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傳統現代作文素材

傳統現代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0-12-21 22:00:41

❶ 傳統與現代作文素材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迴文答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

❷ 傳統與現代的作文素材

1、傳統節日與現代的對比;

2、手機簡訊拜年和登門拜年;

3、用工具書還是用網路搜索;

4、傳統書信和現代網路傳送;

5、傳統的煙花爆竹和電子爆竹;

6、中醫和西醫;

7、琴棋書畫;

8、民風民俗;

9、地方方言;

10、詩詞歌賦。

❸ 繼承與創新作文素材現代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網路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里。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里,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涌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說,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
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❹ 古代和現代名人保護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❺ 傳統與現代的作文素材

「有魚吃還捉老鼠?」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卻引來我們無盡的思考。

其實,同樣的問題,我們每天不也在問著自己和別人嗎?——「有手機簡訊還用登門拜年嗎?」「有網路知道還用去買那些工具書嗎?」「有Email還用一筆一畫寫信嗎?」……毋庸置疑,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升,生活中到處都是便捷的信息工具、交通工具、學習工具……

可以說,這些新科技的產物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模式!當年跨海遠航的哥倫布和鄭和,一定不會想到千百年的後的超音速飛機,可以輕松到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當年懷揣八百里加急公函快馬飛馳的驛卒,更是不會想到千百年後的今天,只需指頭動動,信息就可以飛速進入對方的眼簾……這就是科技進步的直接表象!

但是,當我們盡享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捷與愉悅時,又何曾想到——在這享受的背後,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大海最美麗的難道只是海天一色、萬里無雲的美景嗎?透過飛機的舷窗,只能看得到波瀾不驚的藍色汪洋,卻感受不到一絲海風的吹拂,更不可想像在船頭看到魚兒躍起的那種欣喜!而當我們新年時看到那蒼白的不過幾十個字元的簡訊祝福時,又怎能想像得到當年驛卒馳騁於山水之間的那種酣暢淋漓?胯下飛馳的駿馬、耳畔回盪的鈴鐺聲和周圍的崇山峻嶺組合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幅悠然愜意的畫卷!而這種美麗,在手機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早已盪然無存!有情調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在如今電燈早已普及的年代,我們依然要在生日和聖誕時點燃蠟燭!在那樣特殊的時刻,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光明,更需要一種溫馨的氛圍!曾幾何時,全國很多城市都禁放煙花爆竹,於是電子爆竹應運而生,很是暢銷了幾年!但是最終的結果呢?卻是各地的禁放令在逐步放寬甚至不了了之。因為人民群眾依然希望在除夕之夜看到被煙花照亮的夜空,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響、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花噴射出的硝煙的味道!這樣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是電子爆竹永遠所不能比擬的!北京奧運開幕之夜,夜空中由煙花所構成的大腳印一步一步走進鳥巢,這樣的感覺和氛圍就是中國所獨有的!這就是民族文化力量的充分彰顯!

魚與老鼠的關系,顯然和魚與熊掌的關系不同!後者不可以兼得,而前者,卻都是貓所喜愛的食物,完全可以兼得!這就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一樣,完全可以在當今社會中共同存在、共生共榮。比如各種鉛筆、鋼筆、中性筆,早已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傳統的毛筆卻依舊散發著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為它所蘊含的,並不只是一支筆而已,而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黃庭堅的《砥柱銘》拍出了四億元

❻ 求現代人的作文素材

  1. 鄉土作家:路遙賈平凹陳忠實關鍵詞:故土柔情

    暖香如玉的春陽下孕育的靈魂,光熱烘人的火灶旁成長的生命,紮根在鄉土中積蘊一腔深沉的故土柔情。「鬼才」賈平凹,一紙《秦腔》,字里行間都有陝南的鍾靈毓秀,他用悲憫之心包裹沙石坡的粗糲枯黃,他用文字記錄時代變遷的歷史真實。活在悲壯與苦難中的路遙,帶來的是濃郁的陝北風情,是在飢餓與城鄉落差中苦苦掙扎靈魂的真實自述。《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堅守著詩意的鄉村生活與傳統的道德情操。看他筆下血淚,如站在黃土高原上一夢千年,俯拾大風里泥土揚起的記憶塵埃。

  2. 文學家:木心 關鍵詞:孤獨

    「既然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於面對風的吹拂、露的浸潤、霜的飄灑,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風聲鳥聲的死林。」迎接風霜雨露的孤獨充斥著木心先生的內心,他少年時受文學啟發,嚮往豐富的人生經歷,於是背起行囊,把幾十年的人生過得跌宕入戲;他文革時被囚禁十八個月,回首時只留下一句淡淡的感慨:「誠覺世事盡可原諒。」他像是來自遙遠古代的神祇,他的文學,在一片封建王朝的沉痾、一片火熱革命後的廢墟中孤獨生長。「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他避人避世,像一個孤證,像空谷跫音,像一個「原本該如是美麗的文明」之人質,孤獨地敲著烏鎮的青磚白瓦,堅守自己的「大雅」氣脈。

