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子兵法城游記作文
2015年2月去濱州探親,老兄駕車帶我們直奔惠民地區廣饒縣的孫子兵法城。一入城門,就被那古色古香、漢韻十足的建築群體驚呆了!樓台亭軒、古井湧泉、交相輝映,曲徑翠竹、古柏垂柳、搖曳生姿。一口氣跑完十五個大殿,累得腰酸背痛,沿途沒留幾張影,真遺憾。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遺址為依託而修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她地處孫子故里山東省惠民縣的西北隅,位於惠民縣孫子文化區內,共分為八大景區,總投資5億元,控制面積達7200畝,建築面積1100畝。
主體建築武聖府為仿秦漢式建築風格期工程核心景點武聖府於2002年10月破土動工,2003年10月部分竣工並開城試運營,將於2004年10月全部竣工開放。武聖府建築設計以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布局風格為範本,採用秦漢建築風格,通過多種形式的單體組合,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為孫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遠的歷史氛圍和高雅的內外環境。整個建築群平面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布置闕門和十五個大殿,縱向一字排開,全長999m,寬88m。第一大殿取名序殿,用於展示孫子家世和故里惠民歷史文化。第十五大殿取名澤世殿,展示孫子文化的影響、流傳,並兼做後門(德勝門)。中間十三個大殿展示孫子兵法十三篇,各殿分別用十三篇篇名定名。
十五大殿共形成十五個院落,各院落中均有標志性景觀和個性化綠化特色。第一進院中間安放重30噸的石雕孫子像,從第二至第十五進院,大殿兩側設東西配殿(廂房),以互動性、參與性強烈的娛樂形式展示三十六計。各單體建築通過造型和比例尺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內外空間,同時又通過門廊、道路、橋梁的分隔和聯接,實現各單體間有機結合,使群體空間即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整個建築群疏密有致,擺布均勻,布局嚴謹,中貫軸線,左右對稱。
孫子兵法城南北兩側分別設有主次廣場。正門外的南廣場尤其突顯兵家對陣格調,南廣場面積9180m2,花崗石鋪面,整體對稱布局,廣場中心是象徵兩軍對壘的中國象棋棋盤,以楚河、漢界為廣場到游覽區主通道,兩邊縱向布置棋子狀噴泉,棋子東西各九隻,依陣式排列。廣場東西邊界以綠化灌木植物修剪成城垛狀綠籬,綠籬內側坡面上種植草型盾牌。廣場前方東北角和西北角各設一組「兵器架」式照明燈,十八個燈柱仿十八般兵器形狀而制,廣場南部東西方各設形似編鍾架的高架裝飾燈。廣場南部正中置一座卧碑,正面用中、英文刻「中國孫子兵法城」,背面刻有惠民縣人民政府撰寫的城碑碑文,背部底部設置一個大型盾牌池,池內由各色花草覆面。
武聖府內部總計陳列實物1000餘件,展示戰例200餘例,為了真實再現兵學文化的豐富內涵,內部陳列打破傳統陳列模式,各殿各廂運用大量聲、光、電組成三維動畫多媒體、全景模型、大型全景畫、半景畫、壁畫、雕塑、彩繪、電影資料、特型布景建築和大量實物、圖片、文字,給遊人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感受。陳列體系以《孫子兵法》為經線,以《孫子兵法》在各個時期的戰例為緯線,用直觀易見的文物為史證,縱橫交錯,編織出一幅生動鮮活的戰爭史畫卷,給人以生動直觀的兵學文化熏陶。同時,布展陳列空間與燈光色彩諧調運用,燈光上配合各殿內容及形式,營造出即莊重嚴肅又可親可近的藝術氛圍。十五大殿兩側224間廂房除部分用於服務及商務用途外,著重展示三十六計內容,布展及游覽順序則反向由北向南進行。與十五大殿靜態的風格形成對比,廂內三十六計陳列以動態的形式為主。運用電動顯示、焰火螢光、變形鏡、西洋景故事,虛幻成像、走馬燈、木偶戲、玻璃櫃卡通、皮影戲等組成一個個活潑生動而又令人刺激的游戲,使遊人在游樂戲耍中體會三十六計計理。
依據惠民縣城總體規劃,惠民縣政府委託北京天圖藝術工程有限公司對孫子兵法城一期工程進行規劃,並對武聖府進行內部設計與施工,武聖府建築圖紙由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設計,基礎工程由鐵道部十四局建設,一期工程輔助配套工程由惠民縣部分建設單位承擔。而《內部陳列布展設計大綱》是在以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軍事科學院為主的知名專家精心指導下,由濱州市有關專家學者及惠民縣部分青年專業工作者組成的攻關小組完成的。美國太平洋貝氏設計中心受惠民縣政府委託,對整個孫子兵法城進行全面規劃。
