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古代文人舍己為人的作文素材
武訓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謚號義學正。山東省堂邑版縣(今冠縣柳林權鎮)武庄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原無名,名「訓」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
『貳』 尋求一份經典資料 高考作文經典素材系列:歷史文化名人素材散文篇[8萬字文檔] 誰有呢
高考作文經典素材系列:歷史文化名人素材散文篇[8萬字文檔]
懷才不遇,憂國憂民
——走近歷史文化名人之杜甫
讓紙張挽起時代的屏幕,讓筆墨播轉回歲月的車輪,讓我們對你的遙望在歷史長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築成的時代橋梁。
站在樓房的最高層,在滿天星斗中,不知哪顆是你的靈魂,在茫茫宇宙中,不知哪裡是你的歸宿,無邊星海中,不知哪裡穿梭著你的身影,無知的我,只能在腦海中勾畫你的臉龐,在心目中想像你的才華,在周記中構思你的偉大,在朦朧的睡夢中勾勒屬於你的「盔甲」。
①從你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把眾山飽覽於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於是從此我便有了凌雲的志向,於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 。
②當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眼底,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身著用怨恨織成的衣衫,用愁苦覆蓋臉面的你.你的腳步里透著沉重,你的舉止中飽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於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為你的才高八斗卻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雲壯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嘆;既然上帝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你,又為什麼讓你在悲哀無奈中死去?既然你帶著不凡的氣質來到世間,卻又為什麼只因貧困就匆匆離開人世?皆大悲哀!
③當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現,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爭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
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著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史上的印跡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草堂詩魂》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聖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遊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現象台,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莖蘭蘭擔i塵萱薴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註定會佔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濛,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麼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瞭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瞭然杜甫詩歌抑鬱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瞭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於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麼做什麼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註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後,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後,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雲、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鍾,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聖眼中已不算什麼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於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願生命恬淡如水
——睿智的莊子
莊子其人:
(1)莊子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代言人。
(2)莊子的"出世",實際上是最大的"入世"! (鮑鵬山)
(3)一部《莊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對人類的憐憫",「莊子思想的精髓,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道主義!」
(4)莊子心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子,到底是冷眼看穿"。清代學者吳文英《莊子論略》
「出世」思想------珍視生命,珍愛人生
(1)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莊子.養生主》
(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這兩段話概括起來,就是珍視生命,珍愛人生。
評論:莊子在這個"殊死者相枕也,精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莊子.在宥》)的殘酷社會中,以極敏銳、極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權勢者之間所玩弄的戰爭游戲的罪惡用心,他拒絕和好戰的政權合作,激烈反對君主們攻城略地、塗炭生靈的戰爭行為;莊子同情人民的悲慘遭遇,他懷著極大的悲憫,極熱的心腸,關注飽受戰亂蹂躪的人生,為在戰火中呻吟、掙扎的芸芸眾生指出了一條求生的出路。
(3)一個解牛的廚師,用一把刃薄如紙的廚刀,解了數千頭牛而不傷其刃。《莊子.庖丁解牛》
評論: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了解牛的骨髓結構而游刃其間。一個人如何在充滿危險和災難的亂世中保身全生,不受傷害?關鍵在見識!在智慧!要使寶貴的生命遠離威脅免除傷害,就要認清形勢,看透社會本質?運用智慧,千方百計,使生命周旋於這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之中,而得以保全。
(4)莊子說:"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綉,以人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勿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6)楚王派人帶著厚禮,請莊子出任楚國宰相,說是想把楚國的事兒麻煩他,他推掉了。雖然莊子抱才德而無為,但莊子的達官貴人朋友還是防範他,生怕他一出現,國王看上了,擠掉了自己的位置。一次莊子去梁國拜訪老朋友惠施,惠施急了,害怕自己的宰相位置不穩,先下手為強,全國范圍內大肆搜捕莊周。莊子後來嘲弄惠施說:老鷹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喜得不得了,看見鳳凰飛過,趕緊捂起來。難道鳳凰也稀罕這臭老鼠嗎!
