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
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冊學習了課文《鴻門宴》,讓我們對項羽這個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原文再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摘自《鴻門宴》
素材評析
從上段節選中可見沛公能親自的忍辱屈從,這正是大丈夫的襟懷,也是他後來能成就帝業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總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項羽,對沛公來赴鴻門宴賠罪,不但心裡毫無疑惑戒備,反而出賣了為他通情報的曹無傷。不但如此,自己還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屬的傲氣,而對范增決意要殺劉邦的示意示而不見,以為劉邦早晚得臣服於他。
適用話題
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給以肯定,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心靈的選擇」、「誠信」、「張揚個性」、「傾聽」、「快樂幸福與思維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揚棄,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包容」、「人與路」、「談意氣」等。
屈原
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
高中課文《屈原列傳》、《離騷》、《湘夫人》等,都說到屈原。
【原文再現】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傳》
【素材評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詩中他自己寫到:「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屈原受到奸臣讒陷,被楚王流放時,在憤激之下而寫的。正如司馬遷所說:「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作詩《離騷》泄憤。但是,屈原的高潔之處,在於他無論遭受什麼樣的打擊與諂害,但他總是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馬遷贊美到:「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適用話題】
適用「肩膀」、「位置與價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責任」、「理想」、「執著」等等。
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讀過「三國」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是指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能體現曹操的奸惡。
但現實生活中的曹操,卻有著對理想的追求,是一個矛盾的復雜體。原以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為只是一介武夫,讀了他的《短歌行》等詩篇,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豐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否也印證了一條真理:人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我們學過的《觀蒼海》《龜雖壽》《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寫的。
【原文再現】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素材評析】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
【適用話題】
曹操愛惜人才,胸懷大志,傑出的軍事才能值得大家學習,但是曹操狡詐多變,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適用話題有「智慧與狡猾」、「理想」、「抱負」及「誠信」、「生無所息/生有所息」、「人與路」、「談意氣」等。
諸葛亮
諸葛亮,雖手無縛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未出茅廬,已知天下大勢將鼎足三分,燒博望,借東風,擒孟獲,無不顯示他神機妙算的絕頂聰明。故與關羽之「義絕」、曹操之「奸絕」合稱三絕。
諸葛亮執法嚴明,情義深重,勇於自責。有情而不枉法,執法而不忘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諸葛孔明,這才是真實可信的孔明!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我們才會由衷贊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我們曾學過《出師表》《失街亭》(《三國演義》)《蜀相》等課文,這些課文都涉及一個人物——諸葛亮。
【原文再現】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摘自《出師表》
【素材評析】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際遇,是千古傳頌的佳話。人們在甚贊諸葛亮的況世奇才的同時,也甚贊他能報知遇之恩的美德。自從自隆中出山後,就把「攘除奸凶,興復漢室」作為畢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寫「三顧頻煩天下濟,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襟」,無不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而感動。
【適用話題】
諸葛亮博學多才,擔任蜀相期間,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適用話題有:「忠誠」、「謙虛與成就」、「大智若愚與成功」、「肩膀」等。諸葛亮對劉備的忠信歷來被大家傳為美談,此事例適合話題「誠信」;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忠告,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適合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認知」等。
司馬遷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二十歲時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這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其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擊匈奴,乒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獲赦出獄,為中書令,發憤著書,最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潤飾。《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巨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史記》外,司馬遷作賦八篇,又撰《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修史的抱負。
高中第六冊第四單元,專門用一個單元來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及《史記》中的選文。
【原文再現】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自《報任安書》
【素材評析】
一個人,無論在遇到多大的打擊與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繼續。但精神是需要支撐的。司馬遷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宮刑後,發憤著書,就是因為他為自己尋找到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他們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孫子、呂不韋和韓非等。而當我們的人生也遇上了難以跨越的坎時,是否也把司馬遷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適用話題】
《史記》,是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為了理想而放棄尊嚴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適用話題有「堅強」、「意志」、「忍辱」、「誠信」、「心靈的選擇」、「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杜甫
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杜甫,學習過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書懷》《詠懷古跡》《閣夜》《登岳陽樓》《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現】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素材評析】
此詩是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詩中寫到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適用話題】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間,在流落船上,無所適從的時候,心中還依然懷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志,思考國家的命運,適用話題「憂思與抱負」、「肩膀」、「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與路」等。
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我們學習過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中覽古》等詩,在高中第五冊的第五單元還專門安排了李杜詩歌單元,學習了《蜀道難》、《將進酒》等詩歌。
【原文再現】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素材評析】
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並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其根源就在於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
【適用話題】
李白的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賜還鄉期間,還胸懷坦盪,對未來充滿信心,適用話題「仰望」、「抱負」、「肩膀」等。李白在皇宮期間,要求高力士為其脫鞋,因此而招來放逐的命運,此話題適合「談意氣」、「高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阮籍