2. 求一篇作文,寫一篇關於惠民縣孫子兵法城或武聖園的游記,介紹它們的風景名勝
2007年4月去濱州探親,老兄駕車帶我們直奔惠民地區廣饒縣的孫子兵法城。一入城門,就被那古色古香、漢韻十足的建築群體驚呆了!樓台亭軒、古井湧泉、交相輝映,曲徑翠竹、古柏垂柳、搖曳生姿。一口氣跑完十五個大殿,累得腰酸背痛,沿途沒留幾張影,真遺憾。
中國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遺址為依託而修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她地處孫子故里山東省惠民縣的西北隅,位於惠民縣孫子文化區內,共分為八大景區,總投資5億元,控制面積達7200畝,建築面積1100畝。
主體建築武聖府為仿秦漢式建築風格期工程核心景點武聖府於2002年10月破土動工,2003年10月部分竣工並開城試運營,將於2004年10月全部竣工開放。武聖府建築設計以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布局風格為範本,採用秦漢建築風格,通過多種形式的單體組合,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為孫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遠的歷史氛圍和高雅的內外環境。整個建築群平面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布置闕門和十五個大殿,縱向一字排開,全長999m,寬88m。第一大殿取名序殿,用於展示孫子家世和故里惠民歷史文化。第十五大殿取名澤世殿,展示孫子文化的影響、流傳,並兼做後門(德勝門)。中間十三個大殿展示孫子兵法十三篇,各殿分別用十三篇篇名定名。
十五大殿共形成十五個院落,各院落中均有標志性景觀和個性化綠化特色。第一進院中間安放重30噸的石雕孫子像,從第二至第十五進院,大殿兩側設東西配殿(廂房),以互動性、參與性強烈的娛樂形式展示三十六計。各單體建築通過造型和比例尺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內外空間,同時又通過門廊、道路、橋梁的分隔和聯接,實現各單體間有機結合,使群體空間即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整個建築群疏密有致,擺布均勻,布局嚴謹,中貫軸線,左右對稱。
孫子兵法城南北兩側分別設有主次廣場。正門外的南廣場尤其突顯兵家對陣格調,南廣場面積9180m2,花崗石鋪面,整體對稱布局,廣場中心是象徵兩軍對壘的中國象棋棋盤,以楚河、漢界為廣場到游覽區主通道,兩邊縱向布置棋子狀噴泉,棋子東西各九隻,依陣式排列。廣場東西邊界以綠化灌木植物修剪成城垛狀綠籬,綠籬內側坡面上種植草型盾牌。廣場前方東北角和西北角各設一組「兵器架」式照明燈,十八個燈柱仿十八般兵器形狀而制,廣場南部東西方各設形似編鍾架的高架裝飾燈。廣場南部正中置一座卧碑,正面用中、英文刻「中國孫子兵法城」,背面刻有惠民縣人民政府撰寫的城碑碑文,背部底部設置一個大型盾牌池,池內由各色花草覆面。
武聖府內部總計陳列實物1000餘件,展示戰例200餘例,為了真實再現兵學文化的豐富內涵,內部陳列打破傳統陳列模式,各殿各廂運用大量聲、光、電組成三維動畫多媒體、全景模型、大型全景畫、半景畫、壁畫、雕塑、彩繪、電影資料、特型布景建築和大量實物、圖片、文字,給遊人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感受。陳列體系以《孫子兵法》為經線,以《孫子兵法》在各個時期的戰例為緯線,用直觀易見的文物為史證,縱橫交錯,編織出一幅生動鮮活的戰爭史畫卷,給人以生動直觀的兵學文化熏陶。同時,布展陳列空間與燈光色彩諧調運用,燈光上配合各殿內容及形式,營造出即莊重嚴肅又可親可近的藝術氛圍。十五大殿兩側224間廂房除部分用於服務及商務用途外,著重展示三十六計內容,布展及游覽順序則反向由北向南進行。與十五大殿靜態的風格形成對比,廂內三十六計陳列以動態的形式為主。運用電動顯示、焰火螢光、變形鏡、西洋景故事,虛幻成像、走馬燈、木偶戲、玻璃櫃卡通、皮影戲等組成一個個活潑生動而又令人刺激的游戲,使遊人在游樂戲耍中體會三十六計計理。
依據惠民縣城總體規劃,惠民縣政府委託北京天圖藝術工程有限公司對孫子兵法城一期工程進行規劃,並對武聖府進行內部設計與施工,武聖府建築圖紙由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設計,基礎工程由鐵道部十四局建設,一期工程輔助配套工程由惠民縣部分建設單位承擔。而《內部陳列布展設計大綱》是在以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軍事科學院為主的知名專家精心指導下,由濱州市有關專家學者及惠民縣部分青年專業工作者組成的攻關小組完成的。美國太平洋貝氏設計中心受惠民縣政府委託,對整個孫子兵法城進行全面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