"不被統治者所利用,終身不做官!" 這是莊子特立獨行的高潔志向。
『叄』 古代文人典故的簡短寫作素材 30個
1、車胤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裡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里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
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製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口袋裡。這么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3、匡衡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裡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4、陳平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
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5、蘇秦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
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肆』 可用於高中作文的民國文人素材
蕭瑟的秋風輕拂過五丈原,你看著熄滅的七星燈只有仰天長嘆,北伐中原成為了你永遠的遺憾.
你一定還記得卧龍岡上,一首《梁父吟》是多麼憂閑自在;你一定更記得劉皇叔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你說過:「若蒙將軍不棄,願效犬馬之勞.」於是你告別了生活多年的地方,為了你許下的諾言.
於是你博望坡初用火,燒得曹軍聞風喪膽;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計激周瑜,使劉備與孫權結為唇齒;草船借箭,驚行周瑜自嘆弗如.身處龍潭虎穴卻安如泰山,才智智誰能及君.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你只為許下的諾言,不留半點遺憾.
於是你七星壇上借東風,幫助周瑜火燒赤壁,阻曹操於華容,嚇得曹操不敢南下.計取荊州,使劉備父子有了安身之所;謀取夫人,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使之吐血而死.你斡旋天地,補綴乾坤,使鬼神莫測之機用運籌帷幄之計,辦為許下的諾言,不留半點遺憾.
於是你西取川蜀,北取漢中,擁劉備為漢中王,為他奪得天下三分.然而世事難料,白帝城中劉備託孤,你的諾言變成了遺憾.然而你再次許下諾言:「臣當全力扶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是你東和東吳,北拒曹操.南征南夷,七擒七縱,孟獲敗得心服口服;北伐中原,根弦退曹師,司馬軍輸得五體投地.
你六齣祁山,眼看大事可成,諾言右現.無奈天意難為,你知陽壽已盡,漢室已亡,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你的諾言變成遺憾.
永遠的遺憾,只因不朽的諾言;而不朽的諾言卻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沒有遺憾的不朽歷史.
『伍』 世界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孔子,公元前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師表"之稱。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陸』 求高中作文素材:歷史文化名人(女性)
蔡文姬,李清照,西施,貂蟬,楊貴妃,呂後,很多啦。每個人都有一大串故事,比如慈禧。
『柒』 安利一些在民國時期的文人吧,是作文中的新鮮素材
民國文人很多啊,不知道你要寫什麼作文,魯迅、巴金、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周作人(做了漢奸,不然地位很高的)朱自清、徐志摩、沈從文、汪曾祺、夏衍、張愛玲、蕭紅、陳寅恪等等
『捌』 求高考文人素材或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與多向運用》專家提醒各位考生:作文要學會積累,有如下方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玖』 一生比較坎坷的古代文人有哪些 收集作文素材用。最好簡單概括他們的生平,好的話我會加懸賞。
1.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裡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2.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臵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3.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
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後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拾』 外國文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之文人掌故篇
文人掌故篇
中國現當代部分
抗戰時期,聞一多在西南聯大任教授,生活非常困難。象他這樣的名教授,生活要好一點很容易,可以用他的專業知識發點國難財,但聞一多對此不屑一顧。他家7口人住在城郊的簡陋的農舍里,朋友們看了心中難受,但聞一多不以為然,高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並說:「教了好多年杜甫的詩,只有親身體現了之後,才更能領會到杜甫的心情的胸懷。」
中國的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最可尊敬的人。他們安貧樂道,以天下為己任,看看聞一多,身住茅屋,並不感到悲哀,而是以杜甫為榜樣,實在可敬。中國的知識分子,你只要看得起他,尊重他,信任他,讓他有施展才華的環境,他就會努力工作而不大地計較報酬。但是,有時候我們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把他們稱為「臭老九」,以整他們為樂事,這實在是民族的悲劇。
1948年夏,朱自清貧病交加。某天,吳晗拿著一張紙來到朱自清的家,叫他簽名,那張紙是寫著「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吳晗看到他的情況,便湊過來說:「這次你……」但朱自清只看了一眼,即那起筆,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領取這種侮辱性的施捨。」他當即簽了名。就在這一年,朱自清貧病而死。
說到有骨氣的文人,當數朱自清。毛澤東有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所以連高中生也知道朱自清寧死不領美國的救濟麵粉的事。在晚清,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抗戰時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都可以找到不少顯示出民族骨氣和清高氣節的文人,然而,奇怪的是,到了後來,就很少聽聞這樣的事了。最能體現「士可殺不可辱」的,就是老舍、傅雷、李廣田、翦伯贊、周瘦鵑等人的無言的抗爭。現在的不少地方的中小學教師,還要靠「父母官」發工資,按時發的就謝天謝地,經常聽聞有拖欠幾個月,但那些教師仍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否也是「骨氣」的體現?