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他興趣頗廣,博覽群書,多才多藝。他攻讀儒家經典,也愛讀老莊,並且學習擊刺武藝,能長嘯,善彈琴,還喜歡喝酒。阮籍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變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阮籍為了躲避曹魏與司馬氏政治斗爭的牽連迫害而歸隱山林,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現實,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無法實現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起舞的人生境界。
阮籍,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有篇文章寫到《阮籍不拘禮法》。
【原文再現】
阮籍不拘禮法
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後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盪而內淳至,皆此類也。
【素材評析】
阮籍的性格上尤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賦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禮法的拘束;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在衰亂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內心非常有節制。從上文中在母終時的表現以及喝醉酒後的行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這種有放有斂的性格還能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阮籍的詩寫寓意遙深,他的為人之喜怒不形於色,正是因為他有著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統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緣故。
【適用話題】
阮籍佯狂而歌,蔑視禮教、潔身自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適用話題:「符號」、「走與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我們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歸田園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它們的作者就是陶淵明。
【原文再現】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素材評析】
本文從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適用話題】
陶淵明遠離塵世,視功名如糞土,寧可窮困潦倒,住破爛的房子,也堅持只讀書自娛自樂,而絕不為了溫飽而出賣自己的靈魂。適用話題「高潔」、「榮辱」、「談意氣」、「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的《聲聲慢》《一剪梅》等我們都耳熟能詳,甚至高聲歌唱。
【原文再現】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素材評析】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趙明誠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聲聲慢》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
【適用話題】
即便在國恨家仇面前,李清照還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用來自律,此事例適合話題「雕刻心中的天使」、「銘記與忘卻」、「專一與忘情」、「水的靈動」、「紀念」等。
蘇軾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
蘇軾,《題西林壁》《明月幾時有》《赤壁懷古》《江城子》《赤壁賦》等(高中語文第三冊),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文。
【原文再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摘自《赤壁賦》
【素材評析】
《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適用話題】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 「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
陸游一生以詩文為武器,抒寫抗敵禦侮、恢復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氣勢雄渾,感情奔放。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的愛國詩人。
分析:陸游的愛國詩篇沒有矯情,沒有妥協,從中可窺見到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
話題:「文學的力量」
Ⅱ 跪求以文化為話題的作文素材
飄盪千年的精靈 不知於何時,你幽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從歷史的深遠處走來,帶著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說是精靈。也許是在遠古,或許是在更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在戰國七雄的爭戰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因為《離騷》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直到今日,她還在閃閃發光,像黃金一樣。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東西。而你獨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離騷》),帶著屈原的怨憤與不平。屈原沉入汨羅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個升騰的靈魂隨你飄走。這些可謂民族文化大倉庫中的先期珍品。你獨具慧眼,與《詩經》、《離騷》攜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難,理解了屈原的怨憤。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時至今日,它們還在閃閃發光,如黃金一樣。跳盪在「坎坎伐檀」聲里的「苦難」猶在耳邊,「怨憤」隨汨羅江水流轉千萬年。中華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可在數千年的沉澱中,你——傳統詩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羅最為全面。不僅表達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嚮往,還將文人那種柔弱的文人蘊於其中。實在不能不說是你是精靈,古怪、親近卻又讓人摸不透。但你這個精靈,不知怎的,卻總愛與文人做搭檔,他寫了,你便檢查,值得欣賞的,你便悄悄捎上,沒有一絲的猶豫,盡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還記得你在途徑宋代的時候嗎?你一路風塵僕僕,到達宋朝時,包裹早已是滿滿的。但你仍舊不滿足,騰雲駕霧,來俯視蒼生。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朝代,但最顯眼的地方便是赤壁。於是,不辭勞苦,你來到這里。「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產生了前後赤壁賦的千古絕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也許正是這道天光,使你驚喜萬分,像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一般。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詩歌,而後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實在不得不說你是精靈,行得匆匆,卻從未遺漏過哪一朝、哪一代。恍若隔世,現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們。等到你又起程之後,我們及現在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但你依舊前行!因為有了你,我國成了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詩的成就,燦爛輝煌;詩人詞者,星光燦爛;詩的風格,艷若群芳!我心中的精靈啊,你如同歲月水流里的白蓮,愈加古老,就愈發清香!我心中的精靈啊,望你能夠地久天長!
Ⅲ 以選擇為話題的作文 以司馬遷或屈原為素材
評太史公、屈左徒
太史公者,夏陽人,姓司馬氏,名遷,字子長。父曰司馬談。
遷因生於史官世家,故少時立志著上自黃帝下至漢武,一國之通史。因而遷少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立志於學。
天漢二年,太史公因騎都尉李陵降匈奴之事,罪於武帝而入獄。初於獄時,遷自問:「余何罪耶?吾為漢臣,能諫焉?」其後謠謂陵率軍伐漢,武帝聞,信也大怒,遂誅陵全族,遷亦受腐刑。於獄時太史公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雖遭此辱受此痛,然其志未死,於獄中著《史記》。
太始元年,武帝因改元而大赦天下,故太史公得以赦其罪,遂出獄。初出時,人問其何以忍其大辱。太史公對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後太史公終於征和二年著成《史記》。然《史記》言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故使太史公不得善終。
《史記》得以能成皆因太史公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受他人所不能受也,故吾言太史公之死乃重於泰山。
屈左徒者,丹陽人,姓羋,氏屈,名平,字原。
屈左徒先時為懷王所喜,而任左徒、三閭大夫之位,參國政,定法制。初時左徒倡變法,連齊國,使國力有所增。然左徒『因鯀婞直以亡身兮』,至汨羅江,因嘆世道無常遂抱石投江而死。途著《離騷》。
左徒與太史公皆不得善終,然吾言左徒之死猶不如鴻毛也。左徒所著《離騷》言『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然吾言即屈左徒生於武丁、周文、齊桓之時亦不可得以成治世能臣輔霸主。
吾觀伊尹、傅說、太公望、寧戚、司馬遷、韓信、劉備、冉閔者皆乃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其能忍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他人所不能受也。故能成大事。
如伊尹為見成湯,輔其大業可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韓信為成大事能受胯下之辱;劉備為復漢氏江山而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依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廉恥喪盡;冉閔為華夏文明炎黃血脈而認賊作父。
左徒能此否?吾言『定不能焉』。若左徒能此,郢都何至為白起所破;如左徒能從其姊之言,何至身亡。
左徒欲興楚,然不得其法而終不能成也;如《離騷》所言左徒身亡皆因其『直』也,然又自比伊尹、傅說之流,惜生不逢時未遇明君,奇功遂不成。然左徒可曾想過,若能棄其『直』,暫與佞為伍,待掌大權,便可展其胸中報復亦可鋤奸掃佞。
然吾由左徒所言:「恐修名之不立。」見其心乃將其『名』置於先,而社稷次之。此不為沽名釣譽偽君子孔丘之流耶?
