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秋的江上》 短文
晚秋的江上2008年09月17日 星期三 下午 06:26 歸巢的鳥兒;
盡管是倦了
還托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專,
把斜陽掉在江上;
白頭的屬蘆葦 ,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撒一把心跳 省略愛情
流下詩意的空間
想你..........
2. 寫晚秋的作文
您好!
《晚秋》
晚秋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雲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於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多明媚的晚秋哪,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風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望在稻田裡緩緩飛翔。
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坦露,冬那麼內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嫵媚,夏那麼火熱,冬那麼含蓄。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晚秋,那永遠是藍湛湛的天空,會突然翻臉而露出險惡的顏色,熱帶台風夾著密雲暴雨,洪水潛流著,復甦的草原又泛起點點蒼蒼的顏色。然而,台風暴雨一閃而過,強烈的氣流依然抖動著耀眼的波光。這時,只有北來的候鳥知道這張溫暖的床眠,那飛翔的天鵝、鴻雁和野鴨,就像一片陰深的雲朵,使這兒顯得更蒼郁了。
秋雨打著我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
森林裡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裡。
深幽的晚秋,引我詩情上碧霄~~
3. 晚秋之景作文
晚秋之韻
時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氣漸漸地涼爽起來,吵人的蟬聲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間階下石板縫里蟋蟀的悲鳴。
啊!那可愛的秋天終於來了。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榮的景象,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美麗,然而,碩果累累的秋色卻透著豐收的喜悅;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繽紛的景象,枝葉茂密的夏天雖然迷人,可是,金葉滿樹的秋色卻更爽氣宜人;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機勃勃的景象,白雪皚皚的冬天固然可愛,但是,瓜果飄香的金秋卻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秋天來到了樹林里,從遠處看,黃葉紛落好似成群結對的金色的蝴蝶,它們飛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頭上、腳上。把我的思緒從綠色的夏日帶到了金色的秋季。我一轉身,一片桃葉又落在我身旁,我彎腰拾起,捧在手上,細細地端詳,好特別地一片秋葉呀!它還沒來得急完全退去綠色,仍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香氣。秋天來到了果園里,柿子彎下腰鞠了一個躬就壓得枝頭快要折斷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撐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碩大的蘋果掛滿了枝頭,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澀,或豪放。秋姑娘來到農田裡,玉米可高興了,它特意換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開嘴笑了,露出滿口金黃的牙齒;西紅柿為了讓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紅塗在了臉上;土豆的興奮也許太高了,把它那綠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黃色的舌頭。
秋天來到了花園里,這兒成了菊花的樂園。它們也許是喜歡這沉甸甸的金色,才選擇在秋天裡綻放自己的美麗。菊花的顏色真不少:黃色、粉紅色、白色......
那大大的花朵,捲曲的花瓣,像一個卷發的小姑娘。流連菊園或獨自欣賞一盆艷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秋天,給大地帶來一片金黃,給藍天送去棉花似的雲朵。秋風,清涼如水,帶著一絲寒意染黃了世界。 我喜歡這秋高氣爽的季節! 我喜歡有花葉扶疏、朴實無華的菊花的秋天。 我喜歡這獨一無二,燦爛輝煌的金秋景色。
秋天,真是個豐收的季節,割草機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大人們的談笑聲這些聲音融合到了一起,組成了一首《金色的秋天》的交響曲。 秋姑娘悄悄地來了,田野里金黃色的稻穀像秋姑娘的長發,在秋風里翩翩起舞。
