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4孝圖讀後感——作文,800字左右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裡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賞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像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⑵ 關於《二十四孝圖》的作文怎麼寫 提供個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
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
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
」、「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
,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
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
,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
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
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
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
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
:「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
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
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
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
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
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
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
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
」、「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
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
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⑶ 揚州二十四孝作文500字
「孝」乃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道德行為,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大於孝」,的確,孝正是做為子女應當履行的責任以及義務。
前幾天,我看到的一則公益廣告,恰好詮釋了「孝」的意義。那天,我與往常一樣,坐在電視機旁看著動畫片,正當廣告時間時,一則公益廣告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年輕的媽媽給自己母親洗腳,並告訴老人這樣對身體好,這一幕卻被他的兒子看到了,這時,只見孩子端著一盆熱水,顫顫巍巍的走來,邊走邊說:「媽媽,洗腳。」他媽媽看著他,會心的笑了笑。看了這則廣告,我受益匪淺,它體現了一個「孝」字,可能在有些人眼中,只不過是七個筆畫組成的一個簡單的字罷了,可是在我眼裡,「孝」卻是重於泰山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人若不孝,禽獸不如。」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孝敬他們嗎?大家一定還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吧,講的是東漢文學家孔融四歲時的故事,一位客人送了他一大筐梨,然後他父親讓他來挑,可他偏偏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其實孔融這種做法也是「孝」呀!只不過是他的方式不妥當罷了。
從這則公益廣告中,我明白了:「孝」的重要,正如人們所言「有孝方知家中暖,無孝怎知人間情。」是呀!就讓我們與「孝」長跑吧!讓我們將「孝」發揚光大吧!
⑷ 跪求「二十四孝」故事擴寫作文600多字
《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
《晉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葯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灸,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卧冰求鯉」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為24孝子之一,足以證明該故事從元代起就傳講至今。
孝感動天 戲綵娛親 鹿乳奉親 百里負米
嚙指心痛 單衣順母 親嘗湯葯 拾椹供親
埋兒奉母賣身葬父 刻木事親 湧泉躍鯉
懷桔遺親 扇枕溫衾 行佣供母 聞雷泣墓
哭竹生筍 卧冰求鯉 扼虎救父 恣蚊飽血
嘗糞心憂 乳姑不怠 親滌溺器 棄官尋母王祥,晉朝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 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葯必先嘗後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一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後,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臨沂「孝悌里」至今猶存。
孝梯里中頌王祥
卧冰求鯉傳四方
一片孝心感繼母
王覽效法敬兄長
典故釋義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字字落實
至:極,很。
慈:慈愛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牛下:指牛棚
炙:烤(肉);烤的肉
幕:帳幕
主人公簡介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
