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文、蘋果、結尾怎麼寫
水果的品種繁多,有瓜中上品西瓜,有果中皇後荔枝,水中明珠葡萄……但我最喜歡吃的卻是蘋果。
蘋果圓圓的,像柑橘一樣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沒有熟透的了的蘋果綠綠的,慢慢地由紅色佔領了綠色的「領地」,最後,蘋果熟透了,變得深紅。沒熟透的蘋果,咬上一口,又苦又澀,難吃極了。熟透了,就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恨不得一口都吃了,甜絲絲的,讓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越愛吃。把蘋果切開,肉是白色的,裡面籽是黑色的,新鮮的汁水,整個蘋果吃起來甜津津的,香脆可口,果肉鮮美,從舌尖直沁肺腑,它的味道、顏色、形狀都十分惹人喜愛,圓圓的,像個小燈籠一樣。蘋果不僅味道好,作用也很多。
常常吃蘋果可以降低血脂,降血壓,預防癌症,有抗癌作用,強化骨骼,維持酸鹼平衡,減肥。西方有句諺語:「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在眾多水果之中,蘋果可以說是最普遍又平和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我。」在眾多水果之中,蘋果可以說是最普遍又平和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小覷。中醫相信它可生津潤肺,健脾開胃。營養學上的分析,指出蘋果含有多種果糖,並含有多種有機酸、果膠及微量元素,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多酚及黃酮類營養物質。「一天一個蘋果」是人們熟知的健康口號,蘋果被科學家稱為「全方面健康水果。
蘋果有許多吃法,可以加工成蘋果感蘋果汁,蘋果沙拉等……蘋果含有許多維生素,多吃有好處喔!
❷ 蘋果作文36字結尾
我喜歡的水果有許多來,如:水靈靈源的荔枝,黃澄澄的橙子……其中,我最喜歡吃那紅彤彤的蘋果了.
蘋果的形狀是圓圓的,上下都凹下去一個個小口,看樣子像一個氣球.蘋果的皮滑溜溜的,如果你在洗蘋果的時候,它一不小心就會「逃跑」,並與你玩捉迷藏.蘋果的顏色是紅通通的,上面還有一顆兩顆白點,那可是蘋果成熟的標志.它既像弟弟那紅撲撲的小臉蛋兒,又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那樣子,看的你會忍不住咬它一口.蘋果的味道是甜絲絲的,脆生生的,讓人吃了還想吃,真是「吃在嘴裡,甜在心裡」.蘋果的肉水靈靈,吃起來又香又甜,吃上一口,細膩柔軟,直沁心脾.每年秋天,蘋果便會綴滿枝頭,調皮的把大樹媽媽的腰壓彎了.
蘋果晶瑩剔透,汁水十足,如果把蘋果放進冰箱里冰凍一段時間,這樣會變得更加清爽可口.所以,我非常喜歡蘋果,喜歡它那可愛的模樣.
❸ 蘋果的作文結尾可以怎麼寫結尾要說明方法
流星的永恆源於用生命劃亮的光華,飛蛾的永恆源於用生命追求的光與熱。
——題記
人生,其實都有自省的過程,通過反省自身確立下一個新的目標,然後為實現夢想開始自己或漫長或短暫的追求。夢想可以很小,小到只是認真地完成一次作業,小到想在考試中進步一點,又或是小到用懂事的言行換來父母的微笑。所以,人生這個大舞台是屬於一切有夢想者的。有夢想才能成長,有夢想才能創造無限精彩!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把十八歲當成是長大成人的標志,其實,只要你的人生還在繼續,你就永遠都在成長著,你就還需要行走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正處於青春年華的我們,因為有一所夢想中的大學在心中,我們每天都在朝氣蓬勃地成長著;正處於青年時期的人們,渴望著有一天被一家大企業錄用,他們在努力與奮斗中成長著;處於而立年代的成熟人士,夢想著成為一家公司的老總,於是,他們在積極進取中成長著;年過六旬的老人們,為擁有晚年的安康,他們在強身健體中成長著;那些……
因為有夢想,人生更絢爛,因為有追求,人生變得多彩。
然而,多彩的人生又怎會是一帆風順的?既為多彩,人生的色調恐怕要比彩虹豐富得多。就拿我的成長經歷來說,我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所以我說,自己的夢想時隱時現的。每逢人生的晴天之時,陽光普照,似乎將夢想映得更為奪目,我會欣然地,加快前行的腳步;而若逢雨天、雪天,那心或許會悶,以至於忘卻了夢想,迷茫地向前走,漫無目的又怎會到達終點?可若夢堅貞,何顧陰雨天?
