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篇關於項羽的作文,結尾怎麼寫。謝謝請速度。
項羽橫劍一揮,生命之勁松瞬時枯槁成蕭瑟秋風中的悲壯。我看到,那偉岸英姿劃掠過滴血殘陽,烏江悲鳴,蒼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緣於一個男兒對自我認識的太過偏激。當連營掛出了漢家的旗,當垓下響起劉邦的馬蹄聲。我們的英雄惟有以從凋零生命之花來捍衛人活於世的至重尊嚴。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千年,不能飛臨烏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將血刃的劍。輕輕地告訴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陽夢;四面楚歌的凄涼,熄滅了男兒曾燃亮過天地的極光。
東坡仰天一嘯,生命之佩瑤瞬時飄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飄飄白衣獵獵於蕭蕭風中,風度翩翩風情萬種風華絕代。
這位被林語堂先生譽為「不能為一」卻「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一生顛沛流離的坎坷命運,便是一篇超越狹隘自我,演繹壯麗人生的輝煌篇章。
一場莫須有的「烏台詩案」使我們的文豪幾近陷入滅頂之災,吐納珠璣的玉口在嚴刑拷供中凄慘哀號;潑墨風流的秀士在長枷鎖鐵鐐中迎風顫抖,發配荒蠻,風塵滿懷,浪跡四野,身如浮萍。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無定所的漂泊;濤隱隱的故壘邊卻依然響起你震撼蒼穹的凱歌。你認識的自己是曠達的,所以你在煙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里卷平岡」;你認識的自己是灑脫的,所以你在凄風苦雨的黃州仍「何妨吟嘯且徐行」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你認識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獨處荒僻的瓊州仍摯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絕冠平生」。苦難歷程中的熱忱不減,贏得了東坡浪漫瀟灑的一生,超越狹隘自我的男兒本色,造就了一段瑰麗的文明。
項羽被突襲的浮雲遮住眺望的慧眼。鴻圖霸業灰飛煙滅於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蘇子憑借篤定的自我超越,為漫長的歷史,增添了一片經久不衰的絢麗春色。
2. 我心中的項羽。作文
《我心中的項羽》
不是歷史的長歌鑄就了他的鋼鐵意志,是他的豪邁多情創造了歷史雄壯纏綿的悲歌。項羽敗了。一個歷史巨匠慷然隕落。那垓下之圍中,橫跨馬背手持利劍,帶領著28人突圍,劍起頭落,沾滿血光。那一刻,彷彿千軍萬馬都停滯了,只剩下他與他的勇士飛馳在的生命舞台,舞台那邊,在屬於另一個世界的地方,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女人,在竭力地向下吶喊,她要她的項王卷土重來,讓她心中的英雄永遠存活下來。刺骨的寒風夾雜著士卒的沖天震吼,沒有絲毫的畏懼。留下的只有項王心中泛過的一絲孤獨,這一場生命的勁舞中獨獨少了虞姬,那個他深愛的女人。
思念是一跟緊綳的弦,輕輕一撥,頃刻便斷了。項王無盡的宣洩著他的思念,雖然在那一刻已經註定永遠的天人永隔。
作為項羽,他是一代的霸王。但在我,卻更相信他是一個男人。他不算成功,但他卻用他的俠骨柔情深深地打動了我,不論他是項羽還是項王。永遠不變的是他的真情,是對虞姬愛的包容、純美和真摯。他死了,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愛,不僅愛他偉岸的身軀,也愛他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 以「項羽悲壯的結局」為話題的一篇作文
項羽是一位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註定了他的失敗。在幾千年來,不少古人對項羽的評說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對於項羽這位豪傑的贊美之情,而毛澤東卻以「以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致辭一語道破項羽弱勢的另一面。這樣強大但也弱小的項羽值得我們去好好玩味一番。
項羽的成功是由於他的勇猛與果斷。在他尚年幼之時,見到秦始皇的車駕之時,便立下大志要取代他,這是多麼無畏的孩子!長大後帶兵時面對著昏庸的統帥,毅然殺掉了主帥,率領兵卒起義。甚至在攻打都城之時,不惜採用破釜沉舟的辦法來激發將士們的鬥志,使得他的將士可以以一敵百,勇猛異常,從而攻下了秦國的都城。一舉稱王,楚漢相爭之時連戰連捷,甚至俘虜了劉邦的妻兒老小。如此看來,楚霸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之問題矣。
可是歷史就像個俏皮的孩子,時不常地卻要捉弄我們一番。楚霸王在浪費了多次良機之後終於一敗塗地。第一次殺得劉邦大敗之時,沒有乘勝追擊,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在劉邦被圍雪山之時,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沉溺於女色,又錯過了一次大好時機;在劉邦在赴鴻門宴之時,也是最好的一次除掉劉邦一統江山的機會,可惜這最後一次機會與項羽擦肩而過,而項羽也從此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先是軍師范曾離他而去,再是垓下被圍,在四面楚歌的時候,軍隊軍心渙散。美人虞姬離他而去,他不禁感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眼看著虞姬在自己懷中死去,項羽這個鐵漢留下了眼淚,鐵漢柔情在此時顯現出來。擦乾眼淚帶著軍隊突圍,從220到80,從80到28,人馬越拼越少,俗話說:牆倒眾人推,鼓破眾人捶。「連一個種地老農都如此憎恨他,欺騙她。項羽應該為自己做過的殘害百姓之事後悔,可惜為時晚矣。
4. 求一篇《我心目中的項羽》的作文800字
釜沉舟,大破秦師,垓下兵團,中軍帳里,霸王別姬,多情英雄兒女長。
矜功自伐,四面楚歌,烏江亭畔,漢兵陣前,橫刀問天,成王敗寇是非淺。
淚,悄然滑下,獵獵作響的風,盪不盡心中綿綿之痛。你一任淚水滑下蒼涼的臉龐,魂系八千里江山,夢縈八千江東子弟,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如今一敗塗地的寇軍之將。力拔山兮氣蓋世,誰能追得上時間的長風?
