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素材適合作文《約束埋沒成長》
樹木里有所節制的火,發為繁花;無恥的火焰肆意燃燒,終化為灰燼。
周末回家,遇見了一群工人,他們正在路邊栽植綠化樹。很奇怪的是,這些樹都是事先植入陶盆中的,栽時便連盆一同埋進土裡。我上前詢問他們,為何不直接將樹植入土裡,為什麼要讓它們拖著這么個笨重的大盆。工人回答:「地底埋有很多高壓電纜、管道。如果不用一個盆來限制樹根的生長,它們就會破壞到地下的輸電、輸水系統,對附近的居民和樹木本身都是禍患無窮的。」作文網 home.sanwen8.cn
原來如此,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樹木健康安全地生長啊!過去一直認為,給樹木最大的自由,任其放縱生長是最好的,卻從沒想過適當地限制它的自由,也是一劑使其茁壯成長的良葯。當然,森林裡的樹木不需要節制,那是由那裡的環境決定的。但森林裡的樹木永遠都只能在那片亘古不變的空間里放縱,它們放任、自由,卻看不到世界的日新月異。
其實,人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管教,需要對自由加點必要的限制。我們瘋長的思想常常會讓我們錯誤地去行動,對思想與行為的適當約束,能讓我們更健康地成長。一直以來,對學校各項常規要求總有些耿耿於懷,現在開始有些明白,我行我素看似瀟灑,但可能觸碰到的「高壓電纜」太多了,一不小心便會引火燒身。成長中真的很需要一些條條框框。人,真的是需要一些規矩,正所謂「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嘛!曾聽有些同學說,羨慕那些沒人管教的「野孩子」,因為他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因為他們不受任何約束,逍遙自在。可是,你們想過嗎?我們把這些人稱之為「混混」,他們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奮斗,自然也就沒有閃光,沒有精彩了。自由的本質應是快樂的,而泛濫的自由卻帶來了煩悶和苦惱。作文
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放縱,那是一片覆蓋著鮮花的沼澤,每一步都存在著不可預測的危機。接受並履行那些能保障我們健康成長的規矩吧,剋制心中的任性與放肆。成長需要約束,也只有必要的約束,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⑵ 高考!!十萬火急!!!寫語文作文的小技巧
議論文難點突破--教你展開分析論證
高考議論文:觀點+材料=?
高考作文評審組評價:高考通常有這樣一類考生,他們寫議論文的時候,只會提觀點和擺材料,通篇作文沒有一點自己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這類考生往往缺乏對事物的認知和辨析能力,這類作文只能給到中等或以下檔次。
觀點+材料=作文的失敗(以敘代議) 譬如要寫提倡創新精神,則馬上就「A有創新精神,B有創新精神,C有創新精神,所以我們要有創新精神」。
論點: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例文一:「自古才子出寒門」。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荷蘭畫家梵高也曾窮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著弟弟接濟;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外出打工……可見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優點:觀點明確,論據豐富 缺點:「觀點+論據」格局
弊端:論點和論據之間互相脫離,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的橋梁,論點還是論點,論據還是論據;論據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論點孤立無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據。這種「不講道理」的議論文,論點無論怎樣正確,也不足以服人;論據無論怎樣充足,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高考經驗: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議論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數以說理見長。對文章進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論證的深度,更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縝密。「講道理」是議論文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講道理可以使論點旗幟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都給人以清醒的認識。而論據通過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蘊涵的道理,說明其與論點的聯系,使論點與論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句話:論點是統帥,論據是士兵,論據要為論點服務。
(例文一)……這都是幼時曾經貧困而後來成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門是他們植根的土壤,也就是這塊貧瘠的土壤使他們不斷地發育不斷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終成為參天大樹,開出燦爛之花。由此看來,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擺脫貧窮的信心和鬥志。窮則思變,就要奮發圖強,越是貧困越激勵人奮發上進,這何嘗又不是一筆財富呢?
