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歲月如歌"為話題的作文
風過無痕,湖面上卻留下漣漪;曲過無痕,思緒卻留下回憶。歲月的流沙從指間滑出,在人生的碟上刻下了亘古的歌。
童年的記憶總停留在玩偶的世界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樂趣充斥著整個童年。不曾記得有多少個玩偶被拆成獨眼,卻記得總會有它們的陪伴,等待春天小燕子穿著花衣飛來。童年的回憶如兒歌般歡快,無邪的童聲唱著無邪的歌。
在一年又一年的燕子飛來又飛去中背起了小書包。不記得當時會不會把1加1算錯,卻猶記得「小么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在歌聲中,書包變得沉重,不再是跑跳著上學,而是踏著沉穩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兒歌的身影已淡去,耳邊是「鮮花曾告訴我怎樣走過……」。那是甜美的夢的歌聲,帶著心中的希望,一路走來。在校園民謠中成長,青春開始萌芽。
路已越走越遠,歲月的痕越劃越深,我已走向蛻變。早已不會無邪地望著天空問那是誰的眼睛在閃而是聽著憂郁的藍調,望穿天空,等待天際的一米陽光。不會在意歌詞在詮釋什麼,而是隨著曲調,調動著自己的感情。在憂郁的藍調中,思索著人生,或許也在走向成熟。
黃昏的夕陽落下,或許還沒有到望著夕陽回憶的年紀,但還是會不禁看那染紅了的天邊想像著蒼老的音樂,想像著那些伴著蹣跚的腳步的曲子。
歲月的碟還在刻著,留聲機上,歲月的碟旋轉著,回憶的歌正在吟唱,觸摸著歲月的痕,聽著歲月那亘古的歌,繼續走著。歲月如歌,歌如歲月
當我接到凌老師的電話,告訴我黎中即將舉行60周年校慶,問我可不可以寫點回憶的文章。我沉吟地答應了,放下電話,關於母校的記憶突然復活,彷彿心裡有一扇門不經意間被輕輕地打開了。
一個人心中總會有許多回憶,有的可以拿出來與朋友共享,有的卻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每當想起母校,心中總會涌現絲絲不舍。綠蔭小道上回響著我的歡笑,紫藤長廊中徘徊著我的身影,青青操場上拼搏著我的青春,間間教室中實現著我的理想……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風總是很柔,那時候總是埋怨畢業太遠。我是1983年至1989年在黎中學習,那時學校位於黎里鎮的東端。從上岸到學校要過兩座橋,我印象中相家橋蠻高的,推著自行車飛快地沿著橋邊過橋,每天總是要來回好幾趟的。
進了校門,右邊高牆上是一大塊黑板報,記得剛上初中時,看到高年級的學長在准備每一期的黑板報時,心中總是有些神往。後來等自己也上了高中了,倒是和幾個同學一起和黑板報相伴了兩年。我負責版面的設計,吳中華同學寫得一手好字,自然謄寫的任務主要是他的。印象中每次准備黑板報總是放學以後的,幾個同學站在搭得高高的課桌上寫到很晚,夕陽斜照,現在想想確實是一副很美的圖畫。
接下來是一幢辦公樓,我記得有個小型的圖書館,不過那時看到一排排的書籍,已經覺得象一個知識的海洋。就在這幢辦公樓里,我第一次見到了電腦,那時候是參加課外的興趣小組,是一台蘋果電腦,很小的單色顯示器,數據輸入是用磁帶的。真的沒想到後來和電腦結緣,到現在一直從事十幾年的企業信息化工作。
過了辦公樓,我記得右邊是一排一層的教室,左邊是同學們停放自行車的地方。教室靠走道的一邊是作文欄,整個中學時代,我是很喜歡文字的,一般一學期同學用一本作文本,因為我每次寫得長,所以差不多要用兩個本子。記得每次我的作文會貼在作文欄,想想當時的激昂文字,現在看來肯定會有些稚氣。
過了走道,就是當時唯一的兩層教育樓,中學的六年差不多都是在這里渡過的,初中在一樓,到了高中就在二樓,那個時期,初中是三個班,高中是兩個班。整個中學階段,錢雲林老師一直是我的語文老師,也是我的班主任老師,可以說,在他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方面的知識。和他相處的一些情景,慢慢地從我的記憶中浮現。初中階段,他經常會上一些公開課,每次上公開課,他都會搬來一台很老的唱片機做範文朗讀。放上唱片,然後要把唱針放上去,因為他近視得很厲害,所以每次都是小心翼翼放這個唱針,手抖抖的。現在想想他這個認真勁,心裡總是有些難忘。還有那時他一高興,比如在聚會上,他就會唱起他最拿手的白毛女,一邊還跳起舞,「北風那個吹呀……」,呵呵。
