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關於子路的作文題目

關於子路的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0-12-22 23:10:55

『壹』 舉幾個關於子路的例子 作文題目是我喜歡的孔子的弟子 多來幾個例子 其他人也可以

你可以寫子羽,子羽長相醜陋,孔子因以貌取人而錯失子羽,後來子羽成為一個著名思想家,弟子眾多

『貳』 如果我穿越了 變成了子路 我要怎麼去治理古代的國家如題擬一篇600字作文 能者來!

開頭你可以把你如何穿越的過程寫一句,如:「啊,這,這是哪......我的頭怎麼版如此痛?」後來可寫權有人叫你,你才發現自己穿越到古代,並變成了子路,如何幫助王治理國家的可以寫一段概括...............

『叄』 仿照子路 曾析 冉有 公西華侍坐文章令寫一篇話題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閑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飢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裡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問:「您為什麼笑子路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肆』 美麗的子路小學作文150字字

我在子路小學,那裡一年四季都特別美。
春天,那裡百花齊放,綠樹成陰。子路小學專東邊,站屬立著一排高大的楊樹,我們撿起從樹上落下來的毛毛蟲,插在鼻孔里,當做老爺爺。

夏天,花更漂亮了,我們上課的時候都能聞到花的香味。子路小學也有幾棵銀杏樹,我們到樹下面乘涼、玩耍,有的同學撿起銀杏葉當做書簽。上學放學的時候下起了蒙蒙細雨,同學們打著五顏六色的花傘,花傘好像在走路一樣。

秋天,葉子都落了下來,同學們都到楊樹下撿葉子,當做小船。
冬天到了,楊樹和銀杏樹光禿禿的,好像脫下了一件件衣服。下雪了,同學們到樓下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
我愛子路小學。

『伍』 仿《子路》篇作一篇《我的志向》的作文。要求:仿子路篇的師生問答形式,至少有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③善,無施勞④。」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⑤。」
【注釋】
①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誇耀。
④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⑤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於「仁德」。

『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你最喜歡孔子的哪個弟子並說說理由。作文(500字)

四個弟子都有高遠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徵,子路直率而不謙讓,冉有、公西華謙遜有禮,曾晰則灑脫自然。

1、子路「千乘之國,……且知方也」的言辭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遠大抱負,還可以看到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當然,言談中也流露出他的驕傲情緒。至於「率爾而對」,就更明顯地表現他性格中的輕率、魯莽的一面。

2、曾皙,他所說的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中,他曲折地表達出自己的理想,顯得那麼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

3、冉有願意治理一個小國家,先是說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並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給君子,從他言志時說「如其禮樂,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負,又能謹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說話很有分寸。表現了他極其謙讓的態度,這反映出他謙虛謹慎的性格。

4、公西華少孔子四十二歲,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過是「願學焉」,而且還特別強調「願為小相」。說得多麼平易、多麼謙和,真可謂是孔門弟子中的謙謙君子。

曾蒧,字皙。
他陪著孔子,孔子說:「談談你的志趣。」曾蒧說:「穿著剛做好的春裝,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裡洗個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孔子聽了,長長地嘆息說:「我贊成曾蒧的志趣啊!」
曾皙在孔子的學生中屬於狂者,即敢說敢為,不拘小節。魯國執政大夫季武子死時,曾皙曾「依門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問他們的志向,曾皙說:「晚春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裡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兒走回來。」描繪出了一個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因而孔子表示贊同。

冉有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作李氏家臣之長。
季康了問孔子說:「冉求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冉求能夠把那裡的軍政事物管理好。至於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象冉求一樣。」
冉求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立刻行動。」子路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就應該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聽到就能立刻行動呢?」子華感到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說:「我大膽地問問,為什麼問同樣的問題而回答卻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求做事畏縮多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做事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夫子周遊列國,形容狼狽,如「喪家之狗」時,子路大抵在側。夫子亦雲:「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不過,子路絕非無怨無尤者。夫子於陳絕糧之時,子路「慍見」:「君子亦有窮乎?」夫子答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此處「固」作「堅固」講,「君子固窮」其意類於孟子所言大丈夫之「貧賤不能移」之意。「固」又有本來意,如此理解亦不算錯,後世儒者多窮困,迄於今日,蓋有所自矣。在子路心目中君子輒不當陷於困境,雖然子路是穿著破衣爛衫而立於著裘皮大氅者之林亦不覺慚愧者,雖然子路是即使有車馬輕裘也願與朋友共享——「敝之而無憾」者。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少年就參加農業勞動。後從師孔子,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並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頗有建樹。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柒』 求子路和孔子的作文