文學藝術的成功需要踏實。李賀作詩嘔心瀝血有了詩鬼盛名;曹雪芹悼紅軒中批閱十載方成就千古奇書;齊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勁功底是從前不分晝夜千刻百磨練就的;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其實背後有達芬奇幼時畫雞蛋的刻苦。(《談踏實》)
文學藝術的成功需要踏實。盡管藝術是情感的表達,是激情的釋放。但是踏實的功底決定了表達的效果。李賀作詩嘔心瀝血有了詩鬼盛名;曹雪芹悼紅軒中批閱十載方成就千古奇書;齊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勁功底是從前不分晝夜千刻百磨練就的;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其實背後有達芬奇幼時畫雞蛋的刻苦。大凡擁有極高藝術造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現力皆來自踏實的功底。因此,可以說,藝術殿堂精美的紋飾是用踏實雕刻成的。
不能沒有你——分析論證
分析大名又叫論證——論述證明。議論文不論不證,難以揭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存聯系,難以顯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
分析論述不能空談抽象的道理,而必須擺出事實再講道理,即用材料證明你的觀點。要使材料能充分證明觀點,就必須通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證明給人看。
通俗地說,證明給人看的過程,就是分析、論證。
通病——不懂或不會分析論證
觀點:我們要勤儉節約:
舉出例子,寫張三勤儉節約,李四勤儉節約,王五勤儉節約……所以我們要勤儉節約。
「為什麼」所以「我們要」啊?這點不闡述清楚,就是沒有分析論證,這樣的文章就難以服人。
換個角度說:分析論證,就是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
展開分析的10種方法:1、「因果分析法」 2、「假設分析法」 3、「意義分析法」
4.「論據引申法」 5.「例後解說法」 6.「正反對比法」 7、「比較分析法」
8.「披文示意法」 9、「點面分析法」 10、「辯證分析法」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1、「因果分析法」:
例1:磨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後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闢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分析:這一敘例語段,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中間列舉貝多芬、司馬遷和李寧三個例子來證明論點。毛病是在例子和論點之間缺少分析語言。那麼,怎樣展開議論呢?閱讀語段,我們發現,「三位人物在磨難下的結果」已告知我們了,而對於原因則隻字未提,所以,我們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較好地架起事例與結論之間的橋梁,達到「敘」為「議」服務的目的。
「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並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因。
修改: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於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聖」;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後,卻又另闢天地開創了自己的事業,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於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 [方法:直接陳述原因]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唐太宗視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為_①_。岳武穆統帥「岳家軍」,屢戰金兵,頻頻告捷,那是因為_②_。毛澤東同志率工農紅軍,以持久之戰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為_③_。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體,無不嚴於律法,以成文的規定來約束。因為他們知道在絕對自由之下的惰性將急劇膨脹,只有在適當的管束之下,人才能發揮出潛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①他對百司之職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國平天下的策略,於是百姓安居樂業。
②他有嚴明的軍紀,旅進旅退,賞罰分明,於是金人喟然而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③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主義」,嚴格執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於是日偽不得不繳械投降。
例2、論點:靠奮斗沖破「埋沒」的壓力。
古今中外,許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過「埋沒」的命運。愛因斯坦就曾被埋沒在一個專利局中,充當小職員的平凡角色。但他沒有灰心,抓緊一切機會進行研究,終於開創了物理學的新天地。華羅庚曾「埋沒」在小店鋪里,但他沒有消沉,每天在做好營業工作後,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晝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學,潛心鑽研數學,終成著名的數學家。
為什麼他們沒有因「埋沒」而「窒息」,並且能有建樹?因為他們不甘心忍受被「埋沒」的命運;不管在怎樣不利的情況下,他們始終沒有喪失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他們堅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馬,終有奮蹄騰飛的日子。因此,他們在「埋沒」的情況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拚搏奮斗,終於沖破「埋沒」,脫穎而出。[方法:自問自答]
人貴有自知之明 鄒忌的妻、妾和客出於私心,異口同聲地肯定鄒忌比美麗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鄒忌沒有被假象迷惑。
為什麼鄒忌能透過妻、妾和客的交口稱贊的表象發現問題的本質呢?因為他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
例3、論點:相信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宰
漢末,群雄逐鹿,豪傑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視眈眈,修書一封與孫權曰:「與將軍會獵於吳。」吳國朝野頓時人心惶惶,有人主戰,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吳主孫權主戰,然張昭等一幹人竭力勸降曹。到底是何去何從,關鍵時刻孫仲謀拔下佩劍,斬釘截鐵地說:「孤意已決,再有言降者,如斯!」於是便有了赤壁一戰的輝煌,於是曹軍「牆櫓灰飛煙滅」,敗走華容。
