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楊絳在《走在人生邊上》說
記,以至散文抄詩詞,都襲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
——《讀書苦樂》
楊絳先生走了,人間再無「我們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個世紀,歷經沉浮滄桑,然而她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她居於精神的「高處」,卻以「不爭」的品格尋「平處」而居;她的文字樸素平實,卻又雋永風趣,哀而不傷,滿載著「走在人生邊上」的智慧、豁達和俏皮。
楊絳先生曾將讀書比作「隱身」的串門兒,不必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打擾主人。所以,我們選擇將她的文字連綴成報道,以這種「隱身」的方式讀懂先生的一生。
㈡ 遇見楊絳先生中學生作文
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 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欣諮埃頤腔故薔×堪遜作文並不神秘,要想寫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多看,多想,勤於觀察,積累素材.只有細致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才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首先要明確你要寫的主題,認真的審題,列出大綱,不要只注意題目中要求的字有多少,要多注意題目的本身,要多讀多想,准確的用好詞語和修飾語.這是審題的關鍵,要確立好主題的依據,要精心的選材,布局列題,有的材料,還要分析整理.這就要對材料進行分類,比較,概括,篩選.我們不要象蓋房子那樣的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來,要合理恰當的組合,具體的說開頭和結尾要略寫,那麼經過就要仔細的推敲,修辭,潤色,寫好以後不要急於交稿,反復檢查認真的修改,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只要你多看書,多讀書對你的寫作文有一定的好處.只要你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作文,就是要你把生活中喜,怒,哀,樂用文字經過加工,修飾.整理,也就是我們說的作文了.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一篇關於高考的文章:作文佔60分!筆者認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會導致學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礎,最終又影響到作文,形成惡性循環。高考語文畢竟不是作家比拼,應當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這樣又可以有助於作文的提高,從而又反過來鞏固基礎。筆者認為高考作文佔50分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礎,五十分作文,而且「發展等級」佔15分。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們不是不想創新,而是不敢創新,而「發展等級」正是學生發揮創意的舞台,我們應當對此加大關注,與素質教育逐步接軌。最後,筆者認為還有一點會影響學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數規定:不少於800字。字數的多少並不代表作文的優劣,而正是因為「不少於800字」,使多少學生形成了寫作啰嗦,表達欠簡潔的壞習慣。 故筆者認為可將作文字數下限稍降一些。以上是筆者對高考作文的淺薄看法。利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與積累,前面已經敘述,此處不再贅言。此節只從閱讀與寫作關系的角度,來談利用多種途徑搜集與積累寫作材料的問題。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讀書時,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就是凡是讀過的東西,他都要在活頁紙上認真地做摘錄,然後把摘錄加以分類,放進貼有各類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條摘錄都可以馬上拿到手。黑格爾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閱讀也是我們作文素材的來源之一,是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一條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已是人們熟知的有關讀書與寫作的古訓。勤記是幫助人們增長知識的有效手段,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話告誡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於手抄筆錄,手腦並用。只要堅持勤記,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知識的富有者,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搜集與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圖書館和使用網路。對於一個善於搜集與積累的人來說,即使是平時聽別人說話也能夠搜集與積累到許多素材。因此,學習寫作就必須練就利用多種途徑(圖書館、網路)隨時搜集、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一. 掌握做摘錄和卡片的方法。1. 摘錄的意義。在讀書時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論點、自己欣賞的段落和精彩的詞彙語句,將這些摘錄下來就叫做摘錄。毛澤東同志在學生時代就勤寫筆記勤做摘錄。他每次去圖書館,必定帶上三件物品:地圖、字典、筆記本。讀書時,凡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就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也十分重視摘錄,他的「摘錄筆記本」多得不可勝數。他每天上午總是伏在一張寬闊的書桌上寫作,身旁堆滿了筆記;下午到圖書館去,從大量報刊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注重知識的積累,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養成勤做摘錄、勤寫筆記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掌握豐富的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2. 做摘錄卡片的好處。在中學生的寫作積累活動中,做摘錄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學生們一舉兩得,既可以鍛煉自己的書寫能力,又可以在抄寫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摘抄文字的優點或者缺點。其次,摘抄時間可短可長,使用靈活。第三,摘抄時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來就會十分方便。3. 做摘錄卡片的方法。做摘錄不能改變原文中的字句和標點,這是做摘錄的原則。