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有關話題作文過則勿憚改

有關話題作文過則勿憚改

發布時間:2020-12-25 01:16:16

Ⅰ 作文《有則改之》400字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句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是說當別人提內出我們容的過錯時,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應該改正它,如果沒有,我們應該作為自己的警鍾,提示著自己不再重蹈覆轍.
有時一些人總是說些讓你很反胃的話,使你不高興,但我們可以從寫一個角度有問題,那他們看做是關心我們,那他們的話看作是在教導我們,為我們好.

太宗李世民有一個忠言的屬臣,魏徵.又有一次,魏徵公然在朝堂上頂撞唐太宗,使其顏面掃地.唐太宗勃然大怒,下旨殺了魏徵.但長孫皇後卻不這么認為,在唐
太宗盛怒時竟然恭賀他.唐太宗不明所以,後來竟然恍然大悟高興地放了魏徵.原來長孫皇後恭賀他有了這么一個敢說出唐太宗過錯的人,這實在是江山社稷之福.
魏徵也漸漸有了綀臣的稱號,在他死後,唐太宗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智興提,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如今我卻失去了一面鏡子啊!這
實在太大的損失啊!
在社會中生活,人難免出錯誤.在這時就需要一個敢批評自己的人找出自己的過錯,所以如果有人批評我時我並不太生氣,因為往往忠言使我前進!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Ⅱ 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留點規則在心中,更能建立和諧的新社會!
在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如:道德、法律、和各團體、教派和職業中的一切規定,都叫做規則,只不過它們的范圍和約束力不同罷了。
規則起來什麼作用呢?它規定了人們的一切行為。在一些人眼中看來,規則是束縛了自由。這句話看似有些道理,它雖然是束縛了自由,但它使我們的生活不比「自由」的生活差。因為有些人打著「自由」的牌子到處做壞事,讓很多人生活在這種「自由」下並不快樂。但規則禁止這種「自由」,使更多的人生活在一個安定、幸福的環境下。
規則如果光是寫在紙上,那麼規則沒有任何作用。如果人們都把規則裝在心裡,把規則放在事物的前面,規則才能起到作用。 有一個故事中說:從前有個技術高超的老鎖匠,他打算把他的家業繼承給兩個徒弟的其中一個。便進行一個測試:讓兩個徒弟開保險櫃,再決定將家業繼承給誰。因為老鎖匠非常有名,所以在測試時有許多人來觀看。在開鎖前,老鎖匠先讓他們從小孔中看看有什麼,然後再開開。他們看完後,大徒弟只用5分鍾就將保險櫃打開,而二徒弟卻花了多一半的時間才開開。正當人們覺得大徒弟勝利時,老鎖匠卻問道:「你們倆都分別看見裡面有什麼嗎?」大徒弟說:「師父,我看見裡面有許多錢。」二徒弟說:「我什麼都沒看見,只是您讓我開我才開。」老鎖匠聽完後便說:「我決定將家業繼承給二徒弟!」眾人愕然,為什麼是用時最長的二徒弟呢?老鎖匠解釋說:「我們鎖匠可以打開任何一把鎖,但心中有一把鎖是不能打開,這把鎖鎖的是人們的貪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規則放在心中做出對別人和自己有益的事;如果規則置身於外,我們所做的不但有害於他人,而且自己也會遭到嚴懲。
所以留點規則在心中,做一個優秀的人!
所以留點規則在心中,才能更好做貢獻!