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最高學歷是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他主要靠自學成才。他20歲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他制定了詳細的自學計劃,用了10年時間,系統地閱讀了先秦諸子和歷代名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自學的范圍,還遍及政治、歷史、地理和外語等。他讀名著,一般要讀三遍,第一遍叫「鳥瞰」,第二遍叫「精讀」,第三遍叫「消化」。他主張學習任何著作,一定要用心提取其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
一般人只知道,茅盾是我國的文學巨匠,他的《子夜》、《林家鋪子》、《蝕》等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理。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會知道,茅盾其實也是個自學成才的人。北京大學預科,充其量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三年級吧,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巨匠,和他那10年的自學之路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也不乏自學的人,但象茅盾那樣,有明確的目標,有詳細的計劃,有科學的方法的,恐怕不多吧。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自學打算,但終因無決心,更無恆心,結果一事無成,想想茅公,看看自己,悲從中來,如今垂垂老矣,尚能學否?
作家艾蕪青年時代十分困苦,1925年,他離家飄泊,給人做雜役,艱難謀生。他由四川到雲南,由雲南到緬甸,一路上都帶著書、紙筆和一隻用細麻繩系著瓶頸的墨水瓶,從不離身。他每到一處,便抒寫見聞和斷想。1927年冬,他終於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總結這段文學生涯,他說:「那是『墨水瓶掛在頸子上』的寫作」。
人們也會說「苦難出作家」「憤怒出詩人」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不無道理。一個養尊處憂的人,肯定伴隨著慵懶,很難從事艱苦的寫作生涯;另外,生活悠閑者,他的生活圈子也相對狹窄,也不容易寫得出有深刻體會內容的,接近人民大眾的力作。艾蕪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南行記》等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位。而他的《南行記》,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歷程中,靠著「掛在頸子上的墨水瓶」寫出來的。我常常想,為什麼上世紀上半葉的戰亂事期,我們產生了那麼多的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到了和平時代,他們怎麼都變得平庸無奇,光芒盡失?難道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上世紀20年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法國留學。他窮得交不起學費,有時連飯錢也沒有。一位在巴黎的中國教授見他法語學得很好,就建議他翻譯一些不國文學作品寄回國內,換點稿酬。王力後來把稿子寄到商務印書館,被採用了,並一發不可收。是誰垂青王力?是編輯葉聖陶。由於他的扶持,王力在異國度過不少難關。1932年,王力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到清華大學執教。他經常對人說:「我在巴黎上大學的學費,都是葉老給的。」直到解放後的1950年,王力與葉聖陶第一次見上面。王力晚年,在他的《音韻學初探》的扉頁上,寫著這樣的一行字:「獻給葉聖陶先生。」
這個故事發人思考的是:王力為什麼在1932年回國,直到1950年才有想到去親自感謝恩師?這18年中,葉聖陶怎麼沒有因王力不親自來感謝而譴責他忘恩負義?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而他們也安之若素,這就很值得探討了。我們今天,也不時可以從報上看到一些「師」與「生」罵戰甚至打官司的新聞,與葉王二人相比,不是應該感到慚愧嗎?古語有雲:君子之交淡如水。葉老認為,扶持後輩,是應盡的義務,並不需要感恩;王力認為,對恩師最好的感激,就是干出成績,為國家為民族爭光。於是,就有了這個我們不大理解的兩人神交二三十年的故事。