還有那綠綠的小草,在秋姑娘的吹動下也漸漸變黃,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衣服。 秋姑娘也來到小河邊,水面上波光粼粼,一條條魚兒在水裡嬉戲,有時會越出水面,好像也來迎接秋姑娘。
秋姑娘還來到果園里,果樹上散發出一陣陣香甜的氣味,讓人垂涎三尺。
你瞧,蘋果像一個個紅彤彤的小燈籠掛滿了枝頭。果樹旁邊的幾棵楓樹被秋姑娘羞紅了臉,紅紅的楓葉像一隻只蝴蝶在空中飛舞著,好像在說:「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遠處的大山也被秋姑娘染成了黃色,一眼望去像金色的海洋波浪起伏。 夕陽西下,整個大地好像被塗上了五彩繽紛的顏料,像一幅巨大的圖畫。
秋姑娘帶來了豐收,帶來了喜悅,帶來了快樂。
4. 庾信《晚秋》的翻譯和思想感情 及寫作技巧
晚秋詩
[南北]庾信
凄清臨晚景。疎索望寒階。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日氣斜還冷。雲峯晚更霾。可憐數行雁。點點遠空排。
【寫作技巧】
庾信前期所作的風格綺艷流麗的詩文,就其文學淵源而言,是沿著永明體講究聲律、詞藻的方向,進一步「轉拘聲韻,彌尚麗靡」,開啟了唐詩、律賦發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經歷,使庾信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庾信汲取了齊梁文學對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
庾信是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的詩人,其詩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來的數量較少。由於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學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體體現了梁代宮體詩風的一些特點,其內容多奉和應景,不出花鳥風月,淳酒美人,詩風綺麗輕冶。但也有個別詩表現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余山氣,雲歸帶雨余。」頗能體現出梁詩極貌寫物、窮力追新的特點。
真正能夠代表庾信文學成就的,是他的後期作品。這一時期,由於生活和心境的變化,他的作品從內容到風格都與前期有了明顯的不同。概括地說:「鄉關之思」成了他後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內容,而在藝術風貌上,他將南朝講究聲色、長於駢偶用典的技巧用來描寫雄壯肅殺的戰爭氣氛,蕭疏開闊的北方景色,渾朴質實的邊地生活,從而將南北文風融合起來,形成了剛健豪放、蒼涼悲壯的風格。
關於庾信詩歌的「鄉關之思」,最早見於《周書》本傳。雲:「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具體而言,「鄉關之思」大致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亡國之痛,二是羈旅之愁。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庾信後期內心矛盾與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體現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的則是他的代表作《擬詠懷》二十七首。這二十七首詩,雖非一時之作,但其主旨則有相似處,大體圍繞自傷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國的內容來展開。而藝術上的俊逸勁健,渾成蒼涼,更是他晚年詩風成熟的標志。可以說,《詠懷詩》二十七首,是將南朝文學的修辭技巧,尤其是聲律,用典、駢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風的代表性作品。
【思想感情】
庾信描寫秋雁的作品也達18篇,而且其筆下的雁多具失群、單棲、無歸的遭遇。庾信將自己在北地獨特的心靈體會,運用於對雁的描寫,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徵,而是多在非常態下生存。如寫秋歸之雁「可憐數行雁,點點遠空排」(《晚秋》)這其中充滿了哀怨和凄清。作品中描寫的這種失群處驚之鳥的意象,正與庾信經歷喪亂,東奔西走,後又淪為亡國之臣的處境相通,也隱喻了其始終難以釋懷的沉痛的故國之思,是其對痛苦人生真實體驗的反映。
除了《擬詠懷》二十七首外,庾信後期的創作在體裁上也呈現出多樣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詩,這類詩以強烈的感情構成深摯動人的藝術境界,其風致已非常接近唐人的五言絕句,如《寄王琳》: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再如《重別周尚書》: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這些詩情感的深厚與表達的含蓄蘊藉,是同時代人很少能達到的,因此,庾信對五絕的發展,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他前期創作的七言詩中的一些作品如《烏夜啼》、《秋夜望單飛雁》、《代人傷往二首》等,從句法、章法、對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因此,從庾信的創作來看,他是一位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對南北文風的交流與融合作出貢獻的詩人,同時也是一個對唐代詩歌產生了直接影響的詩人。明人楊慎《升庵詩話》評雲:「庾子山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清人劉熙載《藝概
