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錢鍾書的作文素材四百字
少年時那次復挨打
14歲時制,錢鍾書考入蘇州桃塢中學,這是美國聖公會辦的教會學校。在這所幾乎全部用英語講課的學校里,錢鍾書喜歡上了英語,他的英語成績總是第一。那時,他已經讀了很多林紓翻譯的外國小說,這些小說帶領他走進了一個新天地。他把林紓翻譯的哈葛德、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讀了一遍又一遍。這年,錢鍾書的父親到清華大學任教,寒假沒回家。沒有嚴父管教,錢鍾書非常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說世界》《紅玫瑰》《紫蘿蘭》等刊物,讀得很痛快。
轉眼暑假到了,父親還沒有回來,錢鍾書仍然像寒假一樣貪看小說雜志。不料假期過半,父親卻回來了。父親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叫錢鍾書和錢鍾韓各作一篇文章。鍾韓的一篇很受誇贊,鍾書的一篇卻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親氣得痛打了他一頓。這頓打激起了錢鍾書發奮讀書的志氣,他從此變得很用功,作文大有進步。他還學著作詩,只是並不請教父親。錢鍾書18歲時,常為父親代筆寫信,由口授而代寫,由代寫信而代寫文章。一次,商務印書館出版大學者錢穆的一本書,錢穆請錢鍾書的父親寫一篇序,父親讓錢鍾書代筆。錢鍾書寫好後,父親一個字也沒有改動;書出版後,也沒有人看得出這篇序是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代寫的。
⑵ 有關錢鍾書的論文【作文素材用】,不僅僅是事例,最好多引用《圍城》的話,字數盡量多。謝謝
回首過去的一個世紀,飽覽群書、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國語言、學貫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錢鍾書是獨特的。睿智使他進得去,出得來,登堂入室;淵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不染一塵。他被學術界譽為「文化昆侖」。真正走近錢鍾書時,也許你又會生出無限感慨!骨子裡的狂狷有一種人外表溫軟,內心卻十分強悍,錢鍾書就是一例。兒時的他,已顯出稟賦異於常人,表現在「專愛胡說亂道」「好臧否古今人物」。上小學時,父親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說話」。事實上,直到後半生他才漸漸斂住鋒芒。錢鍾書之狂,在清華讀書時就開始顯露。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放言要「橫掃清華圖書館」。從外文系畢業時,校方決定破格錄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絕了,並說:「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夠資格當錢某人的導師。」錢鍾書對同輩學人也多有臧否。他對胡適派的文學史考證和陳寅恪式的以詩證史,均深表不滿;對林語堂提倡的幽默文學,也大加嘲諷,說:「自從提倡幽默文學以來,賣笑變成了文人的職業。」1992年,安迪先生到錢鍾書府上拜望,請教其對幾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評價幾乎全是負面的:對王國維,說一向不喜歡此人的著作;對陳寅恪,說陳不必為柳如是寫那麼大的書;對張愛玲,很不以為然;對魯迅,說他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阿Q正傳》則應加以修剪才是。黃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憶,「四人幫」橫行時,學部通知錢鍾書去參加國宴,說「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錢鍾書一再拒絕:「我很忙,我不去!」通報者只得討饒:「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錢立馬回應:「不!不!不!我身體很好!哈!我很忙!」
⑶ 新鮮作文素材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字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
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
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餘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志2001年9月)
其實「先搜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麼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詞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里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