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如何積累作文素材

如何積累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0-12-20 17:15:34

初中作文素材:如何積累好的寫作素材

要解決作文沒的寫的難題 , 學會觀察 , 養成留心周圍生活的習慣 , 這是前提 . 在此基礎上 , 還在學 會積累素材 . 積累素材 , 就是把自己看到的 , 聽到的 , 想到的內容 , 或親身經歷的有意義 , 有意思的 內容 , 及時筆錄手記 , 儲存起來 . 積累素材 , 可以加強記憶 , 同遺忘做斗爭 . 如果不及時將素材記錄 下來 , 時間一長 , 也就模糊 , 淡忘了 .
積累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專門准備一個小本子 , 以記錄素材 , 儲存作文信息 . 這個本子就 是個材料庫 , 等到需要寫作文的時候 , 翻一翻 , 找一找 , 提出信息 . 這樣 , 就再也不用愁作文時沒 的可寫了 . 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很多 , 主要有 :在觀察周圍生活中積累 , 在自身的生活中積累 , 在 與他人的交往中積累 , 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 , 在自己寫過的作文中積累 .
從觀察中積累素材
從觀察中積累素材 , 就是積累從觀察中得來的內容和體驗 . 具體地說 , 就是要求同學們 , 把 在生活中自己每時每刻看到的 , 聽到的 , 想到的有意義或有意思的內容 , 觸摸到的 , 品嘗到的 , 耳 聞目睹到的新鮮事物 , 及時記錄下來 . 在觀察中積累 , 這是重要的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 . 因為小 學生主要練習寫的是記敘文 , 而記敘文絕大多數寫的又都是作者的見聞及感受 . 積累從觀察 中得來的內容和體驗 ,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寫觀察日記 .
跟蹤觀察時 , 可以邊觀察邊記錄 , 也可以定期寫觀察日記 . 這種記錄 , 強調要具有一定的連 貫性 . 定向觀察時 , 為了方便觀察 , 最好是在觀察之後進行追記 .
隨機觀察 , 強調作捕捉性隨記 —— 及時准確地把自己偶然觀察到的新事物 , 好素材及突發 奇想等記錄下來 . 因為這些素材具有偶發性和一閃而過的特點 , 所以隨記要及時 , 要像捕捉一 種小動物那樣 , 把它捕捉到自己的隨記本上 . 這種捕捉性的隨記最有價值 , 它對拓寬寫作面 , 寫 出有新意 , 有認識深度的文章 , 幫助最大 .
無論是哪種觀察日記 , 篇幅都可長可短 . 可以成文 , 也可以是個片段 (記下要素 , 梗概 ), 只要 及時地把觀察所得 , 所感記錄下來 , 就達到了目的 .

㈡ 作文素材如何積累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課內書本上還是在課外閱讀中,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的名人名句,優美語句等等,此時你就要把它們抄寫下來,抄寫到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寫上你的感悟感想等等。這樣不僅積累了一些寫作中可以引用的素材,而且還鍛煉了你的寫做水平,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2
其次,有靈感時就要及時寫下來: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比較少,但是這並不表明他們對生活毫無感覺,有時侯或許一次考試失敗的經歷都可以成為他們作文寫作時的素材。因此,這就要求初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哪怕有一點點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時寫下來,抓住寫作的靈感。宋代的歐陽修就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而宋代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梅堯臣也隨身帶著口袋想到好的詩句時就隨時記下來。

3
再次,要多讀多背:有專家指出在准備中考作文時頭腦中至少要裝50 篇範文,其實我認為要把背誦範文或名家名作的過程貫穿到整個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是在初三準備中考的時刻。語文的學習同英語的學習一樣,也有語感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多讀多背,而不能成為「啞巴語文」的學習者。當有了我們平時語文學習中所背誦下來的文章積淀時,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游刃有餘,左右逢源了。

4
最後,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表達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實地記錄下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獲取寫作的靈感,積累寫作的素材。

