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貴州的糍粑寫一篇作文在450字
印象中的糍粑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每到要吃糍粑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收藏著幾斤專糍粑,如今屬我已經記不清吃過多少回糍粑,也從未數過吃了多少個糍粑。要說糍粑的味道,不僅僅是香甜可口軟滑細膩,也蘊含著家鄉的鄉土味
糍粑的做法很簡單:糯米泡半天以上,濾干水,放置在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靜的器具上撒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至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殊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間保存。別小看這小小的糍粑,光他的吃法就有好幾種呢:用炭火鐵夾烘烤這吃,用油炸著吃,煎著吃``````想到這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甜酒糍粑。那次我冒著風雪回家,手是冰冷冰冷的,腳也好不到哪去。那時我就在想,如果風雪再大些我怕是一動也不想動了,光說這些有什麼用,還是趕緊回家吧!好不容易回到家裡,我就被一股莫名的香味引到餐桌。我納悶是什麼東西這么香?定睛一看,呀!原來是甜酒糍粑。我迫不及待的端上來就是一口,仿
❷ 家鄉的糯米糍粑作文600字
作文如下:
過新年了,在新年裡我們老家都有吃年糕、糍粑的傳統習回俗,它們有年年答高的寓意。它們有各種吃法,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新吃法——烤糍粑。媽媽告訴我,烤糍粑是她們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烤糍粑需要准備:一盆炭火、一把火鉗和糍粑。說干就干,先把火鉗架在火盆上,好似天邊架起了一道彩虹橋。然後把糍粑放在火鉗上,烤上幾分鍾後會發出噼啪噼啪的聲音,就說明快好了,我拿起來看一下,亮閃閃的金色中帶著一些棕色,香味撲鼻,我都等不及想吃了,就問媽媽:「好了沒?」
「早得很呢,別急。」
可是我實在太想吃了,乾脆不想了,嘴裡念道:「不想、不想……」這時,不可抵抗的香味又直往我鼻子里鑽,於是我保佑:快好,快好。媽媽坐在那裡,手裡不時的翻動著,前後左右。「好了」「啊,太好了。」我彷彿嘗到了糍粑外面嘎崩脆,裡面軟軟的嫩嫩的,真香!「耶,終於好了。」我叫道。這時媽媽拿來白糖,我拿著烤好的糍粑粘白糖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那味道真是太美了。
吃完烤糍粑,我深有感觸:干什麼事都不能心急,要有耐心。
❸ 舌尖上的糖油糍粑作文
舌尖上的糖油糍粑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說到土家人,我們必然會想到糍粑。糍粑是土家人過年時用以拜年或食用的必備食品,是土家文化和文明的傳承,是土家食品中的精品。有句俗語:「臘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澆蠟,還有個小小年豬也要殺」。因此,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做糍粑。
其實糍粑的做法也不能說容易,但卻是融入了一年來的汗水。首先,將糯米用水反復淘洗干凈,再泡好、蒸熟後,舀到碓窩里,由男人用粑粑棍輪番砸打,直至熟爛後,再撈到桌面上,由師傅揉勻,並分成均勻的圓坨,發給參加做粑粑的人,各自用雙手揉捏蹭壓、精心製作而成。
糍粑的做法不僅是從河南到湖南——難上難,糍粑的紋式花樣還是很多。
有的在糍粑上印一條魚,那是表示人們年年有餘;有的再糍粑上點上四個點,那是表示人們四季發財;有的在糍粑上印五個五角星,那是表示人們熱愛祖國……
糍粑不但樣式繁多,而且形狀也不拘一格。圓形代表家人團團圓圓,永不分離;方的則表示土家人方方正正,直直爽爽。
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寓意,不同的顏色代表不一樣的意義。