拔出長劍直指青天,仰天高嘯「天亡我也。」千年的烏江水依舊滔滔,永遠傾訴著自古不變的道理:輪回早已註定。
時勢造英雄,群龍無首的年代,你被推向了前台,始終處在風口浪尖,當一個如狼似虎的男人擁有了這樣的冷靜,涵養和氣魄之後,他的對手就只能自認倒霉,以摧枯拉朽的氣勢祭出雄兵,成為一個時代的領跑者,火燒阿房,坑殺秦卒,鴻門宴上沽名釣譽,生死關頭剛愎自用,英雄敗寇,只在一瞬間。當一切歸於平靜時,你的寂寥與悉芳又有誰得知?鮮血與淚水,鑄入漫漫黃沙。
虞姬的選擇沒有錯,你欠她的太多。凄涼的烏江邊,只留下你昔日高大威嚴的身影,顯得幾分蒼涼爽悲愴……生死約定,真愛難尋,是多情,是無情,拿命來證明。這三尺黃土夠不夠埋你一世英名,葬你霸業雄心?物換星移,青史誰來留名。
君臨天下,躊躇滿志。那眼神猛地熄滅了,變成一片死灰,寂寞如荒原,遠離了這片鍾愛一生的土地……
我心目中的項羽,曠世的真情郎,豪邁的立地漢,永遠的不死魂。成非王敗非寇,英雄的氣息在胸中氤氳,藍天為始,大海為未,寫不盡心中的贊歌。項羽,我的大英雄。
5. 我眼中的項羽(作文)
不以成敗論英雄
--《項羽本紀》讀書心得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翻開司馬遷著述的《史記》,它顫動著我的心靈。
其中《項羽本紀》更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願讀書,不學習擊劍,更不願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這為他能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能成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個眼色,立刻拔劍殺死了殷通。混戰中,以一殺百。他的果斷,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驚。「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為所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現在司馬遷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義士令我顫動。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愛美人。項羽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認為他既愛江山也愛美人。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何況項羽身後這個如此乖巧的女子,難怪得到他歡心。這出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兩軍對戰,拚死一搏,「所當者破,所擊著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是在項羽本紀里,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項羽的一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會中發揚,那麼會多好?地震當中如果官員也秉著這種精神,那麼我想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傷亡人員。這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滅秦功臣讓我感動。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麼重要,情誼是多麼的可貴,精神是多麼可嘉。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殘暴不仁,妄自菲薄。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對於項伯私訪張良,泄漏軍機,項羽卻沒有誅殺,導致往後與劉邦在求封漢中成了憂患之處。啊!為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是如此愚蠢的行為啊!
項羽在每次戰爭之後,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經投降了,還要這樣塗炭生靈,難道這值得肯定嗎?這種濫殺無辜的行為難道知道贊揚嗎?
劉邦,一個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將相項羽打敗,這似乎是出乎預料。但我覺得是在情理之中!項羽自伺高貴,能力超群,看不起劉邦,就是因為他的嫉恨上頭,才被劉邦看準了弱點,擊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賢才都歸心於漢。這使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成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樣,因為一時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後悔!三思而後行啊!