每當布置作文,學生冥思苦想,我啟發列舉老半天,學生還總要發難:老師我寫什麼呀?學生不是暗暗叫苦,就是疲於應付,要不克隆一篇,草草了事。
我覺得,確實有困難。讓六年級的學生寫出深刻大義的文章是不現實的,還應從生活小處著手,必須學會「找米下鍋」,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但是小孩子未必是個有心人,要讓孩子去積累生活,還是要有些方法。
一,利用現在學生寫隨筆的有效方法,做個有心人,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寫日記的好習慣,所以可以藉助隨筆記錄生活。在隨筆中反映出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從而使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來。這樣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試中碰到某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庫中,提取認為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在考試中不會出現面對作文題目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
二,教會學生做生活的思考者和評論者。我自己是個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在學校生活中和學生接觸很頻繁,學生學校生活幾乎盡收眼底。我甚至在處理學生矛盾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詳細真實的記錄事件原委,不少於500字,細扣事件的細節,並利用班會午休發動全體討論發表見解。
例如張子婷在心理課上竊讀,書本被心理老師沒收。接連發生一系列的反應,我始料未及。我藉此發動同學大討論,並且要求每個同學從自己的視角記敘事件,然後從自己的角度評價張子婷、張敬宇、班長、好朋友的言行,評判對錯。我給全班命題《黃老師發怒了》,因為,那次我真的生氣了,而且是開學的第一次!交上來的文章,讓我欣喜,我在班中朗讀了最內向的一組同學的文章:耿麗娜、譚志海、陳思佳、張睿,那麼栩栩如生!
例如馬燕偷偷吃糖,被同學發現了。按照要求,馬燕真實敘述了事件,並作了保證檢討。但是檢討書不是我的目的,我們一起交流,讓馬燕思考:吃糖事件之後對馬燕有何裨益呢?是否明白一些道理呢?把這份心得寫入文章,文章立刻有了立意。
再如焦棟打架。焦棟題為《冤枉啊!》。我就在課堂上集體修改,學生趣味盎然,幾次修改後,文章生動有生活。
讓同學明白寫作就是寫生活,寫身邊發生的事,讓你悟出一份理。這樣一來處理問題需要,二來讓學生學會敘述,三來讓學生明白成長做人的道理——達到教育目的,更重要的事,學生覺得作文時有話可說,而且中心明白無誤。
幫助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對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斷和評價。真正到寫作時就可以信手拈來,游刃有餘,不會為沒有寫作的素材所困,文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㈢ 如何更好的積累作文素材

1.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無論是在課內書本上還是在課外閱讀中,到很多的名人名句,回優美語句等等,摘答一些抄寫到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平時多拿出來多看看多揣摩

2.有靈感時就要及時寫下來:
學習生活中哪怕有一點點的感想,感悟都要及時寫下來,抓住寫作的靈感。

3.要多讀多背:
有專家曾指出在准備中考作文時頭腦中至少要裝50 篇範文,語文的學習同英語的學習一樣,也有語感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4.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寫出來才會表達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獲取寫作的靈感,積累寫作的素材。

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籍

㈣ 如何去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這是寫記敘文最好的素材。它有三個特點:(1)獨一無二性(2)真實性(3)富有自己的情感。僅此三點,絕對使我們的作文擺脫俗套,富有真情實感,而且有獨一無二的情節,真實出彩.

㈤ 怎麼積累作文素材

  1. 增加閱讀,針對一些名言、短句可以進行背誦

  2. 針對歷年的滿分作文,可以進行分解,掌握寫作手法

㈥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自古以來,創新從來就不是「無中生有」和「憑空想像」出來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創新的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有依據的,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被挖掘」出來的。

曾經有一個關於創新的著名故事。1836年,年輕的查爾斯·達爾文在一次印度洋航行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一座珊瑚礁中往往生活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附近的小塊陸地上,或者珊瑚礁以外的海水中生物的種類卻要少得多。

年輕的達爾文在當時,並沒有很快地發現這個現象背後的奧秘,但是他開始對一個靈感進行思考,而正是這個靈感,為他30年後寫下巨著《物種起源》奠定了了基礎。

對於達爾文來說,他的偉大創意就誕生於此。經過幾十年時間的培育,最終開出了創意之花。

那如何收集更多資料和就元素?搜集到這么多信息之後又該如何使用?靈感女神何時才會垂青?