摘錄方式:對於字句不多的內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較長的內容,如是新聞報道,只要抄下導語,能幫助記憶即可;如果其他類型的長文章也需要摘抄,那隻要記下提要或論點和論據,就能幫助記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了。摘錄方法:准備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利用紙頁整齊裁出製作),摘錄時應先抄上原文的題目、作者的姓名、報紙的名稱、發表的日期以及版次,並在卡片的上方寫出分類標題,如「名人名言--談勤懇」。請看文章:錢鍾書的讀書筆記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 「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字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 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 余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志2001年9月)其實「先搜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麼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詞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里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二. 有選擇地剪報,有針對性地進行評析。1. 剪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搜集素材的形式。我們每天都閱讀的報紙承載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們每個月或每個星期都整理報紙的話,那麼將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來,分類搜索就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愛好足球的同學搜集有關足球的信息,愛好旅遊的同學搜集關於旅遊的信息等等。2. 剪輯下來的材料應該加以認真的評析。三言兩語寫下剪報時的初衷,那不僅僅是一個材料的佔有,同時還是一個看法(思想)的輯錄。面對經過評析的剪報,我們能夠迅速分辨它的類別,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軌跡。這是一種既提高寫作水平又促進寫作意識發展的好方法。3. 剪報評析的方法。評析一般分為「隨感式」和「評注式」。「隨感式」的評析相當於「讀書心得」,而「評注式」的評析即對文中的句、段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語言上分析……這樣分析使我們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而且對提高文學的鑒賞力大有好處。請讀下文:學習鄭板橋這里不談鄭板橋生前就被稱為三絕的詩書畫,而是說要學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學史上,鄭並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當時,他也算一代名流了。問題是:一代名流怎麼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裡。鄭第一次刻印自己詩集時這樣說:「余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氣息。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後來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橋自題。」在為自己的詞抄作序時,鄭這樣說:「燮年三十至四十,氣盛而學勤,閱前作輒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覺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讀一過,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淺,學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無成斷斷矣。」嗟夫,我們真該向板橋前輩學習啊。第一要記住,要感謝:那老愛挑我詩詞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第二條: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時。如果開始對著舊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險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見可悲。切記,切記。(阿夏)這是一篇「隨感式」的評析。屬於看完一個材料就將感想記錄下來的一種。還有另外一種「譯注式」,請看: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偶爾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這篇文章,對於故事的主人公實在是相當敬佩。現今社會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沒有掙扎或稍加掙扎就喪失了勇氣,從此一蹶不振,聽憑命運的擺布而不做任何奮爭,他們有的成為懶惰的人,礙事的人,有的成為厭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許能夠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主人公名叫黃海濤,3歲時,母親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飲恨身亡,父親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擔,一個年屆七旬的老奶奶還有六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主人公無論是三伏炎夏三九嚴冬,總是一個人呆在空曠的田野里辛勤地勞作,在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樂地啃著《三國演義》《鏡花緣》《紅樓夢》《西遊記》,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後來上了初中,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慢慢地顯露出來。為了幫大哥治病家裡背上了上萬元的貸,他不得不離開校園,成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年他剛上初三。從此,他白天干農活料理家務,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自學初三的課本。農閑時就早出晚歸到學校跟班聽課,後來學校領導讓他回來參加中考,原來好心的校長一直將他作請病假處理。果然他不負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紅安師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擠掉了。家人鼓勵他繼續讀取高中。