項羽的濫用私情,殘暴,沖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贊。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6. 作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項羽 600字,越多越好,速度!!!謝了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少祖父項堇被車裂於家鄉吳中。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八千吳中(今蘇州)男兒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台。在著名小說《史上第一混亂》有記載。
項羽題跋側身像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被秦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楚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干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拓開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矣,其亡也乎矣」。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力開動其戰爭機器,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天才不愧是天才,項羽立刻就發現秦軍的弱點——秦軍布局是王離軍圍巨鹿,章邯軍扎住其南邊,一邊築甬道輸之粟一邊隨時對救助巨鹿的援軍打擊,這只軍隊像兩只虎鉗,牢牢的盯死獵物。而弱點就在兩鉗之間的心臟。項羽要直接實施黑虎掏心戰略,只有切斷兩只虎鉗的聯系,集中力量功其一隻才可以有希望獲勝。 為了得到更多的情報,讓秦軍露出破綻。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帶上自己的兩萬人馬渡河進攻秦軍甬道。英布,蒲將軍不負所望,戰斗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場小勝利,項羽看到秦軍的問題所在——甬道虛弱,而章邯軍疲憊不堪,決定抓住時機全軍進攻秦軍,這個時候陳余又派人向項羽請戰,項羽同意了。正好讓陳余做出救趙的姿態吸引王離軍的注意。 項羽帶著剩餘的主力部隊,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這里充分體現了項羽的戰略眼光和權謀手段以及大無畏的決斷力,首先項羽帶著一隻雜牌軍,軍隊派系多,戰鬥力參差不齊,而項羽又是第一次指揮他們,很難指揮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充分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把一隻向心力不足的軍隊栓成一根繩,只有一起向前沖打敗秦軍才有活路。在項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戰慾望高漲!後世研究者僅僅看到破釜沉舟後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視了前者的重大意義。項羽還命人打破作飯的鍋,每人只帶三天干糧。項羽不但要以劣勢兵力擊敗秦軍,還要用三天時間擊敗秦軍!如果三天之內不能滅掉秦軍奪取糧草,就算擊敗秦軍還是一個死字!項羽莫非瘋了? 項羽主力開始進攻,項羽把主力匯合在一起,直接進攻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章邯聽到消息後,立刻帶軍援救甬道,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沒有料到項羽孤注一擲,把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由於英布軍前期的騷擾戰的迷惑,章邯還以為項羽又在玩斷糧游戲,搞搞破壞然後跑人(誰又能想到項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連陣型都沒有布置好就帶軍救援。這次項羽玩真格的,有心算無心,決戰對救援,勝負可想而知!史記張耳陳余傳:「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敗,准備休整後再戰。此時項羽擊退章邯軍後,立刻馬不停蹄殺向毫無准備的王離軍。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這幾天在防備陳余的虛張聲勢,突然聽聞項羽領軍殺來,大吃一驚。由於此刻陣型鬆散,只好命大將蘇角倉促迎戰。此時項羽早作好戰術部署,對鬆散的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而項羽親自帶兵直攻秦軍指揮中樞。史記中做了精彩的藝術描寫:「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里太史公用了藝術化的描寫,實際是項羽把秦軍分割,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諸侯包圍秦軍,巨鹿城的趙軍里應外合,全殲王離軍,王離的大將涉間絕望放火自殺。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風消雲散了!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 戲馬台項羽像
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項羽、劉邦、韓信、張良,楚漢之際這幾個人,都可以說是曠古的英雄,但氣質性格截然不同。韓信可以說是抑鬱質的英雄,能忍,能咸魚翻身,但是遇事有時難免優柔寡斷。張良可以說是粘液質的英雄,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事後也不居功自傲,為人處事低調,淡泊名利。劉邦則可以說是多血質的英雄,擅長交際,拉攏、吹拍是拿手絕活,政治手腕一流。至於項羽,恐怕就是膽汁質的英雄了,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沖動、心境變換劇烈,有時還有點兒女情長。傳說中的「性情中人」,就是這種類型。項羽這種英雄,講究個氣勢。闖郡守府,殺殷通,憑的是一把力氣。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憑的是一股銳氣。彭城之戰,以3萬西楚鐵騎大破56萬人的多國部隊,殺得漢軍血流成河,憑的是一腔怒氣。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廣武,長期的僵持與疲於奔命的兩線作戰,最後是糧道的斷絕,慢慢地耗盡了西楚霸王的勇氣和威勢,等到鴻溝協議簽定,人人想著和平、回家鄉,項羽大軍的斗氣就泄了,而這種斗氣一旦泄了再想提起來,就很有些難度。項羽的失敗,正因如此。
7. 最後的項羽作文
最後的項羽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這版首詩贊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權活的精神,但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部分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了解。
項羽是位英雄。
項羽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沖鋒陷陣,轉瞬間就可以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位英雄。
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
首先,無認為他不注重學習,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但他不知道,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其次,我還覺得他不會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會用人。張良,韓信都曾投奔於他,但他卻不能知人善任,讓人才為劉邦所用。好不容易有個范增幫他,他卻不用,使自己徹底失去了這位謀士。
項羽也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原因的英雄。
項羽死前說:「天要亡我 」,而不總結自己的錯誤。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還認識不到自己的弱點,但還把全部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呀!
8. 評價項羽的作文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 。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話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