  3. 俄國詩人:普希金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關鍵詞:責任

    不同於「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阿赫瑪托娃更多了一種銀月般的母性、悲憫與深情。蕁麻濱藜的靈性澆灌了她的詩心,衛國戰爭的艱難磨礪了她的秉性,十月革命的激烈激起了她的豪情。阿赫瑪托娃知道苦難是怎樣將粗礪的楔形文字,一頁頁刻上面頰的歲月,知道微笑如何從謙和的嘴唇枯萎。同時期的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將痛苦傾注於情愛中,勒住喉嚨咽下最後一曲輓歌,將靈魂卑劣成燃燒整片荒蕪大地的碎銀。阿赫瑪托娃卻情願背負起歷史的使命,為億萬人名奔走呼號,不論凜冽寒冬,還是七月熱浪。「我把這杯酒喝乾--為眼睛中沒有生氣的冷焰,為上帝無法拯救的苦難,為殘酷而粗野的人寰。」

  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 關鍵詞:弱德之美 古典文化

    葉嘉瑩的一生只懂、只會、只愛一件事:詩詞。這個古典文化熏陶的靈魂,從小受到的教育提倡「弱」才是品德。葉嘉瑩的「弱德之美」的「弱」並不代表軟弱,而是一種在逆境中的堅持。「這種美感所聚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她兒時接觸到的古典文化讓她一生都在遵循弱德之美,她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美者未必皆合乎道德,然而合乎道德者皆美。

  5. 翻譯家:朱生豪 關鍵詞:堅守

    魯迅先生曾把翻譯家比作將火種從天國偷來贈與人類的普羅米修斯。「伏案泣血,一生無悔」恰是莎士比亞劇作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的人格寫實。他「雖貧困疾病,交相煎迫」,仍「伏案十年,筆耕不輟」。十年之功,不可雲久,殆畢生精力,盡注於茲矣。戰火紛飛的年代,清冷破敗的老宅,他在風雨飄搖間捧著智慧的火種,傳遞靈魂的溫度。朱生豪先生以才情、堅守澆灌出西方著作的驚艷譯本。正如川端康成寫道:「即使靠一枝筆淪落於赤貧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無法和文學分開。」



❼ 傳統與現代作文的微素材 一個好的句子

無意中看到了一組照片,其中有一張令我十分難忘。這張照片上有一個少女,她雙手緊握,背後躺著的是橫七豎八的屍體,這名少女彷彿在尋找自己的父母,她的雙眼中似乎充滿了恐懼和怨恨。她看起來的年齡與我差不多大呀,怎會有這樣的目光?!我心中充滿了疑惑,陷入了沉思。
戰爭使照片中的少女失去了雙親,失去了家園,失去了所有的快樂和幸福!戰爭中受害最深的總是人民,並且不管是那一方,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傷害,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創傷。既然戰爭總是弊多於利,可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些國家還是要發動戰爭呢?我想就是因為他們想通過發動戰爭達到某種目的吧。比如,美國對伊拉克的佔領,不就是因為它對伊拉克的石油虎視眈眈,想占為己有嗎?!不就是因為他們想通過戰爭,利用戰爭這個舞台,展示他們先進的軍用武器,以吸引其他國家向他們購買,達到轉嫁美國經濟危機的目的嗎?然而,就算他們得到了伊拉克的石油,就算他們解救了本國的經濟危機,但是,生命對於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生命高於一切。對於那次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來說,戰爭帶給他們的是永遠的傷害,是永遠的悲劇。又如,上個世紀日本對我國發起的那場侵略戰爭,我想也是因為他們想要得到並長期佔有我國的遼闊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夢想成為世界霸主吧。….. 但是, 你們看,日本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