5. 以晚秋為題的八百字作文
九月的天,像一泓落在荒漠礫石間的清潭,藍得這么幽深。
如今的松中,對於我不再是那種初時的感覺,新鮮又帶有些落寂,久而久之,取而代之的是那種星星點點般的記憶。在一節下課的時候,我和一旁的同學無故的說起剛入松中時的情景,興味盎然。是啊!那年正是秋季,九月的天顯得格外幽藍,當我與家人揮手後,踏入校門,就在身旁的不遠處,也有不少同學懷著任重而道遠的心態,邁入。沉重的心,已經慢慢走向成熟了。
當我回想起查詢班級到找到班級的過程是,無不是耐人尋味的。燦爛的晨輝懶懶的灑在我的臉上,心中卻猶如波瀾起伏的江水,綿延不絕,歡喜時,從教室里頭走出兩個人影,看清時,異常的驚訝他們兩都用同一種眼光望著我,幾乎同時說出:「你也在這個班。」可想而知,當時他們兩個遇在一起已經是,很無語的了。。……呃……時間在悄無聲息的流逝,抬頭向藍天望去,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冠中間,露出點點星空的剪影,這雖會死落葉之時,卻如同盛夏,溫馨的陽光沁人心脾。
上課鈴打響了,我們回到了座位上。晚秋,九月的天,幽藍似潭,漂浮著雪一樣的雲彩,在天空中,無憂無慮的飄盪著,或濃或淡、或聚或散……
6. 庾信《晚秋》的翻譯和思想感情 及寫作技巧 在線等
晚秋詩
[南北]庾信
凄清臨晚景。疎索望寒階。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日氣斜還冷。雲峯晚更霾。可憐數行雁。點點遠空排。
【寫作技巧】
庾信前期所作的風格綺艷流麗的詩文,就其文學淵源而言,是沿著永明體講究聲律、詞藻的方向,進一步「轉拘聲韻,彌尚麗靡」,開啟了唐詩、律賦發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經歷,使庾信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庾信汲取了齊梁文學對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
庾信是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的詩人,其詩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來的數量較少。由於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學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體體現了梁代宮體詩風的一些特點,其內容多奉和應景,不出花鳥風月,淳酒美人,詩風綺麗輕冶。但也有個別詩表現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余山氣,雲歸帶雨余。」頗能體現出梁詩極貌寫物、窮力追新的特點。
真正能夠代表庾信文學成就的,是他的後期作品。這一時期,由於生活和心境的變化,他的作品從內容到風格都與前期有了明顯的不同。概括地說:「鄉關之思」成了他後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內容,而在藝術風貌上,他將南朝講究聲色、長於駢偶用典的技巧用來描寫雄壯肅殺的戰爭氣氛,蕭疏開闊的北方景色,渾朴質實的邊地生活,從而將南北文風融合起來,形成了剛健豪放、蒼涼悲壯的風格。
關於庾信詩歌的「鄉關之思」,最早見於《周書》本傳。雲:「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具體而言,「鄉關之思」大致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亡國之痛,二是羈旅之愁。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庾信後期內心矛盾與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體現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的則是他的代表作《擬詠懷》二十七首。這二十七首詩,雖非一時之作,但其主旨則有相似處,大體圍繞自傷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國的內容來展開。而藝術上的俊逸勁健,渾成蒼涼,更是他晚年詩風成熟的標志。可以說,《詠懷詩》二十七首,是將南朝文學的修辭技巧,尤其是聲律,用典、駢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風的代表性作品。
【思想感情】
庾信描寫秋雁的作品也達18篇,而且其筆下的雁多具失群、單棲、無歸的遭遇。庾信將自己在北地獨特的心靈體會,運用於對雁的描寫,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徵,而是多在非常態下生存。如寫秋歸之雁「可憐數行雁,點點遠空排」(《晚秋》)這其中充滿了哀怨和凄清。作品中描寫的這種失群處驚之鳥的意象,正與庾信經歷喪亂,東奔西走,後又淪為亡國之臣的處境相通,也隱喻了其始終難以釋懷的沉痛的故國之思,是其對痛苦人生真實體驗的反映。