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其孝名為歷代所傳唱。
典故擴寫
卧冰求鯉擴寫
北風呼嘯,寒風凜冽。王祥背著一大捆乾柴,頂著大風,好不容易從山裡打柴回到家裡。他就覺得頭疼發熱,全身無力。剛一到家,他就異常難受地躺下了。
剛過片刻,繼母走進房內。「王祥,起來,快去給我和你父親把炕燒熱!」
「我……」
還沒有等王祥把話說完,繼母就大喊起來:「懶豬,還不快點起來幹活!」
王祥只好強打著精神起了床,按繼母說得去做。
這時,父親回來了。繼母立刻在王祥父親面前讒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麼回事,異常懶惰。方才我發現他沒有燒炕就睡大覺了。真是豈有此理!」
父親一聽,立刻大發雷霆。他立即叫來了王祥,不問三七二十一就訓斥道:「祥兒,今日你不幹完活就睡懶覺。到底為何?」
「父親,今日我……」王祥有口難言。平時,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從不頂父親。
「以後不可這樣,下不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繼母感到心口憂悶,很不舒服。父親叫來郎中,給繼母號了脈。郎中開了葯方,聲稱要治好這種病,只能喝鯉魚湯才有會見效。可是,到哪去買鯉魚呢?這個寒冷的季節,市場上根本就沒有買鯉魚的。怎麼辦?大家為此都在發愁。這時,王祥二話沒說,自己便獨自一人向村外那條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親問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裡封冰,你去那裡干什麼?」
「父親,你別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裡玩了。你看看,要這孩子有啥用?這么多年,我看是白養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繼母說。
王祥來到河上,只見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這時,王祥脫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了一塊冰。王祥敲開冰,只見冰下有好多鯉魚。他不顧天氣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兩條鯉魚。
他高興地把魚帶回了家。
「爸爸,有了,有魚了,有魚了!」
「哪來的?」父親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詳細地介紹了得到魚的過程。王祥的父母頗受感動,尤其是那繼母,她羞愧不已,拉著王祥,羞怯地說道:「祥兒,你真是個好孩子,以前為母錯怪你了,以後我再也不會嫌棄你了。」
父親也說道:「祥兒為人善良,寬厚待人,真令人欽佩!這下,你親生母親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一時間,三人歡樂地相擁在一起,臉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故事發生地
在臨沂城北白沙埠鎮,一條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小河穿鎮而過,它不是一條普通的河,更源遠流長地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孝。它就是王祥卧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孝河。
【孝河】因王祥卧鯉而得其名,孝河又稱孝感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據《臨沂縣志》記載, 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匯入沂河。
主人公後續
「在王祥卧冰求鯉之前,孝河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而在王祥卧魚的故事被千古傳頌後,它便擔負起了讓孝文化像河水一樣源遠流長、滋潤人心的『任務』」。王偉勛是王祥的第四十八代孫,對於孝河,他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緊傍孝河而建的孝園里,記者看到了河邊亭子里「晉元公王祥卧冰處」的石碑,碑後面刻著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據傳,王祥卧冰處冬季河水不結冰,而其他水面則冰封如玉,「孝河凝冰」遂被列為「琅琊八景」之一。「原碑是明朝嘉靖年間設立的,後來遭到毀壞,前些年村民們建造了這座亭子,又重新立碑。現在的孝友村也是為了紀念王祥的『孝』和王覽的『友』,嘉靖年間由雙湖村改名為『孝友村』的。」王偉勛
說。
相關軼事
【九孔藕】專為孝心多出一孔
除了因王祥「卧冰求鯉」 而聞名,孝河所產的白蓮藕也是一大特色,尤以肥、細、嫩、脆、甜最為出名。
清咸豐年間,孝河白蓮藕被欽定為御膳貢品。有趣的是,孝河藕與別處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鮮美異常,而且藕比別處的多出一孔,為九個孔眼,傳說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多出來的這一個「孔」,便是「孝心」。
2002年6月,孝河白蓮藕被臨沂市農業局評定為「優質農產品」,並注冊「孝河」牌商標。2009年,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蓮藕之鄉」 榮譽稱號,「孝河」牌白蓮藕被授予「中國知名品牌」。
【孝友村】民風純朴孝聞天下
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裡面供奉著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
68歲的退休教師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孫,1994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時,他是主要發起人之一。
王孝俊說,孝友村民風純朴,村裡人都特別孝順,出了很多現代「王祥」,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很 多村民都會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後,很多外姓人也來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帶著孩子來接受教育。
