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幾篇高考滿分作文(要有旁批和賞析),作文越多越好
一、勿以好惡論斷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也許臘梅討厭冬風的肆虐與無忌,卻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許魚兒討厭巨浪的洶涌與猙獰,卻依然與巨浪為伴,成全生命的真諱;也許落葉對這個天地無比依戀,然而,當秋風吹來時,它毅然地飄落,告別那個美好的世界,成全來年萌發的草芽……
勿以好惡論斷之,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何等的明智選擇!
當一個人可以將對事物的判斷游離於感情的親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帶鉤,自是對其痛恨無比。然而,當他認識到管仲的才識時,放下心裡的厭惡,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主。
劉邦不喜韓信的出言無忌,卻委其以重任,讓韓信統兵作戰,征討四方,終於滅了西楚霸王,成為天之驕子。
房玄齡曾為李建成出謀害李世民,李世民又豈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房玄齡為臣,遂有"貞觀之治"之盛世,感情的親疏可以蒙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礙你對真理的認識,成為你求知路上的絆腳石。
勿以好惡論斷之,楚王不聽信鄭袖之辭而疏遠屈原,自不會為秦國所吞並。
勿以好惡論斷之,李存勖不寵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談國事,自不會因1人之亂而七廟隳,為天下蒼生所笑。
勿以好惡論斷之,諸葛亮不聽信馬謖的信誓旦且,自不會痛失街亭,1敗千里,死不螟目。
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傑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
對真理的探求是獨立的,對事物的認識也不能摻雜上感情,「做學問就是做學問」,陳景潤的話也許揭示了這個真理。
自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必苛求,不過,不可不求。
勿以好惡論斷之,也許你會發現,狗尾草也會開出美麗的花。
點評:
內容充實 語言優美。這是一篇內容十分充實的好文章。文章以簡短的問句起筆,接以充滿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啟發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繼而明確指出「勿以好惡論斷之」的論點,然後分兩個層次縱論史買。以公子小白、漢高相劉邦、唐太宗李世民之例談明智之人的明智之舉,以楚王聽信鄭袖,李存勖寵幸伶人、諸葛亮誤用馬謖為例談被感情蒙蔽雙眼的後果,進而發出「有多少英雄豪傑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的疑問,最後以陳景潤的話結尾,使得文章前後文脈貫通,內容十分充實,極具說服力。
此外,本文語言很有特點,美感十足,一是語言有個性,凝煉簡潔善用短句,沒有眾多考生常有的大話、套話、俗話,抒真情、發真論,閱之可親。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顯得整齊,表達上增添了生動性、形象性,加強了氣勢,堪稱美文。
二、文化行囊
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蘊。 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裡都帶著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裡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里顯現著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著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里唱響。 《雅舍談吃》中,梁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胡同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里,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著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群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 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為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為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裡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 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
點評:
1、主題突出。文章圍繞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寫出了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文章開篇以彭麗媛的話作為引子,指出文化浸潤了人的魂魄,成為人生成長的一種底色。
然後例舉林徽因、翠翠、賽珍珠等為例,說明各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再以梁先生為例,說明地域文化對個人的生命的作用。最後點題:與文化行囊一起,直到永遠。
2、文化底蘊。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作文,與山東豐富的地域文化非常匹配。文章有大量的歷史底蘊、名著底蘊、飲食底蘊、民俗底蘊、名言底蘊等,共同組成了文化方陣,加上語言優美,文采飛揚,自然成為閱卷場的亮點,獲得高分。