白色代表一個人的純潔;紅色代表土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青色和白色代表土家人清清白白……
在過去,糍粑更是土家人拜年不可或缺的禮物,俗話說,「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因為糍粑是團圓、圓滿、元寶等的象徵,表示對主人家的恭喜和朝賀,沒有糍粑,再重的禮物似乎也不夠分量,不成敬意。
土家糍粑與土家人過年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土家糍粑是土家人團結、文明、友誼、和諧的象徵,但願它與其他土家文化一樣世代傳承,長盛不衰,但願土家糍粑給廣大人民以美好的祝福,但願人們借著改革的春風,將糍粑的香味帶向五湖四海,更願糍粑的香味在祖國的春風中越飄越鄉……
❹ 介紹廣東 糍粑作文五百字
在客家過春節會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街道萬象更新,到處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在除夕5:00左右每家每戶都會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那是大年三十吃團圓飯的前奏。5:30正式開飯,大家在餐桌上吃飯,盡量坐緊湊一些,這樣比較溫暖。年三十的飯菜是最引人注目的,那剛剛出爐的鹽犋雞,色澤金黃,香味撲鼻,肉香骨酥;那清蒸鴨,鴨肉有嚼勁兒,耐人尋味;還有那糖醋魚,在一層橙黃橙黃的醬汁上灑一些豆鼓,色澤金黃;客家釀三寶,分別是釀青椒、釀茄子和釀豆腐,有青紫白三種顏色,十分美味,是應有盡有,每盤都十分開胃。到第二天早上天剛剛蒙蒙亮,在村頭便響起了刺耳的鞭炮聲——「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大家聞聲而起穿上了大紅色的新衣與新鞋,三步化做兩步跑過來看熱鬧,那場面是格外熱鬧!而後,各自回家吃早飯行早禮,然後全家一起大掃除。年初二,出外拜訪親朋好友,收個「利是」,討個吉祥。年初三,我們稱為「窮鬼日」,假如,那天有人來家裡做客,則客人稱為「窮鬼」,主人一年不吉。年初四,可以出外旅遊觀光。年初五、年初六大家不出外,街上也冷清了許多。正月十五——元宵節,又一個高潮來了,每家每戶都出外賞花燈,大家在街上摩肩接踵,站在高處往下望,那如同是螞蟻換上了紅裝,在街上猜燈謎。此外,我們還要煮湯圓,所謂湯圓湯圓,吃了則會團團圓圓,湯圓也有各式各樣的,有豆沙芝麻餡兒的,有花生米磁餡兒的,還有綠豆餡兒的,玲琅滿目,能讓你大飽口福。在客家過春節,能讓你感受到一種格外熱鬧的氣氛,客家人是熱情好客的,請多來客家坐客,特別是在春節。
❺ 寫家鄉打糍粑的作文急!
過新年了,在新年裡我們老家都有吃年糕、糍粑的傳統習俗,它們有年年高的寓意。它回們有各種吃法,答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新吃法——烤糍粑。媽媽告訴我,烤糍粑是她們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烤糍粑需要准備:一盆炭火、一把火鉗和糍粑。說干就干,先把火鉗架在火盆上,好似天邊架起了一道彩虹橋。然後把糍粑放在火鉗上,烤上幾分鍾後會發出噼啪噼啪的聲音,就說明快好了,我拿起來看一下,亮閃閃的金色中帶著一些棕色,香味撲鼻,我都等不及想吃了,就問媽媽:「好了沒?」
「早得很呢,別急。」
可是我實在太想吃了,乾脆不想了,嘴裡念道:「不想、不想……」這時,不可抵抗的香味又直往我鼻子里鑽,於是我保佑:快好,快好。媽媽坐在那裡,手裡不時的翻動著,前後左右。「好了」「啊,太好了。」我彷彿嘗到了糍粑外面嘎崩脆,裡面軟軟的嫩嫩的,真香!「耶,終於好了。」我叫道。這時媽媽拿來白糖,我拿著烤好的糍粑粘白糖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那味道真是太美了。
吃完烤糍粑,我深有感觸:干什麼事都不能心急,要有耐心。
❻ 吃糍粑場面作文求解
難忘外婆的糍粑
清晨,剛到外婆家,就聞到一股誘人的香味,我立即沖到廚房,發現外婆正在做糍粑。
