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寫作文運用劉邦與項羽為素材的例子
話題1:「悔恨」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題2:「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題烏江亭 杜牧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註: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鑒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項羽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2005年全國卷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功與過孰大?忘記失敗的無奈,銘記英雄的身影。
「臉」,百姓的字典里,它釋義為「面子」;英雄的視線中,它釋義為「尊嚴」。
項羽曾經雄姿英發,豪情萬丈,而烏江邊的霸王,經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擾,就為這一張「臉」,痛別虞姬,江邊自刎,遂成「鬼雄」。臉沒了,身何益?對於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臉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臉」為話題。)臉與生命,尊嚴與生命的關系。贊同的是為了尊嚴可以放棄生命的英雄行為。
◆範文:我看項羽——讀《鴻門宴》有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懷念項羽:走進垓下
(抓住此文的情感線索,在文中找出相應文字)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颳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於,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後,已是萬家燈火。
(環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於今天的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就是「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役之一。戰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佔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牆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裡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後,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毀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麼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後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悲壯凄艷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敗了就敗了吧,在天地間樹立一個悲壯的坐標,好在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敗在劉邦這樣的人手裡讓人總有些不服。劉邦何許人也,《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一個經常賒酒喝得爛醉且好色的准無賴,才智與勇武皆不及項羽,起兵後屢戰屢敗。像勾踐那樣,他能忍辱負重,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是時還大叫要分一杯羹。當項羽要與他一決雌雄,他笑著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作家柏楊把項羽與劉邦比作壯士與蒼蠅,這是很確切的。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撤出關中處於弱勢時,他又抓住時機落井下石。一句話,劉邦具備了一個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也許,上天安排這個人物出場就是讓他成為一個驚心動魄的英雄,成為悲劇,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區別,項羽是英雄而不能稱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鬥角,可以耍弄陰謀權術,而項羽不會)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村莊與田園,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樸、莊重,垓下遺址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淚為劍)。在垓下古戰場漫步,不知不覺間你就走進那種悲涼的氛圍里。護城河蜿蜒而去,裡面長滿了蘆葦。遺址上多刺槐,尚末發青的枝條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亂戈。除了刺槐外,還有我喜歡的泡桐樹——除了在童年時的家鄉,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沒有看過這種樹了,我悲涼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溫暖。再過些日子,這里就將遍是潔白的槐花,藍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氣中已是濃濃的花香。
垓下遺址並不像其他旅遊景點那樣火爆,那樣遊人如織,遺址基本處在未開發階段,這反而更加自然、真實和悲壯,更加適合我的心境。我和村莊內的一個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說在他小時候,這兒的土城牆還有一人多高。我問他平時這兒的遊人多嗎,他說不多,但常有,前些年還來過幾批外國遊客。垓下,一個悲壯的地點,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就有著江山微涼的心情。
凌晨,一夜風吹,我起床的時候發現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張紙。古戰場上,一位早起的農民正在專注地侍弄自己的麥田。
項羽與劉邦
(思考: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劉邦會最終奪得天下)
項羽該當是真英雄的。
自少時領兵八千從江東起事,到終了被兵圍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長的生命里無一片段不是酣暢淋漓地殺得痛快,就連最後走投無路的敗亡,也留給了青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與悲壯。曇花一現,只求開得盡興便是。