為何吳國能在群雄中佔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業?孫權對自己的信念是堅持自是不言而喻!關鍵時刻要相信自己,給自己一個「我意已決」的回答。
[方法:假言因果法]
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使得人們服你。
歐立西為了發明一種新葯,堅持進行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實驗了606次,才獲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實驗次數命名的新葯606。由此看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新葯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假如歐立西僅僅實驗一次,失敗後就撒手不幹了,新葯當然不會問世。就是他實驗了605次,失敗了以後不再堅持,也絕不可能有新葯的製成;正是因為他堅持到了最後,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可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解說: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就是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麼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因為它是假設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2、「假設分析法」:
《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假設分析法: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很有說服力。
注意:對語段進行假設分析時,如果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麼就應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舉的例子是反面的,那麼就應從正面來假設分析。
是什麼讓魏徵剛正不阿?是什麼讓魏徵在天子面前毫不畏懼?是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魏徵深深地明白作為一名臣子,就必須承擔起為天下蒼生、國家社稷著想的責任。於是他用自己的勇敢不屈,讓世間多了一面命鏡。在這明鏡中,反射出了魏徵諫言的執著,反射出了大唐的興盛來源,也反射出了責任的重要意義。是什麼讓叢飛放棄自己的富貴而用錢捐助他人?是什麼讓叢飛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為貧困的孩子擔心?是責任!看著失學兒童那一雙雙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眼神,叢飛意識到,幫助他們是自己一生的責任。於是他四處奔波,把演唱會所得的錢都捐給了貧窮孩子。他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讓每個人都看到一位歌手背後的偉大人格。責任,讓他們的形象熠熠生輝,綻放出無限的光芒。責任,讓他們的名字永留汗青,讓人們看到,他們人格的偉大、崇高。
例4:「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蛋,當你畫了一個,再去畫另一個時,形態又不同了。即使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態也有很大的區別。只有把畫蛋的基本功練好了,才能畫出更好的畫。」達.芬奇老師的諄諄教導,說出了一個真理:基本功訓練很重要。由於達.芬奇從師階段培養了扎實的畫畫基礎,他後來成為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卓越的畫家。
分析:這一語段陳述了達.芬奇的奮斗結果並且作了簡單的原因分析,應該說有「敘」也有「議」。但說理是可否再深入一點,再透徹一些呢?
【試想,他沒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不能從不同角度觀察到同一對象的細微差別,不能發現創作對象隨著光影、色調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認識到「世界上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雞蛋的」,他能創作出被譽為世界畫壇一絕的《蒙娜麗莎》嗎?那「神秘的微笑」決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來的。干什麼事,都要從打基礎開始。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也是達.芬奇畫蛋的故事給予人們的深刻的教育意義所在。】
分析:這一改文從事例反面的三個角度進行假設,採用排比句、反問句,語勢極為強勁,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達.芬奇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就沒有他後來的成功」的結論,使說理更加完全、充分。
貝多芬28歲那年得了耳病,到57歲逝世,中間20多年的歲月,都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但是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意志與病魔做斗爭,終於在逝世前幾年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戰鬥力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試問,是什麼使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頑強的意志,不屈的奮斗精神。試想,如果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頑強的意志,還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說,只有有了頑強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問幾個「如果不這樣,會怎麼樣」「為什麼」能使論證更深入。)
例5:論點:創新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海爾集團始終堅持以技術作為發展的手段和依託。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從引進技術到整合國內外資源、自主創新,堅持「技術創新課題來自於市場難題」和「設計創造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研發理念,通過技術創新使集團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取得長期的成功,營業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8%,持續保持在家電與其它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可見,海爾的成功在於創新。假如海爾集團因循守舊,不進行技術創新,不更新研發理論,也許海爾早就被市場所淘汰,「海爾」這個品牌也不會聞名中外。正是由於海爾集團的不斷創新,打響了「海爾」這個品牌。所以,創新是海爾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不竭源泉。
