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作文素材燭之武

作文素材燭之武

發布時間:2020-12-21 12:56:54

1. 高中生議論文《成大事必備的幾個因素》 素材:燭之武 荊軻 藺相如

縣第五中學,福建三明365100)

摘要:現在的大部分學生作文寫不好,無話可寫,無材料可用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可見素材積累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考場 作文的發揮,我們只有在平時多積累素材,才能在考試時從容應對,厚積薄發。

關鍵詞:素材來源;素材積累;素材運用

新課程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議論文 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寫作體裁。但是目前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還存在著諸如缺少素材、素材陳舊等 問題。所以怎樣積累素材,需要我們教師對學生有計劃的指導,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基礎,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

一、議論文素材的來源

其實寫記敘文要想有好素材是需要學生對生活有較強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這對很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而積累議論文素材比記敘文要簡單一些。首先,議論文素材 不用來自於個人生活經歷,這對生活經歷貧乏、感情遲鈍蒼白的學生來說是個好消息;再者,議論文的素材是公用的,同樣一個素材,所有人都可以用,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非常 平等;對歷史和社會新聞有興趣的一些害怕寫作文的男生來說,非常有幫助。

但是,我們仍然看到,很多學生還是沒有解決素材問題,要麼翻來覆去就那幾個審美疲勞的老熟人,要麼自己捕風捉 影地瞎編瞎寫,與事實出入很大。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還 是思想不夠重視。任何事情如果沒做好,首要原因就是重視程度不夠,付出投入不夠。很多時候,我們的重視僅僅停留在思想上,口頭上,沒有行動,遇到困難沒有堅持,沒有做不好誓不罷休的決心,當然就沒有結果。要解決素材問題很簡單,每個星期積累一個,一年下來就有50個,一個星期兩個,一年就有100個。把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寫作的時候就會覺得豁然開朗.

其實,我們要學會向所學教材要素材。比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過秦論》《蘇武傳》《六國論》《伶官傳序》《項羽之死》等課文,是名篇名文,要加以利用,里 面的人物與事件,就是各類話題的好素材。同學們對這些課 內素材進行整合歸類,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多讀,多背,多 寫,在將來的寫作中一定就會運用上我們積累的這些素材。

2. 燭之武退秦師可以用於什麼寫作素材

足智多謀、巧舌如簧、毛遂自薦、臨危受命這些都可以。

3. 關於燭之武退秦師作文素材,並聯系實際

錢學森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環境,毅然回國,為祖國的建設奉獻一份力量,忘我無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4. 燭之武退秦師作文素材