故吾言左徒之死猶不如鴻毛,乃過譽。
《史記》《離騷》皆文學巨著,而太史公、屈左徒皆文學先進。然吾言屈左徒猶如《賣柑者言》所言之柑:看似金玉其外實乃敗絮其中,真乃華而不實也。反觀之太史公能忍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他人所不能受也,又因真理而死實乃大丈夫也。故若以太史公較之屈左徒,吾言:「一在天,一存地;一為天,一乃壤。」
寫的不和你胃口不要介意啊 !!!!
Ⅳ 高考作文素材高中作文時新素材 朴槿惠為什麼成
主要是自己國內沒搞好,原因如下:
1、朴槿惠改革了《勞 動 法》結果使勞 動 者沒有獲得實惠,反而增加了勞 資 糾 紛。
2、使 用 國 定 教 科 書,結果引發了巨大 爭議。
3、文 化 界 的 黑 名 單,把娛 樂 界 和 年 輕 人 都 得 罪 了
4、對 朝 政 策,走 向 另 一 個 極 端,結 果 朝 鮮 跟 韓 國 關 系 更 加 惡 化。在木 匣 地 雷 事件、朝 鮮 人 權 法 案、對 朝 廣 播、開 城 工 業 園 等 事 件,都沒處理好。
5、經濟沒搞好,增長沒有達到預期。
6、慰()()安()()婦問題上,得 罪 了 保 守 的 韓 國 人 民。
7、薩 德 問 題 上,日韓 情 報 交 流 問 題 上,都 得 罪 了 中 國。
8、世 越 號 沉 船 事 件,朴 槿 惠 也 處 理 不 盡 完 美。
9、閨 蜜 干 政 事 件。
10、鐵 路 工 人 進 行 了 74 天 大 罷 工,結 果 數 千 人 全 部 被 解 雇。
11、韓 進 航 運 破 產、三 星 手 機 也 爆 出 問 題。韓 國 大 企 業 占 據 絕 大 部 分 經 濟,所 以,韓 進、三 星 對 韓 國 經 濟 造 成 重 創。
12、韓 國 是 財 閥 當 國。每 一 個 總 統 出 問 題,肯 定 跟 財 閥 有 關。這 次 是 三 星、樂 天 等 集 團 牽 扯 不 清。
Ⅳ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滴水藏海看屈原屈原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也是留給世人永遠的感動,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痛定思痛,我們應做的是透過屈原個例,來窺測悲劇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後是深廣的社會背景和獨特的個人性格特徵。
屈原有才幹,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被楚懷王流斥,又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自沉汨羅。悲劇的背後,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應當選賢授能,親賢臣,遠小人。而楚國恰恰相反,君王親近靳尚、令尹子蘭等小人,疏遠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為官,想爭得楚懷王的寵信,內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大王叫屈原起草憲令,大家沒有誰不知道的。每當一項法令制度定出來,屈原就誇耀他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就沒有誰能制定得出來』。」懷王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偏信小人讒言,疏遠赤膽忠臣,這不是昏庸是什麼?
當秦國割讓漢中一帶的地方給楚國來講和的時候。楚王說:「不願意要漢中的地方,願意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抵漢中的地方,請您讓我到楚國去。」到了楚國,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的面前編造謊言。懷王居然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念私利而不顧大局,縱虎歸山,這不是昏庸是什麼?
