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牛頓作文素材

牛頓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5:11

① 怎樣寫好作文

怎樣才能寫好作文:
練武功講究套路,招式分明才能出神入化;寫作文也須講究套路,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我把自己寫作的套路概括為六招,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一招:勤收集並積累精彩美妙的字、詞、句和篇章,充實自己的寫作倉庫。收集積累材料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取自報刊書籍。可直接在報刊書籍上圈點畫出對自己有益的材料,可剪報,可摘錄,也可寫讀後感,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就如蜜蜂釀蜜一樣,首先採集到一定量的花粉。二是取自於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雙慧眼觀察世界,你就會發現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小到身邊的人和事;大到國內外發生的大事都可以成為我們收集積累的內容。為了取得更好的寫作效果,還需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然後讓這些酸甜苦辣自然地流於筆端,成為真實感人的文章。
第二招:加強練筆。練筆,往往是從寫日記開始。如果把日記本當成知心朋友,當成傾訴對象,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地輕訴於日記本中,日積月累,日記本越積越厚,不知不覺間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日記的篇幅變長了,文字表達變巧妙了,對生活的觀察力和適應力也增強了。養兵千日——寫日記,用兵一時——寫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不斷醞釀——構思,尋找突破口——靈感,然後下筆成文。收集積累的材料如一大堆乾柴,須有靈感的火花才能點燃;收集積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須經蜜蜂的醞釀才能成蜜;收集積累的材料也如一袋米,須經巧婦加工才能成為香噴噴的米飯。因此,醞釀——構思的過程就是對材料的整理取捨融合的過程,構思成熟自然會產生靈感——久積胸中之情迫切需要渲泄,不吐不快的瞬間沖動。有心者抓住這一閃而過的瞬間,下筆成文。
第四招:虛心求教,不斷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寫好作文後,自己不滿意,卻看不出何處有瑕瑜,這就須另請高明——讓旁人為你指點迷津。聽了贊揚的話,權且當作對自己的鼓勵;聽了批評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經常這樣做,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然而,完全依賴別人修改自己的作文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學會修改作文才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第五招:滿懷信心地寫作文。許多學生反映:看了報刊書籍上的文章,認為它們高不可攀,就對作文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也寫不好作文了。我認為,這種思想是由於自卑心理和功利心理造成的。他們不知道發表一篇文章花了作者多少心血,花了編輯多少心血。假如自己寫作文花了那麼多心血,再經編輯潤色一番,也一定能達到發表的水平。另外,寫作文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做到文通句順,結構嚴謹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們不必拿那些發表的文章來衡量自己作文的好差,也不必因此影響自己的作文情緒。
第六招:整理收藏自己的日記、周記和作文。日記、周記和作文都是自己心血的結晶。若能把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日記、周記和作文分類裝訂成幾本「書」,這幾本「書」就是一部個人的奮斗史,就是一大筆人生財富,經常翻翻自己的習作,不斷吸取自己寫作的經驗教訓,寫出來的習作才能勝人一籌。

② 青出於藍勝於藍的作文素材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語出荀子的《勸學》,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後起之秀,而用藍草比喻他們的導師和前輩.我理解這句話的真意是鼓勵青年人在事業上超過前人.
人類從茹毛飲血的愚昧時代,發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時期,每一個世紀、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們大都在青壯年時期功成業就.他們年輕,稚氣未脫,閱歷淺,卻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超過先哲,在歷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戲劇,名垂青史,萬古流芳.而他們的學生也像他們一樣,又超過他們,推動人類的進步.就這樣後浪推前浪,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
廣義相對論的發明者愛因斯坦,早在求學時代,就攻讀了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經典力學的精華.他非常敬重牛頓,但從不迷信前人.他敢於懷疑,敢於探索,終於指出了牛頓力學的錯誤.不錯,正如某些歷史學家所說:「愛因斯坦是喝牛頓奶長大的.」他出於藍;他敢於向牛頓挑戰,為人類的進步,打倒作為偶像的牛頓,他勝於藍.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科學家,早年求學於著名畫家佛羅基奧.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從畫蛋開始,穩步攀登繪畫藝術高峰.他虛心向老師學習,但也注意摒棄老師錯誤的繪畫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時間,就超過了名揚四海的業師佛羅基奧.一次,佛羅基奧被邀請為一個教堂畫壁畫,他畫完了基督和兩個天使,讓達·芬奇畫第三個天使.達·芬奇從容不迫地拿起畫筆,只用了半天時間,一個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飄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羅基奧大為驚訝,自嘆弗如.從此,這位威震畫壇的一代宗師再也沒有拿起畫筆,轉而研究雕塑了.可見,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過前人的.無數偉人的生平證明了這一點.
有後來居上的雄心壯志,還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工作,虛心向師長學習,用人類全部的精神財富武裝自己.青之所以青於藍,因其取之於藍;青之所以取得勝利,贏得「勝於藍」的美名,離不開藍的栽培和哺育.
我國25歲的女博士黃斌,在英國留學期間,以其對事業兢兢業業、不惜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受到了英國著名科學家、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情誼的森德蘭教授的重視.森德蘭教授已年逾花甲,身體不好,但他慧眼識才,非常珍惜黃斌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動提出親自指導黃斌,使她早日獲得博士學位.黃斌在老師的幫助下,埋頭書堆,晝夜苦讀,在學業上突飛猛進.森德蘭教授將自己的全部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黃斌.為了黃斌早日成就學業,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棄了休假和出國講學的機會.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黃斌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寫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然而,她研究的結果,恰恰與導師的理論背道而馳,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學界15年的森德蘭構造.森德蘭教授非常高興黃斌超過自己,到處宣講她的理論,並且打破了民族偏見,沖破了重重阻撓,幫助黃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國.黃斌回國以後,在科學院為她舉行的歡迎會上,第一句話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歸功於我敬愛的老師.」
我贊美青於藍草的靛青,我更贊美將自己的一切傳給靛青的藍草.我相信,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土地上,一定會涌現出千千萬萬個像黃斌一樣銳意進取的後生和像森德蘭教授那樣高尚無私的前輩.經過新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國「四化」的千秋大業,必將成為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篇章.