人生,荊棘難免,手持夢想與追求的寶劍,勇敢地沖上去,此時,披荊斬棘已不再是神話……
流星從天邊逝去,天空仍亮著;飛蛾已不再掙扎,光卻弱了。而傾灑過血雨的人生,亦因夢想而輝煌。
❹ 作文:我愛我家鄉的蘋果結尾
我的家鄉在****,這里的水果可豐富了,有蘋果 葡萄 核桃 大紅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蘋果.
陽春三月,細雨如絲,一棵棵挺拔的蘋果樹上開滿了美麗動人的小花.粉紅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好看極了.一朵朵,一簇簇,開的那麼茂盛,引來無數只美麗的花蝴蝶,也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過路人.過路人有的駐足欣賞,有的摘花打扮自己,還有的攝影留念,過路人呼吸著醉人的花香.歡聲笑語充滿了蘋果園.
四月間,吸飽了春天雨水的蘋果樹,伸展出了一個個嫩綠的小手.一陣陣微風拂過,一隻只小手搖擺著,彷彿在向你打招呼.
蘋果花漸漸凋謝了,蘋果樹媽媽"生"出了一個個青青的小蘋果.蘋果樹媽媽緊緊的摟著那些還沒有成熟的"小寶寶們"生怕他們掉下來.
秋天來了,各種水果都開始成熟了,蘋果就像一個個紅燈籠掛滿枝頭,把粗大的樹枝壓彎了腰.果農伯伯把一個個"紅燈籠"摘下來裝進了筐子里,箱子里,用大卡車運往全國各地.又是一個豐收年,果農伯伯臉上掛滿了甜美的笑容.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蘋果園!
❺ 蘋果介紹作文結尾
寫作思路:結尾總結全文,闡述蘋果的好處。
蘋果胖乎乎的,像一個笑嘻版嘻的小娃娃。成熟時總會有喜權慶的紅色包裹著它,看起來頗有食慾。成語「碩果累累」指的就是它。當每每走過一片蘋果林時,它誘人的味道就會伴著微風進入你的鼻孔乃至全身,久違的舒暢感會從你那深埋已久的神經中迸發而出。還有什麼比這更輕松的事情呢?
蘋果的種類繁多,光是人類已知的,就有7500多種,像我們平時見到的紅富士、花牛、嘎拉、蛇果這幾個品種,其實才只是蘋果家族中茫茫「果」海中的幾員呢!
蘋果是一季植物,每年秋天成熟後被果農摘下運送到市場供大家食用。蘋果樹栽後2——3年開始結果,經濟栽培的蘋果樹,壽命在一般管理條件下為15——50年,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樹只有20——30年的壽命。
食用蘋果,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正在學習的我們,更要堅持每天吃適量的蘋果呀!
❻ 說明性作文五年級蘋果好的開頭和結尾
蘋果是一種外形漂亮,味道香甜,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蘋果想妹妹可愛的小臉蛋,紅彤彤的進看遠看都是一個小圓球,蘋果大概有小孩拳頭般大小,成熟後的蘋果就有紅的,紅黃相見的,沒成熟的就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青色的。聞一聞,從蘋果里會發出一股清香的味道,蘋果有著光滑的皮兒摸上去滑溜溜的,不過蘋果皮上還有一些小點,蘋果中間有兩個小洞,好似人的肚皮眼,從中切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蘋果中間會有幾個小籽兒,還有蘋果的果肉也是淡黃色的咬上一口,甜甜的真好吃,和桔子的果肉大有不同,不同的蘋果有著不同的味道。
蘋果的作用可多了,蘋果的膠質和微量元素能保持血糖的穩定,還能有效的降低膽固醇,還有蘋果中含的酚及黃酮類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以減少肺癌的危險,預防鉛中毒,蘋果的香味可以讓人緩。解疲勞,不良情緒,還可以提神,蘋果中也含粗纖維,可以促進胃蠕動,協助人體順利排除廢物,減少有害物質對皮膚的危害。
蘋果古稱奈,又叫滔婆,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他的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都很高,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大夫第一葯。許多美國人把蘋果作為瘦身必備。
蘋果產地在山西,陝西,山東,甘肅,今年陝西蘋果是個大年,產量和品質都不錯進口蘋果10元,其他幾個地區約4至5元左右唯獨陝西蘋果跌破4元。
蘋果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是紅富士,一類是紅星系列。
蘋果是一種物美價廉,營養豐富,老幼喜愛的水果。
❼ 作文寫蘋果的開頭怎麼寫(1,2段)
我的家鄉在山東,山東的特產是蘋果.