除了《擬詠懷》二十七首外,庾信後期的創作在體裁上也呈現出多樣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詩,這類詩以強烈的感情構成深摯動人的藝術境界,其風致已非常接近唐人的五言絕句,如《寄王琳》: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再如《重別周尚書》: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這些詩情感的深厚與表達的含蓄蘊藉,是同時代人很少能達到的,因此,庾信對五絕的發展,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他前期創作的七言詩中的一些作品如《烏夜啼》、《秋夜望單飛雁》、《代人傷往二首》等,從句法、章法、對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因此,從庾信的創作來看,他是一位集南北朝詩歌之大成,對南北文風的交流與融合作出貢獻的詩人,同時也是一個對唐代詩歌產生了直接影響的詩人。明人楊慎《升庵詩話》評雲:「庾子山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清人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庾子山《燕行歌》開唐初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絕、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舉。」都說明了庾信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庾信承前啟後的地位】
庾信前期所作的風格綺艷流麗的詩文,就其文學淵源而言,是沿著永明體講究聲律、詞藻的方向,進一步「轉拘聲韻,彌尚麗靡」,開啟了唐詩、律賦發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經歷,使庾信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庾信汲取了齊梁文學對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
《四庫全書總目提高》評楊慎:「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於明代獨立門戶」,筆者認為楊詩宗六朝味濃,但更得庾信風致。楊慎是明代的大學者,《明史》本傳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微第一」。他24歲中狀元,35歲時因議大禮,「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撼門大哭」(《明史·楊慎傳》),遭廷杖後謫戍雲南永昌衛。投荒35年,思親思鄉心切,欲歸休不得,那種「生還成夢幻」的悲苦時時煎熬著他的感情,嘉靖38年(1559年)慘死於戍所。庾信是南北朝詩人,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西魏大軍南侵江陵,他被扣留於長安,屈仕敵國。後又仕北周。有國不能回,有家不能歸,終老死北方。由此我們可以找到楊慎傾情於庾信的某種理由,即是他們人生後半期的期待和落葉歸根的願望有相同的地方。
楊慎對庾信的接受,首先體現在理論上對庾信的研究。楊慎認為庾信晚年的詩風清新不乏老成,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升庵詩話》卷九「庾信詩」條雲:「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史評其詩曰綺艷,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綺艷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其妙。余嘗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艷多無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詩,綺而有質,艷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若元人之詩,非不綺艷,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人詩則強作老成態度,而綺艷清新,概未之有。若子山者可謂兼之矣。不然,則子美何以服之如此?」將杜甫的詩句「庾信文章老更成」進行文學理論升華,並把庾信晚年詩風一改早年的輕靡蒼白,以嫻熟的藝術技巧表達人生的復雜況味,為南朝清綺詩風注入蒼灝沉著之氣等特點非常恰當地表述出來。同卷「清新庾開府」條雲:「杜工部稱庾開府曰清新。清者,流麗而不濁滯,新者,創見而不陳腐也。」將杜甫「清新」一語釋為流麗明暢、別構巧思,十分准確。該條中所列數例如《詠杏花》《寄王琳》等詩,確也代表了庾信的這一風格。楊慎還認為庾信詩清新自然的風格,「唐人絕句,皆仿效之」,故具有垂範後人的深遠意義。這種斷語不是空穴來風。特別是庾信入北之後的諸多詩篇,已摒落花艷,詩境清新純凈,對仗工穩,聲律精美,如《喜晴》《晚秋》《舟中望月》等詩,已是標準的唐人五律了。楊慎對庾詩乃至整個齊梁詩在審美風格、語言追求上的把握極其准確到位,是與其「以藝論詩」的文藝觀分不開的。他在給朱曰藩的信中說:「有厭之而學杜者,振俗近古不為無助,而專事蹈襲殆同抄剿……新律效於六朝、初唐而溯之左晉鄴中,蓋艷而有骨,麗而有則。古不乖時,今不同蔽者,必傳之作也。走於談藝論文,號為哽喙冷眼,而與左右獨心契衷葉焉。為此言者,豈徒恃惠子之知我,亦將諧子雲於後世也」(朱曰藩《山帶閣集》附錄,道光十五年校刊本)。字里行間,不難看出楊慎對朱曰藩「艷而有骨,麗而有則」的詩作給予高度評價,也流露出其「談藝論文」的鮮明立場。他在《選詩外編序》中明確提出六朝詩雖有悖風教,但「以藝論之」,則頗多可取。「以藝論之,杜陵詩宗也,固已賞夫人之清新俊逸,而戒後生之指點流傳。乃知六代之作,其志趣雖不足以影響大雅,而其體裁,實景雲、垂拱之先驅,天寶、開元之濫觴也,獨可少此乎哉!」可見,楊慎以文學自身的審美特徵去理解庾信乃至六朝詩,表現出了可貴的重藝術的理論自覺。正是這種自覺,推動楊慎詩歌走向蘊藉流麗,清新工緻。
