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中國科技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怎麼寫。
科學不但是反映自然、社會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而且是國家和人類發展的強大力量。 當我還在孩提的時候,就聽老師講「科學」二字,那時不懂其含義,只知道不能吮手指,因為手臟有小蟲子,吃進肚子要打針服葯。當我邁進小學門檻以後,初步認識了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如伽利略、愛因斯坦、錢學森……那時,我心中萌生了對科學家的崇敬和學科學的願望。如今,我是七年級學生了,乘上「探索號」巨輪,航行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從生物、動物到植物,從太陽系、銀河繫到無垠的宇宙,我們在學習實驗與觀察中發現真理。 翻開厚重的歷史,看到一段段慘不忍睹的歷史片段,我的思緒被帶到了暗無天日的舊中國—— 一百多年前,外國列強用我們祖先發明的火葯,製造了洋洋炮,屠殺了無數華夏兒女;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了九洲大地,肆意妄為實行「三光」政策,殘害了多少炎黃子孫…… 回首血淚史,讓我們永遠銘記:國家要強盛,科技必發展,落後是要挨打的。 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日益昌盛,科技逐漸發達,中華正在騰飛。從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我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到順利實現載人航天,這些標志著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科技發展的輝煌成果。中國真正崛起了!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 科學造福人類,科學造福未來。我們作為祖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科學的未來就在我們身上,任重而道遠。我們吮吸著南湖水,牢記師長的諄諄教誨,探索知識,苦讀寒窗。「讓我們站在科學巨人們的肩上,揭開更多的科學之謎,創造更燦爛的科技文明!」 對於科技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電腦、電視都是科技的饋贈,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整個世界就邁入了科技時代;自從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我們就離開了黑暗並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頓因為樹上掉下來的一個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又讓科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著這樣幾層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規律是充滿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過程,揭示自然規律的過程也是趣味無窮的。其三,科學一旦與人生碰撞,在科技與人類社會發生關系——無論是正面與反面,也是趣味橫生的。 科技無處不在,科技讓人類無比自豪! 科技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啊,假如有一天,沒有了電,人們將繼續生活在黑暗中;沒有了煤氣、石油,那人們豈不是還要吃生的東西或鑽木取火,繼續用生畜拉車;沒有了手機和電腦,人們是不是還用飛鴿傳書…… 由此看來,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刻都離不開科技的貢獻,相信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在時時刻刻的對科技的發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貢獻著……我雖然頑皮,但也著實體驗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蘇打粉放進被子里,然後加上白醋,這時「火山爆發」了!馬上,白醋冒起了潔白的泡泡。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為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需要正處於青少年時代的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我曾參加省級科技創新發明活動比賽,榮獲二等獎的好成績,也曾參加市級的科技創新發明活動比賽,也獲得了三等獎,這些成績和老師的辛勤培育是離不開的。參加科技比賽、閱讀科技書籍,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精密的機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車,虛擬的足球賽,高科技信息的傳送等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現象,越來越激起了我探索科學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科學,傳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更要創造新生活。如今,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視電視、電腦上網、心臟起搏器,已經不算新鮮了。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里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不久的一天,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會出現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為了成為科學家,也是為了能適應生活,更為了能成為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為國家建設,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鄧小平爺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確如此,科學為我們祖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毛澤東主席曾對青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句話,飽含了長輩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如果說長輩們用辛勤的勞動建設了20世紀的祖國,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知識、以科學擔起新世紀的重擔。
② 以創新與機遇為話題800字作文
汽車前進需要燃料,小鳥飛行需要翅膀,電腦運轉需要電力,那世界富強又要靠什麼?是創新。
它能使一台近一個房子大的電腦變為一個能在手中隨意掌控的小型機器,它能使我們從人力、手工生產轉變為大機器生產,它能使汽車走進我們的家庭,它能使飛船飛上太空...太多太多,一切一切都離不開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進入21世紀以後,科技的不斷發展 (「是」應改為「使」)我們驚嘆不已,北京奧運(逗號應該為頓號)上海世博會,(逗號及「運動館」刪掉)等氣勢磅礴的建築使我們眼花繚亂,手機、電腦的不斷發展更是讓我們(成語解釋: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故該成語不妥,感情色彩不當。)。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世界的不斷需求,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成語不妥)的主題,創新就自然而然的成為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句邏輯推理關系混亂)。
創新十分重要,那如果過於保守,世界將會怎樣?牛頓是大家熟知的物理學家,他的貢獻更是獨一無二,例如,力學三定律、(還有一位科學家叫萊布尼茨,議論文需注重語言的嚴密性)、萬有引力等等。但到了晚年時,他(添加「的」字)研究(刪掉「並」字)陷入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說的范疇而不能自拔。他用寶貴的十年時間去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一無所獲。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如果過於保守,永遠只處在一個永不上升的台階上,那這個國家將會逐步落後,然後走向滅亡。
