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人事例
1、李謐青出於藍: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
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2、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3、卧冰求鯉: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5、迷途知返:三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中醫學家叫皇甫謐,他從小就被過繼給叔父,深受寵愛,養成了貪玩厭學的壞習慣。到了17歲,他仍「未通書史」,被人們嘲笑為傻子,叔父和嬸母都很傷心。
一天,嬸母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以此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街上買了一些瓜果獻給嬸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嬸母卻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要是真心孝順,就應該好好兒讀書。」
皇甫謐很慚愧,流著淚表示要改過自新。從此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終於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皇帝聽說他很有學識,想請他去做官,他卻回絕了,並向皇帝借了一車的書回來讀。此後,他一直學以致用,筆耕不輟,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1)傳承的作文素材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傳統文化
㈡ 有關傳承的事例
古代品德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古代品德故事2: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
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品德故事3: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
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古代品德故事4: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
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古代品德故事5: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
「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㈢ 急求有關文化傳承的作文素材,人物示例,要新
我們的祖國在漫長的歲月里,孕育了長青的山川,長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實在是太多了。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斗,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 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
「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 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這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以祖國和民族利益為重。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絲,功在初化」說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 ,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並為之奮斗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雲。
當個人、民族、國家處於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是發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嘗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於世界之 林,「卧薪嘗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國家民族為出發點、為歸屬,才符合傳統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奮發立志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完成大志。這就要求我們胸懷鴻鵠之志,奮發圖強。
中華民族雖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跟隨時代潮流、勇於改革創新的傳統美德是分不開的。
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為後人推崇和尊敬。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於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一個民族。近代的林則徐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著手調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
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銳意進取,敢於和善於改革創新。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是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 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學不行,不問不知」。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來,勤學好問對我們中學生來說是尤為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雲:「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鮮明的善惡態度。
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衛戰中的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為人間留下了兩種清白,其一是為民族為國家不計個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時嚴於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風。由於北京保衛戰有功,他受到賞賜還加官進爵,但都被他堅決推辭,後遭讒陷抄家時卻是家徒四壁。於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贏得世人崇敬,於今天也深有啟迪。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傳統的勤儉、廉正美德得到升華。
作為優良的道德傳統,勤儉和廉正在今天更要發揚光大。這就要求我們從一點一滴中學會勤儉,培養廉正的美德。
敬長即尊敬長輩。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准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 ,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 ,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遠不是以上六個方面可以概括的。
不是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律己"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當你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
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范!
㈣ 關於傳承的作文材料