項羽是簡單的,簡單到眼裡容不下半分不是。在這一點上,他倒是更像個孩子,黑白善惡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就是這樣,他竟對自己最大的敵人產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語捧得飄飄然失了頭腦。他的敗亡,該當是他自己註定的。不過正是這樣,項羽留給我們印象才比劉邦更加鮮明吧。
反觀劉邦,此人絕非是真君子。先不論那幾句虛實相伴的辯白之言,先不管那實是遮掩的「鯫生說我」,但就憑那幾句「為之奈何」以及從君到公的稱呼變更,就能把這只老奸巨滑的狐狸看清個一二。劉邦絕擔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卻定然撐得起真梟雄的門臉。他聽得進下屬的進言,並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下去,而非如項羽一般,反復無常,舉棋不定。更可貴的是,劉邦精通隨機應變之道。這令他不論是籠絡人心還是臨陣對敵都不會落了下風。他的興盛,可說是他一路行來最終蛻變的結果。
鴻門一宴,生生扭轉了歷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沒有前兆可言的。項羽與劉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鴻門宴上出現了拐點,也因這拐點有了漢朝綿延百年的興盛不衰,有了烏江邊上瑟瑟風中的千古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失敗的英雄------項羽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庄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庄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里,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彌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么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盪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㈡ 鴻門宴中故事素材適用於哪些作文話題
【素材清單】
項羽興兵四十萬。駐扎於新豐鴻門,威逼劉邦十萬大從今。劉邦隱忍以行,前往項羽駐地赴宴,憑借張良的智謀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脫。
范增力主消滅劉邦,項伯為報私德,連夜前往劉邦軍營通告張良。鴻門宴中,項羽不理睬范增殺害死劉邦的暗示。項庄舞劍意在劉邦,項伯舞劍保護劉邦。最終劉邦成功逃脫,項羽錯殺良機。
【寫作素材】
1、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豎子不足與謀。
3、為人處事要有主見,不能人雲亦雲,范增向項羽進諫,說劉邦其志不在小,急擊勿失,項羽即發令攻打劉邦;項伯勸項羽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即放棄了攻打劉邦的打算,以至於范增幾次暗示項羽殺死劉邦,項羽「默然不應」;樊噲對項羽進行了嚴厲的抨擊,項羽即感有愧。項羽的缺乏主張,優柔寡斷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另一方面又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點,劉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堅持自己的主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的問題上處理得非常好。
4、劉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業,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優有的團隊。劉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業,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在激烈險惡的斗爭中,好的團隊凝聚的力量無可抵擋。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勇猛、劉邦的縝密(以退為進),組成了一支力挽狂瀾、絕處逢生的力量。然而項羽的團隊缺乏溝通、人心渙散,項伯夜會劉邦、項羽優柔寡斷、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結局已露端倪。團隊的力量可以決定個人命運,甚至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
團隊的力量,不在於突出個人的稜角,而在於同伴之間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長互補所短,形成整體的強大能量。完美的團隊,力量是超乎想像的。就像劉邦,他擁有一支出色的隊伍,險象環生的鴻門宴上,劉邦負責謙恭事人,樊噲負責臨危救駕,張良負責善後,所以這支隊伍最後毫發無損地返回。可見整體大於個體之和,團隊力量至關重要。
……
【素材激活】
要當機立斷勿優柔寡斷
「鴻門宴」本是除掉劉邦的絕好時機。然而,由於項羽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痛失良機。宴會上,他為劉邦的忍辱屈從所迷惑,為樊噲的「義正詞嚴」所折服,完全忘記了當初與范增的約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又佯裝不見;劉邦已成歸山之虎,他還欣然收受劉邦的禮品;范增怒罵「豎子不足與謀」,他依舊渾然不覺。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鴻門宴」放走劉邦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劉邦與項羽恰成對比。「立誅殺曹無務」的「立誅」二字,顯示出劉邦的果斷,也從反面證明了項羽的錯誤所在。西方有句子名言:「取道於『等一等』之路,走進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韓非子說:「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電腦專家王安說:「果斷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條件。」王安以自己的經驗告訴青年人: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絕不可優柔寡斷。
㈢ 鴻門宴中的故事素材適用於哪些作文話題
我明白這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小時過去了,我一直重復著這個枯燥的動作;兩個小時內過去了,我容依舊在練。終於,我忍不住了,「疼!」我叫了出來。此時,我早已汗流浹背,感到全身毛孔都在脹大,額頭上的汗珠更是不停地往外溢,臉上早已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淚水了,只覺得它們都在爭先恐後地往外溢。我知道,我的腳長得很不符合跳芭蕾舞的要求,但我會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因為我堅信:開端的痛苦一定會換來成功的甜美!
