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求,有關愛迪生迎難而上的寫作素材(一兩百字),萬分感謝,秒採納
比如最耳濡目染的愛迪生發明電燈的事跡,為了發明電燈,他在實驗室裡面不斷地進行各種材料試驗,開始使用了一種碳條進行試驗可是這種材料十分的脆弱,根本難以作為燈泡材料,失敗之後又開始使用了釕和鉻這些材料進行試驗,當燈泡亮起來時候他非常高興,認為這種材料十分適合用於製作燈泡的燈絲,可是大約幾分鍾之後燈絲也燒斷了。
幾年之後愛迪生失敗的經歷被許多的人嘲笑,認為他是做白日夢,尤其是認為愛迪生做了很多失敗的實驗。面對別人的質疑和不信任,愛迪生卻並沒有放棄燈絲實驗計劃,反而以此為動力繼續展開自己的科學實驗,迎難而上,於是又試驗了一種碳化棉簽作為燈絲材料,把燈泡中真空花,這種材料還是堅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時不久就燒斷了,但是愛迪生已經興奮不已了,他已經嘗試了超過六千多次的實驗了,而這一次無疑是找到突破點。
愛迪生又開始進行了燈絲實驗,功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鎢絲可以作為電燈材料,為此他欣喜若狂,這種材料是燈泡的絕佳材料,發出的光線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燒斷適合長期使用。如此燈泡便慢慢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夜晚中必備的照明工具。雖說現在的電燈已經很發達了,但愛迪生依然是掀開照明的鼻祖。
B. 失敗是常態,成功是偶然。求作文素材。新一點的。不要什麼愛迪生
把失敗看成常態(2006-12-04 16:21:13)轉載▼ 分類: 雜摘
時間:2006-12-2 10:14:14 來源:河北日報
因破解國際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中山大學朱熹平一時間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面對眾人的贊譽,朱熹平對記者說,我已經把失敗看成常態,把成功當做偶然。這句話令人深思。
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成功後的快感與失敗後的苦澀形成強烈反差,無怪乎人們都渴望成功,不想失敗。人們給予成功者褒獎、鮮花和掌聲,關注和羨慕他們燦爛的笑臉和耀眼的光芒,卻往往忽略了他們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坎坷。
自由與開放的市場經濟為人們追求成功敞開了大門。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一舉成名、一夜走紅的事人們連想也不敢想。而如今成功的途徑多了,成功的幾率大了,人們對成功的渴望被點燃,再加上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有人發現成功竟然如此簡單。與此同時,人們的心底也開始躁動不安。市場經濟如春風吹皺一池春水,盪起陣陣漣漪,又如一股激流注入平靜水面,漩渦飛轉,浪花四濺。
在這個浮躁與機會一樣瘋長的年代,人們已經淡忘了「失敗是成功之母」之類的至理名言。所以,當我們聽到一個甘於寂寞的學者說出這樣的話,驚異之際,更感到慶幸。
把失敗看成常態有兩層含意。第一層含義是,失敗就是一種常態。如果隨隨便便就能夠成功,成功者就不會那樣令人關注、令人艷羨。的確,即使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即使有太多的機會,也掩蓋不住成功的偶然。縱觀古今,環顧左右,無論是宏觀面上看群體,還是微觀面上看個體經歷,成功的都是少數。
把失敗看成常態的第二層含義是,要正確認識成敗。因為失敗本來就是常態,把失敗看成常態,當做平常的事,才會避免心浮氣躁、怨天尤人。既然失敗是常態,好吧,如果失敗了,那麼重新再來。經常看到那些追夢者,面對失敗,甩甩頭、吼一聲從頭再來,繼而又踏上追夢路。大家看到的是他們的瀟灑豪邁的外在,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把握。
分析每一個成功人物、成功事例都會發現,成功與失敗這一對矛盾總是如影相隨。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任何一種成功都必然包含著失敗的存在。
把失敗看成常態不是聊以自慰,不是逃避成功路上的艱難困苦,而是使我們能更加理性地看待成功與失敗。