1930年,20歲的臧克家報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無底的苦海。」按說,肯定無法考取。但主考者聞一多,卻從這三句雜感中看出臧克家的才氣,破格錄取。三年後,臧克家的詩集《烙印》出版,轟動一時,臧克家也成了譽滿中華的詩人。
故事感想:一是,如果臧克家今天參加高考,肯定落榜無疑。現在的高考講究的是五科綜合或六科綜合。數學考了個0分,總分如何上得去?二是,再說那作文,現在的作文都有字數的要求,800字以上;也有內容的要求,如什麼「材料」,什麼「話題」,臧克家那三句雜感,連同標點,只有30個字,內容也有點費解,這是任何改卷老師都會打0分的。兩科0分,還考什麼?三是,在三十年代,高考的形式很隨意,或者說很靈活,只要主考者認為可以,就能錄取,不是嗎,聞一多一句話,臧克家就成了青島大學的大學生了。四是,如何看待臧克家這樣的學生。我們現在不是也有韓寒那樣的例子嗎?韓寒還寫出了一、兩部長篇,大學尚且拒之門外,就憑臧克家那三句雜感即錄取他,確實要很具慧眼,同時也要有如此的錄取新生的自主權。現在我們的體制,又如何能做到?五是,有人可能會說,臧克家和文革時期的「白卷英雄」張鐵生不是一樣嗎?我說,那區別就大了。張鐵生是白卷一張,再胡謅幾句;而威克家是三句被朱自清慧眼看出才氣的「雜感」。三年之後,一位新星就在中國詩壇升起,事實證明了,聞一多做得很對。六是,我們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可以作某些大膽的改革,讓眾多類似臧克家、吳晗、錢鍾書的偏才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沈尹默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書法家。從8歲起,他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苦練書法,到二十多歲時,已自認為功力深厚,不時為朋友題字。1909年的一天,他聽到時約30多歲、任小學教員的陳獨秀評他的字「其俗在骨」,沈尹默雖然氣憤難堪,但他認真反思,覺得自己寫的字確有格調不高的俗氣。於是,他決心再苦練,每天用大狼毫臨寫漢碑。為了練腕力,他把一面小鏡子放在腕背上。就這樣,一練3年,到他29歲時,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這是許多人都知道,他同樣是一位文人學者,書法大概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似乎未聞他也算一位書法家。既然他不是書法家,那麼他說了一句「其俗在骨」的話,其實是不必在意的。但是沈尹默並不是這樣,他認真檢討自己的字,發現的確並不高雅,還有改進的地方。於是,他又苦練了3年,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這個故事當然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對別人的批評,要認真反思,找出毛病,努力克服,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惜,如今,虛懷若谷的人並不太多,相反,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隨處可見。文人之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做法也日漸稀少,反而一言不合或一文引發即會鬧上公堂,這樣的風氣,對文藝的發展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在中國,巴金是唯一的一位自解放以來,沒領過一分錢工資的作家。巴金雖然德望重,但他從來不做生日,謝絕別人為自己祝壽。巴金從來沒有想過把錢財留給子女,幾年前,他把稿費中的大部分15萬元捐給了國家,作為籌建中國現代文學資料館之用。
巴金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已鐫刻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史冊上。他除了文字好,還有品格好,上面的事跡雖短小,內容卻很豐富。一是,他自建國以來,沒有拿過國家一分錢工資,這在中國的作家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沒有工資,就必須「賣文為生」,促使自己筆耕不輟。二是,他淡薄功名,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歌功頌德,表現在他每年的生日,他都不事慶賀,這就難怪他在暮年之際仍能爭取到時間和精力,寫出多卷的非常有價值的《隨想錄》。三是,他知道怎樣對待兒孫才是真正的愛護。不少人在自己有權有勢時,除了為自己建造安樂窩,還為兒女,為兒女的兒女也預先建好一處處的安樂窩,而巴金老,卻將稿費的大部分共15萬元的錢捐獻給國家,他雖然已是個百歲老人,但他比許多年輕得多的人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