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於我被「伯樂」發現,成為芭蕾獨舞表演的最佳人選。
㈣ 小作文以鴻門宴為材料組織論據,論證觀點
當人對生命已不再敬畏,不再珍惜時,生命不再被看成是一種絕對價值回,而成了物品,答甚至於是最不值錢的物品,任人踐踏。我們需要敬畏生命,需要一顆敢於承擔責任的心。如果交學費能有效地防止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自然無可非議,可當錯誤一犯再犯,學費一次再交,且數額越來越大時,你還能從容地面對那些哀怨、憤怒的眼神而大言不慚嗎?這等於在殺在哪!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不要再逃避責任了。"學費"一詞你能用幾次?就連德國總統都敢於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下跪懺悔其前輩在二戰時所犯下的罪行,你還顧及什麼個人尊嚴、領導權威呢?quot;成功者只找方法,失敗者才找借口。"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後人笑之、哀之、怨之的千古罪人,勇於挺身站出來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畢竟,歷史給予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㈤ 請高人整理以下人物事跡為作文素材
《鴻門宴》是《史記·項汨本紀》中的名篇,也是多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必選的名篇。然而,因為大多數學生並不會去看原文和劉邦、張良、樊噲等人的傳紀,所以大家往往把項羽當做英雄,把劉邦當做*人,把范增、張良當做智者,把項伯當做小人,把樊噲當做莽夫。那麼在歷史上他們的真實面目是什麼樣呢?這里先看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項羽和劉邦。
項羽自小狂傲,少年得志後更是剛愎自用,自矜功伐。項羽殺了一輩子人(包括眾多的無辜者),只在鴻門宴上忍住沒殺劉邦,後人論之,或譏笑他是「婦人之仁」,或贊譽他是「為人不忍」。其實從楚漢戰爭的形勢看,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他入關後所做的唯一正確的選擇。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奠定了項羽得以馬上著手分封諸侯的基礎,才使他得以自稱「西楚霸王」。劉項逐鹿,劉邦殺的英雄比項羽多得多,但他最終得了天下;天下也不認為他是暴君。可見,殺人容易,關鍵是在什麼時機殺,在哪裡殺,讓誰去殺,怎麼殺,殺完以後如何跟公眾解釋。鴻門宴可謂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峰會完全暴露出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這註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終是一個失敗者。
項羽不殺劉邦,絕不是簡單的「為人不忍」,而是源於他殺伐起家和欺世盜名的本性。他侍奉懷王而殺懷王,屬宋義部下又殺宋義;劉邦入關滅秦當稱王關中,他卻改封其為漢中王;田榮率眾歸附,他又斬殺奪掠。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在於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他愛慕虛榮,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他凡事勇字當頭,目空一切,殘忍有餘,仁善不足;他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武夫梟雄,卻不具備帝王的胸懷,就算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他人。對於項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殺掉劉邦,而是趕緊利用自己的優勢,抓住時機,分封諸侯,除掉對手,獲取人心,建立霸業。
劉邦則成熟多了,他能言善辯、工於心計,又虛心果斷、知人善任。劉邦一路智取力奪,興仁者之兵,行詭謀之用,才打進關中。他既膽怯又勇敢,聞項怒則怯,赴宴會則勇;他既機智又狡詐,拉攏項伯、先責己是智,罵鯫生、責告密者則詐;他能屈能伸,先破秦反道歉,居下座無怨言,出而未辭覺失禮;他既知人善任,又善納忠言,顯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素養,這也暗示著將來的勝局。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於保全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思縝密,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
總之,拉開歷史的帷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讓人窒息。面對宴席上劉邦集團的表演,面對項羽叔侄的政治短見,年逾古稀的謀士范增從心底發出了一聲怒吼:「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㈥ 描寫人物作文事例素材
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冊學習了課文《鴻門宴》,讓我們對項羽這個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原文再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摘自《鴻門宴》
素材評析
從上段節選中可見沛公能親自的忍辱屈從,這正是大丈夫的襟懷,也是他後來能成就帝業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總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項羽,對沛公來赴鴻門宴賠罪,不但心裡毫無疑惑戒備,反而出賣了為他通情報的曹無傷.不但如此,自己還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屬的傲氣,而對范增決意要殺劉邦的示意示而不見,以為劉邦早晚得臣服於他.
適用話題
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給以肯定,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心靈的選擇」、「誠信」、「張揚個性」、「傾聽」、「快樂幸福與思維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揚棄,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包容」、「人與路」、「談意氣」等.
㈦ 急啊!用鴻門宴人物素材寫作文,有的發下啊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恰如劉邦所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㈧ 鴻門宴中的故事素材任選一個話題寫一篇100字作文
鴻門宴中的故事素材任選一個話題寫一篇100字作文
項羽興兵四十萬。駐扎於新豐鴻門,威逼劉邦版十萬大從權今。劉邦隱忍以行,前往項羽駐地赴宴,憑借張良的智謀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脫。
范增力主消滅劉邦,項伯為報私德,連夜前往劉邦軍營通告張良。鴻門宴中,項羽不理睬范增殺害死劉邦的暗示。項庄舞劍意在劉邦,項伯舞劍保護劉邦。最終劉邦成功逃脫,項羽錯殺良機
㈨ 鴻門宴劉備的作文素材
「鴻門宴」是劉邦。。。參與者有項羽、范增、項庄、項伯、樊噲等
劉備是「轅門射戟」,參與者是紀靈、呂布等
㈩ 以鴻門宴為素材,以「團結的力量」為主題寫一段200字作文
送你一段話你就明白了: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油,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