❽ 作文:蘋果的開頭結束語
議論文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
福建省連城一中 吳 健
許多考生寫議論文時,或無從下筆,或中途滯澀,或無法兼顧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這都屬於構思不明、文體不清的問題,可按下面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進行有效的訓練。
一、構思步驟
葉聖陶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考生行文前的審題構思應從中得到啟示。有些考生看完題目,提筆就寫,是「亂走」,不符合思維規律。正確的構思應以中心為定點,然後輻射,添加,完善。
如圖所示: 開頭 結尾
四個步驟依次展開如下:
第一、定點:確立中心——你的看法態度;
第二、輻射:想好分論點——准備從哪幾個不同角度或側面或層次或階段展開;
第三、添加:舉例引用——准備為各分論點舉哪個典型事例引哪句切合名言;
第四、完善:提煉開頭結尾——行文前先擬好總領全文的開頭和收束點旨的結尾。
這樣,行文就簡化為有條不紊地把上面的思維表述出來,用語言加以美化。
二、文體訓練方法
學生審清話題把握題意擬好題目後,用類似於填空的方式將文章的中心、開頭、論點、事例、名言、結尾一一想好列出。如下表:
題目:
中心:
開頭:
論點①:
事例:
名言:
論點②:
事例:
名言:
論點③:
事例:
名言:
結尾:
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學生列出上面各項內容,就等於為全文搭好了架,鋪好了路,胸有成竹。行文便簡化為步步整合,層層美化,有利於發展等級分數的追求。為了設置亮點,中途停下,進行細細的修飾、潤色、包裝,也不會影響思路、氣勢。
值得注意的是:1、開頭段要明快、簡潔,三句內點題。讓閱卷教師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題意,中心明確,能做到「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接下去的工作主要是看看這篇作文發展等級情況,有多少亮點可以增加多少分。2、若同一題目大家一起做,因所定中心所列論點所舉事例所引名言不同,還會起到同題換寫互通有無交流積累的作用。
叔本華說:「誰想得清楚,誰就說得清楚。」這話很有道理。考場上,誰想得清楚,誰就寫得清楚;誰寫得清楚,誰就能得高分。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05.3)
議論文寫作技巧
作者:浪漫妍風 來源:作文網 訪問次數:1320 時間:2006-06-03 【字體:大 中 小】【雙擊滾屏】【關閉窗口】
學學「一句話開頭」
文章開頭勉強,寫起來就會覺得沒勁,議論文的定作尤其如此。
如果文章的開頭是沒有經過思考,順水推舟的,對議論的對象、論證的方法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目標方向不明確,議論也就會不著邊際,文章的隨意開頭還會造成寫作中缺少自信。
這種「隨意開頭」的情況常常出現在限時命題作文中,教師要求當堂交卷,「寫不出來也得寫」、「不喜歡的題目也得寫」,於是有的同學就省卻了審題思考的時間,「先坐上船再說」,然後在「游動中尋找目標」,這個「游動」,往往就形成了無話找話。譬如寫《談習慣》,他就這樣接:「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好習慣與壞習慣……,當然,也有不好不壞的習慣……」;寫《苦與樂》,則寫:「世界上的事,有苦就有樂,苦,就是指……,樂,就是指……,人們一般都喜歡樂而不喜歡苦……」——看起來,「接話」似乎很通暢,但這些話都是可有可無的話,800字的文章,寫到一半還不見觀點,這是文章的一種常見病。
治這種「游動中尋找目標」的毛病,辦法是有的,如學會剖析材料,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拓展聯想思維等等,也就是說,要練好基本功。但有沒有更直接一些的訓練方法呢?有的。「先上船再說」最明顯的毛病,就是開頭羅嗦,這里介紹一種開頭的方法,即「一句話開頭法」,即,不管是材料作文還是命題作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話作開頭。
這樣做,對糾正文章開頭言不及意的毛病大有好處。由於只能用一句話,那就一定要考慮明確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逼使自己從對題目的思考中選取最有份量的話作開頭,促使自己對思考的內容作出比較篩選,這樣的開頭,既簡潔,又明確。一句話開頭,有利於盡早進入議論,使中心部分突出。
一句話開頭,也能使人產生一種寫作激情,如有位同學在寫《讀〈祝福〉》一文時,以一句「太不公平了!」開頭,這樣的啟動,猶如找准了感情的閘口,能有一泄千里之勢。
