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詩中月作文結尾

詩中月作文結尾

發布時間:2020-12-23 13:02:40

⑴ 中秋節賞月作文結尾

我凝神望著月亮,口裡嚼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著月亮的傳說,我又想起家鄉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人們通常會坐在月亮下賞月光、吃月餅。這不,我們一家也開始賞月光、吃月餅了。 我望著這明亮的月亮,這使我想起「月到中秋分外美」,這句話了,但今天的月亮好像不高興,周圍有一群雲。我想,這應該是「思念」的雲吧!這使我想起了遠在他鄉的親人——舅舅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描述了我此時的心情。不知道現在舅舅是否在欣賞這明亮的月亮,思念著我呢? 不知什麼時候,那股雲散去了。此時的月亮變得更明亮了。圓月像一隻雪球高懸中天,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輕紗似的雲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溫暖著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月光照得樹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樹的稀疏的倩影,別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訴我: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相傳,中秋那天,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裡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廣寒宮里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我凝神望著月亮,口裡嚼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著月亮的傳說,我又想起家鄉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⑵ 古詩中的月亮 作文 600字

一、月亮是美的象徵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恆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緻。謝庄《月賦》寫道:「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雲:「月媚景於雲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雲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牆的鞦韆影子送過來,令人想像盪鞦韆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表現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這些詩,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一種朦朧的美感。「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濛,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成一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徵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空,通脫瀟灑,象徵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徵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月亮審美形象。」
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成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一詩創造的優美意境是空前絕後的。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格是閑、靜、淡、遠,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美的。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朴華評價,給人以 「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相一致。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詩的意境之優美,讓人有「餘音繞梁」之感。
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徵了女子的美貌。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徵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徵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造性的。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於日月。」(《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後的作家和民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光」,韋庄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勞心慘兮!」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注曰: 「婦人有美白皙也」。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乎?是以為之勞心而悄然也。」傅紹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詩人抒發其相思不得、愁悶難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認為,此時月亮已不僅僅作為背景渲染了,在《詩經》時代,我們的先人已將許多情感寄託在明月中,月亮象徵美、寄託相思,應該說是月亮的傳統象徵意義。
其實,以月來象徵人的美貌,不僅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而且,以月喻人還不局限於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其美麗。阿拉伯的著名民間神話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經常出現以月亮來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後來王後懷孕,妊娠期滿,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可愛,就取名戛梅祿·審曼。……他那柔和和嫵媚的臉蛋,顯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樣美麗可愛。……人很漂亮,像月兒一樣美麗。」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寫月之詩中,

⑶ 古詩中的月亮作文600字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來。看著我們,深深地看著我們。

地上的人,就有了無數次對月傷情的時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情人對著月亮,深刻地思念起遠方徵人的時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許夢里會有與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這樣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恆的美好。就像納蘭性德曾說,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壺酒?這壺酒里有至情至性,是愛的純粹,痛的徹底。飲盡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東風、百花、吐絲而盡的春蠶,燃燒成灰的蠟燭,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這詩的深意,但人生的悲涼,愛情的無望早已滿滿地在紙上了。

而每個人都會背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將思鄉之情說盡了。正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無法回來的無奈 ,只能期盼著與你一起剪西窗的燭光,到那時,我會告訴你我在這秋雨綿綿天氣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於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飄零的經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容若將自己當成征夫,望不到頭的故鄉,心裡淤積的思念,或許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沙場幾人回。」在美好的愛情里,告別美艷的嬌妻,被迫著奔赴了戰爭,沒有幾人回的戰爭。這一別,或許就是一生,揮著手,送你遠去,望你帶走我的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種心情,你可能體會?

當你問愛我有多深,我或許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豈可言表。請你抬頭看月亮。

⑷ 有關古詩詞中的月亮的作文,600字以上。

月亮,它潔白的身影,是那麼的安詳、寧靜,曾多少次回顧在我的眼前,我十分喜歡它,因為我可以直言不諱地向它傾訴自己的煩惱,還可以無所顧忌吐出我的喜悅。晚上,閑來無事,實在無聊,於是一個人就漫步學校後面的小樹林中,獨自去享受那夜色之美。抬頭望著寂靜的夜空,可愛的月亮從樹梢後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圓潤,像一塊玉琢的盤子。溫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彷彿滑過一曲悅耳的琴聲。置身於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詩中很多關於月的描寫。唐代大詩人王維說得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們不也可以做到這樣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當我們寂寞時,月是我們忠實的夥伴。「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我們對家鄉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遙遙揣測。月亮就像地球的守護神,每天圍著地球在轉,它是那麼的忠誠那麼的守信,又是那麼盡職盡力。月亮時而又像一位魔術師,一會兒圓得像玉盤,一會兒彎得像一把弓,一會兒又像一葉小船,一會兒又像一個蘋果被蟲子咬了一口,真是變化多端,千姿百態。當月出現在夜空時,它總能牽引我們的目光,激發我們的思維,綻放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為它痴,為它狂,為它歡呼,為它感傷。它並不是那樣光彩奪目,但它卻是那樣令人神往。然而,當我們仰望明月時,有誰會關注它身後那默默給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陽呢?月亮本來是不會發光的,可太陽好像很同情它,把身上的光線朝月亮那兒一照,月亮就有了潔白的、幽淡的光芒了。每天陪伴你度過甜蜜的夢鄉的東西是什麼?對了,還是月亮。月亮,它給我帶來了無邊的遐想,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希望,還帶我走進了美好的童年回憶。