屈原悲劇的另一個原因,是其自我聖化的道德理想主義。
屈原總是將自己聖化,聖化成一個操守
高潔的君子。他確實操守高潔。他總是以聖人的姿態引導楚王,努力使之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王,從而使楚國的政治走入正道;他總是從高懸而無根基的道德層面去評判現實中的楚王。其結果總是發現現實中的楚王與理想之間存在著距離。當然,屈原的自我聖化,並非為了自作聖王,而是為了以聖人的姿態輔助聖王,從而建立一個人間天國——道德理想國。屈原將自己的理想政治稱之為「美政」:「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他願意以自相殉這個「美政」,可是,現實卻擊碎了他的理想烏托邦。這種自我聖化,這種在不可能的情況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說是他悲劇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們看到了很多,我們也思考了許多。
所用話題:一枝一葉一世界
名師點撥:用散文化的筆法將屈原被楚懷王疏遠的故事娓娓道來,將屈原被放逐的個性特點分析透徹。屈原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卻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卻不得壽終,將屈原的故事敘述清楚,將屈原的評介清晰展現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徹一個人物,展現一個歷史人物,是素材運用的一個技法,也是獲得高分的技法。
高考作文:一腔愛國情,兩行辛酸淚
2005年高考雲南考生
在一個有月的深夜裡,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開始了歷史中的漫遊。
穿過世事浮華,走過凄涼無奈,跨過滄海桑田,來到了一望無邊的汨羅江畔。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好奇地回過頭,見一個身材高大卻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風的老人,手裡端著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還有顆顆的淚滴。
昨日不可留,一個王朝的背景在你朦朧的醉酒中逝去。一個逗號慢慢地縮成了一個句號,但是,我們擁有一個傳誦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徑直走到他的跟前,望著他那歷盡滄桑的臉龐:「你已經被昏庸的懷王放逐漢北,還指望再報效國家嗎?你還是安心去隱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悅七分的苦澀:「你以為我現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實現價值了嗎?就不能報效祖國了?你錯了,無論我在哪裡,無論我是左徒還是庶民,我那顆心永遠不會改變!」
我又飛快地跑到那群得勢後無比猖狂的小人身後,看見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靈般環繞在楚懷王左右。他像一隻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搖頭擺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價值」也無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艷麗的桃花再開……
「你說我沒有實現價值嗎?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時,屈原站在了我身邊。
我激動地說了下面一段話:
您誤解了,我無限崇敬您。
您被貶,但您的詩作《離騷》卻流芳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牽掛著國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著國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沒有實現價值,但在文學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學高峰。
您的詩作是文學上的珠穆朗瑪峰,您的精神是文學史上的萬里長河。時間飛快地流逝,卻帶不走您留下的《離騷》,它綿亘千古而不衰,歷經百代而不敗,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後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沒有實現價值;在文學的位置上,您價值巨大,千古流芳。
夢醒了,枕邊濕濕的一片。
所用話題:位置與價值
名師點撥:屈原的事例本身具有多面性,在許多不同的題目里、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使用。本文的主題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價值」,這一主題恰好都統一體現在屈原身上。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沒有實現價值,落了個投江的結局;但是,在詩人的位置上,屈原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在文學史上千古流芳。本文立足此一例,借古說理,巧妙構思。作者先寫屈原的「政治的位置及其價值」,後寫「藝術的位置及其價值」,中間用「這要看『位置』了」來過渡,最後小結,點明文章主題。
使用屈原這個事例時,作者以話題的要求為標准切入材料,用話題的透鏡,透視所佔有的材料,使材料與話題要求相吻合。穿越時空,組合素材,讓古代的屈原與當代的我,直接對話,讓讀者彷彿看到了屈原就在眼前,這樣組合素材,可以將經典的素材飛揚起來,彷彿故事就發生在昨天。穿越時空組材,也利於作者抒發感情,把作者對屈原的情感,把作者對屈原的崇敬,直接表露無疑。這就是作者的聰明之處。
由此可見,只要將舊材料同自我作文寫作需要結合在一起,尋找一個恰當的角度就能寫出新穎獨特的好文章。要做到這一點,應在平日的作文訓練中加強對同一材料的發散思維,多角度立意,唯有如此,方能在高考中任你題目百變,我自以不變應萬變。
課本劇寫:生與死的對話(即汨羅江畔,屈原與司馬遷的對話)
要求:准確把握兩人的思想感情,大膽想像,合理設計對話,展示兩人的內心世界。對話應盡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實性。
生與死的對話(課本劇)
〔汨羅江邊,秋風蕭瑟,落葉紛紛,天色暝暗。〕
屈原:(上。悲哀,長嘆)舉世混濁而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徘徊)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寧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也!
司馬遷:(上。借著月光,看清江邊屈原)
屈原:(驚訝地)誰?
司馬遷:在下漢太史公司馬遷。敢問先生是三閭大夫嗎?
屈原:正是。唉!如今世道黑暗,群小弄權,我屈原一生所堅守的理想已然傾覆。縱是苟活於世,亦是庸庸碌碌,不如隨先王而去,倒是清清白白!(欲跳江)
(司馬遷伸手攔住)
司馬遷:先生耿直,忠心不二,千古流芳。眾人皆知,只是先生若貿然跳江,豈不有負眾人所望?人生在世,難免有挫折。可挫折才是人生成功的動力啊,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闕有《國語》;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些不都是最好的例證嗎?
屈原:小人讒言,社稷將傾!我屈原忠君報國一世,今國家已亡,這豈是「挫折」二字可言明的!值此硝煙紛飛,國家有難之時,我屈原怎可獨自與青林翠竹中逍遙快活!今楚國覆滅,乃奇恥大辱,今屈原已生無可戀,不如以死明志!
司馬遷:先生錯矣!若說受辱,在下…在下…不瞞屈公,辱莫大於宮刑!我已是一刑餘廢人了!
屈原:(驚愕萬分)啊!?
司馬遷:我亦知道生死之大義,之所以隱忍苟活,因為在下還有一心願未了。我和家父傾注畢生精力,願寫成傳世之作《史記》。我要寫完它,再大的屈辱也要忍受。縱然受人唾罵鄙夷,我亦無悔!
屈原:(敬重地)先生志向高遠,屈某佩服!只是,人各有志,先生雖遭奇辱,但先生卻還有必須完成的理想,值得先生縱然苟活於世也定要完成。而屈某……忠臣不事二主,屈某之社稷傾覆,理想已毀,苟活於世,又有何用,公休多言,屈某隻盼先生早日實現理想,屈某生是楚國人,死為楚國鬼!