又如:在論證「信念」的重要性時,引用了司馬遷的例子,說他受了腐刑之後,「但他沒有去死,是完成《史記》的信念支撐著他,使他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這個信念支撐著他,讓他最終完成了《史記》。」接著分析:「如果司馬遷沒有一定要完成《史記》的信念,那他絕沒有那麼頑強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馬遷其人也不會為後人所知,今天還會有這么完整而珍貴的、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資料《史記》嗎?正是信念,支撐著司馬遷,使之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3、意義分析法:
有這樣一則故事:五隻青蛙比賽爬高,面對高牆,圍觀的青蛙不停地說:「太高了!太高了!」結果四隻青蛙「知難而退」,只有一隻耳聾的青蛙爬到了頂點。第二次爬更高的牆,圍觀的青蛙不停地打氣,四隻青蛙獲得了成功,而那隻耳聾的青蛙卻面對遙遠的目標摔了下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能否戰勝困難,我們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因素。
意義分析法:就是透過論據提供的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所蘊含的意義,或予以高度評價,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從而證明論點提出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價值、效果等。
還記得趙括「紙上談兵」和馬謖「痛失街亭」的故事嗎?它象兩面警世鍾,時刻在警醒世人:需要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一定要虛心請教,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波蘭有句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世界著名畫家達?芬奇也曾說過:「應當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在我們中國,這方面的格言警句更是俯拾皆是,舉不勝舉。象「謙受益,滿招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等等,無一例外,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虛心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例6論證:弄虛作假行不通
戰國時候,有個南郭先生,此人不學無術。他聽說齊宣王愛聽竽樂合奏,就混在樂隊里,裝模作樣,冒充內行,領取俸祿。後來齊宣王死了,齊瑉王偏偏喜歡聽獨奏,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沒法混下去,只得溜走。這就是「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由來。
濫竽充數,這四個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點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於一個充字。
人沒有生來就會吹竽的。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他不該不會裝會,弄虛作假,冒充內行,而且一味裝下去,靠蒙騙過日子,以致落得個逃之夭夭、貽笑大方的結局。
(通過論據提供的現象揭示揭示出事物的本質)
例7證:背負著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甜蜜的負擔,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
「千古誰堪伯仲間」的諸葛孔明英明一世,卻在街亭這一關鍵戰役中重用本無實才的好友馬謖,致使其六齣祁山而寸功未建,成為千百年來任人唯親者之鑒。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禮賢下士,勵精圖治,才有了開元盛世。後來卻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不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結果落得個「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涼結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當朝宰相王安石的變法之舉,卻經不住其祖母光獻太皇太後的眼淚軟化,終於動搖了、灰心了、放棄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社會理想化為泡影。
歷史以殘酷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告誡我們:人情的親疏遠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聵。然而,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人間的真情視若無睹,做個「無欲則剛」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們將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判斷分而析之,辨而認之,定能做到超然其上。
又如(例5:論點:創新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正是海爾集團這種「大膽嘗試,開拓進取」的思想,使海爾集團在市場交鋒中大獲全勝,並且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海爾總裁楊綿綿曾說「我們的每一次革新,不論成功與否,都使海爾獲得了一次新生」。創新改革不僅是一個公司的品質,更多的是人的品質。這種品質像是黑暗中的夜明珠,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4、論據引申法
舉了一個例子作為論據,論據裡面存在某種苗頭,就著這個苗頭引申出去,設想出某種結果。
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並不因為他出生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得以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凶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那麼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但繆賢並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於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5、後解說法