最讓人難忘的是高三的一年。我那時在高三2班,凌康楠老師擔任我們的物理老師,一開始,就給我們全班一個下馬威。考了三次物理的摸底考試,一直自認為物理尖子的我竟然兩次不及格,一下子懵了。我至今還記得他開始講評考卷的那番話,「你們想不想去摸摸清華的講台,想不想去走走復旦的草坪,努力從今天開始……」。於是整個高三階段,我差不多是拼了命的學習。我那時是走讀生,但是每天也在學校上夜自修,因為和同樣奮斗的同學們一起努力,效率會很高。一直到深夜,伴著星光回家,心裡會覺得特別充實……。
歲月如歌,驀然回首,發現畢業已近二十年。我常常想,母校到底是什麼。母校是人生的搖籃? 是的。母校確實具有搖籃的作用,它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哺育你,培養你,幫助你長大成人,但是母校又有搖籃所不具備的作用,那就是母校給你的比一個母親給你的更多的內容。母校請相信我們,我們會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斗,為你爭光,為你添彩
風過無痕,湖面上卻留下漣漪;曲過無痕,思緒卻留下回憶。歲月的流沙從指間滑出,在人生的碟上刻下了亘古的歌。
童年的記憶總停留在玩偶的世界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樂趣充斥著整個童年。不曾記得有多少個玩偶被拆成獨眼,卻記得總會有它們的陪伴,等待春天小燕子穿著花衣飛來。童年的回憶如兒歌般歡快,無邪的童聲唱著無邪的歌。
在一年又一年的燕子飛來又飛去中背起了小書包。不記得當時會不會把1加1算錯,卻猶記得「小么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在歌聲中,書包變得沉重,不再是跑跳著上學,而是踏著沉穩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兒歌的身影已淡去,耳邊是「鮮花曾告訴我怎樣走過……」。那是甜美的夢的歌聲,帶著心中的希望,一路走來。在校園民謠中成長,青春開始萌芽。
路已越走越遠,歲月的痕越劃越深,我已走向蛻變。早已不會無邪地望著天空問那是誰的眼睛在閃而是聽著憂郁的藍調,望穿天空,等待天際的一米陽光。不會在意歌詞在詮釋什麼,而是隨著曲調,調動著自己的感情。在憂郁的藍調中,思索著人生,或許也在走向成熟。
黃昏的夕陽落下,或許還沒有到望著夕陽回憶的年紀,但還是會不禁看那染紅了的天邊想像著蒼老的音樂,想像著那些伴著蹣跚的腳步的曲子。
歲月的碟還在刻著,留聲機上,歲月的碟旋轉著,回憶的歌正在吟唱,觸摸著歲月的痕,聽著歲月那亘古的歌,繼續走著。歲月如歌,歌如歲月
㈡ 復旦袁濤事件
請搜 校園公知」退學記
012年12月29日,沒走任何退學程序,袁濤在人人網發表文章《再見,「自由而無用」的復旦》,宣告自己將離開復旦。隨後他在微博上將個人說明改為:「你才復旦的,你全家都復旦的。」
㈢ 復旦退學生指責母校 薄學而瀆職是哪個節目
2010年7月,他在北京一家餐廳打工時,就被復旦大學「預錄取」了,「預錄協議是爸爸幫我簽的,並非外界傳
言的復旦大學降分錄取。」
袁濤曾把大學看成「天堂」:思想自由,學風嚴謹,氛圍濃厚;學生專心讀書,相互交流;老師對學生負責,專注教研。
大一時,剛開始還覺得「好玩」的袁濤很快發現,「這決不是我想像中的大學,更不是想像中的復旦。」
「有的老師上課就是念PPT,再就是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一點營養都沒有,上課毫無意義,還不如自己看書。」他陷入了迷惘,期中考試之後就萌發了退學的念頭。
袁濤在大一選修了10多門功課,一學期下來掛了2門,成為班上的倒數第二名。
期末考試時,有一門功課是《新聞思想》,袁濤文不對題亂寫一通,但最後竟然拿到了B+。「幾乎所有人都是B+」,他認為「老師不負責任,亂給分。這能證明什麼本事?「
此時的袁濤,和寢室的同學來往並不多,」同學們的學習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把成績搞上去。「他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
「筆戰」復旦
一個偶然事件,讓袁濤成為復旦大學的名人。
2012年4月,袁濤正在讀大二,在學校食堂吃飯時吃出了筷子的木屑,「筷子完全腐了,我反映了很多次,食堂就是不換。」