③ 關於嫁接牛頓蘋果樹作文的素材+議論文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

④ 作文提綱 要求 1.觀點:……。 2.分析現象:……。 揭示本質:……。 3.探究原因,指陳

從這則材料出發,我們可以抓住「牛頓」和「蘋果樹」,探討牛頓是如何抓住靈感,獲得成功的。這不是牛頓運氣好,而是他一直在思索相關物理學問題,同時自己有深厚的學識基礎,才能從蘋果落地出發,發現萬有有力。其實,蘋果落地這個故事本身就是牛頓編的,他想藉此引起人們對萬有引力的關注,不然誰會對這么冷門的物理問題感興趣呢?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材料作文的話,作文開頭一定要點到給的材料嗎?
我建議,材料作文開頭不要聯系材料,而應通過有文採的語言亮明自己的觀點,或者圍繞主旨舉些略例,這樣能給閱卷老師留下特別的印象。
至於材料,放在第二或第三段來聯系,比較合適。結尾處也要注意呼應開頭、題目、主旨,可以再聯系下材料哦。

移樹·移土·移人(67分)
南京大學在校慶前移植了一枝來自牛頓故鄉林肯郡的蘋果樹枝,為了一個美麗的理由:「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將有可能砸中南大學生」。
同樣的,在天大、在汕大,一株株「引進牛頓」的蘋果樹在中國校園的各個角落裡生根發芽。移樹者的願景自然是美好而富有詩意的,可是移樹了之後呢?如果移了樹卻不能繼而移土移人,這株來自異鄉的蘋果樹會不會也像那個我們早已聽厭了的「逾淮為枳」的故事那樣,最終沒於平庸呢。
移來一株蘋果樹,請也同樣將那片養育它的土壤一並移來吧!我想,在那至今還保持著遠離塵囂的林肯郡的土壤里,最多的怕是那份沉積了千百年的澄靜吧。莫非如此,你又如何能想見昔日的牛頓能在一片喧囂中感悟那隻蘋果背後的真理呢。只是現如今,中國的大學都爭先恐後地從象牙塔走上了十字街頭。當一個個國家教授化身屏幕上的學術明星;當人們已習慣性地稱呼教授「某某主任」而非其學術稱謂之時,我總覺得這過分的喧鬧背後本非一種學術的繁榮,卻是一種更深的文化沒落。那株被人圍觀、被鎂光燈包圍的蘋果樹下又如何能誕生需要耐心、澄靜的心靈方能品出的真理呢?
珍貴的東西總是慢慢成長,如今看來,需要慢慢成長的恐怕不只是那株蘋果樹。
「在未有天才之前,我們需要培育滋養天才的土壤。」魯迅先生的話似乎是永不過時的,可是這片澄靜的精神土壤又該怎樣慢慢地成長呢?我想,不如「順天致性」,給它以空間,對大學少些關注。就如同此番備受關注、隆重移樹的南大校慶,本身就是一個現實中的反例。一直很欣賞葛劍雄教授在《邂逅霍金》里所描繪的劍橋大學校園中那片寧靜、少有人關注的學術氛圍。那才是真正的大學啊!我想也只有這樣,寧靜的土壤才可以生長,陳寅恪筆下的「獨立之思想與自由之精神」才可能真正實現,移土才能真正移人!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引進蘋果樹本身也意味著大學對新生與變革的期冀。只是蘋果樹的移植可以很快,而移土乃至移人則需要我們用平和與耐心去等待。這回,可別再急躁了。
或許,在一個寧靜的午後,在南大一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蘋果樹下,一顆熟透了蘋果正悄然落地!
養好蘋果樹(65分)
國內幾所大學相繼帶回「牛頓蘋果樹」,可說為大學校園增添一抹亮色。當然,這勢必會引來對其作秀行為的質疑與批評。我倒覺得,這不算是個壞事。
對南大來說,這種行為有一定正面意義。當校慶漸漸轉變為比拼富翁數量與領導職位的時候,繁忙的校慶辦能在尋找「傑出校友」的工作中想到林肯郡那根樹枝,也還算「良心未泯」。天大、汕大及南大移植蘋果樹,說明校領導腦子里還有「科研」這根筋——前提是領導們不全為出風頭曝知名度。
然而,蘋果砸出腦漿容易,砸出靈感可是難上加難。對中國的大學來說,培養出優秀科研人才,還有許多要做。我們不能只想要做蘋果樹,應該努力像培養牛頓偉大頭腦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看齊。
若是大學領導們有心,首先應當培養學生對科研的熱情與正確態度。在當下中國的大學中,學生們確有認真學習的,但有多少熱愛科學用於探索的呢?做題是為高GPA,學習乃為保研、出國,這般大環境怎能孕育出傑出人才?校長們應當努力營造正面、積極的學術氛圍,引導學生好好學科學,為真正有興趣有理想的學生創造學習條件——並非指多好的圖書館和寢室,而是要讓他們能遵從內心願望和理想,而不是被洶涌的大軍脅迫著沖走,失去寶貴的時光和夢想。對於教授和學生,領導們應當允許他們靜下心來做研究、搞學術,不要用論文數來逼迫他們——論文發的多就能趕上麻省理工了么?即使校長自己不懂科研,也應當創造條件——省下蓋樓的錢搞學術活動,或許就能啟發一個聰明的頭腦。
當然,要讓蘋果樹真正長好,全社會都應來做土壤。社會中應當有鼓勵、支持孩子學習科學的氣氛。在人人想賺錢之時,有多少家長能看著聰明的孩子走進深似海的實驗室?當整個社會都崇尚地位與財富,而對知識分子投以冷淡的態度,優秀的人才也就自然而然地——情願或是不情願——踏上攫取名望與金錢的征途。誠然,科研人員需要靜下心來搞學術,但這決不意味世人當對其冷眼相待。
有牛頓爵士的蘋果樹不算壞事。但如果我們無法擁有十七世紀劍橋小城的環境,只怕蘋果樹都恥於生長在中國。
共同努力,不要讓蘋果樹蒙羞!