《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適用話題】
選擇、愛國、匹夫有責、口才與成功、藝高人膽大、有志不在年高、發現人才、隱忍、寬容、知錯能改、義與利、變通……
【運用示例】
1.歲月給了太多的落寞與不甘,磨礪了他的沉穩和敏銳,救國於危難之間,又體現了他的愛國之心,即使壯時未被重用,亦為國不計私怨,顧全大局,
作文素材:《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2.有才無須溢於表,有志僅須喻於心。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分有識之士的處事原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燭之武便是這樣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卻兼存著獨善其身般之內斂與懷才不遇般之無奈,但是,身處微不足道之地位並懷擁憤恨與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國家面臨危難時卻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說,燭之武象徵的是一種心態——才美無須外現,秉承的是一種信念——雖老可仍毅堅,先驅的是一種精神——有難必然擔當。
3.人參是人間極品,人參也是越老越珍貴的。年輕的時候沒人要,讓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長,積蓄了一生的能量,只為在年老出土時釋放出來。燭之武就像是一個人間極品,大半生都被埋沒的人參。人參是植物中最特別的一種,就如燭之武,不然鄭伯怎麼會把國家的安危托在燭之武身上呢?人參也是極好的補品,對人的作用很大,燭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闢的話,層層遞進,步步為營,抓住秦伯的心理弱點,達到了勸退的目的。
4.當今社會,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話叫「人比人,氣死人」。將競爭之激烈體現得淋漓盡致,當伯樂完全忽視了那匹千里馬時,原本再雄心壯志的人也一定憤怒極了,開始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可他是否想過,是匹千里馬就總會被發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會在後來錯失良機了。燭之武便是這樣的聰明人,雖然他這人才被白白浪費了許久,但國難當頭,國君求助,愛國振邦之心強烈的他又怎麼會拒絕?於是,他放下了多年來不受重用的憤怒、忌恨與傲氣,雖然還是略表牢騷之意,卻仍舊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退秦師的重任。燭之武正是不因個人情緒影響,才保全了大局。
5.燭之武稱得上是一壺佳釀,但他卻被埋沒在晉國——這條深巷子中。盡管它香飄四方,卻也遲遲未被晉侯——也就是這條巷子的盡頭所「品嘗」。直到這條巷子將要被拆毀的時候,它才被當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晉侯的手中,成為了晉國命運的轉折點。由此觀之,哪怕是再聰明,再厲害過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薦,也會永遠掩藏於平凡世俗中,最後只能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不留痕跡。
6. 晚年得志,不能不說是他的運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機遇擺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誰能說他拿不到手,僅僅只是懶得伸一伸手。當今社會,不是過去,我們應該把握機遇,不應等著機遇來找你。
7.何為機智?何為勇敢?大人們常說:「遇到事情要聰明一點,不要被別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有的人是天生就聰明,有的人是後天塑造的。聰明的人總是三思而後行。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還必然要有計謀計策。並不是只有當面抓住壞蛋才是勇敢,能夠依靠智慧來抓住壞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就像燭之武一樣,在說服秦伯時,並不是恐嚇秦伯說:「小子,你要攻打我們鄭國?不想活了嗎?我現在就送你上西天。」而是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終說服了秦伯。這就是燭之武的機智勇敢,難道我們不該學習嗎?
8.何謂君子之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燭之武為國隻身涉險,他為何如此篤定面對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務?人生道路困難重重幾多變故,又有誰能做到如此篤定,我想燭之武與秦伯談判時一定成竹在胸,談吐冷靜,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與心力戰勝了秦伯。
9.「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鄭伯執政的幾十年間,他從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麼關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們總是感嘆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養精蓄銳,機遇只要抓住最關鍵的一次就行了。在幾十年的寂寞隱忍中,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韜光養晦,終於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期,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10.「酒香不怕巷子深。」燭之武就是一壺香醇的美酒,經過了時間的醞釀,終於散發出濃郁的酒香。燭之武年輕時,刻苦積蓄經綸之才,隱忍於世。在秦國圍鄭的危急存亡之刻,燭之武的才能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改變了戰局也改變了歷史。
11.多少露了把臉!雖然半生漂泊,過著底層生活,年老時還冒著生命危險說服秦伯。在人生的風燭殘年之時,卻也虧他光耀了好一陣子。其實,還有多少人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懷才不遇,逢著奸臣當道的年頭,也真是為難。燭之武悲慘了一輩子,不過最終在歷史上露了把臉,可喜可賀。

5. 作文素材:《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作文素材:《來燭之武退秦師》源寫作素材與運用] 《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適用話題】 選擇、愛國、匹夫有責、口才與成功、藝高人膽大、有志不在年高、 發現人才、隱忍、寬容、知錯能改、義與利、變通…… 【運用示例】 1歲月給了太多的落作文素材:《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6. 燭之武忠勇愛國作文素材

第一個愛國詩人屈原,為了國家利益,與朝廷中的小人進行不屈的斗爭,他堅持真理,堅持正義,不與小人同流合污,他一生的命運都與祖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國.

