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鵬飛的事跡寫一篇材料作文
每天早5時准時起床,先燒兩壺開水,涼成溫水,
再灌到暖壺里,留著白天給雙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後照顧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針、吃葯、做早飯,還要把奶奶中午的飯菜做好,收拾好碗筷後才去上學。
這是一個14歲孩子除周六、周日外的每日「晨曲」。家裡的一日三餐他要心中有譜,市場的菜價、糧油價他要關注,每日的開銷他得精打細算。所有當家成年人應該做的他都不含糊,且做得有板有眼。
他就是沈陽市第147中學初一學生馬鵬飛。這個在生活磨難中頑強與命運抗爭的少年,榮獲遼寧省「道德小模範」稱號,成為「2008年全國十大真情人物」。
「奶奶,今後我就是你的眼睛」
馬鵬飛1995年9月出生,不久父母離異。先是媽媽棄他而去,後來,患有嚴重糖尿病的父親也不堪重負離家出外謀生,奶奶就成了他唯一的親人。在小鵬飛5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奶奶患上糖尿病合並症,不僅雙目失明,頸椎病、心臟病、末梢神經壞死病也相繼而至。
「那時眼前一片漆黑,我想到了死。」鵬飛奶奶張子鳳說。
小鵬飛似乎從奶奶異常的舉動察覺到什麼,他白天把奶奶吃的葯裝在塑料袋裡拎著,就連晚上睡覺都變得十分警覺。
「有一天晚上,我摸到門口,想尋死,然後他就醒了,說奶奶你想干什麼?我摸到床上,抱著孫子欲哭無淚。」
讓奶奶活下去,是小鵬飛最大的希望。他說:「我特別害怕奶奶死。如果她不在了,我成了孤兒,也就沒有家了!」
「奶奶您不要怕,今後我就是你的眼睛,給你領路!但你一定不要離開我!」小孫子那一聲聲稚嫩的呼喚,讓張子鳳心如刀絞。她決心無論生活怎樣艱難,也要和鵬飛一起扛過去。
為了治病,奶奶咬牙賣掉僅有的房子開始租房居住,從此,5歲的小鵬飛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本不該他挑起的生活重擔。
小鵬飛每天早上5點起床便開始忙碌起來,做早飯、收拾房間、給奶奶燒水、餵奶奶吃飯。晚上放學後,除了寫作業、做飯、洗衣外,還經常帶著奶奶下樓散步。在他們生活的北塔社區,經常可以看到這一老一小歪歪扭扭、蹣跚而行的背影。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一個孩子伺候一個盲奶奶。但小鵬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照顧奶奶。奶奶住院了,小鵬飛成了奶奶24小時貼身陪護。每天給奶奶打熱水、喂葯、喂水、喂飯,睡覺前給奶奶洗腳,每天給奶奶捶背,晚上不管多困,他都爬起來陪奶奶上廁所。
在醫院時,一次鄰居給奶奶送來燒雞,他餵奶奶吃,自己卻不肯吃一口。他舔著手上粘著的油說:「奶奶,這雞味兒正,是八珍的。你多吃些眼睛就能看見了。」旁邊的醫護人員、患者都掉下了眼淚。「從沒見過這么孝順、懂事的孩子。」
小鵬飛7歲時,奶奶得了肺炎高燒不退,躺在床上覺得天旋地轉。到了晚上,奶奶病得喘不上來氣,甚至大小便失禁。而小鵬飛十分鎮靜,他一點一點地用溫水為奶奶擦身體,然後擦爽身粉,為奶奶換上干凈的衣服,再將奶奶換下的臟衣服洗干凈。
奶奶含著眼淚告訴記者:「是老天爺又贈給我一雙眼睛,可我把孫子給拖累了,讓孩子從小遭罪。同齡孩子這時還在父母懷里撒嬌呢,可他從小到大沒有一件玩具。至於游戲機,只在同學家見過。」
可小鵬飛卻不以為然,只要有奶奶在身邊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罪都能受。「看著我孫子那麼懂事,我都心疼地哭了。」小鵬飛是絕望中奶奶的「開心果」和精神支柱。
小鬼當家 生存成每日功課
生活的磨難讓少年的鵬飛特別懂事,早早學會了當家過日子。
馬鵬飛奶奶1996年病退,當時退休金為每月230元。第二年,她將自己的住房賣掉用於償還債務。1998年,鵬飛奶奶的退休金漲到300餘元,除去房租、醫葯費所剩無幾。2008年於洪區北塔街道為鵬飛家申請了低保,每月可領到216元的低保金,奶奶所在單位的退休金也漲到了912元。雖然生活有所改善,但小鵬飛家的房租也漲到了550元,再加上醫葯費(每月300餘元)、生活費(水電費、電話費、煤氣費每月共計200餘元)。在小鵬飛精打細算料理下,一個月一個月地勉強維持下來了。
每月小鵬飛拿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後,首先到葯房買來奶奶當月的葯,然後,再去交水、電、煤氣等費用,接著去超市購買當月必需品,最後剩下的錢就是祖孫兩人一個月的生活費。
「其實買完油米面、手紙等生活品之後,就剩不下什麼了。」小鵬飛告訴記者。
每到秋季,他得到市場買回200斤秋菜,足夠一冬天和奶奶吃的。上頓下頓吃大白菜,祖孫倆還調侃「治病、發財」。有時到菜市場撿些別人扔掉的甘藍、芹菜、菠菜等菜葉,也夠對付幾天的了。