蘋果何能(63分)
天津大學、汕頭大學、南京大學紛紛移植牛頓故鄉林肯郡的蘋果樹枝。南京大學校慶辦說,屆時,「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將有可能砸中南大學生」。
如此看來,林肯郡的蘋果樹竟是沾了牛頓的光,一腳邁進了寶物的行列。然而,蘋果何能?
在牛頓出生前,林肯郡的蘋果就曾砸中過許多人,但他們誰也沒有想出萬有引力定律。在有了牛頓之後,誰又能說浩瀚世界裡其餘有待於被發現的規律就一定同蘋果樹有關,並且還非得是林肯郡的這一棵?談及此,不由聯想到釋迦牟尼靜坐於一棵畢缽羅樹下苦思、覺悟,最終創立佛教的故事。故事中的那棵樹現已改名叫菩提,同林肯郡的那棵蘋果樹一樣,成為別有象徵的珍寶,連一片飄下的樹葉都價值連城。然而,保存這樹葉又有什麼價值呢?須知只要心中有菩提,則草木山川皆是佛,若心中原就沒有如釋迦牟尼那般苦思以求覺悟的念頭,即便坐擁菩提樹,也不過一場徒勞!同樣地,倘若中國的大學只追求引進移植「根正苗紅」的林肯郡蘋果枝條,而不致力於培養學生求真求知的思考鑽研精神,那麼,或許有一天,移植的蘋果枝條真的會長成參天大樹果實累累,但我們科學園地仍將只會是一片荒蕪蕭索!
蘋果何能。我們又該怎樣在移植蘋果的同時,一並移植它的精神。更直白地說,我們應當怎樣來銘記偉人,並學習他們的精神。
我不能說移植蘋果樹完全是錯誤的,畢竟讓富有內涵的蘋果枝條成為校園一景,從某些層面上也是一種外在的宣傳,就像巴金曾提議建文革博物館,因為無論怎樣高貴或卑劣的精神都還要寄託在具體物質上才能真正長存在世間並引起人們共鳴。但是,我們是否在這些外在表象上已做了太多功夫,在進行移植時總忘記培植其最核心的內在精神?國內不乏模仿外國城鎮建造的地方,但種種不文明現象在這些地方仍屢見不鮮,那是因為我們只移植了建築,沒有「移植」來當地更優秀的文明。
如果我們的移植總是只有一半,並且是偏表象的那一半,那麼,移植來多少有寓意的東西又能有多少意義。
蘋果何能,與其千里迢迢去尋枝,不如好好研討如何培養出善於探索思考的學生吧。

需要的不止是樹枝(63分)
牛頓的蘋果樹在中國的大學校園里愈發紅火。樹上的枝條已連續落戶天津大學、汕頭大學和南京大學。希望「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將可能砸中南大學生」。同南大一樣,其它高校無非也是出於這一願望。
的確,這反映了我們對科技越來越高的重視,和高等教育發展下科學成就的迫切之情。雖說是形式主義,但無疑是一個好的開端。這樣的舉動,可以理解,也值得肯定,因為它有利於促進學術氛圍。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的,這畢竟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如果真正想讓學生的科學素養上升到新的高度,使我國的科學成就有重大突破,我們需要的就不止是蘋果樹的樹枝,而是科學精神這樣的「樹根」。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科學精神相較於西方人就比較缺乏。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儒家思想卻鄙夷科學技術。中國人辛勤勞作,在實踐中也曾總結出不少技巧,但缺少科學精神之根,陌上柔桑難以成長為參天巨木。就如對待蘋果樹的態度,中國人不斷被蘋果砸中,最終通過每年樹木的反復表現總結曰:「瓜熟蒂落」。而西方的牛頓卻質疑為何蘋果是往下掉的。可見,科學研究中的理性、嚴謹、探究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精神的尊重才是科學發展的樹根。根深才能葉茂。而那些樹枝,只不過是最表象的技巧,可以移植,可以模仿,但必須生根才能長久。
不可否認,如今中國人對待科技的態度及成就相對於前代,是進步的,所以才會有錢學森科學報國的熱情,才會有政府科教興國的戰略。但我們也必須正視的,是我們科學精神依然有所缺失。國家建設的年代裡,我們高喊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不用怕」;而當今大學教授則以四處發表論文、舉行講座為主要職責。表面上,似乎是我們的科學知識與素養在提高,但若深究下去,我們便會察覺到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是科學研究的大忌。
所以說,要培育出真正適合科學精神生根的土壤,不僅需要更多的尊重,還不妨讓我們對科技帶動生產力的迫切心情緩一緩,是學者真正能沉潛下去。我們不時追問國人何時能得諾貝爾獎,殊不知,只有當我們把諾獎也當作虛名,放下燥郁、糾結的心境,心無旁騖地追求科學精神的時候,我們才自然具備那樣的能力。唯有擯棄樹枝表面的繁華,讓科學精神植根心中,才能使掉落的蘋果變化為科學的靈光。
我們需要的不止是樹枝。