不僅在國家發展上,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這種精神。例如,在課堂上試著提出一些疑問或者在與人交往中(改為「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別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這些都是創新。
(過度不自然)每個人都愛做夢,因為夢里有我們的夢想,有現實中難以實現的事情,但那並非壞事,或許某個發明,(此句重復無益)(不妥,太過絕對)來自於一次的想像(成語解釋: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用不著考慮。用在此處不妥。),一次偶然的夢境。大膽提出來,或許你的提出,會給世界的發展又增添一份燃料。
其實,正如雨果所說」科學到了最後階段,便遇上了想像。」的確,如果離開了創新,就會停留在某個階段,那時候科技將會是落後的,生活將會是乏味的,地球將會是黑暗的。」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成功源於努力,但努力下的成功如果只是一味的抄襲別人,那就毫無意義。所以,一切皆有可能。(此段,對想像與創新的關系處理生硬。「一切皆有可能」與本段、全文關系不明朗)
奮斗吧!朋友,創新吧!少年,不做盜版,只求創新,不做最好,只求更好。
③ 創新與發展作文怎麼寫我認為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提高民族創新素質已成為當代的首要任務。創新是一種旨在提高全民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為。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面向未來的高度,鼓勵學生去創新求異,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時代賦予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語文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問題。 第一、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做創新型的教師。 傳統的課堂教學,師道尊嚴被簡化為師者面孔的呆板,學者僵化的行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如果沒有聽懂或沒跟上記筆記,也不允許私下交談;提問需要舉手,答完問題後得不到老師的允許不能就座……種種禁錮學生活動的做法越來越不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證和發展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既是學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培養富有創造性的學生,必須要有創造型的教師。所謂創造型的教師,就是那些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地運用於教學中,並且有獨創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教師要了解當今高新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善於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並不斷調整知識結構,善於運用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思維教學。 第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現代教育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師生間的交流包括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的信息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因此,教師價值引導的落腳點應是學生的自主構建,整個教學過程應是教不斷向學轉化,以促使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進行換位,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應是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則是學習者、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在課改進程中,我注重與學生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其認知規律和興趣點,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書信交流溝通,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造創新的環境,使其具備創新的品質,並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方案措施,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樂學、愛學為舟,促使學生到達學會的彼岸。第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求新求異。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做到學生能探索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能夠發現的,教師不去暗示,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發展創新能力。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允許標新立異、大膽創新,不斷點燃學生心中創新的火花。這樣教學,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而且鼓勵了學生大膽猜測,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假如教師不給予這類機會,輕易地包辦代替,粗暴否定,不但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也會使學生變得謹小慎微,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應做到以下幾點。 善於挖掘、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語文教材中的諸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動著時代脈搏、展現著時代特色的美文時文,絕大多數閃爍著作者創造性思維的光輝,為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善於挖掘並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將這些創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觸發點。如教《變色龍》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是寫人的,為什麼以「變色龍」為題呢?這對我們的作文命題有什麼啟發?學生為了解開疑問,就會通過閱讀課文認真思考,來仔細揣摩作者命題的藝術。這樣,創造的熱情就被點燃了。
④ 有關創新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創新,是學習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萬丈光芒,引導人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之路。
翻開人類歷史長卷,有多少偉大的科學實踐者不正是通過點燃創新――這盞明燈而達到成功彼岸的嗎?就拿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產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實現磁生電這一偉大的構想,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於探究,他終於成功了,從而開創了電學事業的先河。他不正是由於創新精神而獲得成功的嗎?