他在網上發帖《友情懇請復旦食堂換筷子》,稱「如果兩周內復旦南食不換筷子,屆時我會把筷子全部換成新的,緊接著會在南區食堂門口舉行折筷子大賽,全程錄像。」
他的這篇網路日誌,一天點擊量就上萬。第二天,食堂悄然更換了筷子,同學們稱袁濤為「筷子哥」。
輿論的力量,和解決問題的效率,給袁濤帶來了空前的成就感,他由此學會了利用網路平台來表達「意見」。
高中校友石健患腦瘤,並不相識的袁濤,牽頭策劃了「石健加油」全國高校募捐活動。第一周,他們就募捐了30多萬元。
袁濤在復旦大學的募捐並未獲得校方允許,他和幾名襄陽校友在學校食堂門口發傳單時,遭到了保安的驅趕。
袁濤覺得學校很冷漠,回到寢室後輾轉反側。「這是個導火索,我把兩年來對學校的不滿全部發泄出來。」當天,袁濤在網上寫了一篇長長的日誌:上乒乓球課不準穿牛仔褲、學校沒有快遞點,均被他提及。
「如果以後混好的話,一定給上海交大捐款,希望交大越辦越好。」在文章的最後,袁濤因為「募捐受阻」的一句氣話,讓他站到了復旦大學「愛校學生」的對立面。袁濤本想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發發牢騷,但引來了鋪天蓋地的罵聲。
校園廣播公開「討伐」
2012年7月,復旦大學發生拒錄5名「二本院校」插班生事件。
袁濤調查後認為,復旦大學先允許學生考試,成績合格後又拒絕錄取,這是復旦大學的錯。
他發表《復旦,你的校訓丟了——「插班生事件」始末和真相》,大量舉證抨擊復旦大學,認為「復旦的錯,卻讓考生們承擔不利後果」。
袁濤的「維權」之舉,沒有得到同學們的支持,反而引來不明真相的謾罵。
這一次,幾乎沒有人支持袁濤,這讓袁濤感到「很邪門兒」。
2012年12月,袁濤發表《薄學而瀆職的復旦》,抨擊「復旦學風淪喪」,諷刺「有的老師讀的書還沒有寫的書多」。
讓袁濤難以接受的是,復旦大學校園廣播公開發表一篇「討伐」他的評論文章。至今,他仍將這條4分59秒的廣播錄音,存在自己的手機中當作起床鬧鈴。
對學校徹底失望了,袁濤決意退學。
馮瑋認為,自古以來,文人強調懷疑、批判精神。他認可袁濤的這種精神,但不認可他的偏激行為,「他對復旦大學的認知是片面的。」實際上,復旦大學相
㈣ 復旦退學生袁濤的現狀
離開母校的袁濤,因為經濟比較窘迫,在自己學校的宿舍住了一段時間,後來他又在社會上找了一些工作,但大多都是苦力活,有人還曾在建築工地見過他,然而他從此銷聲匿跡了。
全省第88名考入復旦,因食堂筷子問題名揚全校,2010年高考,袁濤發揮出色,考出了591分的高分,排在了湖北省的第88名。能在眾多考生中排到這個名次,稱袁濤為學霸似乎並不為過。當時他報的第一志願就是復旦大學,最終被成功錄取。
開學後不久,袁濤就成了全校的名人,起因是食堂的筷子。袁濤在學校食堂吃飯時,發現食堂有部分筷子因為用的時間久了,經常掉碎屑,這些碎屑落到飯菜里,令他非常不舒服。
此言一出,立刻在學校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同學對袁濤表示不理解,更有人稱他此舉純碎是為了「博眼球和出風頭」。學校這次也不再沉默,通過校園廣播對袁濤展開了長達5分鍾的「反擊」,稱他「狂妄自大」。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從復旦退學,現狀令人唏噓。
這場風波之後,袁濤對學校的成見就更深了,雖然學校沒有對他做出什麼處分,但袁濤說什麼也不願在復旦再待下去了,他決心退學。他的這個決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對,袁濤的家境並不富裕,大學兩年花了不少錢。
眼看再有兩年就可以畢業了,到時候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了。現在卻突然要退學,家人很不理解,也不支持他的這個決定。但袁濤心意已決,表示「再混下去就是恥辱」。2012年冬天,他發表了一篇名為《再見,「自由而無用」的復旦》的網文,隨後就辦理了退學手續。
因為這件事,袁濤還上了電視,面對鏡頭,他用了「薄學」和「瀆職」兩個詞來形容復旦,他對學校的意見有多大可見一斑。退學後的袁濤一度想要創立自己的公司,但最終失敗,現在據說在南方打工。
㈤ 誰能找到復旦「博雅杯」獲獎作文
【博雅杯一等獎獲獎作文選登】
用花冠點綴的枷鎖
———解讀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節選)
□原上海復旦附中李佩雲