經常能想到以最簡潔的語言開頭,對克服「游擊」的毛病是大有好處的。
鑄煉你的語言
同樣的命題,比較接近的觀點,類似的論證結構,文章為什麼還會有高下,有的中看,有的不中看(放在考試中則出現較大的得分差距)?這主要是語言問題。時下中學生議論文寫作中,不重視提高語言水平幾乎成了一種痼疾。
議論文語言先求平實,這個原則是不錯的,前提是要論述清楚。一種觀點,一個道理,希望人家能接受,「說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這個觀點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是淺顯乃至盡人皆知的,這時候的「平實」就有可能變成「寡淡無味」。用樸素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將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學的議論文,觀點是明晰的,結構是嚴謹的,但習慣於用極幼稚的語言去論述,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很像成人穿了件小孩子的衣服。更有一種常見病,就是盲目模仿報告腔,高調官腔,靠標語口號、假話空話虛張聲勢,明明是請他談觀點,發議論,他卻要在那裡自作多情地空喊,休說讀者討厭,認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他自己也有可能認為言不由衷。自己空喊一陣倒罷了,教師看這樣的文章,連看七八篇,必然會頭腦發昏。
議論文寫作中,要有鑄煉語言的意識,不能僅僅滿足於「說清」。「說清」是基本要求,「說好」、「說透」是高標准要求,不力爭達到高要求,滿足於「說清」,這樣永遠不要想提高語言水平,甚至連「說清」的要求也達不到。
一句平常的句話,能不能換個引人入勝的說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個傳統的說法,能不能用個新穎生動一些的表達方式?一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調動一下順序?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鋪陳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不增強文章的氣勢?可不可以借用口語俗語來陳說?可不可以考慮來一個有力的反問?……
只要常常能有這種鑄煉語言的意識,提高語言水平就不是一件難事。寫文章也`如同烹飪,一樣的材料,怎樣能把它做得「有味兒 」,自己不給自己提點要求是不行的。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我們不少同學的「味覺」很好,但往往只用於品味人家的手藝,唯獨自己下手的時候,就馬虎了事了。鑄煉語言非一日之功,但不行動起來就永遠不會有長進。
舉例要清楚明白
議論文的舉例,為的是證明觀點,增加說服力。例子是否與觀點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鮮活」,不要「陳芝麻爛穀子」,一論「勤奮」就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一論「發現」就是「瓦特的水壺蓋」、「牛頓的蘋果」,--這些,也已經是基本道理,這里就不多說了。
寫議論文舉例,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個人特有的經歷當成人所周知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都有自己的閱讀積累,都存在於不同的環境之中(尤其是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中),因此寫文章舉例時,就不能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一定知道。這種疏忽一般較多地反映在「略說」上,--因為誤認為人所周知,就一筆帶出,結果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教師甲上課說過的一件事,學生寫作時不加細述,在教師甲看,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讓教師乙看,很可能莫明所以,認作語焉不詳。尤其是在運用典故時,由於個人的閱讀經歷的局限,如果不加說明就會形成理解上的障礙,如「這就和沒買到鞋子的鄭國人一樣了」、「鋸了竹竿進城門式的自作聰明」,是化用「鄭人買履」、「魯人鋸竿」兩則寓言,由於都只有一句話,讓讀者在理解上產生了障礙。其實,如果能稍稍加上一兩句話,甚至加上幾個短語,就能把例子敘述得比較清楚。