7. 急求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素材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 1、素材開發 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期間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並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2、思維激活 這則材料可以用於與「磨礪」「逆境中奮起」「人生儲備」等有關命運的話題和材料作文中。運用時我們可以這樣論述: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時代啟示著今天的我們,不論你經歷了哪些挫折,不論你是否懷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總會發光的。 3、精彩應用 (1)想像畫面型-- 夜縋而出 是夜,萬籟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燭之武憑借著一條粗陋的繩索,艱難地順牆而下,蹣跚著邁向秦營。這艱難而偉大的一步啊,一步邁出,就邁向了有去無回的危險,邁向了前途的生死難料,邁向了虎視眈眈的虎狼之窩。 滿頭的白發飄揚在深秋的寒風中。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國將不存,何以家為?也是前行的蹣跚腳步更加鎮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著一個老人執著前行的身影,照耀著一顆慷慨赴難的愛國之心。 (2)心理描寫型 深明大義 燭光依舊闌珊,而他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生命就像這燭光,雖然現在明亮,可能在不經意的哪一刻黯然熄滅。他的一生平淡如水,雖然平凡,但也算充實。可是自己總覺得應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塗下生命的光彩一筆,來昭示自己的才華與報復。 他還在躊躇,曾經自己那麼恨他,怨她,他讓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壯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誠意。而現在,在自己垂暮之時,他卻說,鄭國需要我-- 燭光搖曳不定,彷彿自己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又像自己搖擺不定的心事-- 燭光又是一陣搖晃,燭之武挺身而出,猶豫的神色代之以滿臉的鎮定,他邁步而出,毅走向秦營。 (3)思維議論型 思維,換個角度 當燭之武堅定的腳步踏在通往秦營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營帳之中,擺開了咄咄逼人的架勢。 假如燭之武開口便是「鄭國怎麼怎麼重要」,「鄭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強敵」,那麼遺留下的將是他殷紅的鮮血和鄭國在諸侯版圖上的消失。但是,燭之武換了一個角度,不僅使自己化險為夷,更是在黑雲壓城的危機關頭力挽狂瀾,使鄭國在戰爭的風暴之中得以保全。燭之武用勇敢的行動向我們再一次表明: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得到一片嶄新的天地。永遠的燭之武 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面前,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出城;強秦帳內,燭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璣。終於,談笑間,干戈化為玉帛。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情操,燭之武義無反顧獨闖秦營的英雄氣概,雖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奪目的光華! 命運對燭之武並不公允,幾十載的飽受冷落,大半生的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燭之武,只是鄭國一個小小的負責養馬的「圉正」。在他伏下蒼老的身軀拾起艱辛的時候,沒有人記起他;當他仰起斑白的頭顱呼出抑鬱的時候,沒有人記起他。 當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時候,有人想起了他;當大軍壓境「國危矣」的時候,有人推出了他。就這樣,「今老矣」的燭之武,踉蹌著,被推到了兩軍對峙的刀鋒前,被推到了生死難測的境地前。 沒有多少抱怨,說的只是謙遜的「無能為也已」;沒有怎麼推辭,做的只是慨然「許之,夜縋而出」。於是,一個一直模糊的身影,在歷史的這一刻,變大、變高、變清晰。當一個須發盡白、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在月隱風高的夜晚,被人用繩子拴著放到圍有層層虎狼之師的孤城外;當一個步履蹣跚、牙落齒搖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風里,揉著酸痛的腰肢走進劍拔弩張的秦軍大營,這該需要怎樣的堅定和無畏!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千載之後的我們都該為他的忠誠和勇敢高聲喝彩! 面對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要有智慧。慷慨陳詞間,有燭之武對鄭國的一片赤誠,還有對局勢的准確掌控;寥寥數語里,有燭之武對人情的自如練達,還有對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場思想的碰撞之後,「秦伯說,與鄭人盟」,一場滅國的災難,就這樣化為無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感謝《左傳》為我們記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縱然隔著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歷史長河中,那就是燭之武。 永遠的燭之武。 【思維拓展】 一、秦晉聯軍圍困鄭國,燭之武臨危受命、出城游說,他為什麼選擇了去勸說實力更強也更具野心的秦伯,而不是勢力稍弱的晉公? 二、如果燭之武選擇了去游說晉公,你認為他該怎麼說?他也會像游說秦伯一樣獲得成功嗎? 