會和獨特的發現。 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 務,卻又不免顯得不通世俗,不合時宜。我覺 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你不斷的下放,每一 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獲。因為整個生命被 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 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 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 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 都不會美。
『柒』 蘇軾可以寫什麼話題的作文
篇一:蘇軾讀書的故事500字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橫空出世,成為大宋文化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曠世奇才——蘇軾。他的天才,他的靈動,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別致,渾身散發著詩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測的人生,曲折多難的兒女情長。走近蘇軾,揭開他心靈深處的神秘面紗,去感受他的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風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視,在煙雨迷濛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的坦然樂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貶謫又蒙受冤屈,處境險惡,生活困頓,但他臨危不懼,永遠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風雨不斷打擊著他支離破碎的人生,蘇軾沒有見風使舵,也沒有驚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對,去承受。他帶著樂觀曠達,走進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臨山水,懷古憑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壯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求超越和解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苦悶和彷徨的同時,他為泛舟赤壁靜謐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對歸隱江河以寄餘生的嚮往。他將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獲得超然,獲得自由。
出國留學網作文欄目為大家帶來最權威、種類最多的關於單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篇二:蘇軾讀書的故事500字
蘇軾眼中的書是:「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陳壽眼中的書是:「一日無書,百日荒蕪。」杜甫眼中的書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我對書的看法是:「書,好比一把鑰匙,為我開啟了知識的寶庫。」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看漫畫,如《阿衰》、《豌豆》等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便開始和名著打交道了。現在,我酷愛看《三國演義》、《西遊記》,可以說是如痴如醉、愛不釋手。記得有一次,我寫完作業,上床看書,才五分鍾,媽媽突然跳出來,對我大吼一聲:「王安識,快把書放下,關燈睡覺!」這一吼,嚇得我趕緊躺下,同時,腦子里盤算好對策。等媽媽離開,我閃電般地拿出手電筒,躲在被窩里,在手電筒光下繼續閱讀。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謙虛、關羽的愛護士兵、張飛的神勇,都像小刀一樣刻畫在我的心裡。在人物的細節和動作的描寫中,讓我感受到了完美,就好像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就身臨其境地觀看他們舞槍弄棒,可以和他們直接對話。雖然他們個個神勇,但在《三國演義》的所有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趙雲。因為關羽、張飛,雖然武藝高強,但關羽太傲慢,張飛太粗暴,而趙雲,基本就沒有缺點。在趙雲單騎救主時,他懷抱嬰兒,孤身一人,與曹兵好幾萬人廝殺,讓我看到了一個中心赤膽,威武超群的英雄。
《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要懂得寬容,愛護他人,不能太驕傲。
『捌』 作文500字,題目:我讀蘇軾 寫出對蘇軾的感想,和一些關於蘇軾的事也可以,兩者結合。
命運原本就是坎坷而無常,而糾結於蘇軾一生的,明晃晃的是「錯過」,作為一個滿腹詩書豪情壯志的文人才子,蘇軾無疑是錯過了太多太多。
可人生之中,最為悲傷的也是錯過,錯過並不是能力上的問題,而是命運無情,造化弄人,「蘇軾」二字上,刻意的總是標志著樂觀與豁達,超然物外的是他,樂觀灑脫的是他,忘懷得失的也是他。而誰又想當蘇軾和這些詞畫上無數個等號後,那背後是無數個嘆息,那一聲又一聲疲憊不堪,低沉的嘆息正壓得蘇軾寸步難行。