悠久古鎮 傳承文明 清晨,走在那悠久古鎮的小巷,呼吸著小鎮所特有的清新空氣,你頓時就會發現,中國的文明就在於此。悠久古鎮,傳承文明。古鎮的早晨,充滿的是生機。不知道有誰在發號施令,每天特定的時間,河邊就會傳來婦女的洗衣聲,那木棒敲擊衣服的聲音是多麼的富有節奏,也許華夏的音樂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吧!老人們的寒暄也成了這古鎮的一大亮點,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都會寒暄地問幾句,以示尊敬,有禮貌。我們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這清晨的古鎮不正透露出了我們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色古香的韻味。「靜」也許是古鎮所特有的,雖然沒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但是你可以發現古鎮的「靜」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在古鎮上沒有城市中汽車的轟鳴,沒有市場上的大聲叫賣,沒有建築工地上的喧鬧,它有的只是讓人心情舒暢的問候。在這種「靜」中不正顯示出了我們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謙遜與恭讓。的確,安靜,是心靈的自由,是美的本質。安靜是理想的狀態,是勞動者的安居經驗。古鎮安靜,華夏美麗。「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自古以來,古鎮的酒是香醇的,幾乎鎮上的每一戶人家都珍藏著一壇陳年的老酒,他們期待著在未來最美好的那一刻打開它,讓所有的人分享它。在期待的日子裡,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得香醇,不知道是他們忘記了這一壇酒還是期待讓明天更美好,也許一切都將在明天被打開。古鎮上的人們是對未來抱有著希望的,正如我們的華夏民族在時光的飛逝中,帶領我們炎黃子孫永遠向前,向著最高峰前進。踏著那小鎮上軟如沙的泥土,你會覺得華夏的真諦就在其中;迎著那輕如紗的微風,你會覺得華夏的精髓就在其里。毋庸懷疑,悠久古鎮,傳承文明。一切正是因為——春天憐愛小草,造就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夏天鍾愛蟬兒,成全了那朴實的絲絲綿綿。秋天痴愛落葉,終結了從容淡漠的不悔精神。冬天戀愛孤雁,留下了那無法追憶的似水年華。 (指導老師 朱建虎) 一花一世界高三(9)班 張小勇 農人說:一花一世界。佛家講:一葉一菩提。一粒沙子就是一個世界,一滴露珠能夠反映出太陽的光輝。泰山不讓細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溪流,故能就其深。一切始於忽微,萬物源於點滴。一粒粒沙土構成了地球,一顆顆星球成就了浩瀚的的宇宙。一則小故事蘊涵著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著生命的真諦。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都在為未來而奮斗。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但成功的過程卻是艱難的,因為你在成功的路上要不斷地收獲,不斷地積累。當你堅持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成功的大門便會向你敞開。所以成功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段漫長的路程,一個不斷奮斗的路程,一段不斷追求的路程。一段平凡的對話意味著偉大,一組生活的特寫造就了永恆。一個動作,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修養。人生中有數不盡的細節,抓住每一個細節,你的人生將會更完美。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點滴創造世界的精彩。海曼斯49歲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因此而失去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他決定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未來生活。他想到了寫作,最初兩年,他受到了超過七百封的退稿信,後來才在一家發行量非常小的刊物上發表了一篇不足千字的小說,就是這一小小的鼓舞使他繼續勤奮地筆耕不輟,終於在文學上贏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他二十多年的文學創造中,先後出版了28部作品,並數十次獲得各類文學大獎。高山巍峨之顛,起之微塵;遮雲蔽日之木,始於青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而我要說:「成功的道路再漫長,都要一步一步邁出。」一切始於忽微,萬物源於點滴。點滴創造了世界。佛家講:一葉一菩提。農人說:一花一世界。
㈤ 怎樣傳承文化作文素材
立意點:文化傳承、初心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包括各類真人秀、親子秀、相親節目等綜藝節目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受到一些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泛娛樂化趨勢,而這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爆發提供了契機。
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論:「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飯館,這家飯館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飯館一條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這是一個行業的生態。包括各種娛樂節目在內,從不同層次共同滿足觀眾需求的娛樂努力,都是一種生態,文化節目也開始產生了某種生態,因為它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
「但在視頻節目整體佔比上,我覺得文化節目的數量,其實遠遠不足。文化類熱播節目,還是鳳毛麟角。」同時,他認為,這些文化節目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的一種努力。「有一些節目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滿足知識傳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還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們屬於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最終合成一種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景觀。
各種層次沒有所謂高低,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生態越豐富,產品成長的可能越健康。」有評論指出,《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生逢其時,它們成功激活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那股無處釋放的熱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看來,要理解文化節目走紅的當下,必須了解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變遷過程 ......
㈥ 以傳承為話題的素材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六十年的堅持發展,這是一個民族的辛酸與輝煌,遠非史書鉛印的文字所能表述。我們攜手一起走過,去傳承祖國的文明,傳承祖國的精神,傳承祖國的夢想和希望。
我們以《詩經》關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頌》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梆子與鼓詞,傳唱祖國歷史的恢弘,傳唱祖國山河的壯麗。
我們以岳飛的一闋《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傳唱祖國不屈的脊樑與骨氣,傳唱祖國不滅的尊嚴與神聖。
我們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傳唱祖國的堅韌與頑強,傳唱祖國的靈魂與精神。
五千年上下祖國的山河屹立不倒,六十年風雨民族的精神源遠流長。
六十年,我們在敵人的轟炸下建立了全新的中國。我們修葺了北平的殘垣,讓古城免遭炮火創傷獲得新生,讓和平之聲響遍四面八方;我們解除了西藏的束縛,讓那片青青草原和碧藍天空更加寧靜美好,讓那些純真質朴的人兒重新展露笑顏;我們迎來了港澳的回歸,讓七子之歌的美妙旋律回響整個世界,讓紫荊花和蓮花一齊盛開在四季永不凋謝……我們在建立全新生活的同時也保衛了領土的完整。
六十年,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了世界。我們也去寫美索不達米亞和愛琴海沿岸的古文明,也去畫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也去考察希臘國土上倒塌的牆垣和羅馬帝國古代文明……我們在領略祖國風貌的同時也享受世界的異域情懷。
六十年,我們的祖國騰飛了。我們讓原子彈和氫彈一起爆炸,在中華的土地上震響;我們讓航天飛船一飛沖天,在宇宙中翱翔;我們讓雜交水稻滋生繁衍,在祖國的懷抱中茁壯……我們在學習古老文化的同時也崇尚科學的發展。
我們是炎黃的後代,是華夏90後的希望,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們將傳承絲綢之路上的文明,義勇軍的不屈,奧運的堅韌和對科學的執著,我們將傳承一種文明,一種經久不衰的文明,一種精神,一種永垂不朽的精神。
傳承,讓我們的生命在祖國的關愛下延續下去。
傳承,讓古老的文明在年輕的臆想中延續下去。
我們將用堅強的雙手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讓它的光芒綻放在世界最矚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