只見外婆把和稀的面團沿鍋邊倒下,面緩緩滲到鍋底,外婆舀了幾勺油,沿著鍋邊倒下,「嗞嗞」立刻響起;「梅兒來啦」,外婆驚喜地說:「待會兒讓你嘗嘗好吃的糍粑!」她說著,又用鏟子把糍粑劃成一塊一塊的,再在上面灑一些油,翻過去,蓋上鍋蓋。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鍋蓋上騰起的煙,巴不得現在就能去吃一口糍粑,外婆揪了幾根蒜葉,洗凈後,切碎了,掀開鍋蓋,糍粑那濃濃的面香撲鼻而來,外婆加了一勺油,撒上蒜花,在鍋與糍粑間的縫隙處倒上兩勺油,輕輕翻幾下,蓋上鍋,香味更加濃郁,我肚子里的饞蟲都被勾出來了,外婆拿來一個精緻的花碟子,盛了一碟,端上飯桌。我也沒閑著,盛好山竽粥。外婆讓我先吃,自己用大碗盛了好多餅,說是送給左鄰右舍嘗嘗味。
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塊兩面金黃的糍粑,咬下去,好燙啊,我又松開牙齒。我使勁吹那塊糍粑,這次,我吸取教訓,只咬一小口,包裹在外面的兩層又脆又酥的殼,中間的部分又軟又糯,一口咬下去,兩種不同的感覺,嚼一嚼,香味立即溢滿口腔,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不老也不嫩,一點也黏牙。吃一口咸鹹的糍粑,再喝上一口甜甜的山竽粥,一直暖到心裡,一干一稀,一咸一甜,搭配得當,相得益彰,我一連吃了好幾塊糍粑,喝了滿滿一碗山竽粥,撐得快不行。
吃完糍粑後,令人回味無窮,頗有餘「味」繞梁三日不絕之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媽媽想減肥都減肥不了——外婆做的飯菜糕點太美味了。
下周末,我還要吃外婆做的糍粑!
❼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看打糍粑、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人們坐在月亮下賞月光、吃月餅。這不,趁著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一家也開始賞月光、吃月餅了。
我們全家人圍站在陽台上,把大團圓月餅分成幾塊,分著吃。這時,我望向了遠處的月亮。雖然說「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圍繞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雲。這時,我想起了遠在他鄉的好朋友----浩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描述了我此時的心情,不知她現在是否也在望著月亮,思念著遠在他鄉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雲已經消失了,彷彿在告訴我不要太悲傷。現在的月亮特別明亮,圓月像一隻雪球高懸中天,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輕紗似的雲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溫暖著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月光照得樹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樹的稀疏的倩影,別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訴我: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那天,相傳,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裡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廣寒宮里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❽ 有關賣糍粑的人 的作文
成長,需要駐足回望
在你辛苦的泥濘道路上,你是否回頭張望到家中燈光的親切,從而繼續勇敢向前?在你歡愉的陽光大道上,你是否能轉首凝視風雨中的艱辛困苦,從而激勵自己冷靜沉著?
我們的成長需要昂首闊步向著燦爛的朝陽,亦需要駐足回望細數經歷的片段。
誰不曾有幸福美好,水不曾有辛霜難過。當你身處困境時,你能清醒地回過頭去,仔細觀望你的那一份小幸福,你便會覺得冷漠的心中剎那充滿了力量,再洶涌的浪也擋不住你那內在的沖擊。當你獲得了成功,你若能細致的轉身撫摩你留下足跡的土地,你便不會被沖昏了頭腦,那土地也許貧瘠,也許泥濘,上面留下的是你的血汗結晶,你視它們珍寶,便明白自己的目標是在更遙遠的地方。這一切的來之不易,使你想到了什麼?