Ⅲ 遇過則悔作文

悔——是一個多令人生厭的字眼啊!只有做錯了事才要悔,只有說錯了話才要悔。而我卻也是真真切切地悔了一次。
清楚記得,那是四年級時下半學期的期中。
出人意料的,一貫成績保持班裡前五的我考砸了,不僅是語文,數學英語也一樣。
心情很糟,我鬱郁地回到家中。捧著似有千斤重的三張試卷,我悄悄來到忙碌的母親背後。「媽媽——」我囁著聲,「我期中考試考差了。」
「嗯?」母親轉過身,臉上一掃平日溫和的神態,「幾分?」
見到母親嚴肅的神情,我不知怎地,再也說不出話來。豆大的珍珠般晶瑩的淚珠兒,不停地從我臉中滑下,「叭嗒」、「叭嗒」地落在了地上。我抽噎著,似乎感到連換口氣也是如此困難。
母親見我這副模樣,似是軟了心,也緩和下了面孔。母親對我說:「考差了不要緊,你只要從試卷、成績中總結出有什麼毛病,不就好了么?只要你以後改正,不就好了嗎?但是——」母親將話鋒一轉,「我現在的樣子,真是糟透了。電視、電腦看得多,也不堅持看書了。每天一做完作業就想著要去玩,一點兒也不復習。你認為這樣你還能學得好嗎?還有……」
聽到母親如此地指出我的缺點,「卟通」一聲,我那剛有的恢復的心態又一次跌入了遙不可及的深谷。我的暴躁有些蠢蠢欲動。
「好了!夠了!不要再說了!」我向母親發了火。說罷,便飛奔似的跑回房間。鎖上門,我趴在床上埋頭痛哭。
一會兒,我哭聲漸息,門外傳來母親柔和的聲音:「孩子,媽說那話傷到了你,但媽只是想讓你改啊!媽想讓你在班裡抬得起頭!媽希望你成龍成鳳啊!你懂媽的心了嗎?」
母親的一席話後,我又哭了。是啊,我懂母親的心了嗎?母親考慮得並不是自己,而是我。母親只是想讓我不自卑,想讓我再獲佳績!母親提出我身上的缺點,也是為我好啊!我後悔了,後悔自己對母親發脾氣,後悔自己讓母親操心……
我卧在床上,耳邊似乎還回想著母校溫暖的話語。媽,你能原諒我嗎?

Ⅳ 話題作文(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論語》有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錯能改」是古往今來聖賢之人共具的魅力。知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聖賢之人卻如此之少,何為?這是因為他們知錯而不改,漫漫賢者之路只邁出了一小步。由此可見,知錯能改就顯得尤為困難和重要。
《秋水》中,河伯「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但當其看到寬闊無邊的北海時,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正是他這種知錯能改的精神,才未被大方之家嘲笑。而河伯也因此成為一代聖者賢人,受世人景仰。
知錯能改,是通向完美之路的必經之道。過,有何懼焉?怕的是錯而不改,一錯再錯,到最後必定會淪入不復的深淵。有時,放下高傲,放下自尊,放下對別人的成見,虛心受教,或許會看到另一番風景,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昔日大將軍廉頗屢立戰功,便不甘於藺相如之左,多次言語刁難相如,與人多說相如不是。而相如遇其馬車則繞道而行。廉頗開始以為他怕自己,一時得意忘形,後經過門客提醒,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慚愧。於是,他於翌日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相如家請求原諒。這等豪壯之舉多麼振奮人心。人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但我認為,黃金固然可貴,但怎堪比改錯之心,他這種大徹大悟,力改是非的精神不正是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的精魂所在嗎?放下自尊,屈身負荊,這需要何等的勇氣。這一次的「知錯能改」自然也就成就了他千古美名,得以流芳百世。聖賢之人正是如此,聚眾生之長,虛心補己之短,這也就是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的原因。
晏子的車夫在聽取妻子的批評後,立馬就改變故態,所以被晏子舉薦做了大夫。試想,如果他還僅是一味的趾高氣昂,覺得滿足,那他永遠只是個卑弱的馬車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河伯改過,廉頗改過,馬車夫改過,而我們更應該改過。知錯能改,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鼓起勇氣,承認它,改變他它,定有不菲的收獲。