司馬遷:死,也要輔佐懷王嗎?屈公如此之忠君愛國,竟以死踐志,此乃真丈夫!
屈原:以志而辱生兮,豈非丈夫乎?
司馬遷:豈敢在先輩面前妄尊丈夫!晚生不過以支離之軀,殘喘於是人世,了卻吾志,怎可與先生慷慨赴死相比?
屈原:差矣!死與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先生為史而生,以生踐志,令人景仰!屈某隻盼先生早日實現理想,屈某生是楚國人,死為楚國雄!
(屈原甩開司馬遷,縱身跳入江中)
司馬遷:屈公!
(司馬遷抬頭仰望天空)
〔眾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作文素材《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
考試作文文段運用示例:
心靈的選擇(2002全國卷)
在眾人皆醉的麻木空氣中,你選擇了清醒;在眾人皆濁的骯臟世道上,你選擇了清白;褪去華服,你選擇了荷葉製成的衣裳;逐出京城,你選擇了汨羅河滾滾的波濤。
於是,你用生命代價作出了自己心靈的選擇,而且從未有過悔意。你披散的長發和放聲的狂吟,全無遮掩地宣洩出你的執著和倔強。你不管別人詫異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構築那個神秘的美麗幻境。
其實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選擇,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質的。
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2004全國卷3)
大詩人屈原遭中傷被楚懷王放逐,寫下了不朽詩篇《離騷》;史學家司馬遷被處以殘酷宮刑,忍辱負重,完成歷史巨著《史記》,當代作家史鐵生遭受失去雙腿的打擊後,並未自暴自棄,終於使我們有幸見到勵志名篇《我與地壇》。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們嘗到了成功的滋味,愈挫愈勇的精神使他們見證了生命的價值。
當你位於谷底的時候,只要抬腳走,就會走向高處,這就是否極泰來;可如果你躺下不動了,這就是墳墓。
黑暗不怕,怕的是就此停滯不前;挫折無懼,可懼的是往後萎靡不振。我們祈求豐收,就不該埋怨覆蓋萬物的瑞雪;我們渴望甘霖,就應當忍受籠罩四野的烏雲。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留給明天(2005天津卷)
一位「芰荷為衣,芙蓉為裳」的詩人披發行吟於江畔,我見他形容枯槁,卻不為己哀,大聲吟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當我問他何不自傷身世時,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這是志潔行廉的詩人,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為明天留下了什麼?是一顆關懷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顆摯愛祖國的拳拳之心!
人格尊嚴
「世人皆醉我獨醒」。即使世俗工巧,周容為度,一代奇才屈原卻依然執著地堅守著文人的尊嚴。他以滄浪之水濯其纓,濯其足,以「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的精神自勉。他的自尊是草莽中的幽蘭,是淤泥中的白蓮。縱使幽蘭可以憑持無人自香的氣度,縱使白蓮可以自飲一花一世界的孤獨,但苦樂無人與,終無知音賞,畢竟凄涼。難道,這就是自尊的代價么?如果是,屈原也從不畏懼。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這真是一個混濁的世界!為了人格的尊嚴,屈原絕不同流合污;為了楚國的尊嚴,屈原「上下而求索」。怎奈「路漫漫其修遠」,他等來的,不是楚王的賢明,不是楚國的壯大,而是江山易主的悲歌,是汨羅江滾滾的波濤……
孤獨
你如橫空而過的一顆流星,閃爍著凄涼的美麗,劃過我的心空。曾在一個落寞而寂寥的深夜,想像一顆孤獨的靈魂,在汨羅江畔或蔽日深山中,伴隨高遠的理想,孤獨地漫遊。如血般的殘陽拉長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鳴。你將凝聚著憂憤的血淚,以及遠大的理想,從心靈流出,點點滴滴顫動於筆尖,化為一篇篇瑰美綺麗的文字,流芳千古……
愛國(或「人格」等)
即使流浪,縱遭放逐,那顆忠貞愛國(這個詞語可根據話題不同調整,如話題為「人格」,即可換為「卓爾不群」等。照此類推)之心將永不被現世的風雨澆冷。是屈子,使得瀟湘的氣氛更加氤氳迷濛;是屈子,使我們在展讀他生命的坎坷歷程之後,仍有熱忱來滌盪人世的積穢……
靈魂、價值永存
為何那一條汨羅沉澱著稻花的香味?為何楚地的父老還唱著熟悉的鄉音?為何四面楚歌可以連接起天地?為何那包粽的粽葉還凝著老人的淚珠?
屈原啊屈原,你日日走過的汨羅為什麼唱著你的名字?楚地的父老鄉親為什麼叨念著你的文章?
屈原啊屈原,你是國仇,你是家恨!昏庸的懷王已客死他鄉,楚國的都城已消亡於你的淚水迷濛。眼望那大好的河山落入秦人的手中,四鄉三老的淚水化作汨羅連綿,你縱身一跳,跳入那三尺波濤,跳入那楚地父老亡國的淚水,跳入那浩浩盪盪、波濤滾滾的汨羅水中。
屈原啊屈原,我不知道是你化作了汨羅江,還是汨羅江化作了你。屈原啊屈原,我願捧起汨羅的清水祭奠你不亡的精魂!