這「鄭人買履」和「魯人鋸竿」是典故,尚有據可考,稍加說明便可理解,有些事例不細說清楚則根本讓人不知所雲。例如,「像二十四橋的設計,就顯得很單調」,「袁隆平學的就不是屠龍之計」,--離開了一定的生活環境,這樣簡略的例子就無濟於事,因為非但讓人理解吃力,而且有可能產生歧義,其實這里說的「二十四橋」不是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是近年南京人對新建的二十四座人行天橋的戲稱;而著名農學家袁隆平(雜交水稻發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南京師大附中校友,對南京師大附中的同學而言,他的大名可能是如雷貫耳,但是離開這個環境,讀者可能一時就反應不過來了。
不但是這一類的例子,如果是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在用於舉例說明時也要表述清楚,因為你注意到的,感興趣的東西,別人不一定注意到或是感興趣。近年以來,有些同學常在議論文中寫進一些歌詞,借用流行歌曲歌詞,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最好能點明是歌詞,如果加上一句「有首歌中這樣唱道……」,則可以讓讀者知道這是在引用。有位同學曾在文章中寫道「一想到『我在陽光下辛勤地勞動』,我就激動無比」,教師怎麼也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搞不懂為什麼這里要加引號,也不理解這句極平淡的話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學生激動成那樣,後來才知道這是那個月最流行的一首台灣歌手演唱的歌曲,但不是每個學生都熟悉,而教師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有鑒於此,行文舉例時須要三思。
結尾不要裝腔作勢
以前聽高談闊論的大報告,我們判斷報告是否快結束,有幾種方法。一是依據內容,如他一開始就說要談四個問題,一如我們作文立提綱,談完了,即使要補充幾句,時間也會有限;二是看時間,猶如我們寫作文定字數,說了兩個小時,到了吃飯時間或是下班時間,不結束也得結束了;比較麻煩的是提綱不明,又不肯受時間限制,那就只有看情緒,報告即將結束,如文章收尾,應有規律,但是如果偏偏報告人的情緒混亂,沒有規律,就很難判斷了。比如,他忽然出語鏗鏘,揮手有力,眾人以為他即將激昂地結束自己的呼喊,於是在他每一次的喊話式的話語之後都使勁地鼓掌,哪知他呼喊之後又用舒緩的語調說起另一個話題;你正捉摸不透時,他又振臂高呼起來「讓我們…… 吧!」--這一回你以為無論如何也要結束了,哪知道他又會婉轉出下一個「但是」出來……
這種滑稽的情景誰想進來都會覺得好笑,但是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結尾如果拖泥帶水,裝腔作勢,也會讓人感到啼笑皆非,進而生厭的。
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學寫議論文,特別愛拉開一個「功架」,很想造出一點氣勢來,但由於底功有限,於是不得不在結尾虛張聲勢,或是採用標語口號來呼喊,或是模仿偉人作深謀遠慮狀,動輒「青年朋友們,讓我們……吧」或是「爭取作出更大貢獻吧」--這些話,偶一用之,或許還會有一點激情,倘若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談話,未免有點技窮了。這種「尾大不掉」是一種惡習。我們提倡利索的結尾:分析闡述完了,結論水到渠成,還有什麼可以嘮叨的?寫議論文,不是作報告,熱情與號召力不是靠空喊就能代替的。其實「熱情激盪」不過是結尾的風格一種,而結尾本可以是多樣的。
結尾處要冷靜。是否需要強調一下自己的觀點,是否需要補充一點什麼意見,是否需要說明一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否有必要提醒讀者對某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在列提綱時就應有所考慮。
結尾處要冷靜,不同於驟然冷卻,要注意語言的節奏。可以小結一下自己的觀點,但不可作過多的重復,寫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引起人家的重視,這時候行文語言要注意「打動」人。
寫文章,尤其是議論和記敘,寫出來的話要像是人說出來的話--這樣說好像是在罵人了,但確實有些文章的語言不像是人在說話,而像沒有生命的機器。首先是不順,讀也讀不通,既沒有書面語的謹嚴,也沒有口語的那種流暢。二是沒有活氣,冷冰冰的,文章是要給人看的,見其文如見其人,一點生氣也沒有,這像什麼呢?三是生硬,有些同學盡愛寫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有的盲目模仿,喜歡用歐化的句子,有的喜歡模仿港台腔,動不動「我好開心好開心哇」;還有就是堆砌詞藻,滿紙形容詞;而有的同學寫文章語言貧乏,一下筆就是「十分」、「非常」,一篇短文中能用七八個;也有人背過成語詞典,不用足了就好像對不住詞典一樣,每說兩三句話就來一個成語,弄得佶屈聱牙,結果讀者的注意力全用於對付文章的成語中去了。我們平時看同學的議論文,在論點的設立正確、論證方法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文章的語言表達是否暢達是區分「好」或「一般」的重要標准。有些同學只會簡單地模仿別人的語言,而且頑固不化,諸如「做四有新人」、「經過頑強拼搏」、「 為四化貢獻力量」之類的語言,幾乎是不要動什麼腦筋的。--不是說這樣的話不能學,但是如果只會這樣說話、總是這樣說話,誰願意聽你的?
