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的意思及可運用的作文素材
1.靈芝與蘭花生長在來幽靜的森林自,它們並不因為無人知曉就不散發其芬芳;有道德的人研究學問著書立說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氣節不會因為貧寒和苦難而有所改變。
2.現在眾說紛紜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個不錯的作文素材哦!
⑵ 有關賞識的作文素材
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會欣賞,實際是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是生活的調味品,會在欣賞中發現生活的美,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兼畫家米開朗其羅曾完成了一件曠世傑作「大衛像」。但是據說雕刻大衛像所用的這塊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評得一無是處,有些人認為這塊大理石采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紋路不夠美,用它絕對雕不出好的藝術品,總之它被批評為一塊不受人賞識的普通石頭。但是,當米開朗其羅以獨特的眼光,和這塊人人都認為無用的大理石相遇後,它就成為舉世矚目的「大衛像」了。周圍一些不起眼的人、事、物,或許都隱藏著不同凡響的智慧。讓我們成為別人的米開朗其羅,使一些平凡的事物,因我而截然不同。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在松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他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後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並無當作家的妄念。由於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
⑶ 有關賞識的素材
1.伯樂相馬
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版拉著沉重權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並且體貼它啊.
2.劉備賞識諸葛亮,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不鄙臣微賤」,就為劉備打天下。
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⑷ 為什麼有的人什麼都懂,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因為他們知識未成體系,零散難運用、動手能力較差,實踐經驗少、純粹喜歡動動嘴皮子的理想派、純屬運氣不佳,或者「大器晚成」,所以感覺他們好像什麼都知道但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職場中,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別人問到什麼、聊到什麼,他都能夠插上一兩句嘴,身邊人也都覺得他挺「有才」的。但是實際中,他似乎並未取得什麼令人信服的成績,或者說直接點就是「一事無成」。
4、純屬運氣不佳,或者「大器晚成」。
人生的得意與成功,七分靠打拚,還有三分靠運氣,也不排除有的人很倒霉,屢戰屢敗,純屬運氣不佳,或者時機遲遲不到。
⑸ 學會賞識作文素材
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會欣賞,實際是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是生活的調味品,會在欣賞中發現生活的美,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兼畫家米開朗其羅曾完成了一件曠世傑作「大衛像」。但是據說雕刻大衛像所用的這塊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評得一無是處,有些人認為這塊大理石采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紋路不夠美,用它絕對雕不出好的藝術品,總之它被批評為一塊不受人賞識的普通石頭。但是,當米開朗其羅以獨特的眼光,和這塊人人都認為無用的大理石相遇後,它就成為舉世矚目的「大衛像」了。周圍一些不起眼的人、事、物,或許都隱藏著不同凡響的智慧。讓我們成為別人的米開朗其羅,使一些平凡的事物,因我而截然不同。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在松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他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後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並無當作家的妄念。由於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因為賞識,托爾斯泰得到了成功;因為賞識,那塊被人不恥的石頭變成了雕塑。這個材料反應的就是賞識的問題,賞識是一種理解和信任,包含了肯定與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悔過自新,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賞識,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賞識別人。
⑹ 《學會欣賞他人》議論文事例
19世紀末,美國西部的密蘇里有一個壞孩子,他偷偷地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死兔回子裝進答桶里放到學校的火爐里燒烤,弄得臭氣熏天。他9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告訴她要好好注意這孩子。繼母好奇地走近這個孩子。當她對孩子有了了解之後說:「你錯了,他不壞,而且很聰明,只是他的聰明還沒有得到發揮。」繼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她的引導下,這孩子的聰明找到了發揮的地方,後來成了美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這個人就是戴爾
⑺ 以賞識教育為題的議論文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他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人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基本素質,建議他改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這個故事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們打破另類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維定勢,像那位化學老師好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個性的場所,必能收到「鐵樹也開花」的顯著成效。可見,在德育工作過程中,賞識教育的魅力是神奇的、無窮的。
一、走進學生的心靈——發現閃光點
教育家陶知行這樣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從老師那兒得到尊重、寬容和教誨。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熱情,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促進他們的品德養成。
生命之花在賞識中開放,在抱怨中枯萎。教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健康特長都要給予肯定,幫助其發展,而不要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用辯證的觀點全方位、多角度欣賞自己的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要熱忱地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被缺點湮沒了的閃光點,看到優點就表揚,有了進步就鼓勵,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道期待的目光、一個會意微笑,都會讓他們感到無限的溫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平淡質朴、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有了心理依靠,產生學習的熱情,進而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樂於讓教師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同他們一起感受快樂與憂愁。並以此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秘密武器,通過心理暗示,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反之,如果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一無是處,便會使他們自暴自棄,失去上進的動力。正如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所言,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這,就是新課程「教即導」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二、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潛能力