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連5分錢的鹹菜也捨不得買,就這樣還不得不常常忍飢挨餓,總是吃了上餐沒下餐,就是在此種條件下,他在近 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終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卻落榜了,十年寒窗就這樣飛灰煙滅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讓人難以煎熬,壯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對已是窮徒四壁的家裡,毅然決定南下武漢打工。(評註:人生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生活就沒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還不夠,還要努力去實現理想,而實現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則,理想將成為空想。)揣著借來的11元錢,他隻身來到陌生的江城,連續三天都沒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來到一家建築工地,和灰、篩沙子、扛水泥,身穿單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層的樓頂任憑寒風呼嘯,還不得不伸進刺骨的冷水裡。一天由於鬧肚子他從樓上摔下來,尖利的竹排劃破了他的左胸,老闆不僅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而且看到撒得滿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頂嘴,可心卻一直在滴血。一天勞累的工作後,等民工們都睡著了,他又拿出課本,溫習、記誦。山川經不起太多的悲哀,歲月經不起長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園,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學習,終於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面對高昂的學費,他又一次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無數次他打工回來,看到同伴們睡得那麼香甜,而自己卻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時,心裡就一陣難過。(評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心骨,餓其體膚。)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後發展,這才是他的奮斗目標。由於刻苦學習,他連年獲得甲等獎學金。(評註: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就在這時他碰到了中國應用寫作學會會長洪威雷教授,從而喚醒了他心中沉睡的夢想:文學。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讀書看報,簡直是近乎瘋狂,他的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大報發表,許多新聞單位還歡迎他去工作,同學們無不羨慕,然而在他拚命掙學費時,其他同學又在干什麼呢?(評註: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偉人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而忽視取得成就的艱辛歷程,有些人甚至還認為,一個人的成才離不開好的運氣和優越的環境。但實際上縱觀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苦難教給了他一切,更給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學會從苦難中頑強地成長。(評註:每個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艱難曲折,一個真正有事業心的青年就應該像岩下竹筍,石縫中青松,冰山上雪蓮那樣,頑強地追求自己認定的目標,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堅定不移。消沉詛咒,那是弱者的哀鳴,它永遠代替不了建設將來。與其攤開雙手大喊大叫,不如用這雙手去建設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戰勝挫折後將是何等歡樂。向前看吧,朋友們,我們應該成為生活的強者,我們應該奏出時代的最強音,新時代的開拓者應該屬於新時代的青年!)(幸福女孩)幸福女孩寫的一篇文章《有感》,發表時編輯使用了評注式評析法加註文章,加註的內容即閱讀時的感觸感悟,寫於字里行間突出了文章要點,加強了議論抒情的力度。這樣在篇中加註的方法對於在省時前提下的閱讀積累是頗有益處的。
㈢ 世界是自己的楊絳記敘文材料
不知道你們是什麼學抄校,能出這么有深度的作文題目.如果理解沒有偏頗,這個楊絳指的應該是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要寫好這個題目,需要了解一下楊先生的生平和她的經歷,了解她的作品和她的思想.不用太拘泥於形式,認真讀一讀相關內容,深入思考,結合時代特徵思考.把你腦海中楊先生是什麼人,她對你有什麼影響和啟示寫出來,應該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㈣ 關於作文素材
一篇關於高考的文章:
作文佔60分!筆者認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會導致學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礎,最終又影響到作文,形成惡性循環。
高考語文畢竟不是作家比拼,應當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這樣又可以有助於作文的提高,從而又反過來鞏固基礎。
筆者認為高考作文佔50分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礎,五十分作文,而且「發展等級」佔15分。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們不是不想創新,而是不敢創新,而「發展等級」正是學生發揮創意的舞台,我們應當對此加大關注,與素質教育逐步接軌。
最後,筆者認為還有一點會影響學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數規定:不少於800字。字數的多少並不代表作文的優劣,而正是因為「不少於800字」,使多少學生形成了寫作啰嗦,表達欠簡潔的壞習慣。 故筆者認為可將作文字數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筆者對高考作文的淺薄看法。
利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與積累,前面已經敘述,此處不再贅言。此節只從閱讀與寫作關系的角度,來談利用多種途徑搜集與積累寫作材料的問題。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讀書時,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就是凡是讀過的東西,他都要在活頁紙上認真地做摘錄,然後把摘錄加以分類,放進貼有各類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條摘錄都可以馬上拿到手。