三、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里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城北徐公。鄒忌最後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常困於所溺。」因為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恆、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並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丑!"他不願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點評:
精選例證 結構清晰。本文有四個特點:一是貫串全文、令人信服的辯證思維,結尾以形象化的語言完整准確地揭示了感情、理智在認知事物中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精選例證,用鄒忌和康德、愛因斯坦例分別論證理智、情感的認知功能,典型貼切,給人啟迪;
三是思路嚴密,結構嚴謹。文章由理智到情感,運用"總—分—總"結構,都顯示出作者較高的謀篇水平;四是善用比喻、借代,"天平"、"7弦琴"、"數字化生存"、"詩意地棲居"等詞語的運用,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
四、情與理
現實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沒,那麼,怎樣才能駕馭住自己的情感呢? ——題記
理智,是一朵花,盛開於智慧的春風申;情感,是一陣雨,常常將這一朵花摧殘。情與理,對立而又共生於現實世界。
渴望真情
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盪盪,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於,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李白,面對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此寄情山水,便有無數華彩奇章流傳於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說:雨後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她告訴我們:惟有真實的情感,才是一生無悔的追求。倘若將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超越感情
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令人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終至亡國。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誤國,終遺恨千古。
這些,都是沒有超越感情的結果"理智是一座堤壩,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會造成堤壩的坍塌,行為的迷茫,以至釀成大禍。
人們常說:三思而後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駕馭感情
感情猶如一匹野馬,需要你去馴服。理智則是它的韁繩。以理智面對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達。
范仲淹遭貶,然而他仍舊胸懷天下,以理智的大腦,平靜的眼光向人們昭示了一個智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啊!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情與理相伴相生,互為兩極。理智需要情感的潤澤,人生才顯靈動,情感需要理智的依託,人生才顯智慧,願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澆灌理智之花。
點評:
"情"與"理"的和諧統一。
情理結合,是本文的最大特點。題目涵蓋話題的核心,吻合命題意圖,簡潔明了,具有情感與理性的雙重韻致,情感表露與理性抒發相結合,奠定了全文寫作的基本格調。渴望真情,超越感情,駕馭感情,逐層推進,進而升華。
點面結合,是本文的又一特點。作者善於選材:屈原的性情鑄就他的英名;李自的灑脫,使他的華彩奇章流傳後世!這是真情的體現。周幽王亡國,唐玄宗誤國,這是沒有超越感情而釀成的大禍。范仲淹駕馭感情,以天下為己任,體現智者的用情。
從不同側面對"情與理"作了准確的論釋,是為點,而三點連綴成面,文字簡約卻大氣磅磅,為收束全文蓄滿情理之勢。全文由點及面,內容拓展有序,主題開掘極深。
作為散文。語言的典雅、凝練、流暢,體現了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底。另外,題記的令人深思,小標題的提綱享領,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不足是缺乏鮮活的時代色彩的舉例,切記:為有源頭活水來。
五、能思考的葦草
我很喜歡那樣一 個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人可以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台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而把人類置於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我清楚地記得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無上敬畏之情: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鎊刻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話語,也許很精當地為人類擺脫尷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也許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
我相信人類在判斷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都會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跡,更何況是那樣一種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神聖感情。中國歷史長河中清風明月般的人物當然有,但是完全割裂親情毫無私念的例子又實在不算多。而我也許真的不太主張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否則世界沒有了感情,也沒有了色彩。
