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揚長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1.孔子
有一次,孔子下課後回到了書房,公西華給了他一杯水。然後子路匆匆走進教室,大聲問老師:「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孔子看著子路,慢吞吞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一出門,另一個學生冉有就悄悄地走近孔子,恭敬地問道:「先生,如果我聽到正確的想法,我應該馬上去做嗎?」孔子立刻回答說:「是的,應該馬上執行。」學生離去時,公西華奇怪地問道:「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著說:「冉有性格謙遜,做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果斷地行動;但是子路很堅強,渴望勝利,所以我建議他聽別人的意見,三思而後行。」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效果才好。
3.陶行知
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現代教育家,對教育理論和實踐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主張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能力「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反對不問實際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陋習。
4.姚明
姚明上小學時,成績中等,但是他參加了初中體育學校的籃球訓練。在小學初期,在父母的鼓勵下,姚明整夜奮戰,考試考得很好,進了城裡的一所重點中學。然而,進入學校後不久,他的父母發現姚明和其他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差距,同時,姚明每天很晚做作業,並逐漸放棄打籃球。家長們認為姚明在重點中學太累太苦,甚至不能堅持興趣愛好。
該怎麼辦?他們選擇放棄重點中學,轉向以體育為特色的普通中學。從那時起,姚明一直學習順利,籃球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幾年後,他被城市青年隊錄取,然後加入上海隊,然後被國家隊錄取,最後去了美國火箭隊,成為世界級的籃球明星。正是因為父母認識到了姚明的個性特徵,充分利用他的長處,規避他的短處,並根據他的才能教他,姚明才成為著名的籃球明星。
5.誇美紐斯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倡導所有青年男女都應該上學的同時,也承認青年學生之間存在「性格差異」:「有些聰明而有些遲鈍、有些溫順而順從、有些強硬而不屈服、有些人很機智,有些人沉默寡言。」
㈡ 如何寫好話題作文(詳細)
1.切割話題。寫作時將「大話題」進行切割,使之變成若干「小話題」,然後從中進行篩選,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應手的一個去寫。比如「尊重」可以切割為以下小話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會有尊嚴;神聖的尊嚴在捍衛正義的斗爭中得到升華;科學的尊嚴不容侵犯;尊嚴不僅是個人價值的象徵,更是民族、國家的立身之本;產生尊嚴的是理性——對正義的執著,而不是沖動——對虛榮的追求,等等。這樣,就使縮小後的題目更貼近生活,更貼近考生,從而使話題作文的內容既不顯得空泛又不失之單薄。
2.限制定向。話題的限制越少,留給考生思維的空間就越大;話題的字越少,詞語的外延也就越大。寫作時,必須加以限制,寬題窄作,切口過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飾語,可在後面加中心詞,也可前後都加,甚至在中間加。如「父輩」話題可限定為艱辛的父輩、父輩的遺憾、父輩的輝煌、父輩——執著的一代、對待父輩即對待傳統,等等。再如「面對缺陷」這一話題,可以在中間加以限制:面對生理的缺陷、面對個性的缺陷、面對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對藝術品的缺陷、面對勞動產品的缺陷、面對人類自身的缺陷,等等。這樣一限制,文章的范圍就縮小了,內容也基本確定了,立意就不會有偏離題意的危險。
3.以問領寫。面對寬泛的話題,可以以問領寫,多問幾個為什麼,以此打開思路,縮小寫作范圍。如以「壓力」為話題寫作時,就可以進行如下的思考:什麼可以構成壓力?有沒有壓力?壓力來自何方?壓力帶來什麼?怎樣對待壓力?然後自己回答這些問題,再從這些回答中選擇一二方面來寫文章。
此外,還必須善於擴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見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題,把題材放入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高度,使文章躍動時代脈搏,傳遞時代信息,表現時代精神。②把具體事物的某些特徵同某種哲理、精神品質聯系起來,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借文題中具體的人、事、景、物來表達人類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4.理解話題概念。准確理解話題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題意的基礎。