只需輕輕轉個身,你便會得到你奮起的動力,便會尋到你潮濕的鼻息,當你鼓起勇氣向後轉,你會發現成長的路上許是一路荊棘,是你賴以存活的一個呼喚,你擁有他們,於是他們是你以無窮盡的力量。
也許那年的希奇已被埋藏在暗灰的塵埃里,也許那念的漣漪已被撫得波平浪靜。你去尋找他們,用你成長路上仍然稚嫩的雙眼沒,去懵懂中掘出希冀。你用柔弱的雙手翻動了陳年的土灰,企圖救出你那卑微的呻吟。在這之中,你的雙眼尖銳了,你的雙手有力,你成熟在對你自己的反復咀嚼中,你從回憶中牽出無盡深思。也許青春打馬而過,也許童年稍縱即過,你能透過漫天的迷霧,頂住來自雲端泰山壓頂般的稀薄空氣,在天地渾濁中找到光明,你在轉頭是,身後便應該是一件件瑰麗的契機
成長中,請你駐足回望。你將看到的餓是那藹人的笑容,那那一片竹林中擦身而過的風。
成長,需要愛
回想起以前的點點滴滴,我真是感動不已。原來有那麼多的人愛我!幫助我。
媽媽,我要謝謝你!沒有您就沒有今天的我。還記得小時候你拉著我的手,一步一步地教我怎麼走路的樣子嗎?可能事隔多年,您的記憶已經模糊不清,可我卻把這珍貴的回憶深深地刻在心裡。媽媽您的愛如冬日裡最燦爛的陽光;如夏日裡最清澈的小溪;如秋天裡最香甜的果實。
爸爸,我要謝謝您!從小到大,您一直擺著一幅「嚴厲」的架子,扮演著「嚴父」的角色。說真的小時候我可是從心底里怨恨您。當我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您總會說:「不!」。可現在我明白了,也懂了,這也是愛。
老師們,我要謝謝你們!當我灰心喪氣時,是你們那鼓勵的掌聲,又激起了我的熱情。當我犯錯誤時,你們教會了我去學會感恩。感受身邊的一切事物對我的恩情。
同學們,我要謝謝你們!是你們教會了我什麼叫「集體」——一個需要每個人的努力的團體。在我需要幫助時,你們總會雪中送炭,讓我的眼睛不禁模糊起來,感動不已。我摔倒你們會扶我,我煩惱你們會逗我開心,有時候真是被你們弄得哭笑不得。
「兩個人,或幾個人在一起是種不可多得的緣分。」這是我堅信的,其實陌生人也會在你的成長當中給予了你不少的幫助。有一次,我和媽媽出去買東西,一個賣花的老伯教會了我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和媽媽買花時,他笑得很燦爛,很慈祥,有點像《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感覺。我們買了一束百合花,可他卻多給了我們一朵鬱金香。我們疑惑不已,便向他問個明白。他笑著說:「這里!」,邊說邊用手指指了指心。那時我還小不懂事,只覺得這個老伯莫名其妙。媽媽卻會意地笑了笑,拉著我的手走開了,這個謎底我也是最近才解開的。
成長中,不可能缺少愛。愛是人成長的關鍵。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去感恩,去回報別人的恩情!
成長需要-----------
成長需要尊嚴!
我們可以沒有錢,沒有知識,甚至沒有朋友,但不可以沒有尊嚴。我們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最忌諱父母用一些不顧我們尊嚴的話語成天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孩子也是有尊嚴的。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孩子還特別不喜歡家長偷聽自己的電話,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極度不信任的表現,也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成長需要宣洩!
不開心的事情憋在心裡久了,會不知不覺變成癌細胞,導致身體得癌症,所以,我應該給自己找一種合適的宣洩方法一位小男孩告訴心理醫生,他爸爸經常揍他,每次被揍他都覺得心裡堵得慌,於是他就去踢球,把球看成是爸爸的腦袋,踢一腳叫一聲爸爸的名字,直到自己沒有力氣的時候他也就覺得心情很舒暢了。心理醫生告訴他,這是一個好辦法,不僅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及時得到宣洩,也沒有傷害到他人。在這里,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你們能不能騰出點時間,做一回孩子最好的聽眾?
成長需要肯定!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肯定,肯定甚至可以成為他們前進的源泉。由一個調皮的孩子,常常被老師批評,從來沒有得到過老師的表揚。一天他非常高興地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媽媽也很高興,問他:「老師表揚你什麼呀?」「老師表揚我檢討寫得好。」媽媽聽了鼻子酸酸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原來孩子是多麼希望得到肯定呀。老師和家長不要一味地只看到孩子的過失,每個孩子都是有他自己的長處的,老師和家長要適當地給予肯定,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大讓人心裡想:我孩子怎麼這么差,什麼都不如誰誰家的孩子,那孩子真的會變得很差。如果大人們想:我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那孩子也就會變得很棒。我真的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真棒!」
成長需要包容!
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要犯錯誤,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別人的原諒。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去諒解對方。父母與子女之間更應該這樣,不是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或許孩子的錯誤父母不會記得多久,但是,父母的寬容卻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是的,在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中,相對來說,孩子處於弱勢而父母處於強勢,這種強勢是作為父母的年齡、輩分、生活閱歷、「教育責任」富賦予的。家長有了這種地位,難免會居高臨下,面對孩子的不服從就會訓斥。家長的批評有時是對的,但是要注意方式、語氣、不要傷害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擁有在爭辯的權利,因為孩子需要尊重、理解、肯定、寬容。只要家長能以民主和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健康、茁壯地成長!