日本著名信息整理和智慧創造法的開創人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這樣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回獨立思考的原味,還需要一冊筆記本就可以做到。」

他自己本身也是這樣做的。奧野宣之每天在本子上記錄「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生活記錄lifelog」,記錄自己的行動與思考,做了什麼,吃了什麼,想了什麼,近乎完整得記錄下一天生活的脈絡。

在他的筆記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月前的會議紀要、兩周前的企劃案、一周前的剪報、三天前的讀後感、昨天會面人的名片和談話內容。而這些,都成為他之後一篇介紹產品軟文的素材,其中的讀後感還成為與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聊天的談資。

奧野宣之始終覺得,記錄了才有存在感。

通過重讀筆記,他回顧當年的自己、幼稚的話、更加可以找到進步的空間,看到今天的成熟,個人的成長和努力的成就感。通過10年記錄108本手帳筆記,奧野宣之從中不斷挖掘靈感,實現大量知識生產,並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總結的方法和感受編輯成一本書分享給苦於無法獲得靈感的創意人士。

他說:「創意生成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加深記憶理解,讓原創思考遍地開花。」

這不是我們大多數苦於沒有素材的一般人所急需的最有效的信息搜集方式嗎?

然而,這樣一本實用性創意指南並不復雜,書中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通過自身經歷和通俗的語言重點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整理規則、如何積累、如何產出創意。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原創內容的產生步驟:

1、用筆記整理信息的三條規則:

△一元化

什麼是一元化?就是不分類別,盡情記錄,將你想要記錄的一切信息都納入這一冊筆記本中。

工作中的創意、讀過的書、靈光一現的感想、報紙、雜志、他人的留言、信件、明信片、出息的會議、培訓時的記錄、列印的郵件、對電影的記錄、私人日記、用完的票據等等……把這一切都記入到一冊筆記中。

你可能會說,這么多信息,我要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其實不用。

將信息一股腦地放進一個筆記本,就像收拾孩子的玩具箱,你一定會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我們不用刻意去整理和分類,因為這樣很容易將時間和精力耗散掉,按照一些簡單的方式,我們可以輕松地記錄、安心地尋找,重點是能夠持續堅持下來。

那如何才能讓信息容易尋找?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能准確定位出來它所在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第二個原則:

△時序化:

添加日期標簽,按照時間順序來記錄。換句話說,就是從頭開始按順序使用筆記本。

這里要簡單介紹一種非常有用的方式:6位日期記錄法。

年份後兩位+月份兩位+日期兩位,合計為6位數字。例如:【171008】=2017年10月8日。

作者介紹,他用這種方式記錄了10年,從未發生過不清楚記錄時間的情況,如果一天內多次在筆記本上記錄信息,即使不添加6位標簽,也可以通過內容的前後關系來得知。他舉了一個小例子:

【130708】參觀的宣傳卡

【130709】書評《第一次普選與選舉海報》

【130710】《朝日新聞》報道《對參議院選舉中各黨派獲得議席的預測》

【130711】某次聚會的流程和收到的名片

【130712】度過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論文集錦的列印件

可能已經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記錄下這些零碎的信息,但是通過將自己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以弄清楚資料之間的關系。在上面這些信息中,後面他翻到這一頁筆記時,就能夠想起「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迫近的時候,他對關於選舉和政治思想史的書籍有了興趣並進行了大量閱讀。

有了記錄,後期再次閱讀和提取信息的關鍵在於對索引整理,因此有了我們第三個原則:

△索引化:

所謂索引,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尋找信息的線索。如果我們在尋找某一條信息的時候,有了「XX筆記在第1冊的6位數字標簽'130227'這一頁」的話,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素材或者零星印象將越來越清晰。

我們可以在每一冊筆記結束後,為該冊筆記做一份手寫目錄,將重要的信息編輯到首頁里,手寫的過程也是鞏固和加深記憶的過程,在日後尋找過程中翻閱目錄即可。

還可以用粘貼標簽的方式代替目錄,在貼標簽處寫好分類。

同時,在切口處塗上顏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還想在10年後擁有自己的資料庫,那麼在電腦找那個建立索引數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里,作者建議我們採用筆記本編碼——日期——檢索標記——條目標題的方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筆記本資料庫,這樣日後查找時就非常方便了。