黑格爾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閱讀也是我們作文素材的來源之一,是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一條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已是人們熟知的有關讀書與寫作的古訓。勤記是幫助人們增長知識的有效手段,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話告誡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於手抄筆錄,手腦並用。只要堅持勤記,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知識的富有者,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搜集與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圖書館和使用網路。對於一個善於搜集與積累的人來說,即使是平時聽別人說話也能夠搜集與積累到許多素材。因此,學習寫作就必須練就利用多種途徑(圖書館、網路)隨時搜集、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
一. 掌握做摘錄和卡片的方法。
1. 摘錄的意義。
在讀書時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論點、自己欣賞的段落和精彩的詞彙語句,將這些摘錄下來就叫做摘錄。毛澤東同志在學生時代就勤寫筆記勤做摘錄。他每次去圖書館,必定帶上三件物品:地圖、字典、筆記本。讀書時,凡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就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也十分重視摘錄,他的「摘錄筆記本」多得不可勝數。他每天上午總是伏在一張寬闊的書桌上寫作,身旁堆滿了筆記;下午到圖書館去,從大量報刊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注重知識的積累,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養成勤做摘錄、勤寫筆記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掌握豐富的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錄卡片的好處。
在中學生的寫作積累活動中,做摘錄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學生們一舉兩得,既可以鍛煉自己的書寫能力,又可以在抄寫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摘抄文字的優點或者缺點。其次,摘抄時間可短可長,使用靈活。第三,摘抄時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來就會十分方便。
3. 做摘錄卡片的方法。
做摘錄不能改變原文中的字句和標點,這是做摘錄的原則。
摘錄方式:對於字句不多的內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較長的內容,如是新聞報道,只要抄下導語,能幫助記憶即可;如果其他類型的長文章也需要摘抄,那隻要記下提要或論點和論據,就能幫助記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了。
摘錄方法:准備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利用紙頁整齊裁出製作),摘錄時應先抄上原文的題目、作者的姓名、報紙的名稱、發表的日期以及版次,並在卡片的上方寫出分類標題,如「名人名言--談勤懇」。
請看文章: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字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
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
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餘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志2001年9月)
其實「先搜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麼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詞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里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二. 有選擇地剪報,有針對性地進行評析。
1. 剪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們每天都閱讀的報紙承載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們每個月或每個星期都整理報紙的話,那麼將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來,分類搜索就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愛好足球的同學搜集有關足球的信息,愛好旅遊的同學搜集關於旅遊的信息等等。
2. 剪輯下來的材料應該加以認真的評析。
三言兩語寫下剪報時的初衷,那不僅僅是一個材料的佔有,同時還是一個看法(思想)的輯錄。面對經過評析的剪報,我們能夠迅速分辨它的類別,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軌跡。這是一種既提高寫作水平又促進寫作意識發展的好方法。
3. 剪報評析的方法。
評析一般分為「隨感式」和「評注式」。「隨感式」的評析相當於「讀書心得」,而「評注式」的評析即對文中的句、段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語言上分析……這樣分析使我們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而且對提高文學的鑒賞力大有好處。
請讀下文:
學習鄭板橋
這里不談鄭板橋生前就被稱為三絕的詩書畫,而是說要學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學史上,鄭並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當時,他也算一代名流了。問題是:一代名流怎麼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裡。
鄭第一次刻印自己詩集時這樣說:「余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氣息。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後來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橋自題。」
在為自己的詞抄作序時,鄭這樣說:「燮年三十至四十,氣盛而學勤,閱前作輒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覺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讀一過,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淺,學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無成斷斷矣。」
嗟夫,我們真該向板橋前輩學習啊。
第一要記住,要感謝:那老愛挑我詩詞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條: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時。如果開始對著舊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險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見可悲。切記,切記。