誠然,一個成熟、文明的社會應該為個體開辟更多成功的渠道,提供多維而非單一的成功評判標准。這樣的社會個體才能各盡其能、各盡其才、各得其所,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如果成功的評判標准單一,成功的途徑又少,萬人擠過獨木橋,難免造成社會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因此產生許多極端行為乃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根源。
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者,一方面要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超越性。當我們周圍的環境不盡如人意時,我們只有不斷調整自我,調整心態,才能在自我超越中達到自我實現,從而自得其樂。把失敗看成常態,成功當做偶然,這樣才不至於在成敗面前喪失自我,無論何時何地何境遇,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冷靜、務實的心,做好應該做好的每一件事。成功是差一點失敗
C. 作文素材 愛迪生讀書的故事
說起愛迪生的家庭教育,我們還得從愛迪生退學開始。關於愛迪生退學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愛迪生問「老師,為什麼一加一是二?」老師說「愛迪生,你拿一支鉛筆再加一隻鉛筆,不就變成兩支鉛筆了嗎?」 「可是老師,拿兩只杯子里的水放到另一隻杯子里,水就集中在一個杯子里了呀,一加一怎麼會是二呢?」老師不知如何回答了。「老師,兩塊泥巴粘在一起就是一塊,為什麼一加一是二,也許一加一是一。」這時老師發火了:「真煩!你自己去想去吧。」於是老師又繼續上課。愛迪生又舉手了,「什麼事,愛迪生?」老師強壓住火氣問。「老師,為什麼會起風?」「老師,雞蛋為什麼會孵出小雞?」
老師說:「那是因為母雞給雞蛋加溫了。」「老師,為什麼給雞蛋加溫就能孵出小雞?」愛迪生又問了許多為什麼,什麼「魚為什麼不會被淹死?」「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等等的為什麼讓老師終於忍無可忍,將他狠狠地罵了他一頓:「真煩,混蛋,老老實實學你的算數!你是傻瓜嗎?像你這樣讀書也是白讀。愛迪生哭這回家了。媽媽聽了兒子的訴說,拉著愛迪生的手到學校找到老師,質問了老師:你是不是說我兒子是傻瓜笨蛋,讀書也是白讀?老師無言以對。 「我明白了,兒子有我自己來教育,不用麻煩老師了,再見。」拉著兒子的手回家了,南希一邊走一邊想「恩格爾老師強迫孩子把教科書的完整地默記
下來,兒子覺的反感,兩人才陷入僵局的。我不強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樂。默記教科書的內容,見鬼去吧!默記教科書長大一點用都沒有,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嗎?」南希暗暗發誓:「要給兒子嘗試絕不輸給其他孩子的教育」。從此開始了對愛迪生的家庭教育
D. 愛迪生並不聰明但最後成功的作文素材
愛迪生是一位傑出的天才發明家,他的種種發明為全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小時侯的愛迪生對「為什麼」特別喜歡,含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還特別喜歡親自實驗。有一次,愛迪生看見了老母雞孵蛋,他非常高興,也學起母雞來,結果可想而知他壓歲碎了一窩蛋。可還有更慘的呢!有一回愛迪生問起火葯是怎麼做的,他的媽媽告訴他的媽媽告訴他後,他把糧倉給燒光了。
愛迪生上學不到三個月就被老師趕走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是有那麼多問題的「低能兒」。無奈,愛迪生之母南西只能帶他回家,給他買了本《自然科學實驗》,從此,愛迪生對科學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2歲,愛迪生在火車上當小報童,可因為把實驗器材帶上車,產生了火災,「啪」地吃了一巴掌後被炒魷魚了。
愛迪生在一次被炒魷魚是因為把發明用在不正當的地方,當時他在鐵路局當報務員,規定每晚9點後每一小時發一次信息,於是愛迪生便自製了一台自動發報機,可在一次查勤是被發現,雖然主任很欣賞他,但愛迪生還是被炒魷魚了。
到了21歲,愛迪生小有成就,發明了許多物品,讓我們一同去看看吧:
瞧,這就是復印機,愛迪生把刻有字的滾輪沾墨在紙上一滾,就好了,著一發明,對很多廠家有許多幫助,受到了世人的。
我們知道電話是貝爾發明的,可若不是愛迪生的碳粉送話機,提高了音量和靈敏度,那不清晰的電話又有什麼用呢?