2、如何積累:書寫和剪貼的小竅門

△字母速記法:

用羅馬字首字母來略記,可以加快我們記錄的速度。當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採用略記的方式,而是將我們常用的內容進行略記。例如:地名、人名等等。

△內容符號化:

我們還可以將經常寫的內容用符號簡單來代替,包括訪談記錄和讀書筆記中的高頻詞。

R:閱讀

M:電影

T:電視

會:會議

P:計劃

素:素材

A:想法

E:飲食

……

還可以自創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文字元號,這樣翻閱筆記本時,可能還會有會心一笑的小驚喜。

△巧用分隔線:

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如果不想重復寫下6位日期,可以採用不同的分隔線,讓內容分塊,這樣閱讀時也能明白上下內容的區別。

△重用「超黃金地段」:

一般來說,筆記本的開頭和最後一頁都不會記錄任何內容,作者奧野宣之將之成為「度假勝地」。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他會把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的「珍藏品」放進去,貼在上面,有孩子玩耍的照片、有粉絲的感謝信等等。當你打開筆記本時,看到這些內容心情就會變得愉悅放鬆,無意間的一瞥可能會改變你此時記下關鍵信息的心情,也會讓你變得更有鬥志。

△活用剪報、腰封、紀念品:

新聞的內容一般在開頭一段就做了概括總結,我們剪貼時只需要剪貼最核心的部分就夠了;

書籍的腰封往往概括了書籍的作者、書本的主要內容和推薦閱讀的理由,也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我們把它們剪貼下來,後面翻閱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想起書本的內容和最精彩的地方,所以這一部分千萬不要輕易丟棄。

一些紀念品能夠成為我們的時間記憶的法寶,比如說咖啡店裡的一個杯墊、購物時候的小票、甚至一張傳單如果引起了你思緒的聯想,都可以成為筆記本里的一枚重要的記憶線索。

試想一下,某一天翻開你的筆記本,想起十年前的某一瞬間你當時關於工作或生活的某一點思考的經歷歷在目,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也可能成為你日後創意的一部分。

3、如何產出:靈活運用素材的技巧

獲取創意的過程,其實結合作者和美國創意學大師詹姆斯的說法有五個步驟:

步驟1:收集——積累嘗試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4:頓悟——創意的產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首先,但對於收集來說,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即便在寫筆記時感覺自己的觀點不夠精彩,也未必是壞事。

作者提到,他有一天在報紙上讀到了駐沖繩美軍基地相關問題的報道,深有所感,就將報道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直接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不停往沖繩派駐軍隊,真是太不像話了。」

剛落筆,他就不由感到這個想法沒有意義。會做這種評論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會去思考:「該如何解決了?」

他便寫下了:「這么多人都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政府會熟視無睹?如果要講公平承擔義務,在我們自己居住的街上駐軍,我們能接受嗎?」「歷史上,遠東的軍事制衡是怎樣保持至今的?」

就這樣,寫著寫著,他就引發了新的思考,並深入研究,為他之後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所以,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這樣看來,我們一點都不愁沒有素材來源,只能怪我們平日里思考太少。

其次,對於咀嚼,奧野宣之提出了一個觀點:無目的地重讀。

怎麼做到無目的重讀呢?其實開始的時候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閑暇和無聊的時候,拿起往日的筆記本,沒有目的的翻閱,最好是從前往後翻,距離我們關心的事物越遠越好,你會有意外發現。

此時信息已經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里,然後再聯想到我們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就會從中發現一些我們曾想都沒有想到的視角。

通過筆記,我們接觸自己過去的思想,會動搖自己當下的世界觀,重讀筆記與過去的自己對話,長久以來的問題意識就會浮出水面,可以進一步加深思考。

另外,我們要主動地對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這樣就可以從中發現新的線索和視角,讓創意的組合具有更多可能性,也會讓我們的思維廣度在讀擴張。

最後,對於所有信息整理了一輪,如何對現有的信息組合,形成創意?作者奧野宣之提出了三種方法:卡片重組、移植信息、復印拼貼。

△卡片重組

重讀筆記的過程中,將同一主題的信息整理出來,80字左右,一張卡片對應一條信息,背面留空白,然後像撲克牌一樣在餐桌等較大的空間里鋪開,你會重新閱讀引入眼簾的內容,你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過的出人意料的組合。