文明的發展具有兩重性,在從自然走向文明的進程中,人類有得亦有失,有喜亦有憂。盧梭認為,科學「誕生於人類的驕傲」,人類滿懷用科學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妄圖將自身從自然的母體中分裂出去。可人類一旦站在自然之外,乃至凌駕於自然之上,同時也就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人們發展科學,借科學來掩飾人的有限個體在無限自然面前的虛弱心理,而人的智慧相對於自然的無窮奧秘,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思維不夠周全。
因此,科技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利益的同時,可能潛伏著未來的危機,比如:現代人發明了生化武器,便為自己埋下了長期的禍根;人們掌握了原子核能,就有可能在地球自轉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使地球退回到幾十億年前的最初狀態。
確實,科學不僅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真醇狀態,更為嚴重的是,人類正面臨著千百年來最嚴重的信仰危機。自然已像盧梭所描述的那樣,成了人們隨意宰割以滿足私慾的對象、一個不斷被榨取的寶庫。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已無可挽回地失落,這勢必會導致人類文明的異化、變質,直至崩潰。
在科學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過分受功利主義和機械唯物論的毒害,「純白不備」、「神生不定」,淡漠了對生存價值的關懷。正像盧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不再有真正的「單純、清白與德行」,也沒有「生氣與力量」。
盪漾在無限的時空中———
淺論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節選)
□原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張聯成
很難解釋清楚二十世紀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麼了,文學爆炸的硝煙大肆彌散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沒有人能否認的是,只有那個靈魂才最終使拉美文學登上了世界文學之林的顛峰———路易斯·豪爾赫·博爾赫斯。
如果說《巴別圖書館》闡釋空間上的無盡輪回,那麼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就是在向我們昭示世界上的概念。
《圓形廢墟》則多少有中國庄公夢蝶的意味,主人公通過最終與火的接觸得來的印證,發現了自己不過也是別人夢中的一個幻影,如同他自己在夢中創造的幻影一樣,這樣循環往復到達無限。永恆無限的問題第一次被拋諸到人類本身了,直面人類的生存問題,無限循環是否會讓人的生命變得無價值?有西方評論者認為博爾赫斯「小說的題材和小說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說把人的生活寫得毫無價值,最終將使讀者感到沮喪。」我卻不能贊同這種觀點,從博爾赫斯的一生來看,他始終是對人生充滿美好的信仰與希望的,沒有理由說他將一切都看得虛無,或將他的小說視作一個無物之陣。
博爾赫斯的智慧與洞察力不允許他做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舉動,我完全相信,正是由於認清了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來面目才為我們認清事物發展規律提供了可能。他於《沙漠》一文中寫道「我在離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彎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鬆手,讓它灑落在稍遠處,低聲說:我正在改變撒哈拉沙漠。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並不十分巧妙的話十分確切,我相信積我一生的經驗才能說出那句話。」可見博爾赫斯是在試圖面對問題的本質,因為不了解其本質就無從談起解釋,更不消說解答問題了。可以說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為博爾赫斯之後的小說上轉入關於人的討論打下了理論基礎,後來的小說無一不是以人作為其核心話題的,因為關於基本廣闊空間的認定已經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完成了,然後我們才有可能談論生存於其中的人,判斷作為人的價值。