傳承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當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教育警示後人的作用,弘揚『孝文化』。中國現在正在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尚未完善,絕大多數老人仍靠子女晚輩贍養,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個現實問題。弘揚孝文化,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王孝俊說。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范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為了弘揚孝文化,白沙埠鎮每年春秋期間,都會組織全鎮中小學生接受傳統孝文化教育,講孝事、讀孝書、聽孝課、揚孝風,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
傳說之疑點
首先是王祥的籍貫。晉朝官到太保的王祥只有一個,是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並非宋朝臨川人蔡為善在《卧冰池記》中及後世所傳:「臨川王家村人。」
其次是有關王祥的孝道。據《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通鑒》載:「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繼母朱氏遇之無道,祥愈恭謹。朱氏子王覽年數歲,每見祥被楚撻,則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祥,覽則與祥俱往。及長娶妻,母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母患之,為之少止。祥漸有時譽,母深疾之。」「漢末遭亂,祥隱居廬江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魏)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委從州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曰:「臨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祥始出任,年過五十矣。」後累遷司隸校尉、司空、太尉。魏相國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司徒何曾、司空荀凱邀太尉王祥同去祝賀,何、荀見司馬昭即拜,獨王祥以長揖代禮。王祥說:「吾等魏之三公,王、公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則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我不為也!」司馬昭也對王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晉代魏,以王祥為太保。「王祥所以可尚者,孝於後母與不拜晉王耳。」
以上是正史中有關王祥「孝道」的記載。在野史及其他資料中則有孫盛的《雜語》及《二十四孝圖》詳細記載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但未指稱王祥為臨川人及事發於臨川。孫盛是東晉時候的人,其《雜語》曰王祥:「性至孝,後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思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所致也。」197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舊民間流傳有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
故事發生地
卧冰求鯉處
在臨沂城北白沙埠鎮,一條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小河穿鎮而過,它就是王祥卧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孝河。
孝河又稱孝感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據《臨沂縣志》記載,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匯入沂河。「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裡面供奉著王祥、 王 覽和王羲之的塑像。
68歲的退休教師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孫,1994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時,他是主要發起人之一。王孝俊說,孝友村民風純朴,村裡人都特別孝順,出了很多現代「王祥」,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很多村民都會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後,很多外姓人也來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帶著孩子來接受教育。
評說
王祥的母親去世後,有了後母朱氏。後母不慈愛,在王祥的父親前數次說他的壞話。 譖 ,是詆毀的意思。由於這樣,王祥又失去了父愛。一次,後母想要吃鮮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就脫下衣服,躺卧在冰層上來求魚。冰忽然自己化開,有雙鯉躍出。王祥捉到兩條鯉魚,歸家供養後母。
據說,後母不斷刁難王祥,她要王祥捕捉黃雀烤給她吃。這是個很難做到的麻煩事情,但是由於孝的 感應 ,許多黃雀又自動飛到王祥的帳篷中,王祥又過了一坎。
後母還是不放過王祥。家裡有一棵果樹,據說是李子樹,果實快熟了,後母要王祥看守著,不能讓一顆果實掉到地上。因此遇到刮風下雨之時,王祥就會奔向果樹,抱著果樹哭泣,哀求果實不要掉落下來。
人心終究不是鐵石澆鑄成的,王祥的後母終於被一次次的孝行所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看成自己親生的一樣。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個主題反復渲染,便是 感應 ,孝子的孝行會感動天地萬物,並且得到好的回報。這則故事亦是如此,《卧冰求鯉》的故事再次為孝的 感應 提供了又一個例證。當然,這些 感應 的故事大多經過了加工、放大,故不必當真,但是從中可以抽取出一種核心的、合理的智慧,那就是侍奉親人要順從、寬容、忍耐,哪怕在刁難、刻薄之下,也能用自己真誠的孝行來化而解之。