我很喜歡魯迅,喜歡他那橫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個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觀冷靜的觀點絕不是眾叛親離而來的,"無情末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先生的詩,而先生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遠是鮮活的,泛著血的殷紅。
世界失去了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麼蒼白,多麼令人窒息。當然我們也很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們可以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
去過草原的人一定會驚異於牧草的柔順和堅韌,人這棵可以思考的葦草也許也應該這樣遵循著自然與思想的雙重法則在風中生存。
柔情也許是一把雙刃劍,正負的功能淬於一身,但也許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質與生命的特質:讓生命美麗而不輕佻,繁華而不浮躁。
點評:無情未必真豪傑 豪傑亦應勤思考。該文立論明確、鮮明,即以「人是能思考的葦草」為喻,借康德之語道出行人類要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就必須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這一主題。
論證過程嚴密、思辨,充滿辯證法。既呼籲理智控制下的柔情,認為"世界失去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麼蒼自,多麼令人窒息",同時又 "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希望人們"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讓生命美麗而不輕桃,繁華而不浮躁"。
六、勿以親疏定是非
《出師表》有言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這一親一疏,導致"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我看來,勿以親疏論事非。
縱觀一部卷帙浩繁的中華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亂相續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百姓們的生殺予奪之大權,也毫無疑問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謂:"君主一跬步,皆關民命。"就是這樣,我們往往能看見一些小人,他們溜須拍馬,阿識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們的每一個毛孔無不弄得舒坦至極。於是這些人深得君主之"親",甚至獨攬大權,破壞朝綱,明末的魏忠賢專權不就是明證嗎?而賢明的君主求賢若渴,對人才親之信之,恰恰是因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親孰疏之分。
在人類社會中,自"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子其子」以來,親情就成為了維系這個社會的穩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人們往往認為親人們總是對自己好,因而他們總是對的,沒有錯的,而對於旁人,難免存著此疆彼界之心,所謂"人心隔肚皮",難免對別人有著成見,故事中的富人即此類典型人物,而有兩位人物的行為卻值得我們的贊嘆。
祁黃羊的"內舉不避子,外舉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了,不以親疏好惡來定是非,而是惟賢是舉,誠可貴矣。
另一位是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他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之後,權力可謂達到政治生涯的頂峰。各界人士1致推舉孫中山的哥哥孫眉擔任廣東的都督,當此之時,孫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證自己的哥哥飛黃騰達,然而這位偉人沒有這樣做,他只是婉言地謝絕了,說:"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擔此重任。"如此高風亮節怎能不讓人仰慕不已。
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拋棄小我,舍棄一己之私利,來成全大我,尋求真理;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讓理性之光熠熠生輝!
勿以親疏定是非其實就意味著一種廣博的愛!
點評:
旁徵博引,論證有力。
前賢明訓,"文章合為時而著","千古之大事,經國之偉業也"。或示哲理,給人以啟迪;或明辨是非,給人以教益。以這個標准來衡,《勿以親疏定是非》是一篇相當成功的考場作文。
文章旁徵博引,刻闡述了剔除私情影響、尊重事實、維護真理的重要性。論據翔實,比鮮明,論證頗為有力。敘述自己的觀點時,古今史料,作者頗有信拈來左右逢源之感,顯示出了扎實的文史功底。
『貳』 情感與理性作文
這段作文好棒!我也想要看更多
『叄』 三棱互補型作文參考
散文模式構思
因為散文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此,我們主要談一下議論性散文的寫法。
一、議論散文的模式——「三棱互補」
「三棱互補」就是用小標題的形式,邊敘述邊描寫,邊議論邊抒情,如2000年高考作文《四幕劇》就用了這種形式,給人以很醒目的感覺。「三棱互補」還意味著選擇三件平行的事情或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先記敘、描寫,再議論抒情,展開全文。
一般這種作文都用小標題的形式。
二、議論散文的要求
1、扣題,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2、利用字數大體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作為小標題。
3、三段事例相對統一,一定圍繞中心選材。三段事例選擇的角度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古今都有,也可以全是現實的,還可以是中外的。
4、敘議結合的文字也可,邊記敘邊議論也可。
5、一定要有文采,散文不能缺少比喻,可以把要寫的事物與山、水、樹、花、草、茶、江、河、海、雲聯系起來。
示例:
情與理
現實世界中,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沒,那麼,怎樣才能駕馭住自己的情感呢?
