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2.A3.C4.C
㈣ 歷史上進諫的成功和失敗故事
1、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2、鄒忌看到齊國在威王手中一步步衰退,心急如焚,而國君躲在宮中,不見進諫的大臣,於是他想到一條妙計。原來齊威王喜歡音樂,尤其愛好彈琴,經常從全國各地招募優秀的琴師進宮為他演奏。鄒忌喬裝打扮成一名琴師求見,順利地被批准了。
鄒忌見了齊威王後給他講了彈琴的道理,粗細琴弦相互配合才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好比是君臣相互配合才能政令和諧,治國之道也不過是像彈琴之道。齊威王聽了後恍然大悟,第二天,沐浴更衣,正式接見鄒忌,和他談論國家大事,鄒忌趁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齊威王非常高興,拜鄒忌為相國,並在他的輔佐之下勵精圖治,使齊國走上了成就霸業的道路。
3、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4、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於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士。術士們彼此告發,秦始皇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5、李陵降敵後,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司馬遷因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而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㈤ 語文作文素材積累 ,幫忙 急!~~假期作業!~~~
求知
古人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我說:「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確,學習有苦也有樂。
進取
生命的輝煌在於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超越。
過去屬於死神。所以,不管你的過去是痛苦不堪,還是燦爛無比。請不要沉迷於過去,緬懷過去。一時的失敗並不等於永遠的失敗,一時的失敗並不扼殺希望。同樣,一時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永遠的成功,不能整天躺在功勞簿上。人生有逆境,也有順境。身處順境時,不要忘了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不要忘了自強不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理想
人生沒有理想,就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理想是人生導航的燈塔,少了它,我們的生活會是一片迷茫。
克雷洛夫曾說過一句話:「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為了實現理想,單說是不行的,要緊的是做
成功
有的人渴望自由,因為自由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有的人渴望飛翔,因為可以清楚的看清世界萬物的奧妙,讓人有一種充實的快感……可是我卻不這么想,我渴望成功,因為我認為成功的感覺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它能給我帶來一種油然而生的力量催使我勇敢堅強的往前進。
人生就象是在攀登一座座陡峭的山峰,然而這里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就是向山峰舉手投降,那麼你就註定失敗,成功之路就是離你越來越遠,它只能遠遠的看你從它身邊走去,直到永久消失。還有一條就是跟山峰斗爭到底,永不放棄。選擇這一條路的人,他們就會永遠的面上含笑,知道抵達成功的彼岸。所以我渴望成功。
合作
書法術語。唐代孫過庭《書譜》稱:「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舊時行家們習慣於將書寫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稱為「合作」。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張懷瓘、二王等書錄:「(王)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卿存之。』」
親情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舒適,是一個家庭的自我標榜.
——英語
智慧之子使父親快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
——所羅門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友情
朋友間的不和,就是敵人進攻的機會。----中國諺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真正的朋友有三種:愛你的朋友,忘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 -----桑弗
真正的朋友,是一個靈魂孕育在兩個軀體里。 ----亞里士多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子
友誼真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特別推崇,而是值得永遠贊揚。它是慷慨和榮譽的最賢慧的母親,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貪婪的崐死敵;它時時刻刻都准備舍已為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薄伽丘
挫折
1.流水在碰到抵觸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德】
2.每個障礙,都有解決的辦法---或者跨越,或者鑽過,或者繞開,或者突破。
3.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
4.如果無風鼓帆,就奮力劃槳。
5.順境使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礙卻喚醒這種力量而加以運用。——休謨【英】
6.你所經歷的困境、磨難、失敗都是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勇敢吧,去挑戰他們相信自己,你會成功的! ——王紹男【中】
7.被克服的困難就是勝利的契機。——邱吉爾【英】
8.不要因為困境就低下了頭,只要我們拿起夢想的剪刀,用堅強去剪碎它的網,就能沖出心中的迷惘,到那時,你會發現,那時的天空格外的美!