❽ 話題作文【傳統與現代】或【眼光】的素材。

傳統與現代

眾所共認,儒家思想及其道德體系的意義是20世紀文化論爭的核心性問題。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研究表明,現代對於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並不是出於對社會改革的排斥,也並不主要基於民族精神或文化認同的要求,而更是出於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倫理秩序的破壞的關注和對儒家德性倫理普遍價值的認知。
正因為儒學的價值世界與現代世界的相關性並沒有因傳統社會的巨變而消失為無,也因此,在20世紀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中,儒學仍然是一個不斷受到關注的問題。而社會每處於道德危機時對傳統價值的呼聲愈高。所以辛亥以後,不僅有康有為等堅持孔學的價值,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中也有梁漱溟這樣要為孔子作發揮的人。40年代賀麟對儒家禮教和三綱五常的詮釋和張揚,在「五四」時代是很難想像的,而馮友蘭不僅在40年代對「中體西用」作了新詮釋,在50年代依然堅持主張「抽象繼承」的意義。尤當指出,近年來王元化歷經深思熟慮,在深刻檢討文化激進主義的同時,肯定儒家倫理道德作為民族精神確實可以繼承,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思想家的真正本色。
有關儒家價值體系的爭議一直是文化論爭的中心之一。不僅「五四」前後是如此,80年代「文化熱」的中心課題依然是如此。而理解這一現象,現有的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的模式,無論是「革新與復古」、「啟蒙與救亡」、「激進與保守」都尚未能恰當地應用於20世紀的儒學論爭,對理解20世紀儒學論爭的深刻根源多隻具有形式上的意義。「文化認同」或「文化心理結構」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觀性的社會需求。事實上,如果仔細體察20世紀處於弱勢而始終不屈的維護儒學價值的呼聲,便可理解,儒家倫理所以在近代社會轉型後仍每每處於焦點話題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植根於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道德性」與「現在性」的分裂以及對克服此種分裂的要求。因此,20世紀歷程中儒學價值的不斷被肯定,本質上並不是所謂後殖民話語在中國的一種表現,更不是什麼全球資本主義霸權話語或對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意義的肯定,而是理論上對多元文化價值的肯認和實踐上對現代化過程的治療,是對價值理性和精神文明深切關懷的表達,對理想人生與理想人格鍥而不舍的追求的體現。在中國還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強烈要求,同時也是對啟蒙敘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眼 光

眼睛看得到的叫視力,而眼睛看不到的就叫眼光。通過視力看見的東西你看得見,別人也看得見,而通過眼光看到的東西,就只有你一個人看得見,人要立足於世,就要有不一樣的眼光。
或許在我們在不經意間就會流逝許多美好的事物,我們應當有不一樣的眼光,時刻欣賞並發掘美麗的事物。
這就如沙灘拾貝一樣,你若是追求貝殼的完美與獨特,最後你會發現籃子里空空如也。如果你用欣賞它不一樣的眼光,你會采擷到各有特色的貝殼。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只要你去用心體會換一種方式去欣賞或許會得到更多奇妙詭譎的事物。
其實在我國古代最為出名的高太祖劉邦。在他還沒成為一國之主的時候,人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務正業騙吃騙喝。可是後來他去呂雉家赴宴時竟然謊稱送了紅包五千兩。呂雉的父親是一個有遠大見識,並具有獨特眼光的人,他說劉邦日後必成大器,並執意將大女兒嫁給劉邦,便是日後的呂後。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小混混劉邦會成為一國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卻有不一樣的眼光,他從劉邦的舉手投足之間,從他的從容不迫之中,很果斷的得出了結論。
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助你懂得生活真諦。生前王侯將相,死後只不過是一抔黃土,由生到死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的真諦,陶淵明看穿生活本質,毅然離官,去做那歸隱的居士,盡管沒有了觥籌交錯但他擁有獨特的眼光,樂是人生本質,即使是「草盛豆苗稀」,但他仍能收獲那份「採菊東籬」的閑適。陶淵明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將生活簡化,擺脫煩惱,安貧樂道。
我們總是抱怨時間太寬,指尖太瘦,留不住美好的回憶。為什麼我們不去挖掘不去欣賞呢?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發現各有各的精彩。
我們的點點滴滴就像沙灘的貝殼一樣,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是當你駐足欣賞時,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你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在「成功」這個產品里,「眼光」這個原材料是不可缺少的,眼光是一把鏟子,你可用他來挖掘財富,擁有不一樣的眼光,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眼光
同樣的景物,有人覺得美麗,有人卻覺得平淡;同樣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機遇,有人卻熟視無睹;同樣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卻活得凄然……面對同一世界,為什麼每個人的收獲與感受如此不相同?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麼樣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饋什麼樣的東西給你。你想世界給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賞的眼光發現美麗。羅丹曾說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是啊,我們身旁有多少美麗的風景,有多少動人的畫面啊!可是,我們忙於世務,匆忙地趕路,匆忙的眼光無法看到這些美景。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花就應該那樣鮮艷,草就應該那樣嫩綠,人性就應該那樣善良,於是,心中的那份觸動和敏感隨著匆忙的眼光悄悄丟失了。於是,便有了生活枯燥乏味的感嘆。海倫•凱勒盡管雙目失明,但她並不缺少欣賞的眼光,發現四季的盛景如一場極其動人而且演不完的戲劇。這是因為她內心深愛著這個世界。可見,欣賞的眼光需要有愛心做基礎。讓我們用欣賞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為發現一朵花開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縷陽光而歡樂,望著湛藍的天空而陶醉,目睹一個小小的善舉而感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世界多麼美麗,心裡就會充滿陽光。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發展的眼光抓住機遇。冷戰結束後,東德和西德之間的那道柏林牆也隨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後剩下的斷壁殘垣、碎石瓦礫,在旁人看來就是一堆廢物,毫無用途。可是有一個年輕人卻看到了它的價值,因為這些遺跡遺物是歷史的見證,將來的價值不同尋常。於是,年輕人買下了它們,經過加工,這些廢料搖身一變,變成了柏林牆推倒後的紀念品。人們為了記住這段歷史,紛紛購買紀念品。那些原本無用的東西卻使那個年輕人獲得了財富。正是因為那個青年有著敏銳獨特的發展眼光,才發現並抓住了這個別人都抓不住的機遇。讓我們用發展的眼光,關注周圍的生活,關心生活的世界,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事物的價值,抓住人生的機遇,創造人生的輝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對待生活。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困難,遭受挫折。有些人常常抱怨命運不公,有些人則容易絕望輕生,更有甚者想報復社會,就是因為這些人缺乏坦然的眼光,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精彩。鄧小平遭遇三起三落,他沒有氣餒,沒有輕生。正因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有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馮驥才被下放,生活貧苦,他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還在自家院中種上扁豆花,每日作畫。正因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沒有迷失方向。體操運動員桑蘭,禍從天降,一夜之間由一個靈活好動的女孩變成無法動彈的病人。面對災難她沒有退卻,反而活得更加精彩,這也是因為她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可見,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難挫折時,一定要用坦然的眼光去看待,這樣才能讓我們釋懷,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
總之,當你用什麼眼光看世界時,世界也會還給你什麼。如果你想擁有歡樂、健康和成功,擁有豐富精彩的生活,那麼就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評析】這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符合議論文的基本要求。開篇由生活現象引出中心論點,自然、鮮明、正確,具有針對性和展開論述的指向性。論述主體按照完全段的要求,由中心論點引出不同角度的分論點,採用舉例、對比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展開論述,終結層指向中心論點。全文顯得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論述充分;表達語言富有議論色彩,有較強的說服力感染力。