在創作實踐上,楊慎對庾信的借鑒接受也有明顯的跡象。庾信的五言詩多寫紀行(《將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館》《西門豹廟》等)、留別(《別周尚書弘正》《別張洗馬樞》)、奉和(《奉和山池》《奉和永豐殿下言志十首》《奉和趙王遊仙詩》《和庾四》等)、寫景(《園庭》《寒園即目》《游山》《望野》《喜晴》《晚秋》)、詠懷(《詠懷詩二十七首》等),那種滯留異國,欲歸無望,終老他鄉的悲慨溢於言表。楊慎的五言詩也多紀行感興,寫景詠懷(《梓潼道中》《觀刈稻紀諺》《沙河縣》《白崖》《層台驛》《風雨》《卧雲庵》《烏撒喜晴》《滇池泛舟見新雁》等),和答留別(《答張禺山二首》《桂湖曲送胡孝思》等),詠懷感悟(《寒夕》等),抒發身處異鄉的遭遇之痛、鄉關之思,欲歸不得的悲情。現列庾、楊二人的兩首詩略作比照探析: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茄落淚曲,羌笛斷腸歌。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庾信《擬詠懷》其七)
忽見行行雁,來應自故鄉。天涯多少路,雲際幾番霜。滇海饒葭菼,禺山足稻粱。金河爾休戀,無限虜弦張。(楊慎《滇池泛舟見新雁》)
庾信《擬詠懷》(其七)前四句敘寫遠在異國,心繫故鄉的孤獨痛苦,後四句以女子自喻,寫思念故國而身心憔悴,紅顏衰老,最後兩句表達歸鄉不得的絕望感傷,感情強烈凄楚。
嘉靖四年春,楊慎自永昌移居安寧,時游昆明,泛舟見雁,自北新來,因以自喻身世遭際,以示久戍邊所之苦,思鄉之切。其中,「禺山足稻粱」句以雁足稻粱寄慨,庾信的《詠雁》詩就已用過。
庾信以女子自喻,楊慎以雁自喻,有異曲同工之妙。
楊慎的《答張禺山》是慎初到永昌在張愈光酒筵中談論朝廷所作,字里行間充滿了反思的悲緒和激憤,與庾信《擬詠懷》(其十一)也有某些相似點,前者以自身的際遇浮沉來反思人生,後者借梁的滅亡表達對故國的反思:
江海喜相遇,煙霜悲長年。豪華如夢里,憔悴阿誰邊。天地賭一擲,風雷驚四筵。虛名身外事,且作飲中仙。(楊慎《答張禺山》)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庾信《擬詠懷》其十一)
就是楊慎的一些紀行詩在寫景方面也無不帶有庾信早期詩歌清新流麗的特色。如楊慎《梓潼道中》中的「素林驚夕鳥,錦石戴寒花。悵別關河晚,憑高朓望賒。上亭今夜月,流影夢還家。」和庾信《奉和山池》中「桂亭花未落,桐門葉半疏。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含山氣,雲歸帶雨余。」等句用詞設句,工穩而不繁富,描畫景色,精巧而清新,幾出同道。
當然,楊慎學習庾信的五言詩是活學活用,重在悟其神韻,而不像其學蕭綱等人的宮體詩,喜歡直接在原作基礎上再踵事曾華,如《華燭引》,張含跋雲:「六朝初唐之作絕響久矣。往年吾友何仲默嘗雲:『《三百》篇首雎鳩,六義首乎風。唐初諸子,音節往往可歌,而病子美缺風人之義。』益名言也。故作《明月》、《流螢》篇擬之,然微有累句,未能醇肖也。升庵太史公增損梁簡文《華燭引》一篇,又另擬一篇,此二篇者,幽情發乎藻繪,天機盪於靈聰焉。永明、大同之聲調,不雜垂拱、景雲以後之語言。……安得啟仲默九原共賞之耶?」也不同於他擬謝靈運的詩作。如《赤岸送別效謝靈運》,張潮評《於後江鄉言辭友生》「全篇不減康樂」。《雨宿大寧館》,張含評「近謝靈運」。《雨宿大寧館》雲:「晨櫛充園風,夕沐巴嶠雨。雲館枕攢峰,江亭席回滸。空水相澄鮮,林霏自吞吐。天籟坐嘨吟,煙蘿共飛舞。盼涔感躓蹄,瞻喬憐滯羽。懷哉喜霽吟,倦爾愁霖苦。稜稜霜野鍾,沉沉寒譙鼓。惜無同懷人,凍醪成獨撫。」形式體制與內容風格,同大謝可謂如出一轍,其滯累典重的程度亦不遜康樂。
值得一提的是,楊慎對六朝的詩歌理論和詩歌語言技巧深有研究,在創作上,模擬吸收,脫胎猶過之。六朝詩風能在明代復興,楊氏功莫大焉。以楊慎為代表的六朝派幾乎完全放棄了政治、道德批評的立場,從純粹藝術的角度來審視六朝詩歌。楊慎的《五言律祖》《選詩外編》以及徐獻忠的《六朝聲偶集》,均以文獻為基礎,反撥前七子「尊唐而卑六朝」之偏見,強調齊梁儷語開啟唐律的詩史意義,將六朝詩歌的審美特質和史詩地位的理論和實踐把握提高到了新的水準。王世貞將楊慎的詩文風格喻為「暴富兒郎」,稱「徐昌谷有六朝之才而無其學,楊用修有六朝之學而非其才。」胡應麟比較皇甫汸與楊慎:「皇甫子循,以六朝語入中唐調,而清空無跡;楊用修以六朝語作初唐調,而雕繢滿前。」都表明楊慎對六朝詩的喜好和重視。
這是總結的有關庾信《晚秋》的一些資料,希望對親能有所幫助~
7. 晚秋美景作文400字怎麼寫
晚秋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雲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於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多明媚的晚秋哪,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風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望在稻田裡緩緩飛翔.
