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新與舊的作文
寫作思路:寫新與舊的關系可以寫議論文,寫作的時候突出新與舊互相影響的關系。
讀到《笑傲江湖》中丹青生將十年新釀加入到五十年的陳年美酒中,那陳釀頓時少了儲存經年而生的燥烈之氣,且陳釀中多了新酒的清甜,新酒中又多了陳釀的余蘊,交相融合,叫人回味不絕。
頓時有所悟,或者新與舊之間,並非矛盾對立。新舊相融,互為輝映,才能煥發出真正的美好。
因為舊是新的基礎。新生之物無法憑空而來,往往是對舊物的繼承和發展。若說新為高閣,舊則為地基,若無支持,新生之物已不過是空中樓閣。想到那段文化的黑暗歲月中,多少激憤青年對著孔子儒家猛打猛砸,高唱所謂的「新文化」。
歷史證明,這種為求「新」而一味忽視,乃至於片面否定「舊」的做法,實是文化的一段恥辱。現下所熱門的「和諧社會」之說,其實頗值得品味,那豈不正是孔子「仁」「和」思想在新時代所發之光輝?!新,不論是發展也好,改造也罷,總是要立足於舊,才站得住腳跟。
而新,又是對舊的絕好補充,是對舊的揚棄。一味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亦是一種可怕的偏頗。便如清末,資本主義發展早已日新月異,制度文明了一個時代,朝中大佬依舊抱著「夷制皆不足道,唯器物可取」的思想,緊握儒學里的倫理等級不放。
所謂的「中學為體」最後也不過是溥儀亡國時的一紙辛酸血淚。舊,總是要新的發展傳承變化才能恆久地保持活力。便如儒學在孔子手上不過一個「仁」字,到朱熹時已演化為「天理」之說,明末又演為王陽明的「心學」,等到清時,又是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家的改造與創新。
儒家一說,在歷史長河中長存,在時代變遷中不斷閃耀著恆久的光輝,不得不說是承舊開新之功。
新如垂髻小兒,舊便似蒼髯老者。小兒總是要靠長輩的提攜指引才得成長,而老者年華漸逝,總要有那一股青春活力來補充和繼承。
先賢曾雲:世若無仲尼,白晝如黑夜。卻不知,若無後人的繼承、若無後人的改造發展,仲尼也不過是被迅速忘卻又或是古板的千年不變的僵如老屍,那才真正是「白晝如黑夜」了。
「新」與「舊」的關系,便是如此,並非對立,而是缺一不可,認真揣摩與處理,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煥發出真正恆久的美好!
『貳』 繼承與創新作文素材現代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網路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里。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里,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涌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說,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
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