舉了一個比較長的例子後,要考慮:它的中心,它與觀點的關系,別人的認識會不會和我不一樣?或覺得這個例子跟要講的觀點關系不那麼密切。這時你就得把它解說一下,或解說它的中心是什麼,或解說它與觀點有什麼關系。
從前有一種怪病,它使人食慾不振,最後導致死亡,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學家,也得了這種病。有一天他路過一個村子,村裡人聽說他有這個病,就告訴他,我們村裡有一種神水,一口井裡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學家聽了,就去喝那水,結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後,他就想:為什麼這水能救我?結果就是這么一個村裡的人從來不曾想過的問題,促使化學家去研究,最後化學家發現水裡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因此他發現了芒硝的葯用作用。
正所謂「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宋代張載語)。在別人沒有產生疑問的地方,你產生疑問了,你這就是比別人前進了一步了。村裡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沒有,從來不想;化學家想了,發現芒硝了。「疑」是發現矛盾的鑰匙,「思」與「學」是解決矛盾的方法,發現矛盾是解決矛盾的開端,「疑」便是「思」與「學」的「端」和「始」了。
(例之後的解說,其實就是分析材料,它揭示了材料包含的也是作者運用這一材料所要表達的觀點:人要善於質疑,善於質疑才會去學,才會去思,最終可能才能解決問題。還揭示了善於質疑和學、思的關系。 經這一解說分析,所舉例子就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了。)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6、反對比法
正反對比有兩種情況:一是擺出一正一反兩個例子,同時還要對它們作進一步分析。一是只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孫臏與龐涓同出於鬼穀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於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轉到另外一個方面,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終於有了馬陵道之勝。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於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試想孫臏在這么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又出現「而」了,又轉向另一面了。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可說計出即行,正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可見,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
(前面單一的例子,與多了對其進行對比性分析後的文字進行比較,很明顯,多了分析,說服力更強了。 議論文,議論文,何謂議論,這就是議論。)
正反分析例子:普希金說:「大石攔路,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強者有頑強的毅力,對「攔路石」毫不畏懼,把它當作鍛煉自己的機會,而後一種人因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來之不易,光看到別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艱辛的勞動,面對「攔路石」知「難」而退,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展開分析的方法之——7、比較分析法
將所舉兩個事例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分析,能夠透過表象,指出實質。
魯迅的《拿來主義》,用祖上的大宅子設喻,形象地分析了「拿來主義者」對文化遺產的態度,魯迅在這里用的就是辯證分析法。
魯迅先從反面分析對待大宅子的三種錯誤態度——因為「怕」而「不敢進門」的是「孱頭」;由於「怒」而「放一把火」的是「昏蛋」;由於「慕」而「大吸其剩下的鴉片」的是「廢物」,繼而轉到正面闡述:「『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他佔有,挑選」、對「魚翅」——「吃掉」,對「鴉片」——「送到葯房」去,對「煙槍和煙燈」——「除了送一點到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毀掉」,對「姨太太」——請「各自走散為是」。如此分析,既使論據很好地為論點服務,又避免片面性。
例8:論點:看待問題要全面客觀,更不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論據: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哲學家乘漁夫的船過河,他嘲笑漁夫不懂數學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學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風浪來,船即將沉沒,漁夫說,你不會游泳,全部的生命將沒有了。
在這故事中,哲學家確實知識淵博,他懂數學又精通哲學,這是他的長處。而漁夫呢,這類知識貧乏,對數學、哲學一竅不通,這是他的短處。但是,哲學家雖有長處,也有短處,而且他的短處恰恰是漁夫的長處。哲學家沒有全面地看問題,片面地用自已的長處來攻擊他人的短處,其結果自然被漁夫反唇相譏。
2000年奧運會上。面對槍靶,44歲「高齡」王義夫老槍新傳,一槍失准,下槍再來,最後關頭的二次舉槍顯示出過人的老練,終於用金牌洗雪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遺憾。而英國網球運動員亨曼雖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選手的行列之中,但從未拿過一項大滿貫賽事冠軍。在2005年的奧網賽場上,比他小7歲的俄羅斯選手達維登科都能教訓他一把。
同樣是一流高手,結果卻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是個人的品質和心理起了關鍵的作用。王義夫因為有了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鎮定,所以在一槍失準的情況下,能快速調整心態,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幾次射擊中打出最好的成績,贏得了金牌。而英國網球運動員亨曼卻因為喪失了意志力,慘敗連連,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向你推薦一個網址http://www.lnyuwen.com.cn/xzzd094.html
⑶ 一味的接受那麼才能就會被埋沒的作文或者素材
中美小學生對比,去搜搜內容吧
⑷ 一些有關人才被埋沒的作文素材
誰知道那裡有一些好的作文素材,最好比較全面的,可以讓自己的作文拿高分的也沒有理由被埋沒,只要努力活出色彩,一定叫人刮目相看。 18、晏嬰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