審視靈魂
依舊是那秋冬的寒風,依舊是那汨羅的清聲,你是否依舊一步一回頭地望著你的家鄉,望著你的祖國?你是否依舊在汨羅江畔執著地守望,守望著能回到祖國,再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那麼,又會有誰能徹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說,生命的過程恰好是從激越走向安詳;如果說,人生的歲月必定是從絢爛走向平淡——那麼,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詳嗎?你那偉大的思想及遠大的理想,都隨滔滔汨羅江水一同遠逝了嗎?或許,我們只能在那空濛浩瀚的星空中讀到你的消息,只能從那瑰奇絢麗的詩篇中讀到你的思想,讀懂你那顆憂郁而滾燙的愛國心,讀懂你那種長存於塵世間頂天立地的精神。而這一切,已經足夠了……
06年上海高考題
「我想握住你的手」以此為中心寫一段話,必須用到屈原這個材料。
「手」在題目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重點在抽象意義上。「手」在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質的東西。因為「你」有這個(「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為這個與「我」產生了心靈的共鳴。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手好燙好燙,我知道這是你滿腔的熱血。無奈卻遭群小誣陷、懷王疏遠。你無畏的想:燃燒吧,遠著熊熊烈火能夠撼動懷王,激起懷王的鬥志,而我,烈火焚燒又如何?屈原,我讀懂了你眼神中燃燒著的信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感受你的家國情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你的手此刻如此冰涼,你仰天長嘆,兩行熱淚沿著臉頰緩緩流淌。我還是想握住你的手,盡管你一心灰意冷。許是哀莫大於心死,塵世留不住你高尚高貴的靈魂,於是悲憤難捱的你想睡的懷抱投去,「撲通」一聲,世上再沒了屈原,而人們的心裡卻多了個屈原,那個在江畔駐足守望失神的屈原。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不僅僅是你的手,更是你崇高偉大的操守。
拓展·探究
1.從整個歷史來看,擇死者中以文人居多。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美國作家海明威,中國的屈原、王國維、海子、三毛、顧城、老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殺作為與深愛的世界告別的方式。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文人理應對這個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可為什麼他們卻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文人擇死探究
通過大量資料的搜集解讀,和經歷了個人痛苦掙扎的思考之後,我們嘗試將影響文人個體的各種因素從文化、時代、人生理想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是他所屬的文化的產物。自一個人呱呱墜地時起就被置於一個「文化圈」中,身上隨即就被賦予了一種民族、種系的特點。中國文化,由於受儒家思想影響太深,在生與死這個問題上,一方面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也」;另一方面又認為,「士可殺,不可辱」,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儒家文化心理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性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卻「位卑不敢忘憂國」。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中,文人自殺是不多的;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又不惜以死抗爭。
如原始的自由精神和道統意識上的精忠報國思想在屈原身上激起的火花。屈原之後,直至近現代之交的中國出現文化上的大分裂之時,詩人兼學者王國維的自殺才打破了詩園的安寧。他在西學孕育中對個性張揚的追求和傳統文化熏陶下對「周孔之道」的宏揚而產生的激劇的拉鋸戰,1927年6月2日,一代國學大師、詩人、詩論家王國維選擇了如屈原一樣的方式,在鼎盛之年投湖自殺。他的遺書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16字意味深長。他為「文化殉節」,為一個逝去的文化時代,為一個列強入侵、朝政腐朽、思潮湧動的時代,他悲壯一躍。
其次,與文化相比,時代對於文人最終選擇死亡是更為直接的,在某種情勢下甚至是超限度發揮的。
著名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是一位人道主義者,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昔日的文化輝煌已不復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現,他心目中的文化聖地——維也納,從此就陷入了野蠻之中。他有一種體無完膚的滄桑之感。不久,他在遠離歐洲大陸的巴西自殺身亡,因為他無法承受時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負,無法忍受沒有祖國、沒有文化溫馨的現實。他雖然生活在人類多災多難的歲月,但他卻從未失掉一個真正藝術家的良心與正義感,他以「自覺自願,完全清醒」的死,宣告了舊世界的行將滅亡和新時代的即將來臨,宣告了人類不屈的意志。
另外,文人擇死,可以說還緣於他們個人理想的設定與現實的矛盾。當文人的價值觀遭到現實的否定,面臨著崩潰時,他們往往會以身殉「道」。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當一個人對生存的恐懼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這里生存恐懼就是絕望,就是一個人對現狀或未來徹底失去生存勇氣的絕望。
詩歌的王子——海子,幻想在詩歌中建造一個與世俗世界對立的彼岸世界,並以此來表現對人類精神困境的終極關懷。當世紀末的現實破碎為滿天飄舞的「一地雞毛」的時候,當「煩惱人生」使人們內心鈍化、麻木的時候,當詩歌成為手中的名片,被拿來到處招搖撞騙的時候,他將自己獻祭出去,用「不甘忍受的血」來紀念一個時代的結束。
綜上所述,文人擇死,並不是單一的原因所致,它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我們卻能夠從死亡中獲得警示: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生命,盡量避免再次墮入深淵。」也就是說,文人擇死旨在借個體生命的毀滅迫使人們去重新審視既成的生存秩序和生存意義,重新思索個體生命的終極價值。
2.搜集忍辱而生的例子並探究原因。如:司馬遷、范仲淹、蘇軾、柳宗元、錢鍾書、沈從文,巴金、……為什麼他們卻堅強地活著?
