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關於論語的作文題目

關於論語的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0-12-22 13:37:21

Ⅰ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講學習方法,二是講學習態度,三是講修身做人。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多次復習,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認為有道德的人是這樣的,所以稱「不亦君子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

第二則講溫習,溫習舊的知識,卻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可以做老師了。老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得到啟發,老師要自己「溫故而知新」,自己溫習舊的知識,有新的體會,才能使學生得到啟發,所以要「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有的在新的社會里還有借鑒作用。那需要對新的社會有所了解,知道新社會里需要什麼,才能分別哪些舊知識還有借鑒作用。

第三則講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時不正確,若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就會受到欺騙。正確的知識,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於胡思亂想。

2.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孔子是一位充滿智慧、循循善誘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古代先賢。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正是他虛懷入谷、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寫照嗎?他活到老,學到老,還處處拜能者為師,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不謀而合,他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貽」的先進教學方法不值得我們借鑒嗎?新時代的教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死守書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行嗎?長此以往,你只能成為夜郎。我們應該以孔子為榜樣,拜能者為師,不收到下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接觸的人很多,而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你看,我們身邊的許多平凡人,他們有的是書法好手,有的是繪畫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師,有的是球場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

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戰亂不斷、挑戰多多的年代,和平、和諧更是人們所嚮往的境界。一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才能和諧,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對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諧應該是人人互助,團結友愛,身心健康,盡可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世界充滿愛,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所謂和諧的啟發。
《論語》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的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
這就是《論語》,是智慧、是真諦也是心靈良葯。在微微燈光下,讀著論語充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並輔以比喻,擬人等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一般.結尾處對人物的贊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雖說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充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並輔以比喻,擬人等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一般.結尾處對人物的贊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那份道德財富卻讓我喝了一碗溫暖2心靈雞湯。

Ⅱ 穿插關於學習論語的作文

論語《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學習與做人》讀書雖然很枯燥無味,但是能從書中的內容與含意知道一些古人的事跡和名言,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讀書對於我來說是困難的,每當我一拿起書就會頭痛。自從我讀了《論語》,讀了這篇詩文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看到了詩文就想讀。學習也漸漸提高,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習的知識也容易理解和表達。在一個深夜裡,我躺在床上睡不著,窗外的柔風輕輕的吹,樹枝輕輕的搖。哇!好安靜呀!我不禁在身旁的桌子上隨手拿了一本書看起來。翻開泛黃的書頁,第一篇就是《論語》,我看到古代著名的孔子之名,就想了解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人們這么尊敬他,以他為榜樣。他是怎樣取得民心的呢?於是帶著疑惑的我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讀了一遍不了解,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才大概的了解,在論語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去復習它,這樣不也快樂嗎?在學習上我們也是這樣,只要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牢牢記在心中,等到考試就輕而易舉,不用緊張過度答不了。不也是感到快樂的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溫和的說;此句有利於那些想成為老師的格言,為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孔子還說要學思結合,不然就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說做人要謙虛要好學,「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說......。孔子,孔子,孔子真是當之無愧啊!他領導著我們的思想,為我們現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讓我們思想統一,走向統一。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富有,絢麗多彩。此時我一人坐在床上,感受著幽靜的夜晚。看著窗外的樹子在擺動著自己的腰身,明朗的月光照進窗里,自己坐在房間里。透過窗子,望著沉靜的夜色,思緒萬千的我,此時聯想到古時的人,要是沒有他們,我們就不存在,要是沒有他們的勤奮,我們就不會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等。讀書百遍奇跡自現,敏而好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這些都是我們應有的態度與習慣。只有讀書,學習來豐富我們,我們才會成長,才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Ⅲ 關於《論語》的作文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Ⅳ 關於道德的作文題目 要好聽點 文雅 點 的 類似於 「半本論語論天下」 (這個有人寫了)

關於道德的作文:道德——最淳樸的美來源:E度作文網原創 文章作者:李琪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在班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其中測試那天,我們都被緊張的氣氛淹沒著,空氣也凝固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二場考英語時,監考老師發現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誰吐了痰。是誰?這個同學失去了最純朴的美——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道德。