遺憾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
恨不相逢未嫁時
此情可呆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節 婦 吟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和諧
.和睦協調。《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 漢 鄭玄 箋:「後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唐 李商隱 《雜纂》:「諸婦和諧,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敢天教我夫婦再和諧,都因這佛會。」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六章:「充滿在兩人中間的和諧氣氛給破壞了。」
2.指使和睦協調。 宋 司馬光 《瞽叟殺人》:「所貴於 舜 者,為其能以孝和諧其親。」
3.謂配合得勻稱、適當、協調。《晉書·摯虞傳》:「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黃山谷詩》:「自中 唐 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 秦牧 《藝海拾貝·最後的晚餐》:「細部好了,還得結構和諧完整,才能夠構成卓越的整體。」
生命
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裴多菲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會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雨果
敢於浪費哪怕一個鍾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達爾文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長了人的生命------魯迅
如果沒有寬恕之心,生命會被無休止的仇恨和報復所支配。------阿薩吉奧利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愛因斯坦
平等
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
——貝爾奈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惠特曼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 千萬別說:「你錯了。」
——卡耐基
誰給我一滴水,我便回報他整個大海。
——華梅
我從多話的人學到靜默,從偏狹的人學到了寬容,從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但奇怪的是我對於這些老師並不感激。
——無名氏
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
——馬克吐溫
自信
1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
2、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
3、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培根
4、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5、地球上的任何一點離太陽都同樣地遙遠。——伯頓
6、我們對自己抱有的信心,將使別人對我們萌生信心的綠芽。——拉勞士福古
7、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8、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蕭伯納
你打算累死我嗎
㈥ <<漢書>>中關於晁錯的文章翻譯
晁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㈦ 中考作文素材 敘議結合最好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回之治水,鑿龍門,決大答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出自蘇軾的《晁錯論》
意思是:古時候能夠建立大功業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還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堤口,疏通大河,讓水流進大海。當他的功業尚未完成的時候,也有堤壩潰決和洪水橫沖直闖的可怕災難。只因為他事先估計到這種必然性,事情來了並不驚慌,而是從容不迫地規劃解決,所以最後獲得了成功。
希望對你有幫助,中考加油
㈧ 古代勸諫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1.張玄素勸諫唐太復宗不要修宮制殿,唐太宗開始很生氣,但是細想,納諫了。
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禪,但是魏徵反對,並且成功勸止了唐太宗。
3.鄒忌舉了自己的例子勸諫齊威王,告誡他不要聽奉承的話。
反面:
1.明朝楊繼盛彈劾當朝奸臣嚴嵩,但是反而被嚴嵩陷害,死於牢中。
2.商朝比干勸諫商紂不能奢侈,商紂不聽,還殘暴地殺害了比干。
3.西漢晁錯勸諫不成功,反而被腰斬。
㈨ 晁錯向文帝進呈《言兵事疏》論述了自己抗擊匈奴的什麼戰略和策略思想
文帝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比較謙虛,鼓勵進諫。在這種情況下,晁錯除了輔佐好太子外,還多次上書,對當時的軍國大事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建議。
當時匈奴勢力強大,多次騷擾漢朝北方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產,這種威脅直到文帝時也未因實行和親而解除。每念及此,文帝總是憂心忡忡,曾經多次讓大臣在朝堂上公議,但都沒有提出好的解決方法。晁錯認真地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並結合西漢前期的實際,向文帝進呈了《言兵事疏》,論述了自己抗擊匈奴的戰略和策略思想。他認識到了在戰爭中激勵士氣和選擇良將的重要性,重點論述了地形、士卒訓練程度、武器裝備三者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如果武器裝備不精良,就等於把士兵斷送給敵人如果士兵未經嚴格訓練,不會打仗就等於把將領斷送給敵人如果將領不會用兵,就等於把君主斷送給敵人如果君主不能知人善任,選拔優秀的將領,那就要葬送整個國家。以上四點都是用兵的關鍵問題。晁錯還分析了匈奴軍隊與漢朝軍隊的長處和短處,主張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並提出聯合其他歸順的少數民族,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與漢軍配合抗擊匈奴。
㈩ 晁錯直言進諫,漢景帝也採納了意見,為何後來又被腰斬
漢景帝治理漢朝期間,前期還是不錯的,「文景之治」給他樹立了一個很不錯的名聲,各地的賢才也都過來投靠。而晁錯就是其中一個,他非常的有才能,也非常能幹,給了文景帝非常大的幫助,所以他也一帆風順,文景帝因此十分信任他。
漢景帝心想如果自己戰死沙場,但是晁錯還在長安,這不是相當於謀權篡位么。而且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對,這肯定就是晁錯的問題了,剛好可以把晁錯殺了,然後平息大臣的怒火,就這樣,晁錯被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