(阿夏)
這是一篇「隨感式」的評析。屬於看完一個材料就將感想記錄下來的一種。
還有另外一種「譯注式」,請看:
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
偶爾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這篇文章,對於故事的主人公實在是相當敬佩。現今社會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沒有掙扎或稍加掙扎就喪失了勇氣,從此一蹶不振,聽憑命運的擺布而不做任何奮爭,他們有的成為懶惰的人,礙事的人,有的成為厭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許能夠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黃海濤,3歲時,母親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飲恨身亡,父親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擔,一個年屆七旬的老奶奶還有六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主人公無論是三伏炎夏三九嚴冬,總是一個人呆在空曠的田野里辛勤地勞作,在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樂地啃著《三國演義》《鏡花緣》《紅樓夢》《西遊記》,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後來上了初中,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慢慢地顯露出來。為了幫大哥治病家裡背上了上萬元的貸,他不得不離開校園,成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年他剛上初三。從此,他白天干農活料理家務,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自學初三的課本。農閑時就早出晚歸到學校跟班聽課,後來學校領導讓他回來參加中考,原來好心的校長一直將他作請病假處理。果然他不負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紅安師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擠掉了。
家人鼓勵他繼續讀取高中。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連5分錢的鹹菜也捨不得買,就這樣還不得不常常忍飢挨餓,總是吃了上餐沒下餐,就是在此種條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終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卻落榜了,十年寒窗就這樣飛灰煙滅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讓人難以煎熬,壯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對已是窮徒四壁的家裡,毅然決定南下武漢打工。
(評註:人生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生活就沒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還不夠,還要努力去實現理想,而實現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則,理想將成為空想。)
揣著借來的11元錢,他隻身來到陌生的江城,連續三天都沒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來到一家建築工地,和灰、篩沙子、扛水泥,身穿單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層的樓頂任憑寒風呼嘯,還不得不伸進刺骨的冷水裡。一天由於鬧肚子他從樓上摔下來,尖利的竹排劃破了他的左胸,老闆不僅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而且看到撒得滿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頂嘴,可心卻一直在滴血。一天勞累的工作後,等民工們都睡著了,他又拿出課本,溫習、記誦。
山川經不起太多的悲哀,歲月經不起長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園,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學習,終於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面對高昂的學費,他又一次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無數次他打工回來,看到同伴們睡得那麼香甜,而自己卻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時,心裡就一陣難過。
(評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心骨,餓其體膚。)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後發展,這才是他的奮斗目標。由於刻苦學習,他連年獲得甲等獎學金。
(評註: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就在這時他碰到了中國應用寫作學會會長洪威雷教授,從而喚醒了他心中沉睡的夢想:文學。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讀書看報,簡直是近乎瘋狂,他的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大報發表,許多新聞單位還歡迎他去工作,同學們無不羨慕,然而在他拚命掙學費時,其他同學又在干什麼呢?
(評註: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偉人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而忽視取得成就的艱辛歷程,有些人甚至還認為,一個人的成才離不開好的運氣和優越的環境。但實際上縱觀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難教給了他一切,更給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學會從苦難中頑強地成長。
(評註:每個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艱難曲折,一個真正有事業心的青年就應該像岩下竹筍,石縫中青松,冰山上雪蓮那樣,頑強地追求自己認定的目標,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堅定不移。消沉詛咒,那是弱者的哀鳴,它永遠代替不了建設將來。與其攤開雙手大喊大叫,不如用這雙手去建設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戰勝挫折後將是何等歡樂。向前看吧,朋友們,我們應該成為生活的強者,我們應該奏出時代的最強音,新時代的開拓者應該屬於新時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寫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發表時編輯使用了評注式評析法加註文章,加註的內容即閱讀時的感觸感悟,寫於字里行間突出了文章要點,加強了議論抒情的力度。這樣在篇中加註的方法對於在省時前提下的閱讀積累是頗有益處的。