患有糖尿病的父親離家出外謀生後,近8年來只給家裡帶回50元。
馬鵬飛至今還清晰地記得5歲那年他第一次做飯的經歷。
由於個子小,他踩著凳子才夠得上灶台。奶奶在一旁指導。他往鍋里倒油時卻差點發生意外。奶奶說,「因為鍋里有水,他刷完大勺就往裡放油,濺得腦袋上都是。」小鵬飛勉勉強強地做完了菜,端上來時他還不知道菜做糊了。
「端上發黑的干豆腐,我奶奶卻吃得挺開心。」小鵬飛說。
在奶奶的鼓勵下,小鵬飛慢慢學會了做飯做菜。可每次炒菜,小鵬飛只做奶奶一個人吃的,自己卻偷著吃醬油拌飯。「反正奶奶看不見,這樣可以省下來錢,讓奶奶吃得好一些。」小鵬飛說。
記者走進小鵬飛的家,如不是親眼所見,簡直難以相信這是一個小男孩操持的家。在這間租住的簡陋房間里,雖然家徒四壁卻干凈整潔,鋪著地板革的地面一塵不染。奶奶說家裡的一切都是小鵬飛拾掇的。
奶奶打開衣櫃,記者看到每件衣服都疊得齊齊整整,按四季擺放好。
鵬飛奶奶說,「為了防止我吃錯葯,鵬飛在床頭沿上放著急需的速效救心丸、地奧心血康等心臟病葯,床頭櫃旁擺放著預防腦血栓的腦洛丁和阿司匹林,床對面桌子上放著維生素B1、B6、B12和維生素C。這些葯分別治什麼病,什麼時候吃,每天吃幾回,每次吃多少,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長大當醫生給百姓治病」
小鵬飛告訴記者,他9歲那年,由於奶奶糖尿病病情加重,每天早晚都要到社區門診扎一針胰島素來緩解病情。
「那年的大年三十,天特別的冷,因為社區門診春節期間放假6天,無法注射胰島素。我領著奶奶去找人,看誰能幫忙給我奶奶扎針,找社區社區沒人;找鄰居,鄰居不敢扎,奶奶讓我給他扎,我怕把奶奶扎壞了。」
小鵬飛對奶奶說:「您別難過,我以後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了一定要當醫生,給奶奶看病、扎針,給所有病人看病、扎針……」奶奶突然停止落淚,急切地說:「鵬飛你現在不已經長大了嗎?你已經是這個家的頂樑柱了。來,趕快給奶奶扎針。」
「後來,實在不忍心看著奶奶被糖尿病痛苦折磨,在奶奶的鼓勵下我終於幫奶奶扎了第一針」。小鵬飛回憶說。
因為他沒有別的選擇。奶奶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針終於扎入了奶奶的皮下,胰島素一點點地注入到了奶奶的身體里,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扎完針,孝順、樂觀、堅強的小鵬飛抱著奶奶放聲大哭,因為這針扎在奶奶身上,疼在孩子的心裡。奶奶此時再也控制不了自己情緒,與小鵬飛抱頭痛哭起來。
為了節省錢,奶奶從此不再去醫院扎針,小鵬飛成了奶奶專職的小醫生,每天給奶奶扎胰島素,至今已堅持了5年多。
孝老愛親道德風尚向社會擴展
從「孝」字引發的大愛,是這個道德模範少年的精神源泉,從而使他更加經常、自覺、主動地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是在平常生活中積累、磨煉出來的。
據馬鵬飛就讀的於洪區柳條湖小學德育主任馬傳世介紹,小學時馬鵬飛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由於家庭困難,他很少給自己買課外書籍。為了能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每當節假日休息料理完家務後,他常帶著盲奶奶去書店看書,一看就是一天。
「汶川大地震時,馬鵬飛執意拿出50元錢捐給災區的孩子。學校知道他家的情況,平時為他減免了許多費用。盡管教育局和社區給了他很多幫助,老師同學都知道50元錢是鵬飛祖孫二人從牙縫中擠出來的。」馬傳世說。
可鵬飛卻說:「他們比我困難,不少兒童都無家可歸,沒有親人了,可我還有家,有奶奶,有飯吃,我比災區的孩子幸福多了。」
班主任劉老師說:「馬鵬飛在學校的表現一貫優秀,他是班級的勞動委員,每天總是第一個到校,假期開學時他拿了一堆抹布來,說教室經過一學期肯定很臟,拿抹布擦灰。」
生活的磨難讓他擁有了一般同學不具備的品格。同學們說,他總是快樂地為班級和同學做事。
去年5月,他被評為遼寧省「道德小模範」時,得到一台數碼相機的獎勵。在「六一」開學的第一個升旗日,他面對全體師生,莊重地把價值3000多元的數碼相機贈送給了母校柳條湖小學,感恩之心溢於言表。
小鵬飛在日記中寫道:「好好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盡全力回報社會,回報好心人,報效祖國。」
對於未成年的馬鵬飛,生活的磨難也許是不幸的,但他勇敢面對,將成為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
他讓我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無言,大愛無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