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項羽自負的作文素材,並聯系現實
他過於輕敵.你可以寫自己在比賽中輕敵別人.輸了比賽
『貳』 以劉邦和項羽作為素材的高考滿分作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華五千載,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回一段又一段的輝答煌,為後人所贊頌。分析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段輝煌之中,都毫無例外地閃現著一個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燁……他們為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統治著不同的時代,可他們卻印證了同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項羽都是名載史冊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業,後者卻無奈烏江自刎,這難道真如項羽所言"此乃天意"嗎?不是,劉邦項羽二人相比,項羽比劉邦更有才能,但項羽他恃才傲物,很少與屬下談心溝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最終走向了滅亡。相反,劉邦沒有突出的個人才能,但他善於聽取各方良言,身邊謀士極多,常常與他們交心傾談,上下溝通,月下千里追韓信就是明證。因此,他可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最終成為楚漢之爭的勝者。
『叄』 作文素材關於項羽
[作文素材關於項羽]作文素材關於項羽2010-08-13 15:06高中作文素材積累--項羽篇一,人物簡介項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領袖之一.楚國將門後裔,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與之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取而代之,先發制人,破釜沉舟,以一當十,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等.(一),性格特點:1,少懷壯志,志向遠大,不甘為人下λ(1)少時聰明,但學寫字和劍法都沒能堅持.結果被叔父項梁責備,就滿不在乎地說出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一人敵,劍,不足學;--學萬人敵.(念"書識字有什麼用處?學會了,不過記記自己的名字;劍學好了,也只能跟幾個人對殺,沒什麼了不起.要學,就要學打大仗和萬人對敵的本領.)的豪言,令項梁很高興,遂教其兵法.從其豪言中可以看出,項羽並不甘為人下,要一鳴驚人.(2)秦始皇巡遊會,項羽與父同去觀看,發出"彼可取而代也"(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的驚人之語.嚇得項梁忙掩其口,警告他不要亂說話.此即成語取而代之的故事由來.他年紀輕輕就可以說出這樣的話,而項羽最終盡管統治地位不長久,但也的確帶領起義軍滅了秦朝.他在摧毀秦王朝暴虐統治的斗爭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3)當會稽守通向項梁表達了希望先發制人揭竿反秦,以免後人受制於人的時候,不甘為人下的項梁和項羽就馬上把他殺了,接收了他的部下,自己登上領導者的地位,組織反秦.2,率直爽朗,坦盪淳樸,以誠待人.λ(1)在攻佔黃城後,他聽取了外黃城十二三歲小孩子關於收取民心的建議;(2)鴻門宴上,對樊噲的"闖宴"大度且容忍,只因欣賞樊噲的英武氣質;(3)在與劉邦的爭斗中,對於劉邦劃分鴻溝,約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條約都信以為真並努力維持.3,勇猛無敵(英勇善戰)λ(1)身材魁梧,又有才能勇氣,吳中的年青人,都很敬畏他.(2)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有拔山蓋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氣蓋世").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在追隨叔父項梁的反秦斗爭中屢建奇功.項羽正是靠著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節節取勝,奪得了西楚霸王的統治地位,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頂峰.(3)(項羽與敵將對陣,經常只要嗔目視之,就令敵將聞風喪膽.)楚漢雙方在廣武對峙時,項羽派出三名壯士向劉邦挑戰,結果都被劉邦的射手樓煩射死.項羽一怒之下拍馬出陣,"嗔目叱之",竟嚇得樓凡"目不敢視,手不敢發",拔馬逃回軍中.(4)救趙是最好的體現.巨鹿之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九戰九捷,大破秦軍,秦將蘇角被斃,王離被活捉,涉間不降,自焚身亡,章邯向南潰逃,項羽取得了巨大勝利,奠定了項羽在反秦歷史上的地位.也充分體現了項羽的驍勇善戰.秦二世二年冬十月,楚王派卿子冠軍率軍援趙,宋義行軍至安陽,便安營紮寨,整四十天按兵不動,項羽請戰,宋義拒絕並說:"夫披肩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連策,功不如義."之後仍舊"飲酒高會"而不顧"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怒不可遏,便於"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隨後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兵救巨鹿,但"戰少利""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5)項羽在烏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漢將楊喜窮追不舍,項羽勒馬回首,竟嚇得楊喜人仰馬翻,兵退數里.(6)垓下失敗後,他引兵東向逃到東城時,只剩二十八騎,而漢兵有數千人之多.項羽將僅有的二十八騎分為四隊,鼓動余部做最後拼殺,向四面突圍.他身先士卒,率先沖向漢軍,斬殺將軍數十百人.最後,項羽退至烏江,江上有一船可渡河而逃,但他因當年率西擊秦軍的江東八千子弟沒有一人生還,竟不肯渡江.贈出烏騅馬後又與漢軍展開搏鬥,相繼殺死數百人.最終身負重傷,對烏江自刎而死.