眼光
我不是詩人,無法了解詩人的眼光是什麼。有人說,詩人的眼光里有純真,有爛漫,有遐想,有希望,就是沒有現實。或許,詩人們並不需要現實,又或者,他們早已超脫了現實。

我做不來詩人,因為詩人需要天性。但我也夢想著與詩結一段緣。於是,我愛上了詩。東方,西方,古典,現代,我都樂意吟上一段。獨處時,尤愛詩。總想哪天自己也可以用詩人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因為詩人的眼裡無論是悲是喜,是憂是樂,總有一件東西是抹不掉的,那就是美。

詩人筆下,萬物皆有美。生命是有理由存在的,縱然萬念俱灰,也要搜尋寒冬下覆蓋的一絲絲綠意,那種堅強,詩人看得到。

我也以為,詩人的每一天都不會虛度。點滴感受匯聚成海,便是詩人的財富。草葉綠了,那是希望的顫動吧;漣漪綻放,那是河水的歡唱吧。萬物有靈,出自詩人的筆下。

詩人會哭,會笑,會沉默,會張狂,會不拘小節,放浪形骸,會一切的一切,而最不會的是表達自我。我熟悉的一位朋友,有「詩人」之稱,雖不曾成就巨作,卻嗜詩如命。他的筆下詩情十足,跳躍的文字構成一幅幅靈動而唯美的意境畫。我以為,他的寫勝過他的說。請他談談詩,他囁嚅,猶疑,手腳不知該放哪,局促不堪。「還是讀詩吧……」末了,他甩出一句蒼白的話。演講是聽不成了,可我卻收獲不少。詩,也許是我們心中的歌,無法言說,唯有用心靈的筆,才能勾勒出來。詩,原來深藏於心底。

可是,詩人的眼睛裡,分明藏著詩。詩人的目光,永遠眺望著遠方,迷離而又憂傷,有時又清澈透亮。那是我讀不懂卻又拚命想要靠近的眼光,於我魅力十足,令人魂牽夢繞。什麼時候,我也能用這種眼光描摹世界,畫一幅傳奇?

也許,只是想想而已。

不久前,重溫了《人間四月天》,徐志摩,天才般的詩人。他除了詩還是詩。進入生活的他黯淡無光了,不知所措了,於是只得逃離……這是詩人的通病。因為心靈完滿而容不下一絲瑕疵,因為脆弱而無法應付這繁瑣,因為無路可走而凄離傷神……

也許,詩人永遠也無法讀懂。

閱讀全文

與傳統現代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