㈤ 評價他人的生活作文素材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㈥ 關於楊絳有沒有什麼可以作為作文素材的
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葉聖陶爺爺寫的書:《稻草人》。這是一本由多個童話故事組成的一本書,所以我們讀起來時特別有致。其中,我最喜歡看《稻草人》這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一個老太太的園子里擺放著一個稻草人,他幫著老太太驅趕害蟲,有次見河上有一隻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兒子,兒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著喝水,可那位女士沒有給他喝水而是繼續在河裡捕捉魚,捕了一條鯉魚,把它放在桶里,剛好就在稻草人的身邊,稻草人,不能動,鯉魚說:「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來把!」可是稻草人動不了,鯉魚以為他見死不救,就慢慢地死去了。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它非常同情受害者,為了撲滅主人的仇敵——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傷心極了;為了能讓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寧可自己燒為灰燼,也在所不惜;為了挽救那名悲傷婦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樣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間。稻草人是一個富有同情心,不怕犧牲自己,一心想去幫助別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溫暖他人,但連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對每一件事情都無能為力。但願我們世間多一些像稻草人這樣的好心人,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㈦ 作文素材
《責任》素材:
字體行業呼籲:保護漢字知識產權
截止2012年4月23日,中文字體行業協會與國內相關廠商在北京召開研討會,呼籲修改《著作權法》(草案)相關條款,使計算機字型檔、漢字字體受到法律保護。
一直以來,公眾對字體行業的運營模式缺乏了解,字體產品盜版猖獗。中國中文信息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樂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由於我們對中文字體知識產權缺乏良好的保護,有朝一日,外國字體字型檔廠商勢必會紛紛進駐中國內地市場,那麼中國本土的字型檔企業只能面臨被擠壓和被吞並兩種局面,中國人或中國企業甚至還要向外國字型檔商購買中文字型檔。」
備考方案:
1.當責任作為一份不能推卸的禮物放在肩頭時,我們才會發現它是多麼沉重。不過,再重我們也要擔起。
2.責任,是一種精神與道德的尺度,能夠准確的衡量每個人對這個社會的價值。內心充滿責任感,就一定會走出一條開滿鮮花的道路。
3.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從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另外附上「保護漢字知識產權」網路詞條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2/04/27/14567209_2.html,供感興趣的同學繼續閱讀。
《使命》素材:
劉文典:教授怎能不教課
寧可被飛機炸死,也不能缺課。
——劉文典
1938年五月,劉文典悄悄告別家人,離開北平孤身南下 ,輾轉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抗戰時期,西南聯大不少教授連粗茶淡飯度難以為繼。劉文典避居市郊官渡,生活也同樣十分艱難,並且離學校較遠,每次上課劉文典都必須步行到校。盡管如此,劉文典卻從不缺課。他說:「國難當頭,寧可被飛機炸死也不能缺課。」解放後,劉文典年事漸高,雲南大學為了讓他集中精力進行學術研究,一度沒排他的課,但他堅持要上課,並聲色俱厲地說:「教授怎能不教書,不教書就是失職!」
備考方案:
1.一個人只有具有使命感,才會在人生奮斗的旅程里有所收獲,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各行各業遵循的共同准則,更是一個人對自己要求的起點。
2.他們都這樣做,所以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建樹,光彩四射。
3.可先列舉不同的使命,如教授、記者等,然後再展開論述。
另外附上「劉文典」網路詞條http://ke.so.com/doc/5397597.html?sid=5634927#5397597-5634927-0,供感興趣的同學繼續閱讀。
㈧ 評價他人的生活作文素材有哪些
1.熱點素材
這道考題也是在倡導考生選擇最新的時事熱點進行評論,而歷史素材則顯得相對很難切中題目的立意所在。當今社會,智能手機、網路、微博、微信普及,人們對彼此生活的介入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隨之而來的評價判斷,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躍。以今年為例,從開年上海女曬年夜飯逃離江西鳳凰男,到包貝爾婚禮扔伴娘,再至魏則西命隕莆田系,如果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則思考就會深入且有料,否則容易流於空談。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從面對他人評價所做出的態度,如楊絳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再如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從怎麼評價別人的角度,如王安石《臨川文集》中的「不以不善而廢其善」,再如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說過的「奉承者對自己或他人的評價總是不夠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培根所說的「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等等。
3.經典素材
選擇一些經典素材,會使文章充滿典型、深刻的感覺。那些作家、那些文化名人、那些為國家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只要符合主旨,就可拿來,如楊絳對他人的評價毫不在意,再如馮驥才對當前別人對傳統文化作出不當行為的看法,再如韓春雨對那些熱衷於發論文的做法的評判等,都可拿來入文,使文章充滿思想性。
【高分作文】
口不遮攔,心在克守
上海一考生
現代社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私了與曝光,升溫與擴大,每日都在上演。正如此,這也是一個充滿評價的時代。面對社會,順應潮流,我們應明白如何評價:評價,要追求開放不羈,也要懂得克己自律。
【素材運用亮點1】運用熱點詞語作為素材,巧妙結合材料展開,「私了」「曝光」這些詞語,本身就具有時代氣息。
開放言論,自由評價他人,並沒有達到范仲淹那種「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高度,也不是那種「是與非而已」的博辯,而是真正地融入生活,站在社會角度自由發揮。