這突出他勇猛剛毅的英雄氣概,不愧為一代豪傑,李清照有詩雲:"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對項羽最好的評價,垓下之戰,即使項羽後來只剩下二十八騎,面對漢軍幾千騎,仍毫不畏懼,只丟失兩騎,就把對方殺了幾百人.4,重情重義(有恭敬慈愛仁者之心)λ(1)垓下之圍中,項羽"夜聞漢軍四面楚歌"大為惶恐,項羽面對其隨軍寵妾虞姬和心愛的烏騅馬,不禁感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嗚喑悲慨,凄涼動人,這是項羽本人面對自己經歷和面對失敗的心路寫照,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歌聲在鐵馬寒風,夜月刁斗的軍營中回盪,令人傷感唏噓!情不深無以至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在戰場勇猛殺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此時的項羽不再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也不是意氣風發的英雄,他只是一個真情流露的男兒.他用情之深之真,在他英雄的身份之上更讓人唏噓不已.他和虞姬的愛情也傳唱至今.英雄末路的悲涼和愛情的凄美共同造就了這千古姻緣,讓人難以忘懷!(2)項羽也"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他不殺劉邦,也不殺其父親和妻兒.(3)在垓下之圍中,他悲歌辭美人,意氣慷慨;(4)在烏江畔,他馬贈亭長,情調悲涼,(5)自刎而死,為仇者成"德".5,俠骨柔情,優柔寡斷(婦人之仁)(1)對於謀士范增,雖尊為亞父,但是屢屢不採納他的意見,氣得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中,項羽私自改變向劉邦進攻的決定,同時對范增在席間屢次勸他殺死劉邦的暗示不表態("默然不應"),致使劉邦最後逃離鴻門,喪失除掉自己這一勁敵的機會.(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開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議要"擊破沛公軍",可是聽了項伯的三言兩語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還同意劉邦前來謝罪.堂堂一軍統帥,做事卻"風吹牆頭草"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不能說不是項羽的個人悲哀.而項庄舞劍,項伯以"身翼蔽沛公"時,項羽卻一味地姑息縱容,范增的計劃因此再度落空,後來樊噲闖了進來,將項羽大罵了一通,按理說樊噲沒有資格進會場,況且還帶兵器,項羽應對他的擅闖宴會應予制止,但項羽並未將樊噲逐出.不料項羽非但沒有發怒,反以欣賞口氣連呼"壯士",對他賜酒賜肉,禮待有加,使得後來劉邦有可能在樊噲等人的保護下金蟬脫殼,逃之夭夭.放過了一個絕妙的機會.尤其是樊噲借項羽"復能飲乎"的發問,指責項羽席間舞劍"欲誅有功之人",項羽"未有以應",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噲的放肆無禮,反而賜坐.(仁慈軟弱,缺乏原則性)(3)鴻門宴上,根本沒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以為殺之無益;而劉邦親自來請罪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認為殺之不武.(4)鴻門宴上沛公逃席卻安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置之坐上")(與范增對比:."置之地,把見撞而破之")(5)項庄舞劍意圖尋機殺劉邦時,項伯不奏請,亦擅自舞劍,並暗中保護劉邦.項羽對此睜隻眼閉隻眼,未對項伯的行為加以制止.λ6,自矜功伐(驕傲自大)(1)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2)宴會上的座次安排,違犯了賓為尊,主為次的原則,項王,項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劉邦再次,張良侍坐.("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張良西向侍.")7,不善用人λ(1)在用人原則上,苛禮唯親,項庄,項伯都是他的族親.(2)在用人態度上,剛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來是項羽麾下的將領後來都投向劉邦.如陳平,韓信,盡管他們有驚世之才,但項羽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只將他們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後兩人都投奔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臣謀士,奪取天下的有力棋子.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當韓信投奔他時,只給他做了個肩戟侍衛的郎中.韓信曾"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無奈之下,韓信投奔劉邦,並在蕭何的竭力推薦下達到重用,成為三傑之一.陳平也是這樣,他出身寒門,既無資力可憑,又無聲望可恃,僅是一個"好讀書"的窮書生,當他往歸項羽時,項羽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盡管他有"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的奇才,項羽卻不能用,也盡管他有"擊降殷王"之功,項羽不僅不予重用,反而"將誅定殷者將吏"(《史記陳丞相世家》)這就使得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還有丟掉腦袋的危險,"陳平懼誅"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縱觀他為劉邦出的六計:一是捐金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鍾離昧;二是用惡劣菜蔬進食楚使,離間項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婦女,解滎陽圍,實是幫劉邦逃出滎陽;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為齊王,以安定天下;五是偽游雲夢,抓韓信;六是救出白登,讓劉邦脫離匈奴人之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平的奇才,如此賢良,項羽卻因其偏見和高傲而不能用,敗局已經很明顯了.一個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沒有卓越的才幹,但一定要有識人用人的才華.