Ⅳ 以有錯則糾,有過改之為題的800字作文

中國有句俗話:「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意思是,良葯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明理、從善的中肯語言,雖然多數不好聽,但卻有利於人們正確地行為,讓人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少受
挫折.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不同意見和批評.從原理上看,這個道理很淺顯,無可非議.但從實際生活中的操作層面看,忠言順耳方能行.
忠言順
耳方能聽得進.認識是行為的先導,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形成正確的觀點,就不會有正確的行為.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要從改變他(她)的認識開始,幫助
其改變觀點.認識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社會性的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是主體對於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再現.人對某事物的認識,是在特定的環境、
條件下形成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甚至認識相反.人的認識一旦形成,至少他(她)自己會認為是真理,是不會輕而易舉被改變的,有誰會不相
信自己的感知以及在這個感知基礎上形成的認識與觀點呢?實際生活中,明知故犯的人一般沒有(一類是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另一類是有精神障礙的人).要使受
教者接受正確的道理(忠言),首先得採取合適的方式方法,讓忠言順他(她)的耳,他(她)聽得進你的忠言,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忠言.若是逆耳的、不中聽的語
言,盡管是真正的忠言,受教者不僅聽不進去,反而能使他(她)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忠言,說得再多也沒有作用,甚至還可能有害.
忠言是能夠順
耳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人需要提出忠言,也需要接受忠言.人人可以是施教者,也可能是受教者.忠言是完全可以順耳的,令忠言順耳,主要在於人們要養
成勇於接受批評意見的良好品德和學習掌握讓忠言順耳語言藝術.人生走下去總是有錯,不走完全是錯.任何人都會發生認識錯誤和偏差,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
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葯.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勇於接受不同意見和批評意見的良好品德.對於一個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以及家長等有施教責任的人,不僅要能適時提出自己的忠言,更要學習掌握讓忠言順耳的能力和方法,忠言順耳方能行.
樓主給分!

Ⅵ 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作文題目就可以是「規則」。
規則
如果沒有堤壩的圍堵,一瀉千里的黃河就會恣意妄為;如果沒有鐵軌的限制,雷霆萬鈞的火車就會車毀人亡;如果沒有規則的約束,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雜亂無章。
加入WTO後,我國要和世界接軌,接什麼軌,就是接規則的軌。中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地適應世界這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規則。可惜,國內許多企業屢屢觸犯國際規則,在摸著石頭過河時交了很多學費。
規則由來以久,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但當時的社會結構簡單,生產原始,所以規則也很單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了一定的規則,但那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當時是人治社會,皇帝的話就是規則,就是金口玉言。只有到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日益復雜化,生產日益規模化,規則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復雜,嚴守規則是做人的基本要義,也是為人的底線。法制社會就是規則社會,對規則的謹守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中國從古至今就有嚴守規則的典範。曹操的坐騎錯踏麥田,割發代首,雖然有變通的嫌疑,但也成為民間的美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更是為了維持規則的權威。邱少雲在烈火中一動不動,英勇犧牲,更是用生命來為規則踐諾。雅典奧運會上,有部分運動員雖然覺得裁判的判決有失偏頗,但這是規則,他們只能無言地接受,表現了做人的豁達與樂觀。
而觸犯規則的教訓也是很深刻的,有些人以身試法,法就是規則,廈門遠華集團賴昌星之流違背海關規則大肆走私汽車、石油,給國家造成了數以億計的稅收損失。胡長清、成克傑之流視規則如無物,索賂愛賂,最後也自絕於規則。而文化大革命那場浩劫,更是摧毀了一切規則,導至祖國大地面目全非。
現在許多地方政令不通,下級政府把中央的規則玩弄於股掌之中,從而導致了一些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亟需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頓,在神州大地重樹規則的權威。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是規則使我們的生活美滿幸福,是規則使我們的經濟突飛猛進,是規則使我們的社會井然有序,我們一定要謹守規則,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於規則的為話題的作文題目還可以有「規則的美麗」、「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打破陳規」、「走出規則」、「遵守規則」等等。

Ⅶ 關於話題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 作文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今世界,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可謂寥寥無幾,而樣樣均懂而究不深的卻大有人在。每當你與這類人交談,首先被他們一副健談 的神態震住。在交談的過程中,又發現他們樣樣都知道,於是大為贊嘆:此人知識實在是淵博啊!其實,你若是再深一步交談,興許就人發現,他們並非了不起,僅僅是事事略知一二的平常人罷了。

對知識的各領域都了解固然是好的,然而更應該在平凡的基礎上培養專長。每個人都有他的愛好、追求,那麼就應該在此愛好上專攻這門科學,努力掌握這一科知識,使別人問不倒,做到精益求精。一個人懂得許多方面的知識,著實令人羨慕,而有一方面的特長,則更另人欽佩,就如同畫龍點睛一般。總之,一句話,做到與眾不同。