理智,好似一朵花,盛開於智慧的春風中;情感,是一陣雨,常常將這一朵花摧殘。情與理,對立而又共生於現實世界。
一、渴望真情
真情,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瀟瀟灑灑,坦坦盪盪,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於,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冰心先生說過:雨後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她告訴我們,唯有真實的情感,才是一生無悔的追求。倘若將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二、超越感情
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令人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終至亡國。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誤國,終遺恨千古。
這些,都是沒有超越感情的結果。理智是一座堤壩,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會造成堤壩的坍塌,行為的迷茫,以至釀成大禍。
人們常說:三思而後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駕馭感情
感情猶如一匹野馬,需要你去馴服。理智則是它的韁繩。以理智面對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達。
范仲淹遭貶,然而,他仍舊胸懷天下,以理智的大腦,平靜的眼光向人們昭示了一個智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啊!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情與理相伴相生,互為兩極,理智需要情感的潤澤,人生才顯靈動;情感需要理智的依託,人生才顯智慧。願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澆灌理智之花。
分析:
「三棱互補」模式在本文中展示得特別明顯。本文聯系歷史,讓歷史人物走進高考作文,是本文的最大特點。
本文把敘議緊密結合起來,十分突出。
題目涵蓋話題的核心,吻合命題意圖,簡潔明了,具有情感與理性的雙重韻致,情感表露與理性抒發相結合,奠定了全文寫作的基本格調。渴望真情,超越感情,駕馭感情,逐層推進,進而升華。
點面結合,是本文的又一特點。作者善於選材:屈原的性情鑄就他的英名,這是真情的體現。周幽王亡國,玄宗誤國,這是沒有超越感情而釀成的大禍。范仲淹,駕馭感情,以天下為己任,體現智者的用情。從不同側面對「情與理」作了准確的詮釋,是為點,而三點邊綴成面,文字簡約卻大氣磅礴,為收束全文蓄滿情理之勢。全文由點及面,內容拓展有序,主題開掘極深。
作為散文,語言的典雅、凝練、流暢,體現了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底。另外,題記令人深思,小標題提綱挈領,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不足是缺乏具有鮮活時代彩的舉例,切記: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肆』 作文:原來我沒懂,~
一年一度的中考來了,每年中考作文都會是考生熱議的話題,小編推薦2013中考滿分作文:原來我沒懂供大家查看,祝各位金榜題名
原來我以為青春只是一段時間,原來我沒懂;原來我以為母愛只是一頓早餐,原來我沒懂;原來以為友情只是一個玩伴,原來我沒懂;原來我以為春天只是一些花朵,其實我沒懂。請以《原來我沒懂》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上午考試完畢,大多數考生在回家的路上都是寬松地議論著自己的作文情況,本來我想隨意問問,又不敢,恐怕對他們有壓力,而看看他們的心情很愉快,我就隨即問了三個考生的作文情況。一個考生高興地說:「今年作文題目通俗易懂,很容易寫,我覺得寫得不錯!」一個女考生又很熱情地說:「作文題目挺好理解,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審題上的障礙,很好,作文題目非常切合我的實際生活,讓我有話可敘,有情可抒。」接著,一個學生似乎惋惜地對我說:「這樣的題目,我在網上無意地瀏覽過,但沒有引起我的關注,更沒有做過,真可惜,真可惜啊!」接著,這個考生又說:「老師,網上有出現過的作文,作為中考作文題目,我覺得不是很公平啊!」聽罷考生的話之後,我覺得中考作文出什麼樣的作文題目並不重要,而重要的卻是,作文題目要切切避免考生的宿構套作,這才是最公正、最公平的題目,也是最佳的中考命題作文。
大多數考生都認為,今年中考作文題目《原來我沒懂》可謂是溫州市中考史上最好考的作文題目。然而,任何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易中有難,難中有易。如果把這個題目的作文寫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那就極不容易啊!得高分的關鍵,那就看你記敘的是一件什麼事,字里行間蘊藏著的是什麼情,從情里生發出來的是什麼理?事、情、理三者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成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統一體?那「情」那「理」,給人們的心靈是否得到震撼,給人們的精神境界是否得到升華,給社會、人生是否得到教化與啟示?
此外,寫作時還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要把「原來」的過程,通過一件具體的事情翔實地反映出來。而這件「原來」的事,應該是「我」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並且還是一件諸如對青春、對母愛、對友情等有著曾經誤會或誤解的事,要寫出這件事如何缺乏情感與理性關系的認識,後來才醍醐灌頂,明白其中的原委。(二)要寫出「沒懂」的具體過程。即要寫出「我」對那件事產生誤解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全過程,要寫出「我」對那件事的心理表白、認識態度,以及如何消除誤解的經過。總之,寫記敘文要把事情經過寫具體寫翔實,更重要的是,還要把事情里的所蘊藏的真情實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那個「情」最終產生「理」的升華!