劉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項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劉邦說:"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漢書高祖本紀》)這足見一個帝王能否用人,善於讓人才盡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能否正確用人,根本原因在於他對世界的認識,對個人關系的認識,在於他的時間經驗和策略思想,同時,還在於他的心胸之廣狹,換句話說,還在於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項羽出身貴族,所以他身上有貴族的驕傲和偏見,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和出身寒門的窮書生陳平,這就使得韓信,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若項羽可以謙虛些,放下他貴族的驕傲,歷史會不會改寫很難斷定,但至少可以斷定他絕不會敗得那麼悲慘.劉邦用人則正與項羽相反,劉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沒有那麼多的偏見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於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視同仁,心胸寬廣.是貴族出身的張良也罷,無賴出身的韓信也罷,只要你有才他都會用,而且能讓人盡其全才.王符在《潛夫論本政》中論劉邦用人:"苟得其人,不患貧賤;得其才,不嫌名跡."真是一語點中要害.項羽和劉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觀(項取人以名以尊,形成親親尊尊的人才觀;劉取人以實以賢,形成尚賢任能的人才觀),執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劉虛己聽人,放手用人,賞不移時;而項剛愎自用,信讒多疑,忘功尋過),用人得失是楚漢戰爭勝敗的關鍵.在用人原則上,劉唯才是舉,項苛禮唯親;在用人態度上,劉自明聽人,項剛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劉寬容誠信,項多疑嫉才.所以劉邦本身並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卻能取眾才用眾智,項羽雖武藝出眾,勇猛過人,但他用人有失無得,既不能盡己人才,更不能盡人之才,這是漢勝楚敗的主要原因.8,做事輕率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來處理之後,便放棄了進攻殺劉的打算.9,殘暴不仁λ(1)項羽入關以後,大肆擄掠.不但殺掉了已經投降過的秦王子嬰,面且還在咸陽城內大肆燒殺搶掠,火燒宮殿(特別是火燒阿房宮).在秦都咸陽,坑殺秦降卒20萬,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么明顯的強盜行徑,無怪乎後來令"秦人大失望".(《史記.項羽本記》)【對比】劉邦入咸陽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而且申明軍紀,廢除秦的嚴刑苛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2)項羽自立為王後,把都城由關中遷到彭城,提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後聽到別人對此批評他這是"沐猴而冠"(獼猴戴帽子,比喻本質不好卻裝模作樣),就把那個說他的人斬了.(3)殺掉了由項氏敘侄一手扶植起來的義帝楚懷王,楚懷王雖為傀儡,但他卻是當時人民群眾抗暴反秦的精神領袖,項羽的不義之舉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4)項羽進攻外黃,外黃因被彭越佔領而不投降.數日,外黃投降後,項羽下令要將外黃年紀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後來在一名十三歲的孩子的游說下才取消了這個殘酷的命令.10,生性多疑亞父范增以70高齡跟隨項羽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謂是盡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這樣的忠臣也難以逃脫項羽的猜忌.公元前208年4月,劉邦在河南滎陽被項羽包圍,這是繼鴻門宴之後又一個消滅劉邦的大好時機,范增立即勸說項羽,要他急攻滎陽,正當項羽對此未置可否之時,劉邦的謀士陳平略施反間小計,就挑撥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系.項羽由此開始懷疑和疏遠范增,並拒絕採納其正確建議,范增因此憤而出走,客死途中,項羽不但失去了一個消滅劉邦的天賜良機,而且失去了一位輔佐帝業的肱股之臣.二,項羽語錄1.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2.彼可取而代也.3.(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4.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5.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6.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成語:衣錦還鄉)三,他人評價題烏江亭杜牧λ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包羞忍恥"以求"卷土重來".)烏江亭王安石λ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詠項羽李清照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贊揚項羽是個具有骨氣的熱血英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λ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繫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沒有窮追猛打徹底打敗對手,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λ劉邦: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認為,不能善用人才,是項羽兵敗的致命原因.)λ司馬遷:(贊揚)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批評)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一個血氣方剛,有勇無謀的猛將,劉邦則是年已五十,老謀深算的干練政治家,最後是多謀善斷的劉邦戰勝了匹夫之勇的項羽(周百鳴前引文).