我喜歡燭之武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是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而去,鄭國轉危為安。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在那個風雲激盪,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年代,有一群辯士,他們穿梭於刀光劍影之間,以卓越的辯才和超人的膽識,游說於各國之中,他們或語攜風雷,慷慨陳詞,或欲擒故縱,委婉機智,常常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輕輕鬆鬆地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真是「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啊!在這眾多的游說者中,我最欣賞的是一位不計前嫌,臨危受命,隻身赴險,說退秦師的英雄--燭之武。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是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而去,鄭國轉危為安。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直入敵營,無所畏懼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外交家。他是一個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能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在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下,最終他決心從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他是一個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晉的勢力,然後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的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並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和晉是敵而非友,並最終和鄭國結盟。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外交才能。35作文網燭之武到了七十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提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了人生的最後的一擊,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乃成大器! 此時有聲勝無聲(廣東卷) 語言與溝通我有一本特殊的「語言集錦」,名字叫:語言的力量。題寫在扉頁上的話是:此時有聲勝無聲!(「語言集錦」既是結構文章的樣式,又緊緊扣住作文話題。「此時有聲勝無聲」既暗示語言溝通的力量,又照應文題。) 《左傳·僖公三十年》記下了鄭國大夫燭之武語言的力量。我佩服燭之武,不只因為 他放下個人恩怨,為國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質,更因為他竟能用一席話說退秦國虎狼之師,挽救了面臨危亡的祖國。「若亡鄭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運,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簡潔明了,步步緊逼,句句擊中對方心理要害,足以讓秦伯切感亡鄭對自身的危害而放棄與晉國的聯盟。這就是語言促進溝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第一個事例:燭之武退秦師。) 《戰國策·趙策四》記下了趙國老臣觸龍語言的力量。我景仰觸龍,不只因為他知難而上的拳拳愛國之心,更因為他竟能在趙太後用「老婦必唾其面」堵死言路,局面僵持的形勢下,用語言溝通,說服趙太後送出心愛的兒子長安君。我在觸龍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話語下,標注了醒目的著重號。這振聾發聵的語言也促進了我對父母的理解,與父母的溝通。(第二個事例:觸龍說趙太後。) (第一層主體內容:語言溝通在拯救國家危難上展示的力量。) 《建安詩文集》記下了一代才子曹子建語言的力量。我喜愛曹植,不只因為他在《白馬篇》、《洛神賦》里展示的曠世才華,更因為他竟能七步成詩,打動執意刁難的兄長。在君權傾軋,命懸一線的關頭,曹植以驚人的機智,七步之內,吟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泣血詩篇。冷酷如冰、殺心似鐵的曹丕竟能頓生惻隱,轉意回心,語言溝通的力量何其大哉!(第三個事例:曹植七步賦詩。) 《戰國策·齊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記下了齊相國鄒忌語言的力量,……(*第四個事例:鄒忌諷齊王納諫,略寫。選擇引語,決不草率。) 《周恩來外交風雲》:「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用東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記下了共和國首任總理語言的力量,……(第五個事例:周恩來外交應對,略寫。選擇引語,同樣審慎。) (第二層主體內容:語言溝通在挽救個人危難時展示的力量。) 這些例子向我們展示了語言在溝通中的鮮活魅力;同時,它也時時告誡我不注意語言溝通可能會引發的嚴重後果----父母與子女、官員與人民、國家與國家莫不如此。 (總結語句,高度概括,點明話題,正反對照,推而廣之,言簡意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千古絕唱。可是,請記住,這是一個有聲勝無聲的社會,語言是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它自有構建社會的特殊力量!(引述「琵琶行」名句,引出《語言集錦》扉頁題詞,饒有興味。同時使語言溝通別具力量的原因得到明確。) 我的《語言集錦》,記錄著溝通的紐帶,體現著語言的力量,見證著仇恨的化解,孕育著精誠的合作……(結尾的樣式意義:照應開頭,完成新巧結構。*結尾的內容意義:溝通紐帶、語言力量、化解仇恨、孕育合作----概括全文,突出主旨。) 