快看,這就是愛迪生最偉大的發明——電燈!!愛迪生不眠不休做了1600多次耐熱試驗和600多次植物纖維試驗終於把燈心制了出來,這一舉動使全美國轟動。
愛迪生那永無止境的發明給予了我們許多幫助,若沒有復印機,我們到現在還只能用手抄;若沒有電話,我們傳遞信息便十分麻煩;若沒有電燈,到現在我們還只能用油燈……
1931年,偉大的愛迪生永遠地去了,雖然他離開了人世,但他與他的2000多項發明卻永遠的留在我們心中!
E. 求高考作文素材如「顏真卿、康德……」之內的 (不要已寫爛了的人物:李白,海倫凱勒,愛迪生之內的)
你這樣問還不如去買《作文素材》~每個月都有一本~
裡面的素材都很新,很多結合近期的時事來的~
而且一個素材通常都會引導你可以寫哪些方面的作文~
以前高三經常看~還不錯~
F. 求一些比較冷僻的作文素材,屈原貝多芬居里夫人愛迪生李白陶淵明什麼的別來了,都用爛了。最好是古書,有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簡介:
《史記》(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作者簡介:
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
司馬遷
《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生於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建元五年),10歲,在夏陽耕讀。《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11歲。竇太後死,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言,發動尊儒。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20歲,開始外出遊歷,回長安後,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36歲。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42歲,《太初歷》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不過《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55歲,《史記》全書完成。
寫作背景: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G. 急求,愛迪生的寫作素材(一兩百字)。秒採納,萬分感謝。
愛迪生效抄應,是托馬斯·襲愛迪生1883年5月13日發現的,但卻要從1877年說起。這一年愛迪生發明碳絲電燈之後,應用不久即出現了壽命太短的問題:因為碳絲難耐電火高溫,使用不久即告「蒸發」,燈泡的壽命也完結了。愛迪生千方百計設法改進,1883年他忽發奇想:在燈泡內另行封入一根銅線,也許可以阻止碳絲蒸發,延長燈泡壽命。經過反復試驗,碳絲雖然蒸發如故,但他卻從這次失敗的試驗中發現了一個稀奇現象,即碳絲加熱後,銅線上竟有微弱的電流通過。銅線與碳絲並不聯接,哪裡來的電流?難道電流會在真空中飛渡不成?在當時,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敏感的愛迪生肯定這是一項新的發現,並想到根據這一發現也許可以製成電流計、電壓計等實用電器。為此他申請了專利,命名為「愛迪生效應」,便不再去進行深入研究了。
H. 創新從孤獨中來作文素材
勇於創新,突破自我
愛因斯坦說「踩著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需要創新.
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走的永遠是別人的路.
著名發明大王愛迪生的故事你一定不會忘記,在那個夜晚沒有燈的年代,人們只能點著蠟燭,借著微弱的燭光工作和學習.勤奮好學的愛迪生突發奇想:或許可以發明什麼來改變這種現狀.帶著這種對發明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熱愛,他開始了探索之路,一次一次的失敗沒有使他氣餒,反而給了他前進的動力,激發了他的鬥志.有多少人勸他放棄,不要再浪費時間,又有多少人看到他一次一次的失敗而嘲笑他.在人們的嘲笑和數不清的失敗之後,他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電燈泡亮了,在黑夜裡發出奪目的光.愛迪生也得到了「發明大王」的稱號.