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坦露,冬那麼內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嫵媚,夏那麼火熱,冬那麼含蓄.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晚秋,那永遠是藍湛湛的天空,會突然翻臉而露出險惡的顏色,熱帶台風夾著密雲暴雨,洪水潛流著,復甦的草原又泛起點點蒼蒼的顏色.然而,台風暴雨一閃而過,強烈的氣流依然抖動著耀眼的波光.這時,只有北來的候鳥知道這張溫暖的床眠,那飛翔的天鵝、鴻雁和野鴨,就像一片陰深的雲朵,使這兒顯得更蒼郁了.
秋雨打著我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
森林裡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裡.
深幽的晚秋,引我詩情上碧霄~
8. 寫景作文 以晚秋為主題
不曾見過的壯麗輝煌紛紛揚揚的落葉似浩浩盪盪的黃金甲兵,鋪天蓋地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面而來,翻卷著,跳躍著,似浴火的鳳凰,綻放生命最壯烈的輝煌。無聲地飄落,壯烈的場景卻是如此的寂靜,從日出開始上演的生命的這出戲劇只是默默地悲壯著,而我卻似乎聽到了來自古戰場的哭喊。晚秋的清晨,浸著深深的涼意,終落不出熱淚,只流下幾滴清冷的水珠,盪起池中的漣漪。
沉重的書本微微散發出苦澀的氣息,沉醉其間,卻陡然一陣驚悸,惟留下隱隱的酸楚,說不清,道不明。恍如夢中,飄飄然到了異鄉,重新開始了一段生活。讀到司馬遷、王勃、張愛玲,忽而像大悟了,人生苦楚無數,用一曲曲悲歌,憤世嫉俗,痛過也便成就了自我..無需多言什麼,孤寂又有何可怕?留存那份信念,同命運抗爭,一切都有後人評定.徘徊在陰暗的林間小道,我覺得恐懼,我在追求什麼?是的,憧憬了太多,夢也破滅了太多以至於我連夢也不敢再做.苟活著,不是嗎?苟活著也是一種幸福.比之於地震中剎那間失去生命的人,苟活也是一種奢侈了.紛繁的落葉再輝煌,終究歸於泥土,卑賤地受人踐踏,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拋卻靈魂,只剩下軀殼,漠然的,還活著.