另外這一則故事還突出了又一個主題,即子女與後母之間的關系處理問題。這樣的家庭中怎樣來行孝呢?應該像虞舜、閔子騫那樣,用自己的孝行和睦自己與後母、父親以及同父異母兄弟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在《顏氏家訓·後娶》中有專門的論述,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談的,即告誡子孫,對於喪妻後再娶的事情要特別慎重。他舉出好多的例子,其中說到周宣王時候的重臣尹吉甫有個長子叫伯奇,他的後母在父子之間挑撥離間,說伯奇對她有邪念,其父一怒之下將其放逐。伯奇作了琴曲《履霜操》表明心志。其父感悟,射殺了後妻,父子歸好。比如又說到,曾子的妻子死了,他拒絕再娶,並對兒子說: 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 有意思的是,西漢成帝時候的大臣王駿喪妻,也終身不娶,謂人曰: 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 華、元,是曾子的兩個兒子曾華、曾元。
在傳統的《二十四孝別錄》中還有一則《護兄感母》的故事,也與王祥有關,可以一起通讀:
王祥弟覽,字元通。母朱氏,遇祥不慈。覽年四歲,見祥被撻,輒流涕抱護。及長,朱虐使祥妻,覽妻亦往。祥漸有時譽,朱益惡之,乃祥。覽知取飲,祥固爭之,不與。朱恐覽飲,急傾去。自後食,覽必先嘗,坐卧必同處。朱感而悔,愛祥如愛覽。
這個故事很生動,就是21世紀的現代人讀一下,恐怕也頗能觸動情懷。王祥之同父異母弟王覽,在四歲時候,見到其兄王祥被母親鞭撻,常流著眼淚抱住王祥護衛哥哥。等到長大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時候,王覽之妻也前往保護。王祥漸漸在當時有了聲譽,朱氏更加厭惡他,於是想用毒酒殺害王祥。王覽知道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飲,王祥極力爭奪,不給其弟。朱氏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王覽飲了毒酒,急忙倒掉。從此以後,每次飲食,王覽必定自己先嘗一下,坐卧必與其兄在一起。朱氏終於感動而後悔,愛王祥也就如同愛王覽一樣。
王祥、王覽用自己的孝悌感動了母親、感化了母親,使得她重新回歸到一個做母親應該有的道德軌道上來。此中亦然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無窮的。
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有一個孝友村,這里就是王祥的故里。2006年12月,《卧冰求鯉》這一流傳了1700多年的傳說,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到一個材料說,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共有3000人,95%以上為王姓。孝友村沿河而建,這條河名叫 孝河 , 卧冰求鯉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河裡。 孝河凝冰 是琅琊八景之一。在 孝河 蓮池邊的小亭下,明朝嘉靖年間所立 晉元公王祥卧冰處 碑依然聳立。這塊碑也曾被毀壞,有關人士在附近搜集碎石並謹慎整理,使石碑恢復了原狀。另外 孝河藕 是老城三寶之一。傳說那藕有九個眼,比平常的多了一眼,這個眼就是 孝眼 。另外直到今天,在臨沂孝河邊還立有一塊石碑 風雨守李處 ,據傳這便是王祥守護那棵李子樹的地方。
如今王祥的後裔在河邊建起了仿古的 孝園 ,建有懷里抱著大鯉魚的王祥雕塑。 孝園內還有 孝友祠 ,此地乃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之所。 孝友祠 曾因戰亂、 文革 以及千年風雨的侵蝕而遭到破壞,但是還有幾方斷裂的古石碑,能夠證明此地為王祥故里的物件。
另一說故事發生在新安
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祥祠堂舊址發現石碑一通,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卧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里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⑸ 新二十四孝的評論性作文
《新二十四孝》的感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一.從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國長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們感天動地的故事流傳後代,萬古長青!
暑假裡,漫遊在社區圖書館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開書,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映入眼簾,一句句發人深省的話語在耳畔響起,頓時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個名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難以忘懷……
在柏林交響樂團的訪華告別演出上,有這樣一位中國姑娘,名叫張姍姍.她已是這個著名大樂團的小提琴副首席.每當她談起今天的成就時,總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她的母親.從6歲開始,在母親的督促下,姍姍唯一的游戲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風下雨,媽媽總帶著小姍姍從郊區到幾十里遠的市區輔導老師家學練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張媽媽將女兒培養成才時,自己卻突然被病魔擊倒了.但作為女兒的姍姍始終沒有放棄,時時陪伴在母親身邊,與母親一起堅強地與病魔作斗爭.
張姍姍,一個孝順的姑娘.她不正是我們當代學生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楷模嗎?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更教會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他們像一棵參天大樹,無私的為我們奉獻著他們的光輝!明朝大學問家陶宗儀說:「孝為百姓宗.」唯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會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是個富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望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愛,是一縷陽光;愛,是一絲雨露;愛,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人類為愛而生,生來被父母愛著,那我們這些孩子,就不能向關愛著我們的人付出我們的一片愛嗎?