培根曾經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創新的精神。科學發明需要創新精神,學習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英國有個人叫亞克敦,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閱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可最終卻毫無建樹,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將書本只是加以創新,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與之相反,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對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產生了疑問,正是抱著這種求索創新的精神,他不斷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終於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秘密,為了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學習必須有創新,否則,即便讀萬卷書,也是徒勞無益的。
學習貴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學有所成;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同學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吧!
⑤ 創新與發現800字作文
人因發現與創新而不斷充實,生活因發現與創新而不斷完善,民族因發現與創新而走向繁榮。
道爾頓發現自己的色覺異常,通過不斷的研究,填補了醫學理論上的色盲症空白:安騰百福從拉麵中獲得靈感,創新出方便麵,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喬利在工作中發現了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終研究出了乾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在人類的社會進程中,發現和創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會創新的腦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民族長久發展。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發現與創新。有人曾說過:「一個不懂得發現的人,只能生活在狹小的空洞里。而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人,則使那個空洞更加乏味。」我們的祖先從自然中發現了可供生存的食物,還周各色泥土創造出了最早的顏料。發現和創新讓原始居民得以生存,並從中滿足繪畫帶來的精神娛樂。將空間拉回我們自身。無論是學生、領導還是其他領域的人物,只有不斷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同時創造出一種合乎實際的應對方案,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可見,發現與創新在人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生活的完善離不開發現與創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發明人、科學冢。所有的俄科技發明人都是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他們的創新思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使生活更加充實而美好。紡織工人在工作買踐中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愛迪生的電燈點亮了世界。汽車、電腦、手機……無數的發明讓生活更便捷,而正是不斷地發現與創新造就了這一切。
民族的繁榮離不開發現與創新。就拿中華民族來說吧。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沉澱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葯的發明無疑在人類的發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華民族在生活中發現並創新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光彩奪目。在21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只有懂得發現本民族文化中的美,並用創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它,使它與中國的現代化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才能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毋庸置疑,發現與創新在一個民族的昌盛繁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民族,長遠的發展都離不開發現與創新的支持。我們從道爾頓、安騰百福和喬利得身上看到了發現與創新的巨大力量,更應該使自己也擁有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學會發現與創新,充實自己,奉獻社會,復興艮族。
⑥ 創新合作作文的結尾素材
創新要勇於否定權威(普朗克和愛因斯坦)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沖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贊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齊白石老人五易畫風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他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創新讓人們不斷靠近真理(揭開天體的層層面紗)
長期以來,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體系」的理論統治著人們的頭腦.托勒密認為地球居於中央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都環繞地球運行.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闡明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後,布魯諾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虧現象等.不久,開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觀察資料,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提出行星三大運動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因此可以這樣說:科學是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不斷創新的過程.保守是創新最大的障礙(牛頓晚年趨於保守)
牛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科學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冷卻定律以及微積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學說的范疇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上帝的存在,結果自然毫無所得.由此看來,即使一個偉大的學者,一旦落入陳舊的范疇,也談不上有絲毫的成就.創新即是表現個性(鄭板橋獨創一體)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是在練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創新推動歷史前步(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⑦ 創新與發展800字作文
創新,是學習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萬丈光芒,引導人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之路。翻開人類歷史長卷,有多少偉大的科學實踐者不正是通過點燃創新――這盞明燈而達到成功彼岸的嗎?就拿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產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實現磁生電這一偉大的構想,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於探究,他終於成功了,從而開創了電學事業的先河。他不正是由於創新精神而獲得成功的嗎?培根曾經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創新的精神。科學發明需要創新精神,學習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英國有個人叫亞克敦,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閱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可最終卻毫無建樹,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將書本只是加以創新,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與之相反,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對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產生了疑問,正是抱著這種求索創新的精神,他不斷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終於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秘密,為了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學習必須有創新,否則,即便讀萬卷書,也是徒勞無益的。學習貴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學有所成;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同學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