忍 辱 而 生
上帝總愛捉弄人,他給我們生命,卻讓生命歷經磨難。堅強的人憑著自己的意志、信念、豁達、智慧,活得多姿多彩,將生命進行到底,讓生命炫出輝煌。
少居廟堂之高、多處江湖之遠的蘇軾歷盡艱難險阻。在朝在野、亦民亦官、或文或吟的他早在《密州出獵》中追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暢想自己能夠「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字里行間澎湃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報國豪情。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險境中,蘇軾洋溢出了最有底蘊的達觀,於是蘇軾獲得了人生哲學和文學藝術上的雙豐收。
還有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生不逢時,仰天長嘆,長歌當哭。縱馬馳騁疆場,揮毫恣意文章。挽大廈於既倒,濟蒼生於水火。
這些文學巨匠的成功往往來自與風刀霜劍的搏擊、與艱險困頓的斗爭和向不公平命運的挑戰。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人格才更純凈,鬥志更頑強,價值才更殷實,成就才更輝煌。
巴金——20世紀中國的良心,他飽經憂患,早年的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五四時期的左派文人劃歸為革命的作品,從此,他被冠以紅色文人的名號。他始終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喜歡說真話。文革前說了真話,就在上海遭殃了,在復旦挨批,每餐在飯堂排隊吃飯前,他都要在潮濕骯臟的水泥地上給毛澤東的畫像下跪。他嘗盡生死離別之苦,他的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牽連而遭罪,身患絕症得不到及時治療,最後連訣別的話也沒留下一句就默默離開人世。
雖然受盡了凌辱,但他卻能夠在逆境中抬起頭堅強地活下去。到了晚年,他創作了思想漫筆《隨想錄》,是一部五卷本的懺悔錄,是對自身以及周遭問題的深刻剖析與大膽揭示。於是,在中國文壇引發了一場歷史回顧與反思的熱潮。
文人本是柔弱的,可是迸發出的情感卻能夠吞吐千年。它不是炮火,卻強於炮火的威力,所以民族的精神不能丟,人民的作家更不能放棄他的人民.
文人,你們有的為了正義和理想而生,有的為了正義和理想而死去。我尊敬那些為了正義,為了清白而擇死的文人,可我更敬佩那些在逆境中奮力的抬起頭繼續堅持理想的文人!
小結:
從文化、時代、人生理想三方面對文人擇死進行探究,並指出了文人擇死的意義:借個體生命的毀滅迫使人們去重新審視既成的生存次序和生存意義,讓人們重新思索個體生命的終極價值。另外,見解非常深刻而且獨到,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體現理性了思維色彩。
〔高考作文核心素材之屈原篇(曾氏版)第二部分〕【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Ⅵ 關於 屈原 、、 項羽 的史料、、或寫作材料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故事是悲慘的,但「屈原精神」永遠是偉大的。二十一世紀初,中華民族迎來了復興的重要時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進程中,「屈原精神」無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幟。高擎「屈原精神」這面旗幟,就可以向崇洋媚外者開火,向隨波逐流者開火,向同流合污者開火,煥發愛國報國的熱忱,煥發剛正不阿的正氣,煥發求索創新的壯志。只要中國人民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步調一致,不懈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Ⅶ 懸賞有關屈原.司馬遷.杜甫.李白.項羽.魯迅等人的作文素材及有關贊美他們的詩句.要盡可能多的詩句.
屈原:
《國風》好色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史記·屈原賈生傳》貌似是引用淮南王劉安的話
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
劉勰《文心雕龍》
頓挫莫善於《離騷》,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兩句,皆有之,此所謂『反復致意』者。
劉熙載《藝概》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昔屈原以經物之才,遭遇懷王昏惑,流離放逐,願進忠而不得,哀悼惻怛,發而為文。故其文也,有若星月之晦於雲霧者焉,有若金玉之雜於泥沙者焉,有若奔流急湍之阻礙而不得其性者焉。此《離騷》之作,其人與其時為之也。
清人程廷祚《騷賦論》
惟極於死以為態,故可任性孤行。 往復思維,決以沉江自失, 決意於死,故明其志以告君子, 蓋原自沉時永訣之辭也。
這幾句都出自王夫之的《楚辭通釋》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七絕 屈原》MZD
還有李澤厚先生的《滿懷感情的上天下地》一文,寫得也很不錯。我挑一些我喜歡的句子
但是,屈、庄畢竟不同,其不同就在:對人際的是非、善惡、美醜是否執著。庄否而屈是。庄以其超是非、同美醜、一善惡而超乎塵世人際,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屈不同,他是頑強地執著地追求人際的真理、世上的忠實。
如果像莊子那樣,「死生無變於已」(《莊子·齊物論》)就不能有這主題;如果像儒學那樣,那麼平寧而抽象,「存吾順事,歿吾寧也」(張載《正蒙·西銘》),也不會有這主題。屈原正是在明確意識到自己必須選擇死亡的時候,來滿懷情感地上天下地,覓遍時空。來追詢,來發問,來傾訴,來詛咒,來執著地探求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他要求這一切在死亡面前展現出它們的原形,要求就它們的存在和假存在作出解答。
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是顆受了傷的孤獨的心:痛苦、困惑、煩惱、騷亂、憤慨而哀傷。世界和人生在這里已化為非常具體而復雜的個體情感自身,因為這情感與是否生存有著直接聯系。事物可以變遷,可以延續,只有我的死是無可重復和無可替代的。以這個我的存在、這個即將消失的「無」,便可以抗衡、可以詢問、可以詛咒那一切存在的「有」。它可以那樣自由地遨遊宇宙,那樣無所忌憚地懷疑傳統,那樣憤慨怨恨地議論權政……有如王夫之所說:「惟極於死以為態,故可任性孤行。」(王夫之《楚辭通釋》)
在對生死的反思和選擇中,他把對生命的眷戀、執著和歡欣,統統凝聚和積淀在這情感中
氣往礫古,憫三戶千年浩嘆 ,
辭來切今,哀江介萬古悲風。
楚山詩囚 汨羅忠魂。
Ⅷ 作文素材(部分整理)
[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學習資料】作文素材(部分整理)2010年05月30日星期日10:04屈原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適用話題】適用"肩膀"、"位置與價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責任"、"理想"、"執著"等等--諸葛亮諸葛亮,雖手無縛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未出茅廬,已知天下大勢將鼎足三分,燒博望,借東風,擒孟獲,無不顯示他神機妙算的絕頂聰明。故與關羽之"義絕"、曹操之"奸絕"合稱三絕。諸葛亮執法嚴明,情義深重,勇於自責。有情而不枉法,執法而不忘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諸葛孔明,這才是真實可信的孔明!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我們才會由衷贊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適用話題】諸葛亮博學多才,擔任蜀相期間,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適用話題有:"忠誠"、"謙虛與成就"、"大智若愚與成功"、"肩膀"等。諸葛亮對劉備的忠信歷來被大家傳為美談,此事例適合話題"誠信";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忠告,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適合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認知"等。---司馬遷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二十歲時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這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其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擊匈奴,乒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獲赦出獄,為中書令,發憤著書,最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潤飾。