簡評:這是一篇結構新巧、內容充實、語言警策的作文。就「語言與溝通」的話題,文章採用「語言集錦」的形式,圍繞語言在溝通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展開兩層主體論述:分別涉及語言溝通在拯救國家危難上和在挽救個人危難時展示的力量。兩層主體內容互不雷同。第一層含「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後」兩個事例,兩例在敘事議論上錯落有致。第二層只「曹植七步賦詩」一個事例,著意於曹植、曹丕弟兄二人對照鮮明的描述。類似於「語言集錦」的這種結構形式,包容豐富、過度快捷,特別適合考場寫作。這篇作文的行文語言與「語言集錦」特別吻合。「……記下了……語言的力量」,「不只因為……更因為」,包括略寫事例都採用同一的語言形式,這些雖不是「集錦」的實際內容,卻暗示著「集錦」記錄的劃一規制。而在對不同事例的具體敘議中,語言又富有變化,使全文靈動自如、熱情洋溢。結尾收束語警策有力,見出作者對「語言與溝通」問題高屋建瓴的認識。 欣賞人生 欣賞音樂作品,我們能體會到「古典」與「浪漫」。 欣賞文學作品,我們能體會到「俠骨柔情」與「刀光劍影」。 那麼,欣賞人生,我們又能體會到什麼呢? 欣賞人生,使我們體會到了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口若懸河的鄒忌,胸有成竹的觸發,他們都以傑出的辯才,說服了高高在上的國君,從而改寫了本國歷史。 欣賞人生,使我體會到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言壯志,體會到了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愛凍死亦足」這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靠乃翁」的愛國情懷…… 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是他們給了我們許的做人的道理--這便就是欣賞人生。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如何欣賞好自己的人生呢? 人生,是由無數個昨天、今天、明天構成的。昨天,已成為歷史。今天,正把握在手中。而明天是一個未知數,它充滿了嚮往,同時也充滿了危機和拼博。 因為人生猶如一個愛出謎的頑童,總是出一些難題讓你解答,當你將這些難題一一解答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成熟了許多,看待人生有許多不同。 學會了寬容,因為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腳踩扁了的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你的腳下」這便是寬容。 學會了生活,因為生活從不簡單容易,即使你生活在愉悅順遂中,你也會遇到你要克服的困難。 學會了誠信,因為誠信是船,誠信是帆,因為誠信我們得以乘風破浪,也因為誠信,我們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朋友的支持。 學會了看待昨天,雖然昨天也被今天所代替,因為昨天有許多值得我們回憶和借鑒的經驗和得失。 欣賞自己的人生,永遠不要輕言放棄二字。「愛拼才會贏」這是我們欣賞人生最經典的一句話,一個人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不把這些幻想變成現實,那你這就是空想像,一生一事無成,其實,誰會希望呢?「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只要我們在困難面前永遠不低頭,那麼,你的人生將是充滿精彩的。 欣賞別人的人生,把別人當成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一面鏡子。欣賞別人的寬容,欣賞別人的事業,欣賞別人的誠信……那麼你還有什麼快樂的呢? 徘徊在人生失敗的低谷,在為恨而傷懷,微笑的人並非沒有挫折,只不過他把挫折當成了失敗的起點,因為他積極而不消極。 因為積極者說:人生如一首歌,有低聲也有高調,抑揚頓挫是人生美妙的旋律。 土地所以為人贊美是因為他豐厚堅實。 河流所以為人依戀,是因為他源遠流長。 大海所以為人所羨,是因為他博大深沉。欣賞人生,使我們共同進步。 退一步海闊天空 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退讓。 多麼睿智的選擇,面對著高傲的貴夫人,瀟灑地退到一邊,然後說一句「我通常給傻子讓路」,多麼有趣而又有力。的確,在人生中,當我們遇到一些可以放下的怨恨時,為何不大度一些,讓一步未嘗不是一種有力的進啊! 忍讓,是生活的常識教給我們的唯一的選擇。就像一米八的男子漢,面對著一個只有1.5米高,0.4少寬的小門時,你該總不是昂首挺胸地直撞進去吧。相反,若肯低身側腰,那麼你就會順利通過,這就需要我們的變通一下,換個方式,偶爾地放下那師心自用的狂妄。 燭之武可以忍讓,雖然曾不被王重用,但面臨著國危家難時,毅然可以作出退讓,所謂「國之不存,家將焉附?」他選擇放下心中個人的怨恨,於是他的忍讓,他出山了,他的一番言辭鑄就了一個大俠的形象。 忍讓,有時需要我們放開胸襟,包容這世間的是與非。藺相如的忍讓之氣度,可使我們佩服。雖廉頗一再地挑釁,一再地的惡語相加,可是他的「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境界,包容了這一切,避開了這一切。這決不是怯弱。試想若沒有藺相如的忍讓大度,「將相和」又如何會成為佳話美談,試想藺相如若與廉頗爭鋒相對,寸利必爭,國何以得存? 忍讓,有時需要更多的意志和決心,人是情感上最易沖動的動物,若不能堅守住心靈最脆弱的最易受到傷害的地方,那麼心的舞台只能縮小,反之亦然。司馬遷可謂忍辱負重,他承受了心靈和肉體上的最殘酷的打擊,可他終究還是著成巨著《史記》,為何?憑得就是一種意志,一種韌性,這就是一種忍讓,是對困難和挫折最大的承受和忍讓。 項羽敗陣則自刎於江邊,若他懂得忍讓,又何愁東山難再起?黛玉若懂得忍讓,又何至於以淚洗面,淚盡而亡!杜十娘若懂得忍讓,又何至於落得「花落江底香消亡」的局面! 一個人的生命途中,坷坷坑坑,再所難免。大門小門,都要通過。不要僅取一種生命的方式,要學會變通,既要懂得昂著挺進,也要懂得側身彎腰。一味地只有「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輕狂,還不是落得被人家掃地出門的結局。 學會忍讓,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 簡評:這篇提出了一些較為新鮮一點的看法,可以說是一點亮點吧。習作者說忍讓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胸,還需要一種意志和決心。文章貴在有一點自己的看法,這一篇還算可以