❾ 關於冬至吃糍粑的作文400字
樓主,你好~~
家鄉的冬至節今天是冬至,我們學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正午時分產生的影子也是一年中最長的。莆田在冬至也有給祖先掃墓的習俗。聽老人說,這一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過節。冬至這一天,我們全家喜氣洋洋,過節的氣氛非常濃烈。奶奶、媽媽在和湯圓粉,我在一邊幫著剝花生。當奶奶把花生米炒過後,我爭著把它們碾碎。把湯圓粉和成泥後,我們就開始搓湯圓了,奶奶和媽媽的速度很快,談話間就搓出了許多,圓圓的,油光閃亮的,好誘人啊!
不用說,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媽媽,我也要搓。」我捲起衣袖,抓過一些湯圓泥,搓了起來,邊搓邊想:這有什麼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給你們瞧瞧。但動手後,才發覺不是那麼回事,手裡的湯圓泥好像是專門跟我作對,一點都不聽話。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圓不起來。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湯圓摔在盤子里,大喊一聲:「氣死我了,我不玩啦!」媽媽笑了笑,叫我不要氣餒,並手把手地教我兩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剛開始時要稍微用點勁,把手裡的湯圓泥多搓幾遍,這樣湯圓韌性才夠,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來兩手用力要均勻,輕輕地把泥搓成圓。」我聽了試了試,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來勁。當廚房裡飄來陣陣香氣,我有點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給我,邊往湯圓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邊說:「寶貝,慢慢吃,小心燙著。」我頭都沒抬地說:「奶奶,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熱湯圓,諺語裡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著,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裡面也有我的一份勞動啊!
望閱讀愉快~~O(∩_∩)O~~
滿意就請及時採納我吧,即使不採納也請點一下右下角的【贊同】謝謝啦~~
PS:如有問題,1、繼續追問 2、私信我哦
❿ 求一篇寫糍粑的作文(要帶故事和製作過程以及吃法)
今天,奶奶說要做糍粑,我說我也要做,奶奶答應了。
奶奶先把糯米和綠豆用水泡著,等到糯米泡好了以後,奶奶就把糯米放到一個大蒸鍋裡面用大火蒸,要蒸很長的時間才能蒸好,要蒸熟蒸透。等到糯米蒸好了,爺爺就把蒸好的糯米全部倒進一個事先准備好的缸里,用一根大木棒搗。爺爺和爸爸一人搗一會,這個很費力氣的,我也試了一下,真好玩啊!我還吃了一碗奶奶蒸好的糯米飯,真香,真好吃!
爺爺和爸爸搗糯米的時候,奶奶把泡好的綠豆也蒸熟了,然後和肉炒在一起,這是包糍粑的餡。爺爺和爸爸把搗好的糯米團倒出來,我們就開始做糍粑了。做糍粑的時候,先把搗好的糯米團揪一點下來,像捏餃子皮一樣把它捏成圓形,也可以捏成方形,然後把餡放一點進去,不要放得過多。餡放好了以後,把糯米先捏成一個十字形,再把它壓成一個圓形,這樣一個糍粑就做好啦!我和爺爺、奶奶、爸爸一直做一直做,做了一大桌子的糍粑,這得吃多長時間啊?做糍粑一點都不難。可是媽媽跑哪裡去了呢?原來她在給我們拍照,我還沒注意呢!
我問媽媽:「媽媽,你想不想吃我做的糍粑呀?」媽媽說:「當然想吃了,看著都流口水呢!第一次就做得這么好真是不簡單。」
奶奶去煎糍粑了。煎好的糍粑,外面黃黃的,一口咬上去脆脆的,裡面又是軟軟的,裡面的綠豆餡真香啊!