「道」與「文」--從《文心雕龍》談起
江睿傑,畢業於復興高級中學,現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劉勰過人之處在於他窮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廢文。「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其中蘊藏了一種態度,即並不要求完全按照聖人之道去創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尋「道」的本意。
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學創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文章與時高下」,人的稟賦各異,看問題受時間空間各種因素影響,雖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結果卻極難有完全相同的。由於對道的追溯結果不同,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學作品上會有迥異的表現。所以,無法片面去追求用完美的「道」來評價和指導文學創作,那樣勢必會造成沒有一樣能夠使用的標準的荒謬局面。文學的價值存在於追溯真理的過程中,表現在文字中。過分強調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禮教治政雲爾」等,就忽略了文學本質的特殊屬性,而將之簡單等同於宣傳工具。而缺乏了文字這個媒介,文學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形式。劉勰說「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形式和內容並重,怎麼用文字來盡可能貼切表達「志」才是文學創作應當關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劉勰並非以儒家教化作為他認為的根本之「道」。之所以「論文必征於聖」,是因為劉勰認為孔子思想與「道」的本意相通,因而「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並沒有粗率的就將儒家之道定為評價文章的唯一或最高標准。下面《宗經篇》提出了「聖文之殊質……往者雖舊,餘味日新」的觀點。實際上是確認了形式對於內容表達效果的重要影響。
故此到了《辯騷篇》劉勰的風骨見識顯露。「雖非明哲,可謂妙才」的論斷極其分明的把標準的「道」和文學評價區分開來。他指出屈原的作品雖然「異乎經典」,但是實際上「取熔經意,自鑄偉辭」。這乃是劉勰宗經而不泥經,將文論紮根於文學本質的體現。這種以道為本,文道並重的觀點不止在當時振聾發聵,在近日仍然有這極其深遠的影響。劉勰確實擔當的起他自己褒美屈原的話「澤被詞人,非止一代」。
簡評:本文意在闡述文學創作當以「文道並重」,反對以「道」廢「文」。能知其本意,發微窮理,言中肯綮,頗有己見。尤其是對《宗經篇》、《辯騷篇》的闡述,言簡意賅,頗得要領,且言語高雅,為評閱老師青睞是自然的事。文章注意了「道」、「志」、「文」三者的關系,闡述也有一定的深度,但論述「文」的重要性似乎不足,引了較多《文心雕龍》的原文,不如聯系當前文學創作現狀、列舉具體事例分析,這樣會更有說服力,也更能發人深思。
盪漾在無限的時空中
——淺論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