成功,從教育本身開始(62分)
牛頓因被蘋果砸中而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人盡皆知的故事使得牛頓的故鄉林肯郡的蘋果樹竟也成了各大學追逐的焦點。天津大學校長將這棵蘋果樹的枝條帶回校園;李嘉誠將枝條贈予汕頭大學;南京大學移植蘋果樹枝,希望「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將有可能砸中南大學生。」
面對各大學費盡周折地種植「蘋果樹枝」,我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效。在校園的一角有一個與名人有關的歷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添一份校園的文化氣息。但是若是想簡單地憑借這一根小小的枝條,就達到「桃李滿天下」的目標,未免有一些簡陋了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培養真正的人才,還得從踏實的教育方式開始。而所有偉人的成才,都離不開教育和其本身的努力。牛頓被蘋果「砸」出的靈感,也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而是基於其對於生活細節的思考和刻苦的鑽研。曾幾何時,一定有一個人如牛頓那樣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中,但其沒有成為「牛頓」,原因就是其自身努力與准備不夠充分,學識不夠廣博。所以學識對一個人的成才極為重要,而學識的一個重要來源便是教育。
然而近年來國內許多學校並沒有把握住「教育育人」的大方向,而是紛紛希望藉助其他「旁門左道」來達到使人成才的目的,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理應營造一個健全完善的學習氛圍,當然,單單憑幾棵蘋果樹是不夠的。師生之間應構建平等、自由的學術交流的關系。就如海森堡和波爾那樣,一個身為著名的物理專家,而一個則是默默無聞的大學生,但兩人卻能一起平等自由地鑽研科學問題。最終,也正是這種良性的學術環境造就了波爾。另外,單純的學術教育業應該施於每一個學生,不應過多地將名利、學分涉入學術研究中。只有這樣,才能汲取到最純正的知識,造就出真正的人才。
蘋果無時無刻地不在落下,但它只落入有教育的人手中。
培育人才,只有從最初始、最踏實的教育入手,誨人不倦地育人,才能造就出真正的成功。

對移植蘋果樹枝的思考(62分)
不久前,南京大學決定在校慶前夕移植牛頓故鄉林肯郡的蘋果樹枝,據校慶辦說,屆時,「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將有可能砸中南大學生。」
況且,這種舉動也不是南大獨創,天津大學與汕頭大學也曾紛紛移植「牛頓蘋果樹」的枝條回學園中。一時間,彷彿「移植牛頓蘋果樹」的行為,竟已成風。
乍看之下,這看似熱鬧的行為並不算什麼,其中不過飽含各所大學校園對它學子的期望,希冀著有朝一日自己學校也能畢業出個震驚世界的「牛頓」來,何樂而不為呢?可深思過後,我們可以窺見的,不僅有這一點點殷切的期盼,更引人揣摩的是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國人的思想。
我們寧願迢迢千里,萬苦千辛帶回遠方一處蘋果枝,也不願哪怕作一點點微小的實際行動,去改善校園的條件,為人才培養塑造更好的土壤與環境。
我想牛頓之所以成為牛頓,不是因為那個砸中他頭的蘋果,而是他腦中的思想,他對科學研究事業無限廣闊的熱情,以至於在生活的每時每刻中,他都能將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而那顆蘋果,不過是一個靈感的開關,一劑催化劑,卻怎麼也不可能成為那至關重要的原因。
回望那些紛紛視「牛頓蘋果樹」為寶物的大學校園,他們是否可曾懂得,如今國人未有牛頓的原因,歸根究底不是靈感的缺失,而是思想的不足?沒有靈魂般不可缺失的思想、思維方式,即使砸千個、萬個蘋果下來,也是無用的。
一言蔽之,如今求得這蘋果枝,仍為時過早。當務之急,是在教育培養上花更多心血;在設備條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在培養出「牛頓」的土壤上花更多精力;掃盪開這片停留在淺顯表層的「移植牛頓蘋果樹」的風氣;拋開膚淺虛榮的價值觀,為大學校園中的莘莘學子營造一個沒有急進功利、寧靜超然物外的環境。
要想真正的一個「牛頓」的誕生,那就不要去期待一個牛頓。

蘋果枝背後的科學精神(62分)
南京大學校慶移植來牛頓故鄉的蘋果樹樹枝,說屆時砸中牛頓的蘋果也可能砸中南大學生。而此前,天津、汕頭大學也都曾接受過牛頓的蘋果枝。
中國各大高校對於蘋果枝的鍾愛也許從某一個層面上反映出了對於科學探究的重視,也可以看作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這本身並不是壞事,然而,蘋果枝只是一種形式,一種表象,那麼其背後蘊藏的精神又是什麼?學生們能從這蘋果枝中悟出一些什麼,收獲一些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禁要問,牛頓的成功難道僅僅因為一個蘋果嗎?
答案顯然不是。牛頓因蘋果的掉落而產生疑惑,隨即思考觀察,潛心研究,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科學是需要探究、創新的,是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與毅力的,蘋果的砸落不過是一個靈感來源,一個走進科學的契機,這之後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耐得住寂寞,承受的了挫敗。高校移植來蘋果枝時,是否也把這蘋果枝中所蘊含的科學真諦一同移植了來呢?或者,是否能夠把這種科學探究的精神傳遞給莘莘學子,讓它開花結果呢?我想,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真正做學問,是需要靜的下心,是需要抓住其本質與靈魂,從而沉澱,厚積而薄發。而現在的一些所謂專家學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們往往過多專注於表象而忽略了其實質,這是淺見,是永遠都不會走得長遠的。這也難怪整個社會都浮浮躁躁,過於急功近利,只做表面文章,絲毫沒了做學問的氛圍。發表論文數的多少似乎決定了一切,悲哉!
最近聽說國內創辦了一項菠蘿科學獎,與搞笑諾貝爾獎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獎頒發給了幾個理工男,他們悉心觀察研究了江豚妊娠期長達300天,做了幾百頁的觀察報告,這看似有些無厘頭,卻彷彿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躲在岸邊觀察300天,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我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應當正是這樣一種靜心,一種對於科學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修行,我想也是牛頓蘋果枝所要向我們傳遞的精神。
其實蘋果枝只是一種表象,不必在這上面做太多文章,也不必投太多目光於此上,我們要有一顆看透現象的心,真正領悟其背後的真諦。
不知院方是否參透,萬萬不要辜負了蘋果枝的一片苦心才好。