《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巨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史記》外,司馬遷作賦八篇,又撰《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修史的抱負。【素材評析】一個人,無論在遇到多大的打擊與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繼續。但精神是需要支撐的。司馬遷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宮刑後,發憤著書,就是因為他為自己尋找到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他們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孫子、呂不韋和韓非等。而當我們的人生也遇上了難以跨越的坎時,是否也把司馬遷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適用話題】《史記》,是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為了理想而放棄尊嚴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適用話題有"堅強"、"意志"、"忍辱"、"誠信"、"心靈的選擇"、"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李白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素材評析】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並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其根源就在於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適用話題】李白的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賜還鄉期間,還胸懷坦盪,對未來充滿信心,適用話題"仰望"、"抱負"、"肩膀"等。李白在皇宮期間,要求高力士為其脫鞋,因此而招來放逐的命運,此話題適合"談意氣"、"高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杜甫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部分整理)》。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素材評析】此詩是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詩中寫到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適用話題】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間,在流落船上,無所適從的時候,心中還依然懷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志,思考國家的命運,適用話題"憂思與抱負"、"肩膀"、"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與路"等。--阮籍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他興趣頗廣,博覽群書,多才多藝。他攻讀儒家經典,也愛讀老莊,並且學習擊刺武藝,能長嘯,善彈琴,還喜歡喝酒。阮籍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變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阮籍為了躲避曹魏與司馬氏政治斗爭的牽連迫害而歸隱山林,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現實,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無法實現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起舞的人生境界。【素材評析】阮籍的性格上尤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賦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禮法的拘束;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在衰亂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內心非常有節制。從上文中在母終時的表現以及喝醉酒後的行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這種有放有斂的性格還能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阮籍的詩寫寓意遙深,他的為人之喜怒不形於色,正是因為他有著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統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緣故。【適用話題】阮籍佯狂而歌,蔑視禮教、潔身自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適用話題:"符號"、"走與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陶淵明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適用話題】陶淵明遠離塵世,視功名如糞土,寧可窮困潦倒,住破爛的房子,也堅持只讀書自娛自樂,而絕不為了溫飽而出賣自己的靈魂。適用話題"高潔"、"榮辱"、"談意氣"、"我想握住你的手"等。--蘇軾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適用話題】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李清照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適用話題】即便在國恨家仇面前,李清照還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用來自律,此事例適合話題"雕刻心中的天使"、"銘記與忘卻"、"專一與忘情"、"水的靈動"、"紀念"等。--陸游一生以詩文為武器,抒寫抗敵禦侮、恢復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氣勢雄渾,感情奔放。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的愛國詩人。分析:陸游的愛國詩篇沒有矯情,沒有妥協,從中可窺見到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話題:"文學的力量"---魯迅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分析:個人的理想重要還是民族的振興重要?魯迅選擇了後者。在那"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時代,這樣的選擇又是何等偉大。話題:"理想和現實""選擇"---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素材評析】從上段節選中可見沛公能親自的忍辱屈從,這正是大丈夫的襟懷,也是他後來能成就帝業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總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項羽,對沛公來赴鴻門宴賠罪,不但心裡毫無疑惑戒備,反而出賣了為他通情報的曹無傷。不但如此,自己還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屬的傲氣,而對范增決意要殺劉邦的示意示而不見,以為劉邦早晚得臣服於他。【適用話題】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給以肯定,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心靈的選擇"、"誠信"、"張揚個性"、"傾聽"、"快樂幸福與思維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揚棄,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包容"、"人與路"、"談意氣"〔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