⑸ 以古詩中的月為題的230字作文

古詩中蘊涵著的花 「古詩」,雖只有兩個字,卻包含著無限的情懷,無盡的美景……其實,你要是仔細尋找,還會發現,古詩中還蘊藏著一片大自然!要說花,就必須得說說花王——牡丹.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那句「天下真花獨牡丹」更是證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寵兒」,劉禹錫就曾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開花時節竟能震動京城.牡丹的雍容華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貴婦,古時的美人楊貴妃就最喜歡北平稀有的綠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羅隱在《牡丹花》中寫到: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與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雖羞答答的卻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覺直逼而來.桃花妹妹可真愛美,濃妝艷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艷而不妖,恰到好處.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每對春風競吐芳,胭脂顏色更濃妝.」桃花色彩繽紛,紅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麵美人,白似雪……每種桃花都讓人愛不釋手,真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士所贊誦的對象.荷花憑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曠神怡的芳香,吸引著無數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兒躲在茂密的荷葉中,可那尖尖的頭兒藏不住,就成了「

⑹ 詩中的「月」作文

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彷彿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彷彿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畫卷啊!跳動的旋律演繹著生命的悲歡和離合。人生苦短,又怎麼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
世上的萬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詣,而月卻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陰晴圓缺,月的神韻風采就在這里體現出來了。月何必要爭奪輝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讓黑夜不再可怕,給人們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罷了!
夜,已靜寂了。月亮靜靜灑下餘光,竭力驅走黑暗,為人們送來光明、溫暖與關愛!
擺擺頭,想從思緒中掙脫,卻又陷入更深的憂郁中。
一縷輕柔的月光透過窗子,撒在了窗檯上。窗檯宛若鍍了銀。我猛然記起,快到中秋節了,現在正該是滿月的時候,這時的月兒一定很美吧!
於是,我下得樓來賞月。好圓好豐滿的月啊!遠處還有幾顆閃閃爍爍的星星,更給這月夜增添了幾分詩意。
沿著通往花園的小路,我漫無目的地走著,整個世界彷彿沉浸在銀色的光海中,烘托著充滿溫馨靜謐的夜。我也置身在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溫暖著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月華浸染著整個大地,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籠罩在聖潔的氣氛里。我的感官模糊了,心靈也在這聖潔中升華。
我不覺已來到花園的門口,順著園中小路,走到一個池塘錢。池塘很小,平時活潑的金魚,現在卻靜靜地呆在哪兒。可能是睡著了吧。池塘中間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石,在月光的洗滌下,更加情趣盎然,如畫一般。月兒映在墨綠色的池底,被水一洗,顯得分外明澈、高遠,就像蒙娜麗莎迷人般的眼睛令人心馳神往。一陣風拂過,在平靜的池水上劃出一道淺淡的波痕,池水微微漾起,清吻著山石,發出輕輕的金屬般的撞擊聲,在寧靜的夜中顯得分外的輕悠……
小道旁,大朵大朵的菊花沐浴在月光里,被風兒吹得在睡夢中也露出了歡欣的笑容。
轉過池塘,我坐在蘑菇亭下。抬起頭來,仰望著無窮的蒼穹和那蒼穹中的明月。思緒便如脫韁的野馬飛馳在無際的原野——這純潔的月光啊!我今夜終於體會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氣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遠在異地的朋友啊,此時也一定會在這美麗的夜裡,遙望這月兒吧!
不知不覺中,我已陶醉在溫柔的夜裡,意識逐漸模糊了,整個身心在不斷彌散,彷彿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⑺ 古詩詞里千古月 說說文章最後一段的作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前後的夜晚天高氣爽,一輪明月,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人們對月懷鄉對月抒懷,眷念團圓是人間最美好的時候。在我們獨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藉助於人們豐富的想像,由自然及人事,於象外之象中虛擬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賦予生命、感情和靈性,於是,明月作為觸發情思的媒介和熔鑄感慨的意象常在詩詞中大量出現,翻閱歷朝歷代的詩詞,詠月的作品不可計數,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在這些詩詞作品中望月懷人的數量最多。唐王建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霜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杜甫《月夜》道:「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二者把客居異地思念親人的細膩感情抒發得纏綿悱惻。張若虛的詩句:「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一語雙關,把思婦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又含蓄婉轉。張九齡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則是對友人的思念。

月圓之夜,明月的清輝不知牽動多少遊子的思鄉之情。故鄉是每個人的初始點,也是每個人的精神歸宿。雖天涯異地卻共此一輪明月,正是基於這種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現實,因此詩人們自然會觸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為精神的參照與寄託。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千百年來引起無數客居異鄉人們的共鳴。詩聖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說:「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冷月無聲,容易令人傷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現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腸的蕭瑟效應。如李白《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都是這類作品。