⑤ 收集作文素材(有關無意間的發現的文章)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和牛頓的綜合

--------------------------------------------------------------------------------

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巨著總結了力學的研究成果,標志了經典力學體系初步建立。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是天文學、數學和力學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牛頓創造性研究的結晶。在這一節中我們主要想追溯牛頓作出人類史上如此豐功偉績的淵源和他的創造過程。

牛頓所處的時代背景已如前述,他的生平也已有許多專著作了介紹,在此毋庸贅述。

蘋果的故事

蘋果落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根據牛頓的信件,可以證明在他年輕的時候(1665—1666年)因瘟疫在鄉下居住時,確曾研究過數學和天文學,並思考過引力問題,他寫道:

「在1665年的開始,我發現計算逼近級數的方法,以及把任何冪次的二項式歸結為這樣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5月間,我發現了計算切線的方法,……11月間發現了微分計演算法;第二年的1月發現了顏色的理論,5月開始研究積分計演算法。這一年裡我還開始想到重力是伸向月球的軌道的,同時在發現了如何來估計一個在天球內運動著的天體對天體表面的壓力以後,我還從開普勒關於行星的周期是和行星軌道的中心距離的3/2次方成正比的定律,推出了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的力必定要和它們與它們繞之而運行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例。而後把使月球保持在它軌道上所需要的力和地球表面上的重力作了比較,並發現它們近似相等。所有這些發現都是在1665年和1666年的鼠疫年代裡作出來的。」

這封信寫於1714年,二百多年來,人們都是根據這封信以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來說明牛頓的創造經過的。這封信雖然沒有提到蘋果的故事,但是說明至少在《原理》發表22年以前,牛頓就已經開始了引力問題的思考。

人們要問:既然在1665—1666年牛頓就已經推算出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為什麼遲了二十多年才發表?過去流傳了種種解釋。

有人說,牛頓當時推算的結果由於地球半徑的數據不夠准確誤差過大,出於謹慎等待了20年。

有人說,牛頓的推算只是證明了圓形軌道的運動,而行星的軌跡是橢圓,他當時無法計算,只有等到他本人發明了微積分之後,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也有人說,牛頓觀察蘋果落地的故事也許確有其事,因為牛頓晚年至少向四個人講到這件事,而他當時也確在思考引力問題。他肯定想到要把重力延伸至月球。

還有人說,牛頓1714年的那封信有意歪曲歷史,是故意編造的,同樣,蘋果落地的故事,也是出自牛頓本人和他的親屬的編造,他們大概是出自辯護優先權的需要。

長期以來,(牛頓的《原理》已經發表整整三百年了),有關牛頓的著作甚少。牛頓的手稿一直被擱置一邊,既未得到研究,也未公開發表,直到近幾十年,對牛頓的研究才活躍起來,牛頓的書信和手稿陸續整理出版,研究牛頓的書刊不斷問世,出現了好幾位以研究牛頓聞名於世的科學史專家以及他們的學派。他們對過去的一些誤傳進行了考證,對《原理》一書的背景作了系統的研究,對牛頓的生平和創造經過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可以更全面地、更正確地也更深刻地闡述牛頓的工作了,這里僅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經過作些介紹,讀者也許會發現,這一經過要比蘋果落地的故事更富有戲劇性。

牛頓的早期研究

牛頓在大學學習期間,接觸到亞里士多德的局部運動理論,後來,又讀到伽利略和笛卡兒的著作,受他們的影響,開始了動力學的研究。開普勒和布里阿德(I. Bullias, 1605—1694)的天文學工作啟示了他對天文學的興趣,使他產生了證明布里阿德的引力平方反比關系的想法,布里阿德曾在1645年提出一個著名假設,從太陽發出的力,應與距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例;而開普勒則猜想太陽與行星之間靠磁力作用。1664年上半年,牛頓擺脫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轉而接受伽利略重視實驗和數學的觀念。笛卡兒關於尋求「自然的第一原因」的思想,也大大激勵了牛頓。慣性定律、碰撞規律和動量守恆、以及圓周運動的解析,就是直接從笛卡兒的著作中學習到的成果。

在牛頓的手稿中,令人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在1665—1666年寫在筆記本上未發表的論文。在這些手稿中,提到了幾乎全部力學的基礎概念和定律,對速度給出了定義,對力的概念作了明確的說明,實際上已形成了後來正式發表的理論框架。他還用獨特的方式推導了離心力公式。

離心力公式是推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必由之路。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到 1673年才發表離心力公式。牛頓在1665年就用上這個公式,肯定是他自己獨立作出的成果。然而問題在於,他這時是從什麼角度來認識離心力的呢?

下面讓我們根據他未發表的手稿來追溯他推導離心力公式的思路吧

1.牛頓在分析圓周運動和推求離心力時,考慮有一小球在空心的球面上運動,如圖1-4。這個物體必受一指向中心n的力作用。他先考慮半個圓周,物體受力可以用一內接正方形的兩條邊來求,牛頓用下式表示:

推廣一步,得

再推廣到任意的規則多邊形,得

於是他寫道:「如果物體被無限多邊的外接等邊多邊形的邊(也即圓本身)反彈,所有反彈的力之比等於所有各邊對半徑之比。」

用現代述語就是:離(向)心力對時間的積分與動量之比等於2π。結果是正確的,但是含意模糊,沒有直接求得離心力。這就是牛頓初次推導離心力的嘗試。

2.接著,牛頓又通過圓周運動和單擺運動比較「離心力」和重力。

他用圖1-5表示圓周運動和單擺運動。c沿圓周Cgef運動,b沿擺長ab=ad的圓弧擺動,d為圓cgef的中心,牛頓寫出下列關系:

「ad∶dc=重力∶中心d施於c的力。」

3.在1665年另一份手稿上,牛頓寫下了如下關系:

「一個物體在等於某一圓周運動的離心力作用下沿直線運動,該圓周半徑為R,則當圓周運動走過距離為R時,物體沿直線走過的距離為

這個關系正是離心力公式的特殊形式,請看:

與牛頓給出的結果一致,不過當時牛頓並沒有給出導致上述關系的證明。

4.在1669年的手稿中,終於找到了牛頓推導離心力公式的方法,他採用圖1-6並說明如下:

「當沿圓周AD,從物體A的中心朝向D的力具有如下大小:在相當於AD這段時間內,物體離開圓周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相當於沿切線不受力自由行走的距離。

「假定這個力以重力方式沿直線作用,它就會使物體走過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為了求得在轉一周ADEA的期間走過的距離,我們來找一線段,這個線段與BD之比正好等於周長ADEA的平方與AD的平方之比。」

牛頓在手稿中給出答案,這個距離「等於19.7392半徑。」

正好等於19.7392R,可見牛頓推證的關系就是d=27π2R。

以上的資料說明了什麼呢?

(1)證實牛頓在1665年已經掌握離心力公式,因此他從圓周運動推出平方反比關系是完全可能的;

(2)但是他推導離心力的思路非常獨特,他根據的是笛卡兒的碰撞理論和伽利略的時間平方關系,加上他自己高明的數學才能,得到的是物理意義含混不清的數學關系,可見,他當時沒有明確圓周運動的力學特徵;

(3)牛頓當時還沒有認識到引力的普遍性。

牛頓再次研究天體問題

1679年,這時牛頓已經將力學問題擱置了十幾年,在這期間,他創立了微積分,這一數學工具使他有可能更深入地探討力學問題。

這年年底,牛頓意外地收到了胡克的一封來信,詢問地球表面上落體的路徑,牛頓在回信中錯誤地把這個軌跡看成是終止於地心的螺旋線。經胡克指出,牛頓承認了錯誤。但在回答胡克第二封信時又出了錯,他推證了一種軌道,是在重力等於常數的情況下作出的。胡克於是再次復信,指出錯誤,說他自己認為重力是按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變化的。這些信成了後來胡克爭辯發現權的依據。牛頓則認為自己早已從開普勒第三定律推出了平方反比關系,認為胡克在信中提出的見解缺乏堅實的基礎,所以一直拒絕承認胡克的功績。

其實,胡克的提示對牛頓是重要的,胡克第一個正確地論述了圓周運動,建立了完整的概念。他把圓周運動看成是不平衡狀態,認為有某種力持續地作用於作圓周運動的物體,破壞它的直線運動,使之保持閉合路徑。1679—1680年間的通信對牛頓有深刻教益,以後他就採用惠更斯的「向心力」一詞,並在1680年證明橢圓軌道中的物體必受一指向焦點的力,這個力與距焦點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工作後來成了《原理》一書的奠基石之一。

橢圓軌道的平方反比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還不是一回事。到這個時候,牛頓仍沒有認識到萬有引力。有一事例可資證明:1680年11月有一顆大彗星拂曉前出現在東方天空,朝太陽方向運動,直至消失;兩個星期後,又有一顆大彗星在日落後出現在西方天空,遠離太陽而去。英國皇家天文學家佛蘭斯特(J.Flamsteed)堅持說,這兩顆彗星其實是同一顆,在太陽近旁方向大約改變了180°。不過他是用一種幻想式的物理學來處理這個問題,把太陽和彗星之間的作用看成是磁極之間的磁力,說先是太陽吸引彗星的一極,而後又排斥另一極。牛頓對那些彗星也觀察得非常細致,親自作了觀測記錄。有趣的是,他竟主張這是兩顆不同的彗星。於是在牛頓和佛蘭斯特之間進行了多次通信,這些信件說明牛頓還沒有樹立萬有引力的觀念,因此沒有把自己的理論應用到彗星上去。他那時也和其他物理學家一樣,把平方反比定律看成是只有太陽系才遵守,而彗星不屬於太陽系,也就不受這一定律的管轄。

《原理》的三步曲

由於惠更斯在1673年提出了離心力公式,不止一個人先後從開普勒第三定律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其中有哈雷(Edmond Hal-ley)和雷恩(Christopher Wren)。在一次聚會中,哈雷、雷恩和胡克談論到在平方反比的力場中物體的軌跡形狀。當時胡克曾聲稱,可以用平方反比關系證明一切天體的運動規律,雷恩懷疑胡克的說法,提出如果有誰能在2個月給出證明,他願出40先令作為獎勵。胡克堅持說他確能證明,只是不願先公布,為的是想看看有誰能解決,到那時再與之較量。

於是哈雷就在1684年8月專程去劍橋訪問了牛頓,向牛頓征詢關於平方反比定律的軌跡問題,對此牛頓立刻回答說:軌跡應是橢圓。哈雷問他:您怎樣知道的?牛頓答:我作過計算。哈雷希望看到計算內容,牛頓怕再象上次那樣出錯,就故意假裝找不到。不過,他還是按哈雷的要求重新作了計算,並將證明寄給了哈雷。於是,哈雷不久就收到了牛頓的一篇9頁長的論文。這篇論文沒有題目,人們通常稱之為《論運動》(De motu)。這就是《原理》一書的前身,也可以說是它的第一階段。牛頓在這篇論文中討論了在中心吸引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軌跡的理論,由此導出了開普勒的三個定律。但是還有兩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一個是對慣性定律的認識,牛頓在《論運動》一文中,仍然停留在固有力(inherent force)和強迫力(imPressed force)這樣兩個基本概念上。物體內部的「固有力」,使物體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作勻速直線運動,而外加的強迫力則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他甚至還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把這兩個力合成一個力,並認為整個動力學就建立在這兩個力的相互作用上。這說明牛頓的理論中還包括有錯誤的概念。一個「力」以mv量度,一個力以ma量度,它們怎樣能合成為一個力?這是與慣性定律背道而馳的。