回鄉下過年可熱鬧啦,有許多城裡人無法體會到的樂趣。你看,快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蒸甜酒,殺年豬,做年糕,新年的喜氣日益濃烈。我們一家三口也像往常一樣趕回老家過年。奶奶見兒孫們十幾口人都回家了,笑得合不攏嘴,一大早,就擺出一台小機器,一塊長方形的大木板,做好打糍粑的准備。
一開始,爸爸先端出一盆熱氣騰騰的糯米飯,蒸熟的糯米飯,一粒粒晶瑩飽滿,如珍珠般透亮,香噴噴的,整間屋子都彌漫著濃濃的糯香。我情不自禁抓起一把糯米飯往嘴裡塞,哇,松軟可口,滿嘴余香。接著,爸爸把糯米飯倒入小機器頭頂的大嘴巴里,就開始打糍粑了。今年用上了現代化工具來打糍粑,記得以前,是用一個大大的石臼,加兩根粗粗的圓木棒,幾個男子漢輪流上陣,揮動胳膊,將石臼中的米飯搗碎,舂成一大團粑粑。石臼里黏稠的粑粑粘住木棒,越來越難往上提,一場下來,男子漢們一個個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我好奇地看著機器碾糍粑的樣子。只見一團團糯米飯經過小機器里的輪子碾壓之後,變成了黏乎乎的糍粑團,從旁邊的小斗里吐出來。二伯抓起一把又細又潔白的米粉,均勻地撒在糍粑團上面,然後把最末端的一團揉成拳頭那麼大的糍粑團,稍一旋轉,左手用力一扯,伯母馬上接住,先在手心裡揉了揉,再托住糍粑團,手指頭按住中心,右手輕輕地繞著中心捏起來,一圈、二圈、三圈……終於,一個圓圓的小糍粑就做成了。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這個行列,揉、捏、按、壓,柔軟的糍粑團經過一雙雙巧手的創作,一個個圓圓的、軟軟的小糍粑誕生了。大家一邊做著,一邊說說笑笑,談論著積蓄了一年的家常話,笑聲淹沒了小機器的聲音……
我最喜歡的要屬給糍粑印花這一道工序了。當爺爺把一個個糍粑坯子放在雕龍刻鳳的模子中印出來後,我把它們整齊地擺設在三樓的木板上,就端著印花的工具忙開了。「食品紅」顏料盛在白色的小瓷杯里,伴著酒香。印花,就是將一個大拇指粗的刻花的棒子沾上「食品紅」點在糍粑中央,糍粑立刻變得漂亮生動起來,宛如盛開的朵朵蓮花。我最喜歡做這種活兒,細心地給糍粑中心印上一朵小紅花,有時還來了個大創作,將糍粑捏成一隻小兔子,畫上眼睛、鼻子和嘴巴,真是難得的手工製作場所。半天下來,我的袖套上、襪子上、手心手背上全弄得紅艷艷一片。大家看著我的樣子,哈哈大笑,我一照鏡子,呀,臉上也是左一抹白右一筆紅的了,活像個唱大戲的。
柔柔的糍粑喲,濃濃的鄉情,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每到臘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風俗。去年回老家過春節時,我終於知道了怎麼打糍粑。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爺爺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准備了打糍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還有印糍粑的模板。第二天天沒亮,奶奶就起床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打糍粑了。
叔叔用一個臉盆盛滿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裡面,爸爸和姑父他們兩個人用木槌搗糯米,你一下我一下。大約十分鍾後,糯米被打成了糊狀,完全沒有米的樣子了。然後把搗爛的糯米挑到一個竹製的簸箕里,簸箕下面鋪有一層石膏粉,這樣糍粑就不會粘在手上或其他東西上了。爺爺把那一大團糍粑捏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媽媽和姑姑就把那小塊的糍粑捏成圓形。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糍粑放到模板的裡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麗的圖案,因為糍粑是熱的,非常容易變形,模板上的圖案就拓在了糍粑的上面。等糍粑冷卻後把它取出來擺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圖案就固定在糍粑的上面,有動物、繁體字、風景畫等,非常美麗。我們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過去了九個回合。
中間有幾次我都想學爸爸的樣子去打糍粑,但都輪不到我。到了最後一個回合時我再也忍不住了,大聲說:「等一下,等一下!我也要打糍粑!」爸爸說:「行,讓你嘗試一下,只要你能打好。回家我讓你玩五個小時的電腦!」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笑著說:「說話要算數。」
我好不容易舉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為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變得重了很多。我抱著木槌往後拉,卻因為用力過猛摔了一跤,爸爸他們看了都哈哈大笑。我邊揉屁股邊說:「現在不能玩電腦了,回家還要治屁股!」
以前我雖然每年都吃糍粑,但從不知道打糍粑原來這么難。以後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