話又說回來,凡事不可走極端。有的人只顧了發展自己的專長,卻忘了自己在其他各個方面的修養。一個人若是只抱著自己的專長不放,而忽視全面發展,則此人未免顯得太單薄了些。學問是個奇怪的 東西,再多也不會嫌多,然而一點而沒有可就慘了。有一肚子學問的 人總會受到歡迎,他與人談笑風生,令別人感到快樂,而無一點乏味之感,實在是本事啊。是的,這些人大多是身懷絕技、博學多才的 人。

的確,即使你學到許多東西,而這些知識也未必在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甚至你這一生也很難有機會拿出來。然而,多一點本事總歸是好的。也許會在一個意外的場合下,恰好用到了它。比如說,你喜歡在學習之餘練武術,那麼也許你正好有一次被歹徒欺侮,被迫自衛,打倒了對方,由此得救。這是你萬萬沒有想到的。又比如,我們學生學習英語,而在講中文的國家裡英語也許用不到,可是,在一個偶然 的機會,一位學生幫助了一位不懂中文的外賓找到了要去的地方,英語竟然派上了用場。

知識不可以認為有用才去學。人從小學到老,學到許多東西,到底哪些有用,哪些無用,我們不可能未卜先知。要一定算好有用才學,那麼,我們大可什麼都不學。因為有些人根本字都不會寫。一輩子也過得挺不錯。

任何一群人在一起,其中興許就會有幾位,某幾方面有特別技能或知識,他私下裡花時間、精力學習鍛煉,也許一輩子也不露一手。

這技能雖然未必應用,但是我想,這一定是充實此人的一個方面吧!

要有學而不用的心理准備。

總之,要在學習種種技能的基礎上發展特長,將兩者緊密結合,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Ⅷ 寫知過必改,聞過則喜的作文

《論語·述而》中有這么一段記載——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回:「知禮.」孔子答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是否懂得禮法,孔子大概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懂得」.陳司敗在孔子暫時離開時,叫孔子的學生巫馬期進去,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指孔子)不偏幫自己人,難道君子也偏幫的國君?貴國國君娶了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妻,不能夠按照禮法稱呼她,只好叫她'吳孟子'.如果貴國國君能夠算得上懂得禮法,還有誰不懂得禮法?」巫馬期後來將這事告訴了孔子.子曰聽了後說「我真是幸運.偶然出現過錯,人家就能告訴我」.這是《論語》中記載的聞過則喜的典型故事.

Ⅸ 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答: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規矩」,便是事物發展的規則。天地萬物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規則,這更是一種習慣。
規則不是法律條文,不需要明文規定,卻能規范人們的一言一行。從待人處世應尊老愛幼、顧全大局,到日常生活中的自覺排隊、上廁所後沖水,都是規則意識的引導,久而久之,我們便形成了習慣。然而,這規則意識本身也來源於習慣。
習慣很奇妙,它會讓人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舉動,它可以養成,卻很難改掉。有人也許覺得遵守規則是一種「束縛」,可是當他將「不得不遵守規則」作為一種習慣後,遵守規則也就相應變成了他的活動准則。
我們都知道,「狼孩」在回到人類社會後很難按照正常人的行為原則生活,例如,吃飯時他會為了護食而表現出十足的警惕,而想要什麼東西時,他會選擇直接撲上去爭搶。正是他成長的環境使他養成了靠力量和速度來得到一切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應該是由他幼時不得不遵守狼的生存規則所致。當狼孩回到人類社會,雖然有專門的人在教育他,他仍舊會出於習慣去遵守動物社會的生存規則,因為這些規則早已化為習慣融入他的生命,無論他是否處於這個社會,他都會去遵守。而與之相對,有教養的人也會有他出世的習慣:習慣於不在公共場合喧嘩,習慣於遵守交通規則,習慣於待人謙和禮讓,習慣於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矩。他所處的環境使他清楚:要想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遵守規則,而要想時刻遵守規則,必須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們無法想像德國人有一天會「靈活變通」而去插隊,我們也無法期望一個從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會突然轉性而開始走斑馬線。所謂「規則」,不過是人們對待事物的正確做法,而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慣,便無所謂「規則意識」。
看來,遵守規則確實是一種習慣,一種社會習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人們都願意花一小段時間讓自己遵守規則,那麼個人就會在全社會的帶動下,在個人努力下,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到那時,我們的社會必將變得更加井然有序,我們的生活必將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閱讀全文

與有關話題作文過則勿憚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