原來我沒懂
街道的樹葉總是落,掃也不盡。橫七豎八的仰在路中,靜靜地逝去。真弄不懂大樹為什麼給了那麼多惱人的殘葉。
就像我不懂老師為什麼派我們幾個來與這無盡的落葉相伴。
小學時光過得很清閑,與樹葉相伴的那個星期卻如此匆忙。這是學校舉辦的活動——掃街道。很榮幸的是,我們幾個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起初,我們還是滿懷著新鮮感。街上多的垃圾是沒有的,只是那樹葉是你「抬頭不見,低頭也見」。真奈何不了他們,在這濃秋,正是他們的天下。
一日落下,我們幾個聚在一起,攀比著誰手上磨出的小泡最多。比不出勝負!「這街又不是我的街,為什麼要讓我們來。」同行的同學嘟嘟囔囔,心裡滿載牢騷,卻也耐著情緒。我們幾個都不是優秀的孩子,考不進前十,更別談在年級上。班裡那些穩坐江山的尖子們,是我們望塵莫及的。老師當然叫我們來與其相伴,就像那個比喻,他們是花朵,我們不過幾片結了網的綠葉,誰會在乎?想著想著,鼻子一陣酸楚。老師的偏愛淺顯易懂。
接下來幾天,就在酸楚里過。
一星期說快也快。掃盡最後一片落葉,我們拖著各自的掃帚往教室里走。老遠望見老師正在辦公室門口站著,或許在等誰。反正不是我們。
沒想到竟是我們。她分給我們幾個糖,問我們累嗎。她說她想讓我們學到一些除課本以外的知識。
原來我沒懂,老師的偏愛我未曾懂,就像我沒懂不是每一片落葉都布滿了壓抑和抑鬱,在落下的一刻就被印上了死刑的章。逝去何嘗不是為了下一片綠葉的希望。我沒懂落紅不是無情物。
只是現在我才懂。
今年農歷八月十六,我們班迎中秋集體活動,晚上就在清江富岩頭露營。那一夜,江邊篝火燃起,燒烤晚會開始了。本是舉杯邀明月的大好時光,但烏雲密布,還斷斷續續飄起毛毛雨。晚會由我和一位女生主持的,那是最沉悶的一場晚會。
這討人厭的雨水撲滅了我們的激情,晚會匆匆結束已近十點。我們的帳篷依次駐扎在堤壩內側。我倒頭就睡,但耳畔回盪著種種雜音,還是無法入眠。恆基跟同學睡了,媽媽睡車里,爸爸就睡在我身旁。他今天從家裡陪我騎自行車到這里,他很累睡得很香。
突然,一滴水珠打在我額前,帳篷漏水了。我剛要檢查,外面傳來母親急促聲音;「這雨會越來越大,帳篷會進水。我已找到一安全地方,咱們立刻轉移帳篷。」
我不應,她又催一遍。雷聲轟鳴,我倍感煩躁,不耐煩地吼了一聲,繼續睡在冰冷的睡袋裡。帳外,母親還在雨中,她急得差點哭了。帳外,暴雨如注。帳內也慢慢地進水了。父親睡得那麼沉,母親使勁推醒他,迷迷糊糊中他也不願意搬;但他命令我馬上跟母親走。無奈父命難違。暴風雨中,我卻沒淋到一滴雨,母親為我撐著傘,而她全身濕透。
母親已經把後排座位卧倒和後備箱成了一張床,可我心中滿是怨恨,堅決坐在副駕駛位置。其他同學都還在帳篷里,就母親多事!母親一邊耐心解釋,一邊拉開我車門讓我睡後面。我不想聽她啰嗦,狠狠地關了車門。只聽母親一聲慘叫,原來她的手指被車門夾住了。可她不管疼痛,反而低身下氣叫我回後面睡。
夜深,雨大,我漸漸睡著了。第二天醒來已在家裡。
據說,半夜暴風雨愈猛了,老師命令我們全撤,那時父親也回車里了。後來得知當時母親徹夜未眠,憂心忡忡。其實她的擔心有道理的:農歷八月十六潮水最大,如果潮水倒灌,帳篷很危險,當然我們更危險。可那時的我只管生氣,完全不懂母親擔憂,反而一次次無理取鬧還傷害她。我好後悔!
母親的手指腫了很多天,至今瘀傷還沒褪。母親,請原諒我的無知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