△移植信息

使用大號紙張,將記錄在筆記本上的資料情報移植到紙張上,賦予其新的內涵。適用於一萬字以內的文章創作以及就某一主題進行的數月思考的整理。

其實這個方式可以與思維導圖一起運用,整理筆記本信息的同時將腦海中的信息一同梳理一遍,將內容分條縷析地寫下來,再回來重新讀一遍,會發現有些信息是重點,你會一再劃上記號,這就有可能是你可以使用的素材和創意點。

△復印拼貼

與移植法相同,如果覺得手寫信息麻煩,可以考慮用復印的方式,將信息復印出來,然後貼到空白的大號紙上面,將各個內容都整理下來,很快,你就有厚厚一沓復印的原創素材內容了。

無論是對於在漫長人生中讀的書,還是經歷的事情,甚至靈光一現的瞬間,我們的記憶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將生活中這些細微的想法和靈感記錄下來,成為我們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創意,有這樣一個筆記本在身邊,有技巧地記錄和思考,就能有扎實的收獲。

讀書筆記幫我們改變讀書方法,信息整理幫我們改變思維方式,隨時帶一個筆記本在身邊,將重要的信息記錄在案,有一天,你會發現,靈感女神就在身邊。

㈦ 作文素材怎麼積累

㈧ 如何讓學生有效積累作文素材

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我覺得應該將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作為起點。現在有些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怕寫作,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而有些學生寫出來的東西總是些老掉牙的、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內容……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寫作素材積累不足引起的。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 , 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准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這就說明了平時的素材積累才是寫作的源泉。

那麼,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呢?

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首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國際風雲、社會生活、身邊瑣事,從中捕捉寫作材料。比如通過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

其次,引導學生鎖定生活觀察重點。只有經常進行有重點對象的觀察,並使之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才有可能積累起鮮明的寫作素材,否則,雜亂無章、毫無鮮明印象的觀察是絲毫無濟於作文的。對於這一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描寫就是很好的範例。在文章的描寫中,很顯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觀察重點的。他始終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無論是對穿著還是動作都進行細致的觀察。這一觀察是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點,如果作者沒有這種潛意識的觀察選擇,我們也就難以體味到那樣濃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要從眾多的人、物、景中擇出重點來。

二、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作品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法。「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葉聖陶、朱自清《國文教學》)「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到用時方恨少」都是講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

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大方名家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扣緊教材進行專項的素材積累。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科學、哲學、天文、地理,廣泛閱讀,吸收營養,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蘇東坡說:「書高如海,百貨皆有」,知識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

三、要引導學生從「整理」中積累素材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的東西是雜亂無章的,我們用心觀察了,還要讓它留在心裡、記在腦子里,這才是積累。積累的方法很多,一般常見的有寫日記、寫心德、摘抄等。但有的學生寫日記總是不能堅持,因為他沒有發現積累的樂趣,我們換一種製作小卡片的方式,或留言條的方式,或許就有了興趣。如果在你的景物積累中,看一次景物,就製作一張小卡片。把時間、地點、路線、景物樣式,特點作記錄。看第二個景物,又製作卡片,發現景物的共同點、不同點。當老師要求寫說明文或散文的時候,不就有寫作的素材了嗎?即使對同一個人也可以不定時的觀察,並作不定時記錄。長期的觀察、積累,了解他的性格和習慣,要寫以人為主的作文,不就有素材了嗎?平時看書看報,不也有許多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嗎?我們學習作家作品,學習李白、杜甫、蘇軾、柳宗元的作品,做作家資料卡,不就對封建文人為什麼仕途失意有深刻的認識了嗎?認識了淘潛,再聯想到人生的選擇,在寫作中不是又讓作文展示了一種文化底蘊了嗎?可是有了積累,還要把零散的東西整理歸類,才能信手拈來。名人名言、科學知識、寫人、記事分類整理。建一個鄰居的、父母的、老師的、自己的小檔案,條理化、系統化。

我相信,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一定能學會在積累中創造,在創造中積累,從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寫作水平,笑遨於學海之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積累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