我國賞識教育家周弘曾說:「天賦差異有限,生命潛能無限。」心理學研究表明,受到鼓勵和贊美是人的高級需要,一個經常受到肯定和鼓勵的人,其自尊心會增強,其潛能會被充分發揮,就會積極、愉快、高效地學習和工作,不斷取得成功。因而,在德育工作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作為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學生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許學生犯錯誤,那麼你會痛心疾首地發現留給學生全是負面影響。因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陶知行語)。」這些科學家小時候在大家的眼裡學習成績都非常差,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正是教師尊重了他們的個性差異,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揚其長,避其短,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後來他們才會成為出色的科學家。由此可見,賞識教育既能控制浮躁的情緒,又能呵護脆弱的心靈;既能激發內在的潛質,又能創造意外的奇跡,從而實現師生互動共進的雙贏局面。
這,就是新課程「多元評價」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三、肯定學生的進步——樹立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學生某種良好行為出現後,如能及時得到肯定的強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並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的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張充滿個性色彩的生命畫卷,這張畫卷並非缺少值得欣賞的東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賞的目光,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但願我們的教師面對一張張生命的畫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責備,而是更多地去發現、去鼓勵、去贊美,「贊美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贊美每一次的進步(戴爾·卡耐基語)」; 以欣賞的心態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不僅有積極進取的決心,而且有不斷進取的動力,進一步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同時,在學生自尊心、進取心和自信心的養成過程中,還能夠感召、影響和帶動他人,形成團隊精神,樹立合作意識,營造出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氛圍。
這,就是新課程「人人可成才」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總而言之,賞識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發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心理策略,用賞識教育這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智慧之門和希望之門。
⑻ 學會賞識作文素材有沒有提供學會賞識的作文素材
學會欣賞,實際是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是生活的調味品,會在欣賞中發現生活的美,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兼畫家米開朗其羅曾完成了一件曠世傑作「大衛像」.但是據說雕刻大衛像所用的這塊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評得一無是處,有些人認為這塊大理石采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紋路不夠美,用它絕對雕不出好的藝術品,總之它被批評為一塊不受人賞識的普通石頭.但是,當米開朗其羅以獨特的眼光,和這塊人人都認為無用的大理石相遇後,它就成為舉世矚目的「大衛像」了.周圍一些不起眼的人、事、物,或許都隱藏著不同凡響的智慧.讓我們成為別人的米開朗其羅,使一些平凡的事物,因我而截然不同.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在松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他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後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⑼ 身殘志不殘的名人事跡
1、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2、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 造成高位截癱 ,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 、日語、德語和世界語 ,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 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 "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 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 ,獲吉林大學 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 稱號。
3、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
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4、海倫凱勒能夠不因缺廢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最後才有卓絕的成就。我們平常人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是很對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跡嗎?你相信既盲又聾又啞的人也能成為作家嗎?有的,這個人便是偉大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
她家裡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
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
5、伊沙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1945在以色列出生,1958年移居美國,在紐約的朱麗葉學校受訓。1964年他贏得了著名的Leventritt比賽,為他打開了通向世界之路。伊扎克·帕爾曼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
他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5歲開始學琴,1958年13歲的帕爾曼被選到美國電視台演出,隨後即移居美國。由於帕爾曼在4歲時患小兒麻痹症,成為終身殘疾,因而無法站立演奏,但他卻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難,最終成為世界級小提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