比如寫《心靈的選擇》,「選擇」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認真審題,僅僅就協作、互惠、雙贏等作發揮,那就很可能寫成一篇「給材料作文」,偏離題目的要求。當然,「心靈」也是一個重要的限制,它規定了這種「選擇」,必須是震動心靈、震撼靈魂的,必須是心靈承受一定壓力的;這是一種思想經歷升華的選擇,是一種面對大是大非或者關涉良心、尊嚴、人格的選擇,甚至有可能是面對生與死的選擇,因此,這種選擇常常是痛苦的,是經過激烈的思想沖突的,而最後證明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5.把握話題范圍。准確把握話題涉及的范圍,有利於對話題的切分,有利於考生在話題的范圍之內找到適合自己寫作的最佳切入點。如以「和諧」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話題中的「和諧」大體上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和諧,獨立的個體之間的和諧等;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人與自然界里的各種動物之間的和諧。很顯然,「和諧」是一個大話題,寫作時要能把握「和諧」的范圍,就其中的一個方面的「和諧」來寫。
6.辨明話題關系。如果話題由幾個概念構成,如「自信與他信」、「誠實與虛偽」、「人性人情與內心體味」、「樹木•森林•氣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寫作前要辨明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心靈的選擇」,審題時要注意:話題中的「選擇」,是指在兩種或多種可能中,經過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覺(或由不自覺到自覺)的取捨(放棄也是一種選擇)。這種在雙向或多向中進行的選擇,可以是尖銳的矛盾或對立,如生與死、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得與失等等;也可以並不表現為尖銳的矛盾或對立,如情與理、正確與正確、善與善等等。但選擇的結果必須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靈」包括思想和情感兩個方面。因此「心靈的選擇」必須區別於一般的選擇:選擇的內容、選擇的過程必須有著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爭或觸動。再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就是一種關系式話題。根據話題和引語解說會發現這種復雜的關系之中包含了四種關系:一是感情性質,即親近與疏遠;二是認知性質,即正確深刻與錯誤膚淺;三是對待方式,即認識事物與處理問題;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與由知到情。「虛題」要「實」寫。對於「虛題」,寫作時要首先考慮話題或命題中包含什麼思想、什麼感情、什麼理念,再從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發掘或選擇具體材料,以具體詳盡的敘述或描寫表達作者對話題或命題的獨到見解或感悟。如「追求」這個話題,看起來很大、很虛,但是如果把它落實到某一具體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寫作了。這一話題可以寫一個老師的追求,一個學生的追求,一個科技人員的追求,還可以寫其他各行各業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寫某一集體或某一國家的追求。總之,這類虛題要寫得很實在。掌握了虛實錯位的方法,碰到這類題目就能立即做出決斷,明確立意,而不會再冥思苦想,耽誤時間,影響寫作速度。
「實題」要「虛」寫。有時提供的話題或材料是具體的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們在寫作時,要能跳出現實的束縛,通過創設情境,運用比喻、象徵等手法,藉助虛擬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兩點:①善於捕捉形象。實題虛寫的關鍵在於形象與思想天衣無縫的融合。好文章應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文章內容會失之浮泛淺露,章法零亂;形象思維能力不強,文章會失之呆板,缺乏鮮活的靈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機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內容之美感、美質,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膽展開聯想。捕捉形象需要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力,它往往與對全文內容的構思同步進行進行。如以「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為載體,附情於物,渲染「井」與某種人的相似點,讓「井」的「物性」與某種人的「人性」相融合,雖然使表達的意旨「超然物外」,卻又使筆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徵。總之,運用此法要注意對實題(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繪,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繪具有可比喻、象徵的那個部分,虛作與實題(物)之間應有相似或相關之處,不能生搬硬套;由「實」到「虛」,過渡要自然、貼切。