8. 以燭之武荊軻為素材寫一篇以責任為話題的作文...

深夜中,燭光依然微弱通明,然而他的內心卻無法平靜下來。他的一生平淡如水,雖然像平常人一樣平凡,但他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塗下了光輝而燦爛的一筆!
在月光的照耀下,這位老人的心依然在躊躇著,是鄭五使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壯志,是鄭王使自己失去了青年的忠心誠意,是鄭王使自己失去了中年的有所作為,而到自己年老之時,鄭王卻說鄭國需要自己,面對鄭王的懇請,他到底該何去何從?
他那滿頭的白發在深秋的寒風中飄揚著。突然,他心中的信念執著了,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自己雖已暮年白發,但只要自己還有氣息,就可以為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不管結果成功與否,自己的良心也可以安心了,由此,在黯然的目光下,出現了一個老人執著的身影!
月光搖曳,這位老人就只憑借著一條粗陋的繩索,艱難地順牆而下,邁著蹣跚的腳步毅然地走向秦營!也許就是這一步,可能就讓他步向了虎視眈眈的虎狼之窩啊!然而面對「虎窩」,他懷著一顆鎮定自若的赤子之心,憑借自己超人的膽識和能言善辯的口才,揣測秦王的心理動機,結果步步為營,最終促使了自己,更促使了鄭國所有百姓的安危!
他擁有一顆愛國之心,他不顧個人的安然,他擁有超人的膽識和毅力,而這個人就是——燭之武,他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光彩絢目的句號!他的才化和抱負值得世人為之而驚嘆!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英雄!

9. 如何從教材中積累作文素材

課內素材一、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於轉危為安。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里行間。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我們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准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麼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麼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瞭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後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林則徐)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示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於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於槽櫪之間」,湮滅於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樑!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颳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評說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 ——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於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著名,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嘮叨,迂迴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後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課內素材二、《鴻門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他卻一敗塗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是因為沒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最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上天。如此糊塗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後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推翻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4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於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願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傑」「鬼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賓士。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閱讀全文

與作文素材燭之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