很難解釋清楚二十世紀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麼了,文學爆炸的硝煙大肆彌散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早在幾百年前就完成了與世界接軌的文人,靜靜的積蓄了每一份力量,在這個世紀中完成了一次集中的大爆發,一時間拉美文壇生機勃勃,流派紛呈,群星璀璨。「一百年中的作品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了四百年來西班牙語拉美文學的總和。」 ②在這股洪流中,我們看到一個淵面深邃的靈魂拄著他黑色的漆木手杖彳亍而至,你盡可以認為羅慕洛•加列戈斯那不朽的《堂娜芭芭拉》是拉美文學邁向世界的第一步;或是因為有了魯文•達里奧那傲人的才華才有了拉美現代文學語言上的優厚基礎,然而沒有人能否認的是,只有那個靈魂才最終使拉美文學登上了世界文學之林的顛峰——路易斯•豪爾赫•博爾赫斯。
《交叉小徑的花園》是博爾赫斯於1941年發表的小說集,正是這部集子使他最終確立了其在阿根廷文壇的領袖地位,同時也成為了他為世界文學獻上的第一座不朽豐碑。博爾赫斯能被稱作「拉美文學背後的智者」③,以及「作家的作家」,是有其外部條件的,幸運的擁有一位熱愛英語文學的母親,以及父親在家中珍藏著的豐富書籍,加上早年游歷歐洲對歐洲先進文藝思潮的接觸,都為其日後建立起龐雜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究其一生博爾赫斯的閱讀之多、之廣、之雜,已經到了舉凡世界鮮有出其右者的地步,這對確立博爾赫斯的文學風格和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其豐富的知識涵養被充分體現在了其文學作品中,並成為其小說往往能成功混淆現實與虛幻的重要手段。經歷了初期那短暫的「極端主義」詩歌創作後,博爾赫斯開始了一種風格獨樹一幟的幻想文學創作。我個人更願意稱其為帶有神秘主義傾向和宇宙主義思想的魔幻現實主義。如果說1935年發表的《世界性的丑聞》還略帶幾分粗糙,那麼爾後的《交叉小徑的花園》無論從語言上、形式上還是思想上都已臻於化境,博爾赫斯此後小說創作的許多特點都在其中得到了首次體現。在不長的七篇作品中,題材的幻想性和主題的哲理性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總體上作者強調了關於時空無限的概念。
首篇《特隆,烏克巴爾,奧爾比斯•忒蒂烏斯》沒有任何遲滯便向我們展示了作者奇幻的魔法,「我靠著一面鏡子和一部網路全書兩者加在一起發現了烏克巴爾」,之後對鏡子所在地以及關於網路全書的信息的詳盡敘述讓讀者一時間真假莫辨,如墜雲霧。利用真實的物品人物乃至話語來創造一個似是而非的事件,利用情節套情節的手法由一個完全經得起推敲的故事引出另一個看來完全荒誕不經的故事,這是博爾赫斯後來一直慣用的手法,在此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博爾赫斯密集的知識體系在這種手法的成功運用上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鏡子是博爾赫斯常用的意象,兩面鏡子中的印象可以達到無限數,而無限或者無窮數集合正是這部小說集中作者力圖體現的哲學思想的核心。特隆是一個作者憑借臆想假託的虛幻世界,由於關於無限的概念很難在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得到論證,博爾赫斯才需要藉助虛構,這種手法也貫穿了這部集子的始末。在這本集子的序言中作者這樣寫道「編寫篇幅浩瀚的書籍是吃力不討好的譫妄;把幾分鍾就能講清楚的事情硬抻五百頁。比較好的做法是偽托一些早已有之的書,搞一個縮寫和評論……《特隆,烏克巴爾,奧爾比斯•忒蒂烏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這類作品。」
與之不同,《〈吉柯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中主人公的履歷則完全是虛構的,其是對稍後的《巴別圖書館》中提出的關於循環或者說輪回的概念進行了形象的敘述。重新成為塞萬提斯,寫出《堂吉柯德》成了主人公的目標,相似的是,在博爾赫斯後期發表的小說《莎士比亞的記憶》中,談到了如何重新成為莎士比亞。不過不同的是後者是通過一種傳承來達到,而本文完全是一種時序上的循環。這種思想在《巴別圖書館》中被闡述的更為清晰。