曾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老人,老伴已亡,臨終前,讓他給女兒一百個幸福.但家中女兒女婿卻冷眼對他,希望他早死.為了完成老伴的遺願,他為女兒做了九十八件事,在為女兒買香蕉的途中,被車撞死了,臨終前說:『我的死是給我女兒的第一百個幸福!』
當前的社會上,有多少人是故事中的那個女兒,她們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卻從未想過父母的勞累與辛苦;從未幫父母做過一件小事;從未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孝順父母.真希望他們能看看《新二十四孝》這本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做一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的好孩子.
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自古「以孝治天下.」孝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孝很簡單.在父母勞累時為他們錘錘背,倒杯茶;在父母忙碌時,幫他們做幾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學習工作上,有一些成就,讓父母欣慰……這些就是父母最想看到的!
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不要求我們長大後報答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健康茁壯地成長,長大後做一個正直的人,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同學們,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能世代傳承,為了構建和諧美好的文明社會,讓我們一起呼籲吧:
讓我們一起弘揚民族孝道精神,做一個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讓中華孝道精神世代傳承!
⑹ 二十四孝作文之四百多字
誠實是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游泳。我看見好多人在玩水,有的在玩水球,有的在比賽游泳,還有的在玩水槍。我覺得水槍好玩,於是,我就去玩水槍。有很多人都射我,然後我就反擊,有很多人都被我達得落花流水,爸爸看了,堅起大拇指,別提我有多高興了!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兩篇課文,這兩篇課文的內容講的都是誠實守信的故事。作者的話語像涓涓細流,注入我的心田,使我懂得了誠實是多麼重要啊!誠實是做人應有的品質,是最可貴的美德。想到這里,我不禁臉紅了,這使我想起一件事來:記得是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卷子發下來了,我的成績是98分,得了第二名,我欣喜地看著試卷,忽然,我看見老師少扣了2分,那是一道選擇題,我選錯了,老師沒發現。我急忙把試卷放進作業袋裡,生怕同學看見,丟了我的第二名。回到家裡,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批評了我,並讓我第二天主動找老師把誤判的分給減掉。我當時表面上答應了媽媽,可心裡卻很不以為然。一方面,我認為媽媽小題大做,另一方面我又沒有勇氣向老師說明。從那以後這件事在我心裡淡忘了。這兩篇課文彷彿是專門給我看似的,我臉上火辣辣的。現在我懂得了數學成績是可以計算的。知識是一種財富,誠信也是一種財富。擁有知識能使人變得充實,擁有誠實能使世界更美好!誠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少年兒童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
⑺ 讀<<二十四孝>>,感恩父母心作文,急(高分)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感恩父母心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的人生之路總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到底哪一縷陽光最耀眼?有人說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有人說是給予別人幫助……而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最燦爛的陽光應該屬於知恩圖報,感謝幫助我們成長的每一個人。是的,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兩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焦急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一天,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去醫院,我坐車後發現爸爸騎得很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疲憊。我無意中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發。啊,爸爸變了,變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爸爸為我操勞的痕跡。啊,爸爸沒變,大山般的父愛沒變。我依然感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愛。
那是我住院期間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後趕來給我送飯,可是我想吃餃子。他二話不說,放下手裡提來的家裡做好的飯菜,迎著凜冽的大風,冒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又出去為我買餃子。天黑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這時,雪人似的爸爸一邊走還一邊說:「餓壞了吧!」看著爸爸慈祥的面容,摸著爸爸凍得通紅的雙手,我感動得流淚了。「爸爸,爸爸……」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卻彷彿陽光,溫暖我病痛的軀體;又似暖流,融進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關愛,撐起了我戰勝病魔的信念,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康復出院.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呵護和關懷。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哪怕是為他們垂垂肩,洗洗碗,給他們唱段曲兒,陪他們逛逛街,散散步,我也會感到心裡的安慰。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我用心學習,不讓他們為我的操心;我搶著洗碗揀菜,讓他們能多休息一會兒;我經常哼哼小曲,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盡我所能給父母留下最難忘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開心,讓他們驕傲,
我愛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們都愛自己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對父母說一聲:「我們愛您!」讓我們一起行動,知恩圖報,學會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長,幸福快樂就時刻陪伴在你我身邊.