愛迪生是幸運的,他敢於突破自我,勇於創新.是他讓人們在夜晚過上了有光的生活.如果當時愛迪生也和其他人一樣,甘願在無光的夜晚忙碌,滿足於當時的環境,那麼電燈就不會被發明,或許在今天的某個黑夜裡,你仍要躡手躡腳的學習和工作.愛迪生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生活需要創新,科學需要創新.
無獨有偶.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作家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里,自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壓迫.但是思想先進的魯迅先生並沒有被束縛,他深知要想救中國就必須先解放國人的思想,但這在當時的中國談何容易,但意志堅定的魯迅先生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深知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承擔起肩上的重任,就要保家衛國,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興起了,魯迅先生作為「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人,受到當時許多封建人士的壓迫.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迫害,但是我們的魯迅先生又怎樣會輕易被打垮.他頂住封建世俗的壓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彷徨》《吶喊》等.這些作品就像是魯迅先生手中的一把利劍,被用來剖析封建社會里吃人的封建制度.魯迅先生用他的「白話文運動」掀起了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魯迅時勇敢的,他是封建社會里敢於反抗的一員,他也是「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者.
生活在封建社會里,魯迅先生是不幸的,但是他敢於反抗,拿起手中的「利器」同封建社會斗爭.
創新就像是一扇關閉的門,需要我們去打開,勇於創新,你會發現很多,勇於創新,你會懂得很多,只有勇於創新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I. 關於愛迪生事跡的材料作文
12歲那年,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愛迪生開始在一趟列車上做報童。他每天凌晨早早登車,常常是晚上8、9點鍾方回到家裡,盡管累了一天,他還不肯休息,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半夜。後來,他覺得賣完報的空餘時間浪費掉了實在可惜,正巧列車上有一間吸煙室未被利用,經車長同意,愛迪生就把自己的實驗室搬到了列車上,利用一切閑暇來做實驗。在列車上做報童的日子裡,他還學會了使用印字機,自己創辦了一份獨具特色的報紙。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有堅持多久,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一次行車中,由於列車震動過大,一瓶白磷摔在地上自燃起來,多虧及時撲救才沒有發生大的損失,氣急敗壞的車長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並把他的所有物品扔下了列車。
因為這一耳光,愛迪生的一隻耳朵喪失了聽力。然而列車長可以打聾愛迪生的耳朵,卻永遠不可能讓愛迪生真正趴下。愛迪生的一生中碰到過無數的困難和挫折,每一次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
在不懈的努力下年,愛迪生的第一個發明——自動數票機問世了,他欣喜的把機器抱到了國會,遭到的卻是無情的拒絕,資本主義制度下,選票上玩花招是必然的,他們不需要清醒的機器。
愛迪生的第一個發明就這么破產了,沒有花費時間去悲傷,他很快把精力投入了下一項發明。從1869年到1910年,短短的41年間愛迪生共申請得1325項發明專利,平均每10多天就有一項,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所有的發明中,電燈當屬愛迪生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這也是耗費他精力最多的一項發明。為了找到理想的燈絲,他先後試驗了1600多種耐熱材料和6000多種植物纖維,共失敗了8000多次。助手喪失了信心,家人也勸他放棄,他沒有搖頭,他不斷鼓勵著他們,努力嘗試著任何有可能的材料,連朋友的紅鬍子和中國的扇子都曾為他的試驗品,最後他終於獲得了勝利年10月21日,即他的葬禮舉行的日子,全美國所有的電燈都同時熄滅一分鍾,以此來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發明家,來紀念他這一重大發明。
在愛迪生的身上具備著人類的許多美德,勤奮無疑是這些美德中最顯著的一條。在他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讀的書已比他自己還高。成年以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每天只睡4、5個小時,常常是太累了就在實驗室里枕著書睡一會兒,睡醒後接著工作。在愛迪生心中,實驗室是他最好的休養場所,連新婚的日子都在實驗室中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