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禮儀的作文題目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真誠友愛
真誠友愛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樹立「心中有他人」的觀念,與同學友愛團結。同學之間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平時遇見同學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問好、點頭、微笑、招手或喊一聲名字等。要做到熱情、誠懇。用你的真誠去愛別人,必然會得到別人真誠的回報。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學都需要被他人關愛,被他人尊重。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譏笑、辱罵、給同學起綽號,不僅傷害同學的自尊心,還侮辱了同學的人格,是低級趣味很不禮貌和很不道德的行為。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每位同學的生活習慣是自幼養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潛移默化的結果。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就等於對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體意識
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集體,正像一滴水離不開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樣。因此,我們每位同學都要有集體意識。在集體生活中,要顧全大局,遵守規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在你付出的同時,也將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於交談
交談是同學之間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可以增加同學間的了解、友誼和相互增長知識。同學們之間的交談應該注意一些問題:1、說話態度要誠懇謙虛,要語調平和,不可裝腔作勢。2、交談中力求語言文雅注意場合分寸。3、開玩笑,應注意,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不說。聽同學說話時態度要認真,不得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要插話或提問應選擇適當的時機,若同學說得欠妥和說錯了,應在不傷害同學自尊心的情況下,懇切、委婉地指出。吵架、罵人說難聽話是一種無教養的行為及無禮的表現。
■借物還物
同學們經常在一起,難免相互之間借用東西,但是須謹記有借有還,即使隨便用一下別人的物品,也應事先打招呼,徵得他人同意。
『貳』 幫忙想一個關於禮儀的作文題目
講文明懂禮儀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這樣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高,有風度」;「這個人有教養,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
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歡迎。從心理學上講,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打開局面,發展事業。如果缺乏教養,不懂文明禮儀,則不受人歡迎,難登大雅之堂。
可見,文明禮儀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文明禮儀與個人的利害更是息息相關,為了個人的前途與發展,我們每一位員工都要努力成為一名擁有高尚情操的人。
文明禮儀從我做起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還有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以和為善」「平易近人」「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賓至如歸」都說明了禮貌原則。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禮儀之光
今天,第一節下課鈴響了,我和同學們一起往教室外走去。小碩踩了我的腳,「哎呀,好疼啊」。我對他微微一笑,表示寬容。他急忙道歉說:「對不起。」我說:「沒關系。」然後,他小心翼翼,生怕再踩著別人的腳。這時我想起一次放學路上,一個同學不小心碰了另一個同學,結果兩人互不相讓,撕打一團,鼻口是血的情景。啊奶奶的話真靈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是冬日裡的陽光。寬容溫暖著你、我、他。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寬容是禮儀之光。
文明禮儀伴我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叄』 有關禮的作文
話題「禮」作文導寫示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仁、義、禮、智、信」,「禮」的位置不可小覷。做人,講究彬彬有禮,謙虛禮讓;交往,重視禮尚往來,禮貌待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典禮,婚禮,送禮……
請以「禮」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思路導引]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歷來用禮來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明禮」既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於此話題可從以下角度來構思:
思路設計一:弘揚傳統,共建文明。對於旨在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儀,尤其是那些虛偽的繁文縟節,必須摒棄。那些為了攀比,為了誇富,為了擺闊的婚喪嫁娶的儀式,也是對禮的玷污和歪曲。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禮儀,是我們應該大力弘揚的,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思路設計二:促進交往,達成溝通。大到國與國的往來,小到人與人的交際,都離不開必要的禮節禮貌,待人處事以禮在先,對於溝通感情、促進交往乃至成就工作都大有裨益。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規范,是人們在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一個言談舉止彬彬有禮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使自己更有魅力。
思路設計三:尊長愛幼,拒絕腐敗。尊長愛幼是傳統美德,也是社會好風尚。「千里送鵝毛」「雪中送炭」既是對別人的尊敬,又聯絡了感情,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真正的禮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真誠的,不思回報的。但是,那些為了某種私慾,為了達到某種營私的目的的骯臟交易,其實是算不上真正的「禮」。
[素材超市]
1.中國人向來是注重禮節的,「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集中反映了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和理解。
2.一次,齊景公舉行酒宴,飲到高興處,便對大臣們說:「各位痛快地飲酒,不要拘束君臣禮節!」晏子聽說後,容色頓變,嚴肅地對齊景公說:「國君的話不妥!禽獸都是以雄健有力者為首,弱肉強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換首領。大臣們如果拋棄禮節,就有更換國君的危險,敢問您將如何處理呢?」景公聽了,很不高興的背過身子,不讓他繼續說下去。過了一會,景公出去了。回來後,晏子坐著不動、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飲。景公怒容滿面,瞪著晏子說:「剛才你不是還教訓我人不可沒有禮節嗎?你講的禮節哪兒去了?」晏子離開座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說:「我哪裡敢這樣呢?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國君了解沒有禮節的實際情形啊。」景公聽了,恍然大悟,說:「看來是我的錯啊!先生請入座,我按您說的辦好了。」此後,景公完善禮制,整頓法度,來治理齊國,由此官員守禮,百姓肅然。
3.交往禮節源遠流長,它的起源上溯到遠古的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用一些象徵性動作,來表示意向、情感,這些動作,為以後交往禮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歷史階段的進展,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其統治,將本來來自於人們生活中的一些交往動作習慣不斷發展完善,各種正規交往禮節逐漸形成,但也體現出其等級的森嚴和形式的繁雜。直至辛亥革命以後,交往禮節才發生巨大的變化,維護封建制度的跪拜禮節被明令取消了,拱手禮也受到了鞠躬禮的有力挑戰。到新中國成立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握手、點頭、鞠躬、行舉手禮為主的新型交往禮節已形成,禮儀的形式逐漸走向簡潔、實用。
4.除非你躲進小樓成一統,只要你需要與人溝通,就應該懂得一些基本的禮儀常識,它可以讓你在人際交往中如沐春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這些傳統的精華的東西,已經深入人心,有其道理的。
5.朋友的「朋」字寫起來是很有意思的。兩彎新月,相依相伴,目標一致,互相輝映,可謂禮節的集大成者。不管月亮肚子里有些什麼東西,一概內斂,外表是溫柔的舉止和溫和的光芒,任誰看上去都是那麼的舒服。禮節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掩飾人際交往中個人的空虛和不足的。但是若哪一個月亮沒有自知之明,不懂得自愛自重,非要拋出些污言穢語妨礙視聽,傷害別人,確實令人不齒也不屑為朋的。
掂掂「禮」的分量
*辛集中學(高三)張雷
當「韓流」感染了中國大眾,「韓劇」的日常生活吸引了無數眼球時,有的人看到了韓國人生活的樂趣,有的人看到了韓國科技的發達,甚至有的人看到了其中靚麗的「人造美女」,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深深滲入韓國文化、深深滲入韓國人日常行為的「禮」。
韓國人講求「禮」,這從年青一代對長輩的態度中足以體現。韓劇中人們進門拜訪及離去出門時必不可少的彎腰鞠躬以及那無處不在的點頭等動作,昭示給人的便是他們良好的教養、豐富的內涵及對己對人深深的尊敬和誠意。禮貌,這為人處事最基本的素質,從最簡單的方面揭示了一個人的水平。用得好,它便是一張免費的宣傳單,一個免費的廣告,於無形中彰顯你的價值。但若用得不好,卻無情地把你出賣,泄露出你的底細,你的最基本的素質。是禮貌,給別人烙上自己的第一個印象。在這個層面上,它應算得上人遞出的第一張名片了。
韓國的長輩對晚輩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家中的「老資格」幾乎具有最高統治權,子女很少違抗父母的意思。晚輩與長輩對飲時,更是不得正對飲酒,而應轉向旁側一飲而盡。飲酒尚且如此,其他可見一斑。並非肯定長輩在家中的「獨裁」,但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試問,一個人倘若連最基本的對長輩的尊敬都不具備,又談何「素質」,談何「教養」?不得不想起中國一些家庭中的「小皇帝」,對祖父母呼來喝去,倘若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比不上一個幾百年的「後起之秀」,相信如果孔老夫子還在世的話,也得給他氣回墳墓去。
韓國雖歷史不長,但各項禮節甚為完備,婚禮的繁瑣便為佐證。客人也常帶一些小禮品作為賀禮,正所謂「禮尚往來」。又不免想起中國的婚禮,不同的是中國現在流行送「錢」,既省事又討人喜歡。依感情親疏送一百、五十不等。看來從物到錢,也算是一種「進化」吧!但有的家庭本來收入不豐,但為了表面的「禮」,卻不得不省吃儉用,甚至入不敷出。當禮成為累贅的時候,恐怕它只能變成感情的絆腳石了!