前人評說前秦諸子文章,稱贊其「深於比興」、「深於取象」。孔子、孟子和莊子即使論說最抽象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比喻。《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讓學生各言其志,曾晰說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六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你看,他用幾句話就形象地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治世才會有的圖景,這比說「國泰民安」、「繁榮興旺」、「小康社會」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幅圖景,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要令人嚮往,因為只有在治世,讀書人才有可能在春風中縱情地歌詠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論說治世時則有一句「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用背背東西、用頭頂著東西步履沉重地趕路了,這說明什麼呢?這就比說「生活富裕」、「民風淳樸」要形象得多。
記得上海有一年選「上海小姐」,最後一輪僅剩下兩位選手,得分一樣,因而加試一題,題目是:「對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麼?」有一位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時候,准時來了一輛公交車,車上人不多,每個人都有座位。」--話一出便贏得滿堂喝彩。上海面臨的困難當然不止是公交問題,但是公交車擁擠是盡人皆知的事,這位小姐為大家描繪出了理想的圖景,一下子打動了所有的評委,倘若她說「希望上海變得越來越美麗」、「希望上海的公交狀況得到改善」,「發展公交事業,爭取更大勝利」,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讓我們的作文語言有活氣,就要多注意學習這一類的表達方式。
言之有物,不說廢話
請看下文:
某省考優拔,題系「日本憲法與英國憲法比較論」。其冠軍一卷有雲:「憲法有二種,一曰日本憲法,一曰英國憲法。日本法為東洋人所作,英國法為西洋人所作。日本法多用『挨、伊、阿、哀』,英國法多用『哀、皮、西、提』。日本法文系直行,英國法文系橫行。日本法其條文系七十九條,英國法其條文共六十三條」雲雲。閱卷者評曰:「考據詳明,日英兩國憲法條文,能列舉其數,足征於東西洋政治學,研究有素。」
文題要求「論」,作者倒底「論」出了些什麼呢?搖頭晃腦說了一通,該說的一點也沒說出,看了覺得可笑。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編派出來的笑話,反觀我們一些同學所寫的議論文,也不難發現這種言之無物連篇廢話的毛病。
一篇好的文章,要說到「好」,可以好得沒有止境,通俗地說,就是沒有「上限」,進入那種境界,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達到基本要求,則不應很難,最起碼的,是做到言之有物,讓人讀了之後,能知道你想說些什麼,說出了些什麼,多多少少能留下一點印象。你的觀點,你的分析,你的結論,你的表達方式,你的語言……一句話,要有「你的」。
造成「言之無物」毛病的原因很多,除開作文態度暫不論,最主要的,是不會動腦筋。常見的,是對論題不作任何思考分析,只作簡單的解說。如給他一個題目《習慣》,他就不知道去想如何用這個題目來介紹一些新的思想成果,如何選擇一個恰當的表現形式,而是一下便循著舊有的模式發起議論來:「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好習慣,一種是壞習慣。……我們要保持好的習慣,改掉壞的習慣。……」--就文字來看,他說的這些話,一句也沒有錯,但是都沒什麼用。因為他沒說出什麼來,沒有他自己的東西,他重復的不過是最簡單的「1+1=2」之類的公理。不動腦筋,就只好重復或照貓畫虎地演繹人家的觀點,羅列人家說濫了的例子,引用人家看膩了的「名言」……,而他就是沒有力量拿出一個貨真價實的「我認為」!
