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1、傳說「年」是一種「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野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出來掠食噬人,威脅人類生命的安全。但這種野獸,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它有「三怕」——怕聲、怕光、怕紅顏色,人們為了驅趕它,用紅顏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掛在門口,稱謂「桃符」。還有的燃燒砍來的青竹子,燃燒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和「光」,「年」見了,只有遠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無恙,互相拱手祝賀,「拜年」也就由此而來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2、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4、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5、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B. 文化類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文化類作文素材
「淺閱讀中,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多麼尖銳的發問啊,也正是我多年來想要大聲喊出的。當淺閱讀將對書本的品位變為單純的吸取知識時,那些讀書最本源的對人生對思想境界的提升便逐漸被遺忘,讓我們重新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美好歲月吧。
曾幾何時,走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書店,迎面撲來的是讓人目不暇接的「一口氣讀完中國歷史」、「中國人必須知道的100個哲學問題」——商品!絕對意義上的商品!將知識變成商品販賣,並堂而皇之的加上各種這樣的名目,光鮮耀眼,但總覺得缺失了些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漸次走向現代化的社會中,過度發展的現代化為人們帶了太多便利,但同時思想在萎縮;在一切追求現代化、城市化、機械化的過程中,效率被視為生命;思想也在此時變成了能夠迅速獲利的知識——我總想說,思想與知識並不一樣,知識可以拿來炫耀;但思想卻內蘊在一個人的心靈之中;知識可以一口氣讀完,都思想卻總需要慢慢陶冶。所謂「淺閱讀」,實際上就是拒絕任何思想的淘洗而選擇了炫耀知識。
讓我們回到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那些真正希望通過閱讀提升人生境界的人們,也許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燈下飄著書香的暖暖夜晚;那些與古人、與前輩進行靈魂對話的一個個溫馨回憶。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柳永,感受詞史上柳三變的慢詞長調,終於讀懂何為困境也會帶給人們一些好處;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沈從文,感受先生湘西來到北京為了文學夢想不斷打拚的故事,銘記著「窄而霉」小齋中緩緩流淌出的湘西之水,終於讀懂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多少次,在燈下展讀老舍,為先生筆下的那份濃重的京味文化感染,明白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聖城,北京的符號究竟是什麼。
多少次,在燈下展讀川端康成,在《雪國》中感受到一種美的極致,放佛富士山的雪景;多少次,在燈下展讀托爾斯泰,銘記了那句名言「人生的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讀懂了人生的真諦。多少次的燈下展讀,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和境界,這不是知識,卻是實實在在的人之為人應該懂得的。
淺閱讀中我們失去了什麼?也許,正是知識以外的對靈魂的熏陶,讓我們重回那些燈下展讀的歲月!
C. 文化類作文素材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版家院門口;早上,霧權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qī)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清閑與曠達!
月華如練,一輪相思獨懸在藏藍色的夜空,灑下萬般愁緒。你身著一襲水綠色的長裙獨坐在清冷的光輝下,娟影蕭疏,纖纖素手彈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萬般離愁,空靈而又落寞。茫茫蒼穹,凝眸仰望,那廣寒宮里的嫦娥獨自守著孤寂的歲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
D. 尊重古代文化800作文素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與華夏民族的靈魂。身為一個純正的中國人,應具備尊重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品質。
「杜甫很忙」曾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關於他的塗鴉在微愽上瘋傳與評論。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騎著掃帚化身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騎著白馬「冒充」唐僧,更離譜的是被畫成手扛機槍准備隨時作戰的士兵,一夜之間,網路上形成「兩派」——支持方與反對方。關於此現象,正方認為惡意醜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淺薄的行為。然而,反方反駁說:「杜甫塗鴉是孩子們開發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搞笑圖片,而且藉此機會可以擴大杜甫在學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讓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跡,因此不必太嚴肅。」
也許眾多人可能只是為了娛樂,所以出現了杜甫門事件。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與褻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生命力,流傳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一定有保留下來的原因與意義。從象形文字到現代的簡體字,從古典的漢字到如今的襯衫,從顛簸的馬車替換成寬敞舒適的私家車,中國人的衣、吃、住、行發生了一系列的巨大變化,過節的傳統卻一直延續著,這是因為這些特定的節日只有中國才有,它們象徵著中國的發展史,是歷史遺留下的珍貴的產物。作為一名華夏子孫,我們不應過度推崇外國的節日與活動,譬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彩蛋等等,這些節日是那些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的碎片,倘若我們將這碎片撿起放在我們的軀體上遮住了自身的靈魂,那麼我們既體會不到外來文化真正帶來的快樂,本國文化也會被遺忘。如此下去,我們的「靈魂」變像一個破舊不堪的娃娃,全身上下都是補丁與線頭。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雖然他在仕途上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但依然懷有自己的鴻鵠之志,時刻關心國家,做到真正的憂國憂民。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外最被推崇的了。只可惜兩人相識太晚,作別亦是匆忙,當李白寫完送別詩之後,李杜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而多情的杜甫此後一直處於思念友人的狀態中。可以看出,杜甫既是一位忠於國家又是一名重情義的詩人。雖然我沒有機會親自去參觀他當年居住的草堂,但,我想,那兒一定是神聖、庄嚴的地方,它殘留著杜甫當年的思念與憂愁的氣息吧!如此偉大的人應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佩,而不是因純屬娛樂讓杜甫「很忙。」
尊重傳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讓我們的「靈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發飽含五千年的風霜雨雪的中華民族之光!