韓國電視劇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個「謙謙君子」,倘若只拿它做茶餘飯後的消遣,便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其中總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當「禮」的意識漸漸淡化的時候,我們真該好好掂掂「禮」的分量。
品「禮」
*辛集中學(高三)郭佩
一向很喜歡也很欣賞各種禮儀,因為它謙恭之中有一份內涵清雅,關切之間有幾絲默契風韻。禮儀中蘊涵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氣質,一種將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誼與千絲萬縷的聯系詮釋得精妙得當的無字箴言。
禮儀,似音樂。它雋永深沉,怡人心志。反復賞玩後,不僅給人心靈上的震撼感動,更是滿口的余香,通身的靈澈。日本的禮節雅緻細密,謙恭之餘有一份淡淡的冷漠,正如《夜曲》,於點點沉寂之間揉入幾絲靈動與溫存,於冷淡緘默中加進幾絲暖色悸動。讓你在條理秩序之間感受古雅,感受溫馨,感動心靈薄如蟬翼的顫動。彷彿置身古齋,端坐案前,靜品香茗,感受徹骨的香韻。中國的禮儀恰似蘇格蘭風笛,悠揚之延長,綿綿之中不乏明媚。中國人將文化中的謙虛、忍讓、善良揉進了禮儀之中,讓您在感受之時,恰似嗅到春的氣息,感到春的溫柔。同樣的古雅,卻更靈動婉轉;同樣的謙恭,卻更大氣熱情。讓人感受到恰如風笛之音的高雅、明麗和蘊長。
禮儀,更如畫。不知怎的,每當品讀琢磨法國人的禮節時,腦海中總是勾勒出一幅雅緻的畫面。那是秋風中法國梧桐安靜獨立,地上靜鋪一層落葉,雖有風,但葉子的靈魂並不隨風飄起,而是安詳地,靜靜地被落日金黃的光輝鋪滿全身。我喜歡沉浸在以自己對法國文化的理解而勾畫出的畫圖中,它充滿了淡淡的花香,還有一絲香醇的酒氣。法國人一向懷舊,因此禮儀之中更多透露出文化的底蘊,文化的痕跡。讓人在矜持典雅之餘,感受到其中散發的文化的墨香,這不正如賞讀名畫時心靈的感動與領悟嗎?
禮儀,方似茶。茶香,雅緻靈澈,古樸怡人,這不恰如韓國的禮節嗎?微笑之中透出聰慧堅韌,高雅之中不乏友善幽默。有人說,韓國的禮節比中國還要嚴格繁瑣。也許正是這點滴細致的禮節之中透出了茶的絲絲清香,裊裊上升,沁人心脾,百品不厭,濃厚醇美,彷彿摒棄一切塵雜,只獨享吾心於朝暮之中。
俄羅斯的禮儀文化恍若排山倒海的鋼琴曲,英國矜持的禮節又如冷峻的木蕭聲,巴西熱情狂放的禮儀恰似梵高的《向日葵》……各種禮儀,以其不同的姿態,不同的舞蹈,不同的旋律表現出文化內涵。禮儀之精,禮儀之妙,你品懂了幾分?
[點評]這篇文章,以對「禮」的品味為角度切入話題展開聯想分析。全文主要從「禮儀,似音樂」「禮儀,更如畫」「禮儀,方似茶」三個不同的側面對中外的禮儀進行了分析。文章語言清新,文采斐然,充滿濃郁的詩情哲理。作者善於聯想,善用比喻,發人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
『肆』 要求是要有 禮 字題目的作文 急!
我要禮貌帶人
『伍』 關於禮物作文的好題目
禮物
在不同的節日里,我都會收到許許多多的禮物:六一節有兒童節禮物,過新年有新年禮物,生日時會收到生日禮物,這些禮物有朋友送的,有同學送的,有家人送的,有老師送的……這些禮物給予了我許多祝福,充實了我的生活。可是,在我記憶深處,還有一份特殊的「禮物」,它不僅讓我溫暖,還讓我警醒,讓我反思。
那是去年的新年寒假,我對爸爸媽媽說:「我又長大一歲了,能不能讓我一個人去外婆家?」爸爸媽媽猶豫片刻後,欣然同意了。盡管我家和外婆家都住在昌里路上,但還是要做坐兩站公交車。我去外婆家吃午飯時,興沖沖地搭上871路公交車,准備享受外公做的美餐。當售票員說「小朋友,你應該買票了,請給我兩塊錢」,我翻遍衣服上所有的口袋卻找不到一分錢,我愣住了。正當我尷尬之時,一位素不相識的中年人拍了拍我的肩膀遞給我兩元錢,說:「小弟弟,沒帶錢吧,我借你兩塊錢。」
我轉過頭,那人頭發蓬亂,一副稀疏的八字眉掛在他那消瘦的臉上,一叢長長的鬍子掛在臉的下面,儼然一副猥瑣的面容。媽媽曾告誡過我:「如果你碰到陌生人時,千萬要小心。」我便處處提防著他,小心翼翼的回答道:「不用了,謝謝。」可那個中年人還是微笑著對我說:「沒事的,給你吧。」我還是搖了搖頭,用懷疑的目光看著他。他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依舊微笑著對我說:「叔叔不是壞人,這兩塊錢就當作你的新年禮物,請你收下吧。」我也不好推辭,只得收下了……
這份禮物雖然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它是我收到的一份特殊的禮物,給我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課,它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相信別人,一定要真誠,一定要寬容,一定要慷慨,一定要樂於助人!