走近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魯國曲邑人。孔子十五歲立志求學,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進行教學,「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以德為教」。他認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響人們的心靈,人才必須經過教育培養。他最早討論了人性問題,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似的,個性差異是後天造成的。所以主張「有教無類」。這是一個故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的最高道德標准。「仁」的含義包括「克己」、 「愛人」兩方面,而以「禮」為准則。他是中國古代倫理學和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者。
孔夫子用仁義禮智信的犁鏵躬耕了民族的荒蠻意識,走近孔子,走近《論語》,走進中國燦爛的春秋

春秋時魯國的孔子有三千學生,而其中有名的為七十二賢。這七十二賢人中有個叫子路的,他並不是文質彬彬的弟子,原來是個桀驁不馴的莽漢子。

一天,尚不年邁的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子路出遊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時夏天的天氣並不比現在涼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浹背,跟在身後的子路也敞開衣衫任腥熱的山風把胸毛吹得東倒西歪。孔子在一塊大石上坐下之後說口渴死了,讓子路去尋些水來喝。

子路打開隨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條小溪的上游,小溪噴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當兒,一抬頭忽然看見他面前的草叢里黃燦燦的鮮花開得正盛,定睛再看時那根本不是一簇艷麗的鮮花,而是斑斕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額黃斑虎吼聲震山撲過來的瞬間,子路縱身躍到猛虎的身後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過虎,就好像若干年後的武松那樣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斷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懷里以作憑證,准備向孔子炫耀,然後盪了盪泉水舀了滿滿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遞水給孔子時喜滋滋地問道:「先生,上士智能過人、武藝高強的人怎麼樣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涼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頭。」

子路斂住笑容又問:「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幾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興地接著問:「那堋,下士打虎是個什麼樣子呢㼿」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動手。」

聽完孔子的話,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說:「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讓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質問孔子的時候,趁孔子只顧喝水不留意的空當,就手抓起一個石盤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盤邊緣十分鋒利,子路懷揣著石盤准備在適當時機如擲鐵餅似地拋起石盤,然後石盤會在空中飛旋,劃一道閃亮的弧,頃刻之間即會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擊個腦漿塗地。

子路預謀好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發問:「孔先生,你說,上士殺人是怎麼個殺法?」

孔子一愣,隨即鎮靜地回答:「上士殺人用筆尖。」他怕學生聽不懂,解釋道,「用筆墨寫在竹簡上或刻在甲骨鍾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氣未減地又問:「那麼中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慢條斯理地回答:「中士殺人用舌尖。人的舌頭是軟的,能把方的說成圓的,圓的說成扁的,眾口鑠金,也會殺人不見血。」

子路居心叵測接著問:「那麼下士該如何殺人?」

孔子若無其事地回答說:「下士呀,下士殺人用懷里揣著的一個石盤。」

子路一下子泄了氣,他扔掉懷里的石盤,五體投地跪拜了孔子。從此對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後來,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門生,把孔子治國平天下很有歷史穿透力的言論整理成《論語》流傳下來。

『捌』 孔子和弟子的觀點作文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 (孔子態度:贊)
孔子的學生子路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救起這個孩子。孩子的父親送一頭牛表示謝意,子路接受了這頭牛。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會人士對此議論紛紛,認為子路太貪心。孔子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孔子認為,子路是正確的,因為他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統認可這件事,就能鼓勵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險中的人。
2、故事:子貢贖人 (孔子態度:憤)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後再到政府去報賬。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於是花錢把這個人贖了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於是把那些「收據」、「發票」全部當眾撕毀,他要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這個行為轟動了社會。
子貢回國去見孔子,孔子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因為我不想再見到這個人。」子貢感到很委屈。於是他沖破阻擋,見到孔子。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因為你,從此,這個法律再也沒有明確的社會效果了。」

『玖』 有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寫作素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曬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一點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辦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飢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夠做到,只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點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他說話卻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哪裡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個小小的贊禮人,那誰能去做大的贊禮人呢?」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子路的作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