E. 如何看待網路文化 作文素材
網路文化是指網路上的具有網路社會特徵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
它有廣義與狹義.李曉衡在《建設先進網路文化的思考》中對網路文化做了這樣的界定:廣義的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它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以及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1] 馮永泰則認為,網路文化是以網路技術為支撐的基於信息傳遞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動及其內涵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活動形式的綜合體。
一種是從網路的角度看文化,另一種則是從文化的角度看網路。前者強調從網路的技術性特點切入,突出由技術變革所導致的文化範式變遷。而後者則主要從文化的特性出發,強調由網路內容的文化屬性所引發的文化範式轉型。不容否認,網路文化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綜合體,單純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妥當的。
[編輯本段]二、存在時空及創造主體
應該講,自從計算機網路出現,網路文化即開始出現。最初的網路文化還有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類社會文化的特徵以及計算機文化的特徵。這一時期的網路文化應該講還沒有出現。網路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傳播網路外的其他文化,網路出現以前的文化,網路沒有創造任何文化。你可以發現網路上傳播的小說用的文字,語言,修辭語法都不是網路創造的,網路電影不過是網路外的電影的數字化方式的再現和傳播。換言之,沒有網路這些小說電影也會出現或者已存在,網路解決的是網路外文化傳播的技術問題。
[編輯本段]三、生長的根基
建造網路其實是建立了一個物質的星球,網路社會的出現是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它經網民通過資源的使用傳播建立的各種網上關系。這種關系在很多方面不同於網外關系,網路社會是一個不同於網外社會的社會,這個社會受到網外社會的影響,同時有很多網外社會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網路社會出現前後網外社會的特徵。網民發現他們自己要在網上發明一系列方式去表達網民的情感及網路社會的網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這些方式是在網路出現之後出現的,完全不同於已往網內外的文化表達方式,此時網路文化才以一種單一的文化存在。
網路文化的主題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結晶,它含概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行為主體、醫療衛生、娛樂文化、科學技術、教育、外交關系等。網路來源生活,網路文化的發展歸根究底以社會為基礎!
F. 怎樣傳承文化作文素材
立意點:文化傳承、初心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包括各類真人秀、親子秀、相親節目等綜藝節目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受到一些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泛娛樂化趨勢,而這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爆發提供了契機。
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論:「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飯館,這家飯館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飯館一條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這是一個行業的生態。包括各種娛樂節目在內,從不同層次共同滿足觀眾需求的娛樂努力,都是一種生態,文化節目也開始產生了某種生態,因為它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
「但在視頻節目整體佔比上,我覺得文化節目的數量,其實遠遠不足。文化類熱播節目,還是鳳毛麟角。」同時,他認為,這些文化節目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的一種努力。「有一些節目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滿足知識傳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還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們屬於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最終合成一種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景觀。
各種層次沒有所謂高低,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生態越豐富,產品成長的可能越健康。」有評論指出,《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生逢其時,它們成功激活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那股無處釋放的熱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看來,要理解文化節目走紅的當下,必須了解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變遷過程 ......
G. 高考作文素材 關於傳統文化的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
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
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
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
歲月里,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
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
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
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
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
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
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
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
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朴的民族
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鍾,而人們似乎不曉
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
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
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
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
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
,什
么「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
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
猛地,
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
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
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
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
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
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
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
方„„
H. 有沒有有關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1、傳說「年」是一種「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野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出來掠食噬人,威脅人類生命的安全。但這種野獸,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它有「三怕」——怕聲、怕光、怕紅顏色,人們為了驅趕它,用紅顏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掛在門口,稱謂「桃符」。還有的燃燒砍來的青竹子,燃燒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和「光」,「年」見了,只有遠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無恙,互相拱手祝賀,「拜年」也就由此而來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2、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4、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5、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那麼「年」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7、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8、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10、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圖景。
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