『陸』 中華傳統文化"禮"的作文題目
清晨綠色的陽光透過溫柔的葉子灑向大地,年輪中曾經青澀的時光向未來講述著美麗的傳說。2008,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數字,但是,一提到它,會讓多少中國人熱血沸騰!一個數字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魔力?答案是簡單而神聖的,在這一年裡,北京將舉辦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時,世界的目光將齊聚北京,而北京,也將以主人的身份,展現她最美麗的風采!
2008,北京的奧運將是一屆綠色的奧運、科技的奧運、人文的奧運。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作為一名中國的小學生,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積極地為奧運做准備,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一定從自身做起,作推行禮儀的典範。
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了。
那麼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呢?首先我們小學生要著裝得體,即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又要符合學生身份。 每天的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會更顯得鮮艷。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其次,課堂禮儀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上課時認真聽講,不要有小動作,舉手回答問題。再次,校園禮儀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文明程度。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到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服從老師管理;講文明、講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不穿越綠化帶;得到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互相理解、寬以待人,同學之間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多說對不起;培養協作精神,使班級更團結、同學間的友誼更深厚。
在這全中國都在迎奧運的時刻,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愧於未來,無愧這培育我們的美麗校園。為迎接2008北京奧運做一個文明禮儀的好學生!
提示: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上多少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流傳至今,多少歷史人物因此而流芳百世。在如今市場經濟的歷史變革中,好多人忘記了本該具有的優良美德,轉而崇拜金錢和物質。人與人之間彷彿也變得越來越冷漠,交往中多了一些「自我保護」,少了本應由的的理解、尊重、互助、友愛。朋友!請放下戒心,文明禮儀從你我做
■真誠友愛
真誠友愛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樹立「心中有他人」的觀念,與同學友愛團結。同學之間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平時遇見同學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問好、點頭、微笑、招手或喊一聲名字等。要做到熱情、誠懇。用你的真誠去愛別人,必然會得到別人真誠的回報。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學都需要被他人關愛,被他人尊重。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譏笑、辱罵、給同學起綽號,不僅傷害同學的自尊心,還侮辱了同學的人格,是低級趣味很不禮貌和很不道德的行為。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每位同學的生活習慣是自幼養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潛移默化的結果。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就等於對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體意識
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集體,正像一滴水離不開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樣。因此,我們每位同學都要有集體意識。在集體生活中,要顧全大局,遵守規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在你付出的同時,也將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於交談
交談是同學之間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可以增加同學間的了解、友誼和相互增長知識。同學們之間的交談應該注意一些問題:1、說話態度要誠懇謙虛,要語調平和,不可裝腔作勢。2、交談中力求語言文雅注意場合分寸。3、開玩笑,應注意,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不說。聽同學說話時態度要認真,不得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要插話或提問應選擇適當的時機,若同學說得欠妥和說錯了,應在不傷害同學自尊心的情況下,懇切、委婉地指出。吵架、罵人說難聽話是一種無教養的行為及無禮的表現。
■借物還物
同學們經常在一起,難免相互之間借用東西,但是須謹記有借有還,即使隨便用一下別人的物品,也應事先打招呼,徵得他人同意。
■幫助他人
樂於助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也是校園禮儀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當有同學需要幫助時,應分清是非,弄明情況,如果是對的,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虛作假,或者是違反校紀的事,就要有正確的是非觀,不可同流合污。自己需要幫助時不要強求別人,要學會換位思考多替他人考慮。盡量不給別人造成困難,甚至帶來麻煩。(北京禮儀學院院長校李檸)
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著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幹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說:「來,咱們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說著便把孩子抱下來,倆人彎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干。就是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讓人想起一句話:素質,是一種習慣。仔細想想,不是嗎?無論這位母親,還是將來的孩子文明素質如何,在這一細節中已有了答案。