也有許多詩人詞人把明月作為一種極高的境界來思考人生與宇宙,表達自己玉潔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視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思考,將人事翻覆、良好的祝願融合一處,揭示出內涵豐富的哲理;後者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陰晴圓缺感慨宇宙流轉和人生悲歡離合。張若虛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空靈別致,引人深思。

在時空感覺上,明月也極容易勾起人們的懷古之心,出現一些以詠月表達愛國情感的作品。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是對東吳政權煙消雲散的慨嘆,相似的還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具有強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劇力量。

總之,因情感的認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獨特的形象在古詩詞中大量出現了。探究這種文學現象,有助於加深對詩詞作品內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於加深對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認識。

⑻ 中秋記事作文的結尾怎麼寫啊,要求帶上詩句(西北鄉何處是,東南見月

著名的詩人為月圓吟詩,中秋的月光是最美的。她的美讓無數人贊嘆,她的美卻讓我最感動。
每年的中秋總會讓我想起家鄉的中秋節。那時的中秋節真的很熱鬧,在中秋節的前一天我們這些孩子總會跟著大人到城裡准備過節用的,每年這個時候挑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時家裡的生活條件不是很好,我們家買的總是便宜的。而每年的這天,在外工作的爸爸也會回來,他每年這個時候回來都會買著一些很好吃--很好吃的月餅。而對於我來說,他帶回來的是對我們的愛。
中秋節那天,媽媽總會拿著一些東西叫上我們一起去拜神,拜完神後,村裡的人民就成了三大派。我們這些孩子一吃完早飯就開始了我們的獨特世界,從村口跑到村尾,在田裡玩「拋紗球」。玩累了,就又到村口的那棵榕樹下,欣向那夏日過後的涼風,坐在小河邊上,把腳放進河水裡感受它的溫柔。而村裡的婦女們呢卻打起了撲克牌「拖拉機」成為了她們的趣事,看那不是媽媽嗎?很少見她笑得這么燦爛了。而剩下的就都在村長的家裡玩起麻將來了,看那不就是爸爸嗎?我很久都沒有看到他笑得那麼開心了。

⑼ 詩中的月作文300

詩中的「春」
從前,爸爸總是一字一句一絲不苟地教我背誦唐詩宋詞。
我的背詩起始於一個鳥語花香的春天。那一天,爸爸教我背誦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嘻嘻,爸爸,這首詩的詩意我知道!」我興奮地嚷著,「瞧,這首詩說的是春夢纏綿,不知不覺之中,天朦朧地亮了,醒來之後,只聽見處處是鳥兒的歡聲鳴叫,昨晚一夜的刮風下雨,有誰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呢?!」爸爸一聽,笑逐顏開,額頭上的皺紋舒展開了,用粗糙的手輕輕地撫摩著我圓乎乎的頭。
從此以後,我對詩產生了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地背了好幾首關於春天的古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耶,這首詩我也懂的。有一棵碧玉似的梳妝成的高高柳樹,千絲萬縷嫩綠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我們當中又有誰明白這細長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似鋒利的剪刀。這不就襯托出濃濃的春意了嗎?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哈,這兩句詩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在晚上,周圍寂然無聲,桂花悄然無聲地慢慢凋謝,無限的靜謐使春夜裡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盪盪的。讀到「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我又感覺到明亮的圓月升起來了,只只小鳥被皎潔的月光驚動,時不時從深深的山澗中傳出陣陣清脆的鳥鳴。真是寧靜淡薄而富有幽雅情致啊!
杜甫有一首詩是《春運》:「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背完之後,我從前兩句中感受到了在春天裡,花色鮮紅,柳色嫩綠;從後兩句中,我又體會出了日色漸長,春色淡遠,鳥雀調嗽,獨有柴禾。
一路走來,詩一直跟隨我左右,讓我去撫摸詩中的脈絡,去品味唐詩宋詞那行雲流水般變幻不定的語句吧

⑽ 詩中月的作文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來.看著我們,深深地看著我們.
地上的人,就有了無數次對月傷情的時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情人對著月亮,深刻地思念起遠方徵人的時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許夢里會有與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這樣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恆的美好.就像納蘭性德曾說,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壺酒?這壺酒里有至情至性,是愛的純粹,痛的徹底.飲盡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東風、百花、吐絲而盡的春蠶,燃燒成灰的蠟燭,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這詩的深意,但人生的悲涼,愛情的無望早已滿滿地在紙上了.
而每個人都會背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將思鄉之情說盡了.正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無法回來的無奈 ,只能期盼著與你一起剪西窗的燭光,到那時,我會告訴你我在這秋雨綿綿天氣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於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飄零的經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容若將自己當成征夫,望不到頭的故鄉,心裡淤積的思念,或許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沙場幾人回.」在美好的愛情里,告別美艷的嬌妻,被迫著奔赴了戰爭,沒有幾人回的戰爭.這一別,或許就是一生,揮著手,送你遠去,望你帶走我的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種心情,你可能體會?
當你問愛我有多深,我或許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豈可言表.請你抬頭看月亮.

閱讀全文

與詩中月作文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