北方的秋已是深深的涼意,淡淡的寒意。熱烈的落葉再翻騰,再如熾熱的火焰,依然只能無聲無息的黯淡下去,於靜默中失去生命的芬芳。何必呢?何必這樣大肆地折騰做做樣子才逝去呢?以為這樣就能得到人們的憐憫,贊嘆你生命的壯烈了嗎?是的,你得到贊譽,而後呢?而後你不是化作泥土了嗎?落葉是虛榮的,用生命演義一幕悲歌,來換取虛渺的榮譽。匆匆的人生,我們最求的是什麼?是安逸的物質?是飄渺的贊譽?是低俗的精神志趣?想起古人隨性而行,淵明隱逸,李白孤傲,蘇軾放大……在各自的時代,歷經世態炎涼,與其順應他人,何不由著自己,放浪形骸,瀟灑達觀。突然覺得自己又錯怪落葉了,他們用生命演繹壯歌,不也是隨性嗎?不依附於大樹,哪怕碾落成泥,也要活出自我,綻放人性的芬芳,彰顯生命的壯麗與輝煌。
月夜,明朗凄冷,不必匆忙,悠悠然信步遊走校道,小看不舍的情侶相擁道別;疲憊的農民工交談著回工棚;自習晚歸的校友匆匆而過;極限運動員哼著小調做著高難度動作;還有一勺池邊夜夜吟誦的詩人…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否屬於我,我卻以局外人的眼光瞧著人大的一切。我知道我還未融入大學。大學,大學難道就說話沒人聽,深夜沒人睡嗎?大學便是社會,多次有人說過我不適應這個社會。真的,我覺得迷茫,生活中有太多的虛偽,我們要面對太多的艱難,而這些又豈是點點學術知識能夠解決的。我的價值何在?我看不到自己,在社會的洪流中我看不清自己。猶如一輪明月,曾得無數贊譽,而今亮得久了,便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什麼也沒背負,或許我會跑得更遠。
晚秋,月夜,枯黃的落葉柔柔的撫著我的臉,陶醉其間,我做夢了,夢見大河落日,一位將軍深情地遠眺著他征戰的疆場……
9. 寫一篇作文,描寫洞庭湖晚秋時的景色
洞庭秋色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我的思絮隨著這朗朗的讀書聲,飛進了詩中。
風靜靜地吹,涼意伴著風兒,襲向那寧靜的地方,月光浮在雲端,柔柔的,似水,用淡淡的月光照向湖,湖上偶爾有些漣漪,泛起圈圈,有了月光,似是鍍上了少許的銀,水與月和諧地融在一起,好美,不禁沉醉其中,湖面平靜得似一面鏡子,那小小的、細細的水波像是美麗的花紋,把這面鏡子突顯得很雅緻,有一種「靜」的味道。心裡很舒服。
月光下,不僅水更清,更綠,山也顯得格外小巧,格外可愛。從遠處望過去,水面似是雪白的銀盤,而山點綴其中,似一枚青螺靜靜放在裡面。這樣的意境,豈是話能描繪得了的。這池湖,這輪月,若是能望上一回,該是多美妙的事呀!聽,遠處傳來鳥兒婉轉的叫聲,風兒一吹,竹葉「沙——沙——」想了起來,擾了這一片安靜與美好。鳥兒飛過,動了這一片和諧與靜謐。
換作當代,早已沒了那時候的美。如今的桂林,如今的灕江,不美了,水不清了只有抹了一層淡淡的墨似的江。如今的西湖,雖美,也沒有了那時「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奇了。如今的廬山瀑布、池中的荷花,也沒有了當年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秀麗了。但古詩又讓我們走進了哪些如詩如畫的地方,名貫古今的勝地。
也許,多讀古詩可以陶冶情操,可我認為古詩是帶你回顧那段悠久的歷史,哪些名勝古跡的引路石。
10. 作文 南方的晚秋和北方的對比
從色彩上來說,南方的晚秋是色彩斑斕的,鮮艷動人,如成熟俏麗的少婦,斑斕的落葉回,紅的艷麗,黃的答燦爛,天空藍的透明,清風涼的愜意;北方的晚秋是蒼涼大氣的,厚重沉著,如敦實沉默的漢子,黃土高原一樣的朴實雄渾,內蒙古草原一樣的大氣奔放,同樣的落葉,也會染上北方的豪爽,同樣的藍天,也會有北方的開曠。
從氛圍中來說,南方的晚秋如畫家筆下的工筆畫,精緻婉約,人們相約去賞落葉,登高,秋意在南方人詩意的享受中浪漫的像首詩意的宋詞;北方的晚秋已經有了冬天的冷厲,大老爺們三兩成群喝點小酒,吃點涮羊肉,姐們嗑著瓜子嘮嗑天氣又轉涼了,該給家裡的娃添衣服了,帶著生活氣息濃重的朴實溫暖,實在卻又直白的可愛,更像是首現實主義的信天游。
南方有南方的美,十月金桂,賞菊吃蟹;北方有北方的美,十里紅楓,吃酒涮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保持好心情,各自的美都是動人驚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