虛寫與實寫,相反相成、相輔相生。在這種辯證關系中,虛因實而更見其抽象,能啟發讀者用想像的馳騁而獲得更高的藝術美的感受;同時,實因虛更見其具體,能使直接的描寫更顯得氣氛濃烈、背景開闊、包孕豐富。
㈢ ·關於「揚長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話題一 面對缺陷
話題一 面對缺陷
美國人安迪,右手只有4個手指,他是一名優秀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但是做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是他的夢想,雖然安迪具備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幾乎所有的條件,但是各電視台的負責人看到他殘疾的手就都回絕了他。經過一年半的努力之後,安迪終於被一家電視台錄用。在試鏡的時候安迪按電視台的意見戴著仿指手套,以最自然的態度去面對觀眾和自身的缺陷,由於安迪真誠、自信、充滿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熱烈歡迎,成為一名傑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觀眾來信不斷,他們熱情贊美了安迪的主持藝術,對於他面對缺陷的坦率給予了熱烈的贊美,觀眾接受了他的缺陷。
安迪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坦率地面對自身缺陷的態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以「面對缺陷」為話題寫一篇800安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題材目自擬。
思路領航。
1) 選拔人才時要看到人才的長處,不能只看到缺陷。如一個剛正方直的幹部非常年輕有為,但有時性格比較暴燥,此時就應該取其長而棄其短予以重用。
2) 談人的性格:突出的優勢與突出的缺陷常常是並存的。如聰明的人往往不夠勤奮,性情溫和的人往往缺乏魅力,能言善變的人往往會流於八面玲瓏。
3) 缺陷還是優勢,要看環境的要求。如謙虛謹慎在中國是美德,到了美國就成了沒有能力的表現,人才就有被埋沒的危險。
4) 缺陷也是一種美,如維納斯的雕像,比薩的斜塔,各種歷史遺址或廢墟等,自有其完整或完美所不能替代的美。
5) 正視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揚長避短,才能成功。如著名的科學家揚振寧,動手的實踐操作能力差,因而放棄應用物理而轉向理論物理學,才成為諾貝爾獎的得主。
與缺陷對坐
關鍵構思
1) 從人們對待缺陷的態度這一角度展開論述。
2) 以「廁所工程」等事例形象地說明「人與缺陷對坐」中的得與失。
對於天生的尤物,我們總是要求完美,以賦予美好事物神話的性質。然而客觀世界卻並不存在客觀完美,從這一點看,似乎總是有悖於人之常情,當然,這本也無可厚非,因為世界的多元化本身就註定了其並不總是滿足和服務於人們的主觀意願。因此,盡管人們殫精竭慮地去粉飾塗抹那些種種的不盡如人意,卻依舊難以觸及到缺陷自身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它作為客觀世界一部分不可或缺的「直實身份」。
對此,早在幾千年前的老子便已有認識,於是他將他辯證的色彩世界觀寓於《道德經》留給後人,時間之水流逝到了今天,卻似乎並未喚來人們思想意識領域內的「驚蟄」,在林林總總的缺陷面前,人們依舊不吝惜他們軟弱無力的偽裝,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其結果註定是重復上演「於事無補」和「庸人自擾」的肥皂劇羆了。
記得多年之前,讀過一個故事,講的是即將遠行的富翁將自己的豪宅託付給一位友人照料,富翁走後,友人便入住進來。起初,這里別具匠心的園林小品使他感覺如履仙境,欣喜不已。不久,他感到內急,便去如廁,忽然間他感到與奢華的豪宅相比,這里的廁所顯得局促了不少,便不悅起來,他決定為富翁改造廁所。於是,他聘請了許多工匠,大興土木,忙得昏天黑地,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在廁所擴建好的那一天,富翁歸來見友人愁眉不展便問其原因。
友人講:「自從你走後,我整日忙著改造廁所,而園中的那些亭台軒榭,池魚假山,異草繁花卻並未來得及欣賞,如今你回來了,我將不得不離開這里了。就這樣,友人又搬回了原來的寒宅,不久之後,悒悒死去。
的確如此,生活中的「廁所工程」耗盡了無數人的心血與青春,然而生活中有更美麗的、更實在的景緻,在我們的周圍靜靜地敞開,等待著有心人去觀賞,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就能越過塵世的種種牽絆,進入另一個世界,一個自由自在的世界,一個沒有邊界的世界。在這里,生活本身比所有挖空心思的浪漫揣想都迷人。
據說鴕鳥被追急時會把頭鑽進沙里,自認為平安無事,其後果可想而知。而事實上,這也正是我們許多人的真實寫照。當然,人類逃避自身缺陷的伎倆遠要比鴕鳥的高明睿智多了。在他們那裡,善於偽裝敷衍的本能早已發展成為投機取巧的滑頭主義和明哲保身的市儈哲學。
聽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只參加過某名牌大學業余補習的作家,未成名時,參加某個演講比賽,在接受評委們的考核時,他總是不失時機地滲透自己的名校身份(事實上只是業余補習)。日後他成功了,成了一個知名作家,當記者采訪問及他曾就讀的高校時,他卻對參加補習的事緘口不提了,而且還一再強調自己並未上過學,弦外之音當然是矜誇自己的天分了。那時那刻,「缺陷」也成了比「優勢」更閃耀動人,引以為榮的「尤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