第二個問題是吸引的本質,在《論運動》一文中,牛頓仍稱吸力為重力,沒有認識到吸力的普遍性,更找不到萬有引力的名稱。

然而牛頓並沒有就此止步。在他交出《論運動》一文之際,更深入的思考使他著手寫第二篇論文,這一篇比前一篇文章長10倍,由兩部分組成,取名為《論物體的運動》(De motucorporum),他用了八九個月寫成,並作為講義交給劍橋大學圖書館,這是《原理》的第二階段。牛頓在這篇論文中解決了慣性問題,他承認圓周運動是一勻加速運動,與勻加速直線運動是對應的;有了慣性定律,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另一個主要進展是對引力的認識。在《論物體的運動》中,他證明了均勻球體吸引球外每個物體,吸引力都與球的質量直接成正比,與從球心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提出可以把均勻球體看成是質量集中在球心;吸引力是相互的;並且通過三體問題的運算,證明開普勒定律的正確性。他把重力擴展到行星運動,明確了引力的普遍性。

《論物體的運動》第二部分,後來以附錄的形式收集在《原理》一書中,題名《論世界體系》,在裡面突出地闡述了萬有引力的思想,他用一張圖(如圖1-7)說明了行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為什麼保持軌道運行,並比較了拋體運動和星球運動,他寫道:

「由於向心力行星會保持於某一軌道,如果我們考慮拋體運動,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一塊石頭投出,由於自身重量的壓力,被迫離開直線路徑,如果單有初始投擲,理應按直線運動,而這時卻在空氣中描出了曲線,最終落在地面;投擲的速度越大,它在落地前走得越遠。於是我們可以假設當速度增到如此之大,在落地前描出一條1、2、5、10、100、1000英里長的弧線,直到最後超出了地球的限度,進入空間永不觸及地球。」

這一思想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提得更為明確,牛頓終於領悟了萬有引力的真諦,把地面上的力學和天上的力學統一在一起,形成了以三大運動定律為基礎的力學體系。

牛頓在研究萬有引力的同時,還對自然界其他的力感興趣。他把當時已知的三種力——重力、磁力和電力放在一起考慮,認為都是在可感覺的距離內作用的力,他稱之為長程力(long-rangeforce)。他企圖找到另外兩種力的規律,但都未能如願。磁力實驗的結果不夠精確。他在《原理》的第三篇中寫道:

「重力與磁力的性質不同。……磁力不與所吸引的物質的量成比例。……就其與距離的關系,並不是隨距離的平方而是隨其三次方減小。這是我用粗略的試驗所測的結果。」

至於電力,他也做過實驗,但帶電的紙片運動太不規則,很難顯示電力的性質。

在長程力之外,他認為還有另一種力,叫短程力(short-rangeforce)。他在做光學實驗時,就想找到光和物質之間的作用力(短程力)的規律,沒有實現。他甚至認為還有一些其他的短程力,相當於諸如聚合、發酵等現象。

牛頓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一封給胡克的信中寫道:「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他這里指的是胡克和笛卡兒,當然不言而喻也包括了他多次提到的伽利略、開普勒和哥白尼。其實他完成的綜合工作是基於從中世紀以來世世代代從事科學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我們可以列一個表來說明牛頓和前人的關系:

牛頓善於繼承前人的成果,這是和他的奮發好學、勤於思考分不開的。有人問牛頓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說:「靠不停的思考(By thinking on it continually)。」他思考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據回憶,當年他住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大門口附近。在哈雷訪問過他之後的數月里,他這個怪人引起很多人的驚異。例如:他想去大廳吃飯,卻轉錯了彎,走到大街上,忘了為什麼要出來,於是又返回居室;在大廳里蓬頭散發,衣著不整,坐在那裡走神,菜飯放在桌前,也不知道吃。學院同事往往在校園散步時看到砂礫地面上有奇怪圖形,誰也不懂,繞道而行。牛頓在全身心地思考天體問題。

也許有人認為牛頓是幸運的,他所處的時代,「滿地」都有珍寶可拾,到處都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和我們現在不一樣。但是,我們要學的是他的精神,切不可以把他當聖人,以為他是單憑靈感和天才做出豐功偉績來的。他追求真理的征途還未完結,也永遠不會完結。請讀他的遺言.

「我不知道世人對我是怎樣看法,但是在我看來,我不過象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為時而發現一塊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麗的貝殼而感到高興;但那浩瀚的真理之海洋,卻還在我的面前末曾發現呢?」

⑥ 以一段材料寫作文

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偉人 牛頓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之一。但他卻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自己的科學成就是 小孩子剪刀的「光滑美麗的石子兒」。
有很多人認為這些話不過是牛頓自謙之辭,其實,恰恰是因為牛頓學習了很多前人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才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做出奠基性的貢獻,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牛頓用他的成功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可能成為巨人。
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生活和工作,我們可以省卻更多的時間,可以更快地接近成功,取得事業上的巨大進步。我們的先人創造了燦若群星的奇跡,留下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囊括了諸多美好的德行,對我們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牛頓本來也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小孩子,但是由於他善於「站在巨人的肩上」,善於借前人之「勢」,因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創造了不凡的業績。
學習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是我們成功必備的素質之一。學習就是要理會和掌握前人創造的經驗和知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謂「前事」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和內容。如果把「前事」的創造者譽為「巨人」的話,那我們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當然,「前事」不僅僅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是成敗各有得失,本來就在一線之間。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古人為人處世的正確的道理,還要認真領會他們的經驗教訓。可能我們在諸多方面不夠理想,但是每一方面都有出類拔萃之人,即是所謂的巨人。踏著他們走過的道路,成功系數就會大大提高。
造紙術的發明人到底是誰,很少有人知道,然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的名字卻婦孺皆知。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蔡倫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這個「巨人」就是前人在造紙術方面創造的所有成績。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成為真正的巨人。
成功就是這么簡單。只要有信心,勇敢地面對困難,接受前車之鑒,成功不就在眼前嗎?
蔡倫也好,牛頓也好,他們的故事都說明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能取得成功。明白這一點,你就已經拿到了通向成功殿堂的「入場券」。