有一個詞便特別符合這一點——接地氣。正如美國幽默家哈伯德所說:「思維是無形的,但為了創造出有形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東西,就有必要將思想表達出來。」一名成功人士,就迎合了這一思想,他就是周立波。
周立波憑借一腔的珠圓玉潤,其脫口秀大到世界政治、軍事、經濟,小到日常的點點滴滴,包羅甚廣。要問為何他如此受大眾歡迎,正是因為他有一種「接地氣」的風格。廣泛評論,不畏開口,這種自由與暢談我們已經很少會見到了,而我們的內心正需要、嚮往這種自由。
【素材運用亮點2】分析當前娛樂界熱點人物「周立波」,寫他對別人的評價中肯到位,更能引起人共鳴。聯系熱點人物揭示出寫作的中心,這是這篇文章給我們的有益啟示。
評論自由,不在於此,正如自稱「只是一滴清水」的楊絳先生,她一生淡泊寧靜,不願別人來評價她,更不屑於評價他人,她只願著一件隱身衣,在自己的桃花島中回憶「我們仨」的點滴甜蜜。她的這種淡泊,源於她內心的充盈,源於她的自信從容。就像她所說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的確,評價他人的生活無可厚非,但畢竟他人的生活是由他人決定的,我們無須去理會,而我們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無須聽別人的評價。朋友,何不停下來,不去理會別人的生活,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過一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素材運用亮點3】 經典人物素材能夠彰顯文章的文化氣息。本文運用楊絳的例子展開剖析,寫出她面對別人的評價,坦然做自己,語句錘煉,可謂文采和經典相結合。對「楊絳」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謂精彩。
評價社會,評價他人的生活,僅有自由是不夠的。擺脫桎梏並不等同於可以恣意妄為。「人的靈魂有兩個入口,一是理智,二是意志。」帕斯卡爾的話提醒我們,要憑理智來判斷而不是以熱血來評價。平靜的雙眸,濺到了鮮血,卻無理性的思想給其降溫,就可能使他人和自己受傷。
所以,不要像傑里米·拉克拉森一樣喜歡挖苦、隨意批判評價別人,口無遮攔,落得被BBC解僱的下場。要保持對評價的敬畏,如同男人對女人的敬畏,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你不要以為手中握著「自由評論」這柄槍就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你知道如何評價才是正義,什麼才是不該說的。言論漫天,如星與暖,如光與炬,不困於世,不囿於人,唯心為引,律以把關。星評影鑒,天地偕航,古皆為是,將也輝煌。
【素材運用亮點4】進一步引用帕斯卡爾的名言,首尾呼應,並運用外國素材傑里米·拉克拉森因隨意評論被BBC解僱的下場,深入分析,主旨升華。
【閱卷總評】
這篇優秀的考場作文有以下幾點特色:
1.重點議論抓住熱點人物展開。作者重點剖析周立波憑借脫口秀評價他人生活,而這種評論「接地氣」,引人共鳴。這也體現了當前熱點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魅力。
2.經典人物彰顯時代氣息。經典人物更具說服力和辯證色彩,考生正是選取了楊絳這一經典人物素材,突出她不輕易評價別人,面對別人的評價也保持坦然的風格。議論辯證,說理色彩濃重。
3.名言素材彰顯理論深度。文章開頭、中間、結尾多次引用名人名言,開頭美國幽默家哈伯德的話語意在導入人物素材周立波;中間楊絳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意在結合楊絳素材展開深入分析;結尾帕斯卡爾的哲理名言意在從「怎麼評價他人」的角度給人啟迪。這些名言引用恰到好處,引人深思。
㈨ 新鮮作文素材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字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
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
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餘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志2001年9月)
其實「先搜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麼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詞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里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㈩ 楊絳議論文範例
相信自己是一種信念,它不是繁花如夢似錦,卻如青松雪壓不倒。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信念,我們才會堅持到底,自信永遠。
聽取意見是一種氣度,它不是高天遼闊無際,卻如大海容納百川。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氣度,我們才會集思廣益,從善如流。
不是嗎?相信自己不意味固執己見;聽取意見也不代表亦步亦趨。
唐太宗自由治理國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懷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時也接納了魏徵的「十思」,而不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
齊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會懷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時也接受了鄒忌的「納諫」,而使「燕、趙、韓、魏皆朝於齊」。
誰都不會輕易懷疑自己,可誰又能像前人那樣善於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呢?總以為「相信自己」和「聽取別人的意見」勢不兩立,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或總以為別人無往而不勝,何必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在相信自己,滿懷自信的同時打開那一個個布滿友愛之心的勸煙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相信明天大地飛歌,相信未來有我們開拓。
相信別人,尊重別人,相信別人為你著想,尊重別人理想的選擇。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它們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靈的創傷要靠我們自己修補,手上的傷口還得讓別人為我們包紮。我們相信自己會戰勝困難,但我們從不否定他人的幫助,沒有誰能獨自生活而沒有他人的幫助。
所以,不要固執,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有時別人的勸言猶如良葯,雖然苦,卻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時,別人的勸言猶如毒葯,它的外表也許是鮮美的,但卻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們讓需相信自己,有選擇地,理性地,明智地對待別人的意見。好的,拿過來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風吹了又吹,花兒開了又謝,我們管得了那麼多嗎?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嗎?
聽取別人的意見,你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