誰一生下來就是超然物外的?若蘇軾一直春風得意,我想他也不願意作一個忘懷得失的人,是因為失去的太多,才學會了自我引導和解脫,在那樣一個見風使舵的年代,滿腹的鬱郁不得志要跟誰說,能跟誰說,又有誰能開導?最了解自己的人莫不過自己。那文章上,詩句豁達的字眼不過是說給自己,無非是讓自己痛得無以復加的心好受一些,我得不到的,沒關系,我忘懷得失,我得不到的,沒關系,我超然物外;我鬱郁不得志,沒關系,我樂觀灑脫。。。。。。如此一個樂觀豪邁的詩人,達觀的心境是多少悲悲喜喜自我勸說而造就的,他不失望,他不頹唐,彷彿用樂觀的鎖鏈將自己牢牢勒緊,不給自己失落的餘地。。。。。。可是終究是會悲傷的吧,痛失愛子後那悲傷是席捲而來的,樂觀豁達再也鎖不住他了,正如那詩中所說:「心似以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那詩中的是自嘲,還是深深的無可奈何,這些都不得而知了。
錯過,錯過,錯過,一生的筆墨中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錯過。。。。。。
在覽了無數篇詩句,最喜歡的還是《定風波》,更喜歡的是那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平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這首詩總是給我無限的畫面感和想像,彷彿指尖都能觸到雨的微冷,聽到竹葉間不安的相互摩擦,他是醒醉全無,無悲無喜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是什麼讓蘇軾感受不到雨的侵襲,又是什麼讓蘇軾忘卻了雨,他又想到了什麼,每個人在讀完這首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知道,他所表達的,是遠不止心情曠達這一點的,一點還有很多,在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什麼的人所體會不到其他的內含義。
正常無常,我彷彿能看到那樣一個詩人,在歷史灰燼的遺留中卻耀眼的發著光。
『玖』 求一篇寫蘇軾的作文,要寫蘇軾的一生,帶上當時蘇軾寫的詩500-600字
我眼中的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沉淪了幾百年的蘇軾,拖著疲乏的身軀,從書中緩緩地向我走來。
我的眼前出現了這樣孤獨的身影:蘇軾他一襲布衣,頭戴斗笠,腳踏木屐,手持竹節,躬耕於東邊的山坡上,難怪號東坡居士。可這么一位叱吒文壇的風雲人物,命運卻是如此的坎坷凄涼,不由讓讀著蘇軾詩詞長大的我內心湧出陣陣心酸。
我眼中蘇軾是仕途失意之人。這一組數據足以說明一切:36歲他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懺怒王安石,被貶杭州。39歲被貶密州。42歲被貶徐州。44歲受奸人讒言所害,罪名作詩諷刺朝廷,差點慘遭殺害,被貶黃州,黃洲那可是個令人自生自滅的地方------我真為蘇軾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難道他無與倫比的才氣,也成為了被禍害的理由?
我想蘇軾也是不明白的:為什麼自己一心為國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黃州的命運,於是他才會用登山臨水、憑弔古跡來逃避現實,表達不滿。其實他內心多麼渴望能和周瑜一樣,「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扭轉這人生不得志的現狀,然而在當時,縱有多少豪情壯志,又能與誰訴說呢?只能寄情於詩表達情懷,「亂石穿空,驚濤怕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今天讀來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傷感豪邁。
我眼中的蘇軾是傷心寂寞之人。在他34歲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離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對他是多麼大的打擊。在他被貶密州,孤獨苦悶的日子裡,他只能在夢中見到久別的妻子,夢中相見,也只能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風雨,歷盡艱辛,獨自飄零,無人讀懂他受傷的心靈,我可以想像出當時蘇軾是何等的哀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於蘇軾只能是奢侈的夢想而已。
我眼中的蘇軾是浪沙淘不盡的詞人。也許他坎坷的經歷,成就了他文學的偉大。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的詩和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和辛棄疾並稱「蘇辛」。我無法想像中國文學史少了蘇東坡會是怎樣一番情景,一定會黯然失色的。
我們將讀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美句;我們也欣賞不到「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將是怎樣的遺憾哪!
讀著讀著,蘇東坡在我的眼裡成了一個孩子,一個飽經滄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許正是這份純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讓我們今天依然深深記著並永遠懷念著。
在我隱隱的淚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漸漸地遠去,遠去……
『拾』 寫一篇關於蘇軾的文章,求題目,不要太俗
蘇軾,隨遇而安的智者
三品蘇軾
不朽的名字——蘇軾
蘇軾一婉約詞永遠的絕唱
一步一生蘇軾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