⑦ 牛頓曾這樣評價自己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為材料寫作文

執盈若虛
梅聃穎
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在這樣一個張揚浮躁的社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謙虛地低頭,學會執盈若虛。
執盈若虛,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孜孜不倦地追求。少年天子順治帝,幼齡繼位,一統華夏。他沒有滿足於萬民之主的地位,廢弛國事,而是埋首丈高書卷,煮字填飢,以至於夜讀吐血,最終通曉滿漢文化,並提出「滿漢一體」的政治主張,鞏固了清初尚不穩固的統治,為康乾盛世奠定基礎,成一代偉業。在我們生命的開始,我們所做的應該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在一點一滴的收獲、一點一滴的充盈中孜孜以求,散發微芒。
執盈若虛,需要我們在泰山之巔仍能虛懷若谷。美國樂壇的百變天後lady Gaga,我們仍能記得2009年的她,隨意一張街拍便能引起全球熱議,可是現在,在她的大本營美國,演唱會門票賤賣到19美元都無人問津。歸根結底,是她在極紅極盛時不懂得收斂張揚、虛懷若谷的道理。我國建國偉人毛澤東曾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即使在常人眼中,我們已經達到眾人無法企及的高峰,也應該明白此時要做的,不是躺在高峰上睡大覺,而是清醒地認清自己的位置,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做到虛懷若谷。
執盈若虛,更需要我們把每一個頂點,當作另一個起點。風靡全球的蘋果公司,擁有先進的數字技術和遍及全球的狂熱果粉,這與蘋果前首席執行官喬布斯謙虛謹慎的創業理念是分不開的。從「iphone」開始,蘋果就不曾停下它銳意進取的步伐,永不止步,永不停歇,「iphone」1~5的不斷更新,都創造了手機銷售量一個新的巔峰,卻又將這個巔峰作為另一個起點,不斷挑戰自我,不斷銳意進取,可以說,正是這種謙虛的力量,這種永不止步的信念,才締造出了屬於蘋果的奇跡。因此,我們也應該如此,夢想不息,就不要停下腳步,不斷攀登更高更遠更美麗的山峰,我們終究會締造屬於我們的奇跡。
牛頓在功成名就後曾說:「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讓我們學會執盈若虛,在三生韶光濺的光陰里,孜孜以求,散發微芒。

⑧ 牛頓的故事素材800字 不要列表要勵志的故事可以當作作文素材的

懷表成了雞蛋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吹肥皂泡的瘋老頭
牛頓搬進一幢新樓以後,開始研究光線在薄面上是怎樣反射的。他每天都在讀書、思考。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問題,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樣,呆住了,然後開始實驗或工作,所以他時常穿錯了襪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陽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陽光照到上面,它為什麼會變得五顏六色呢?」
牛頓的腦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著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兩隻眼睛直盯著飄來飄去的肥皂泡,一個泡破了,接著又吹一個,從太陽一出來他就吹,一吹就是幾個小時。
鄰居家的小孩子從樓窗上伸出頭來,沖他叫:「瘋老頭!你一隻腳沒穿襪子!」
鄰居家的老太太搖著頭:「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後來人們知道了這瘋老頭就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員,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學問,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了。
實驗室的酒肉
牛頓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實驗室。他很少在兩三點鍾以前睡覺,有時整天整夜守在實驗室里。為他做飯的保姆只好把飯菜放在外間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頓的一位朋友來看他,在實驗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餓了就獨自把桌上的烤雞吃了,不辭而別。過了好長時間,牛頓的實驗告一段落,他才覺出肚子咕咕在叫,趕快跑出來吃雞。他看到盤子里啃剩下的雞骨頭,居然對助手說:「哈哈,我還以為我還沒吃飯哩,原來已經吃過了呀!」
還有一回,一個好朋友請牛頓吃飯,一邊吃飯一邊議論科學問題。飯吃到一半的時候,牛頓站起來說:「對了,還有好酒呢,我去取來咱們一起喝。」說完就向實驗室跑去,一去就不回來了。朋友追過去一看,牛頓又擺弄上他的實驗了。原來牛頓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居然將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了。
牛頓的這種軼事豈止三件,它說明,牛頓酷愛科學,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正是因為牛頓有這種為科學獻身的奮斗精神,他才能總結出牛頓三定律,對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牛頓病逝以後,英國政府在他的墓碑上鐫刻了墓誌銘,最後一段是:讓人類歡呼/曾經存在過這樣偉大的/一位人類之光
有道是:「自然和自然規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來,一切都明亮了。」或者說:「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頓,萬物生明。」

⑨ 牛頓的事例用於哪種議論文

1、關於專注的素材:
(1) 牛頓忘記吃飯
英國大物理學家牛頓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牛頓請朋友到家裡做客,飯菜做好後,他就進實驗室專心致志地做實驗去了。朋友來後,找不著牛頓。他等呀等呀,還是不見牛頓。他因為急於要趕去上班,就獨個兒把飯菜吃了,並把吃剩的雞骨放在盒子里,然後走了。傍晚時,牛頓己做完實驗,走出實驗室,准備吃飯。但當他看見盒子里的雞骨頭時,顯出突然醒悟的樣子,哈哈大笑說:「我以為自己還沒吃飯哩,原來卻早己吃過了。」

(2)懷表成了雞蛋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2、關於熱愛讀書的素材: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閱讀全文

與牛頓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