另一種言之無物,是說空話說大話。題目大,他不懂得把口子縮小去開掘;題目小了,他又不懂得觸類旁通地「說開去」。不管什麼題目,他一開首便來上一通空話套話,好象不這樣就不是一篇好文章。這番且大且空的套話看上去「氣勢」很大,從形勢說到意義,從政策說到方針,要求800字的文章,他一個開場白便寫去二三百字。接著還沒有對論題作一點具體的分析,便又開始了盛氣凌人的結束語:描繪宏偉目標,展望壯麗遠景,提出更高要求,動不動「青年朋友們,讓我們………… 吧!」--讀這種文章,常常象聽一組空洞無物的口號,根本無法揣摩作者倒底想說些什麼。
這類言之無物、用廢話堆砌起來的「文章」,讀者生厭,我想作者也未必就沒有苦惱。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呢?我認為首先是於思考,努力地建立自己的觀點,即使是對真理的解說,每個人結合具體的生活實踐,也會有獨特的感受,盡量地把這種感受完整准確地表達出來,使文章有「物」,先做到這一點,大概還不算很難的事。
❾ 3年級削蘋果作文怎麼開頭結尾
午覺一覺醒來,感到肚子有些餓了,便起床去找吃的,來到客廳,映入眼簾的便是果盤里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我跑過去,抓起蘋果就想啃,猛然間想起吃水果不能連皮一起下肚的,太不衛生了。
我拿起蘋果來到衛生間准備用水沖洗,可一扭動水龍頭,竟然沒出水,我再用力一扭,只慢吞吞地滴出了幾滴水。原來是停水了。哎,早不停晚不停,偏偏這個時候停。
我拿著蘋果,只見家人一個個都在呼呼大睡,沒辦法,只好自己用刀削蘋果皮了。
我找來了一把鋒利的、閃著寒光的水果刀,用左手托起蘋果,右手拿起水果刀,深吸了一口氣,這畢竟是我第一次削蘋果,手握著刀卻有些下不了手,我又深吸一口氣,才把刀貼在蘋果的頂部,慢慢開始削,每削一塊蘋果皮,我的心就好像咚咚跳了一下。畢竟是新手,我削的蘋果皮把果肉都削了一大半,而爸爸削的蘋果,薄薄的一圈蘋果皮,一點兒都不浪費,比起這削蘋果的高手,我遜斃了。我找了找原因,可能是因為我有點心急了,我靜下心來,稍稍放慢了速度,把刀貼在蘋果上,眼睛盯著蘋果,手的力度控製得十分小心,生怕一不留神劃傷了手指。我小心翼翼地削著,這下削得還不錯,蘋果皮薄薄的,沒有再糟蹋果肉。才削了一小半蘋果皮,我的手心悶出了汗,頭上的汗珠也像斷了線的珠子似得往下落。我再接著靜靜心,做到心如止水,慢慢地、仔細地削著蘋果皮,漸漸的,我拿水果刀的手不出汗了,削蘋果的動作也越來越熟練了,削的蘋果皮也從短短厚厚變得細細長長了。
當我專心致志地削完了一個大蘋果時,我拿起被扒光了華麗的外衣的蘋果,一看,差點笑得昏倒在地,左半部分的蘋果像被轟炸過的地球,又像剛剛發生過地震一樣:有裂開的口子,凹凸不平的坑地······而右半部分的蘋果,卻顯得那樣光滑、干凈、美觀。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必須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做這件事,才能把它做好,假如你急切地想做好這件事,急切地想成功,是不可能做好這件事的。
吃著自己親手削的蘋果,我感到滿足、快樂極了。真應了一句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