同學們,我們從哪裡來?聽到這個問題,大家肯定都會說,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世界上來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的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們的到來。但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們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盡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父母們卻毫無怨言地撫養我長大。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麼辛苦,那麼努力。小的時候,我總把這當作天經地義,因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歲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機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體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是他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兒女有了快樂,最為之開心的是父母,兒女有了苦悶,最為之牽掛的也是父母。舔犢情深,父母之愛,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它素養如何,他們都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們永遠去愛的人。
然而,同學們,你們是否捫心自問過:我對父母的掛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過父母的生日?民間有諺語:兒生日,娘苦日。當你在為自己生日慶賀時,你是否想到過用死亡般的痛苦,讓你降生的母親呢?是否曾真誠地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一聲祝福呢?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講,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但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卻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學們,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麼,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麼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孝,其為人之本也,一個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同學們,讓我們學會感恩父母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不要再認為父母是理所當然幫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已經是足夠的偉大,且將我們養育成人,不求回報,默默的為我們付出,我們就別再一味地索求他們的付出,感恩吧,感謝父母們給予的一點一滴。
在此,祝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樂!!!!
⑻ 新二十四孝作文怎麼寫
新二十四孝作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一。從古至今,五千年的中國長史上,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他們感天動地的故事流傳後代,萬古長青!
暑假裡,漫遊在社區圖書館的我被一本《新二十四孝》吸引了。翻開書,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映入眼簾,一句句發人深省的話語在耳畔響起,頓時令我百感交集!其中,一個名為《感激》的故事更是令我難以忘懷……
在柏林交響樂團的訪華告別演出上,有這樣一位中國姑娘,名叫張姍姍。她已是這個著名大樂團的小提琴副首席。每當她談起今天的成就時,總忘不了一個人,那就是她的母親。從6歲開始,在母親的督促下,姍姍唯一的游戲就是拉小提琴;每逢周日,不管刮風下雨,媽媽總帶著小姍姍從郊區到幾十里遠的市區輔導老師家學練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張媽媽將女兒培養成才時,自己卻突然被病魔擊倒了。但作為女兒的姍姍始終沒有放棄,時時陪伴在母親身邊,與母親一起堅強地與病魔作斗爭。
張姍姍,一個孝順的姑娘。她不正是我們當代學生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楷模嗎?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更教會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他們像一棵參天大樹,無私的為我們奉獻著他們的光輝!明朝大學問家陶宗儀說:「孝為百姓宗。」唯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會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是個富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望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愛,是一縷陽光;愛,是一絲雨露;愛,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人類為愛而生,生來被父母愛著,那我們這些孩子,就不能向關愛著我們的人付出我們的一片愛嗎?
曾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老人,老伴已亡,臨終前,讓他給女兒一百個幸福。但家中女兒女婿卻冷眼對他,希望他早死。為了完成老伴的遺願,他為女兒做了九十八件事,在為女兒買香蕉的途中,被車撞死了,臨終前說:『我的死是給我女兒的第一百個幸福!』
當前的社會上,有多少人是故事中的那個女兒,她們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卻從未想過父母的勞累與辛苦;從未幫父母做過一件小事;從未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孝順父母。真希望他們能看看《新二十四孝》這本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做一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的好孩子。
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自古「以孝治天下。」孝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孝很簡單。在父母勞累時為他們錘錘背,倒杯茶;在父母忙碌時,幫他們做幾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學習工作上,有一些成就,讓父母欣慰……這些就是父母最想看到的!
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不要求我們長大後報答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健康茁壯地成長,長大後做一個正直的人,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同學們,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能世代傳承,為了構建和諧美好的文明社會,讓我們一起呼籲吧:
讓我們一起弘揚民族孝道精神,做一個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讓中華孝道精神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