文明禮儀的故事:
1.團結友愛--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總督。
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麼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柒』 以禮為話題的作文
何謂「孝」?曾子曾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有個典故,名字叫」王祥卧魚」,就是說的一個「孝」字。
山東南部有一臨沂城,城北有一河名曰孝母河。此河中心有一處三九寒天不結冰,而且冰水界線劃出了一個人形。據傳說這就是王祥卧魚處。相傳西晉時期,臨沂城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血氣方剛少年,姓王名祥。這年冬天,他媽媽生病了,十分想吃魚,可是時值數九寒冬,到處冰天雪地,哪裡有賣魚的啊 王祥十分著急,毫無辦法。一天他突然想起:天這么冷,魚肯定也怕冷,也想向暖處去,我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開河的冰凍,魚就向我這里游來,我也不就捉著魚了嗎 於是他就飛奔河邊,脫下衣服,扒在寒冷的冰上,冰被融化了,魚也捉著了,媽媽吃了魚,病也就好了。這就是著名的王祥卧魚的傳說。這位西晉少年的故事十分感人。王祥成為中國歷代孝子的典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就是完全為父母著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報父母。
當然最早倡導孝的人並非是孔子。在孔子以前,孝的觀念已經存在了。但是孔子則是系統闡發孝道的第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將孝納入國家安定,天下太平的角度加以考慮,認為一個人如果能遵守孝悌之道,也就不會犯上作亂了。並且認為孝是仁之本。一個人不能做到孝,就絕對不是一位仁人。孔子用這一思想教育學生,故而他的學生中也有以孝著稱的,如閔子騫就是其中一位。
閔子騫,山東人,相傳他幼時與父一同駕車,穿著後母剛做好的棉衣,仍然凍得哆嗦,父親認為他是有意不好好駕車,大怒,舉鞭就抽,結果棉衣被抽破了,露出了蘆花,而不是棉花。父親明白了,決心休掉這位虐待兒子的妻子。但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掉其繼母。他說如果休掉繼母,弟弟也會落到這樣下場。父親覺得有理,就答應了他的懇求。閔子騫在孔門弟子中是一位仁德高尚的人,是一位孔子孝道思想的具體實踐者。
孔子對其學生所講的孝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無違,即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錯了,也要好言相勸,勸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顏悅色的順從父母。其二是「敬而能養」。孔子認為只是在生活上贍養父母並不是孝。他說:像狗和馬人人都能喂養,對父母只贍養而不敬就像對待犬馬一樣了。所以敬才是孝的本質。其三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孔子的孝體現著仁,貫穿著禮,他要求人們對待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是,孔子的孝既有古典人道主義的因素,也有愚孝的成分,而這種愚孝的成分,經過後世儒家學者的發展,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群眾的工具。自晉代起,不少封建統治者還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像孔子孝的思想本身具有先進性和滯後性一樣,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有兩面性,一方面它為維系中華民族的家庭團結和睦,起到了其他理論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華民族父慈子孝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他強調子絕對孝敬父母,甚至要求子女守三年之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成為束縛子女的精神枷鎖,極不利於個性的伸展,以致為後儒發展為」吃人的禮教」。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孝的意義。
所謂「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甚至進一步擴大為對整個民族盡孝。因此我們說,現代意義上的孝,是愛心的表現,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至誠感謝,更是無怨無悔的回饋報恩。為自己所愛是小孝,為家族親人為中孝,為國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父母的孝順,應該從親人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擴充至整個社會和國家。
『捌』 文明禮儀的作文題目
文明禮儀無處不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矗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玖』 以禮為話題的作文,800字,加分的!
禮包括了修養和品德,是我國從古至今一直重視的。
古人有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禮的作用,是處事和諧為貴。古代先王治國之道,也以次為美好,大小事情都遵循禮而行之。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那就是只知道和諧可貴而一味追求和諧,卻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亦不可行啊。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意為:林放請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呀!在禮儀上,與其奢侈,寧可儉朴;在喪事上,與其樊如,寧可悲痛。」
但如果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認真地去觀察人們的舉動,我們會發現,一些行為非常不文明的行為經常出現,比如:隨地吐痰、從高空扔垃圾下來、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或吵架,但這些都不算什麼,最看不過的就是,在公交車上,一些青年與年幼的小孩,孕婦或年長的老人為座位而爭吵,看到這些,你是否會感到非常的悲憤,在公交車上,為小孩、孕婦和老人讓座,是一種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品德的行為,很顯然這些青年沒多大的修養,而且品德敗壞,但我覺得很奇怪,在公交車上的其它乘客為什麼就沒有一個能出來說一句公道的話呢?是不敢還是不想,不知道,不清楚也不明白。
中國的禮儀是世界聞名的,但現在為什麼會發展到這種地步,是因為現在人民的生活富裕的關系嗎?還是因為中國已經開始腐敗了?,還是……
我想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思考和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