假借巴別通天塔混亂語言的典故,博爾赫斯巧妙地安排了一種由書籍和文字組成得龐雜的無序性於文中,書成為無限二字具象的表現,後來的作品《沙之書》也運用了相同的形式,雖然說沙之書僅僅是一本書,但卻可以無限的翻閱,一和全部對於博爾赫斯而言有時候是一樣的,一個點便是所有的點(《阿萊夫》)。圖書館象徵的即是整個宇宙,無限的概念是通過圖書館員(人類)對這個巨大空間的一點一點探索和爭論中揭示出來的。首先,書的規格是一定的,而組成其內容的二十五個字元能夠構成的排列雖然龐雜浩瀚但仍然是有限的;但如果將它判斷為有限,「那就是自以為遠處的迴廊和樓梯以及六面體會不可思議的停止——這是十分可笑的。」於是博爾赫斯提出了建議:「圖書館是無盡頭的,周期性的。」在1936年的文集《永恆史》中《輪回學說》一篇博爾赫斯曾試圖運用大量數學方法和自然科學知識來否認輪回說,可見其思想是有過變化的。
如果說《巴別圖書館》闡釋空間上的無盡輪回,那麼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徑的花園》就是在向我們昭示世界上的概念。形式上《交叉小徑的花園》只是一部情節並不曲折復雜的偵探小說,然而其精華卻在小說中後部分阿爾貝關於崔朋那迷宮的言論中。這里迷宮拋卻了物質的表象轉而被建立在小說中,「有一個時候」,「崔朋說我要寫一部小說」,「另一個時候」,「他說我要建一座迷宮」,而這兩件事其實是統一的。這是關於時間的迷宮,時序混亂的小說是謎面,而時間就是那個不允許被說出的謎底。按博爾赫斯的描述,一反西方觀念中時間的單一選擇,崔朋的東方理念中同一時刻的所有可能是並行的,他同時選擇一切,於是無限可能將時間編織成了一張無垠的網,一座交叉小徑的花園。解釋這種概念又是通過我們的現實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博爾赫斯要建立崔朋的小說這座空中樓閣,也許這是能夠解釋時間這個概念最合適的方法了。透過既定的現象我們可能無法看到本質,單純龐雜的現象會讓人類感到手足無措,失於浩瀚。博爾赫斯式的寓言卻讓這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他找到了人了理解力與宇宙的契合點,因此有西方評論家稱其為宇宙主義便也頗有道理了。
《巴比倫彩票》刻意創造了一種彩票,作為偶然性的強化,彩票最終支配著這個世界。所有一切事件地進行最終都成了有無限次偶然組成的永恆偶然。這其實就是對《交叉小徑的花園》展現的哲學概念的一種更具象徵意味的表述,就是偶然性決定了花園中某條小徑的走向,到了下一個岔口再次面對無限多的可能,由於偶然,所有的可能都被選擇了。
《圓形廢墟》則多少有中國庄公夢蝶的意味,主人公通過最終與火的接觸得來的印證,發現了自己不過也是別人夢中的一個幻影,如同他自己在夢中創造的幻影一樣,這樣循環往復到達無限。永恆無限的問題第一次被拋諸到人類本身了,直面人類的生存問題,無限循環是否會讓人的生命變得無價值?有西方評論者認為博爾赫斯「小說的題材和小說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說把人的生活寫得毫無價值,最終將使讀者感到沮喪。」④我卻不能贊同這種觀點,從博爾赫斯的一生來看,他始終是對人生充滿美好的信仰與希望的,沒有理由說他將一切都看得虛無,或將他的小說視作一個無物之陣。博爾赫斯的智慧與洞察力不允許他做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舉動,我完全相信,正是由於認清了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來面目才為我們認清事物發展規律提供了可能。他於《沙漠》一文中寫道「我在離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彎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鬆手,讓它灑落在稍遠處,低聲說:我正在改變撒哈拉沙漠。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並不十分巧妙的話十分確切,我相信積我一生的經驗才能說出那句話。」可見博爾赫斯是在試圖面對問題的本質,因為不了解其本質就無從談起解釋,更不消說解答問題了。可以說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為博爾赫斯之後的小說上轉入關於人的討論打下了理論基礎,後來的小說無一不是以人作為其核心話題的,因為關於基本廣闊空間的認定已經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完成了,然後我們才有可能談論生存於其中的人,判斷作為人的價值。