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慢慢地往後滑,越滑越快,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任何價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靜,溫飽而平庸;如果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奮斗目標,就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這只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稍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有這樣一位60多歲的農場主,他種了600多公頃土地,盡管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堅持參加贊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協會。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還參加義務募捐活動,收入用來為青少年治療眼病。「人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幫助。」這位老人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更是一筆無法比擬的財富。擁有道德是快樂的,是美好的。

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店錄取員工,又許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意義淘汰了。當輪到一名沒有大學生文化高、學歷偏低的年輕人時,他看到地面上有許多廢紙,便順手拿起扔進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為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是他被錄取,其他大學生看不起這小事,把道德遠遠拋在了一邊。從中我們看到了道德有時也會使你邁向成功的大門。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

Ⅳ 關於論語的作文題目 中學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143回答者: 67065

Ⅵ 有關《論語》的高二作文

分析題目,實質是寫責任吧 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個人真正地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時候,責任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已不知不覺地卸落在他的肩上。它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呵護的孩子。而它給予你的,往往只是靈魂與肉體上感到的痛苦。這樣的一個十字架,我們為什麼要背負呢?因為它最終帶給你的是人類珍定—人格的偉大。
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支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償還的代價是三十九年的艱苦生活,寄出最後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而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
責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給世人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通不過這場考驗,逃匿了;許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荊冠;逃匿的人隨著時間消逝了,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跡;承受的人也會消逝,但他們仍然活著,精神使他們不朽。
我們都知道那個天黑了還不肯回家,站在路邊哭泣的孩子。因為他要站崗,別的孩子早散了,可他為堅守崗位寧願站著哭泣,因為這是他的責任。
願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心靈,責任從小就在那裡成長。
願我們所有的人都把責任之心攜帶在人生的道路上,讓人生散發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輝。

Ⅶ 關於論語的作文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內、言簡意賅容。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Ⅷ 我要寫作文 有關論語的 希望給我個特別點的題目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Ⅸ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行 走在贊與毀中間(53分)
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左邊是人們敬佩贊賞目光右邊有咬牙切齒的憎惡和詆毀就像一邊是一馬平川而另一邊是萬丈深淵。但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昂首闊步無懼他人的評價「辯乎榮辱之境」以自己的標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沒有人喜愛陽光下的陰影我們渴望贊同和支持。於是有人學會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他們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齒自己吞下。面對他人的質疑一味笑臉相迎然後再找個角落獨自舔舐傷口。「老好人」不願樹敵也沒有敵人但他們失去了自我只為他人而活。這樣的人生是疲累而無意義的。而有些人是強硬派他們一味苛責推行自己的處世原則以強硬作風要統治世界。顯然他們是孤獨的與社會格格不入且遭人討厭。或許他們都是善良的人但他們活得不盡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贊與毀中間隨性的人才是大寫的人。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遭到國民黨反動文人的口誅筆伐蒙受生命威脅但猶筆耕不輟用吃進去的草化成滋潤國民麻木心靈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吶喊而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還有巴金這位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懺悔錄揭露那瘡疤的老人。他將血淋淋的傷口暴露給世人看嚇跑了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因為他們見不得這耀眼的白光見不得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劑心靈的良葯以無限的關懷讓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這些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文人且行且歌他們用自己的良心道義書寫高尚的篇章。 而任長霞一位正義凜然的女英雄。因為她那浩然正氣讓罪惡無處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無情的殺害但她所散發的光芒不會被吞噬。人們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長那些悲慟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贊佩。任長霞會永遠被人記住以使她被壞人毀滅但她的英勇正義會流芳百世潤澤世人。 總有這么些人行走在毀與贊中間人無完人他們並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評判標准。他們一邊是黑一邊是白一邊是贊賞一邊是毀滅。但這贊賞來自同樣善良的心這些共同跳動的心牽著同樣的正義而那毀滅來自於狹隘的人他們懼怕這坦盪的情義。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有自己的標准只為正義和良心而活他們無所畏懼的行走著。 與惡相斥攜道同行(53分)

Ⅹ 針對論語選讀可以出什麼作文題目

1.和為貴。家和萬事興。
2.交友為話題。
3.安貧樂道。
4.「文與質」的看法。
5.人生的關鍵。

閱讀全文

與關於論語的作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