可以說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基本上以一個整體的面貌,建立了博爾赫斯小說中哲學概念的基本體系,是博爾赫斯所有創作所深深植根的土壤,對世界文學都具有擁有重大的意義。貫穿始末的無限不是作為人的虛無的認定,而恰恰是人類在時空中的生存價值顯得唯一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理由,博爾赫斯本人也是那麼認為的,套用他在《巴別圖書館》的結語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的寂寞,由於有了這樣美好的希望,竟然變成了快樂。」
注釋:
①本文採用的小說篇目譯名以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為准,其餘採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博爾赫斯全集》
②吳守琳:《拉丁美洲文學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頁。
③科里•貝爾:《文學》,蘇幅忠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04頁。
④《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王央樂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㈥ 如何評價復旦退學生袁濤
事件起因是這樣的:袁濤同學發現學校食堂的筷子十分老舊,質量不行,影版響了學生的正常就權餐。
袁濤自己吃飯的時候發現筷子都掉渣了,袁濤憤怒了。
他拿學校的筷子和校外的筷子做了對比,然後發日誌對於此事口誅筆伐。
面對不為所動的校方,袁同學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
他開始號召同學們去折筷子。
由於此前其對於學校的批評得到了大多數同學支持,並獲得了極大的知名度,所以此號召得到了很多復旦學生的「口頭響應」。
這時候復旦校方估計是被嚇破了膽於是第二天更換了所有筷子。
㈦ 以我有一個夢想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我的來夢想是:好好學源習,考上一中;好好學習,考上復旦;好好學習,做一個優秀的服裝概念師;好好學習為自己的生活去奮斗。未來的未來,最後的最後,在海邊蓋一棟別墅,每天看著海面上的潮起潮落,這才是最終目的。
許多人認為很簡單,其實很難。人的一生如果只為金錢,權力而活,總是很累,因為:只要你得到了,你就會想得到更多;如果什麼也不做,一來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二來,你能否在這個世界上存或還是個未知數。
其實,未來的路是怎樣的,我們都不知道,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就是自己的信仰,認識有目標才有動力的,它會在你的思想深處,潛移默化的改變你,如果你的目標是貪婪的,你也不會輕易滿足。所以,請適時地放手吧。
也許,明天,我能達到世界的頂峰,我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許,明天,我能實現夢想,在無數人的驚嘆聲中走向輝煌。但是,我始終會記得,珠穆朗瑪峰雖高,氣候卻十分惡劣,站在上面會無比寒冷,同樣,站在世界的頂峰也沒有一點溫暖,就算真的不在意這些,也請你回頭看看:自己一路走來,是不是問心無愧。
適時地回頭看看,在許多人無止境的貪婪中,自己終究得到了什麼?是永遠不嫌多的金錢地位,還是無窮的人生智慧?
㈧ 如何看待復旦大學退學生袁濤
袁濤是一個精緻的演員,他一方面借著退學的名義在媒體上大肆炒作,另一方面卻一直不辦退學手續,據說還有人看見他在圖書館備考。直到後來這個新聞徹底過去沒有人關注他的行蹤了,他還一直在學校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