吳仰湘在詳細分析項羽的個性心理時,認為項羽的個性是沒落貴族階層中盲目自傲,受打擊後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體現,劉邦的個性則是新興地主階級為爭權奪利不惜一切手段的心理的典型.〔作文素材關於項羽〕【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肆』 有關項羽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生於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裡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下去。再讓他學劍術,又沒學成。項羽的叔叔項梁十分生氣,罵他不長進。項羽袒露心跡說:「認字,能夠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劍術,只能對付一個敵人,不值得去學。我要學就學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學習兵法,終於成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大業。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江水悠悠,泊船無數,縱使晴空萬里,也無船載得動昨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沖天霸氣。莫說一生只有一次失敗,縱然有一千次,也永遠無法抹去這偉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鋼鐵鑄成的生命,竟然偉大到毫無韌性的地步,沒有一絲一毫的權宜與苟且。要麼一戰滅暴秦,要麼一戰而棄天下,酣暢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種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伍』 如題所示,請高人整理項羽劉邦,韓信,韓信,蕭何人物事跡為作文素材,力求簡介明了高度概括並標出可用於
找點兒材料是不難的,評價也簡單,畢竟打仗是靠他們的。咱們坐這知道論英雄靠什麼?靠的是網路。望採納!
咱先看看劉邦自己的評價: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的材料:胯下之辱
一飯千金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陷於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推陳出新
張良的材料:
反秦復韓 圯上受書
降宛取蟯 佐策入關
諫主安民 鬥智鴻門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下邑奇謀 畫箸阻封
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
勸都關中 諫封雍齒
假託神道 明哲保身
蕭何的材料:參考
http://..com/link?url=zWhwkFTpZp6N6-_8KMTfSS4qK
曾國藩曾說,論人在見識為首,才能次之。
從以上故事看出,不論他們如何的牛逼,但打下江山後,竟然爭先恐後的招數就是保命。而咱們還特牛逼哄哄滴寫論文討論誰更會保命這一點。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您說是吧。
這么一聯系,就看出,咱社會主義xzg擅長保命的人更沒幾個了。想到此就特同情那些沒什麼廉恥的,混到那麼大一位置,整天竟然要為保命而折騰。可憐啊!
東坡在評論歷代牛人時曰:「大哉, 管仲 之相 桓公 也……恨其不學道,不自誠意正身以刑其國,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 桓公 不王,而 孔子 小之。」
不學道,看來就難不自誠意正身,無論多牛,都是危險的。
阿彌陀佛!
『陸』 求關於歷史人物項羽的作文素材。要30到40字的。謝謝
項羽作文素材的總結
一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三 項羽欲學萬人敵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生於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裡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下去。再讓他學劍術,又沒學成。項羽的叔叔項梁十分生氣,罵他不長進。項羽袒露心跡說:「認字,能夠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劍術,只能對付一個敵人,不值
得去學。我要學就學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學習兵法,終於成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大業。
分析: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項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話題:「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四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註: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鑒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僑,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
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項羽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2005年全國卷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
「臉」,百姓的字典里,它釋義為「面子」;英雄的視線中,它釋義為「尊嚴」。項羽
曾經雄姿英發,豪情萬丈,而烏江邊的霸王,經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擾,就為這一張「臉」,痛別虞姬,江邊自刎,遂成「鬼雄」。臉沒了,身何益?對於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臉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臉」為話題。)
六、劉邦聽諫
劉邦打進咸陽,進入皇宮,一看皇宮里盡是寶貝,又有上千的美女,便想在宮里快活。張良勸誡:「因為秦暴虐無道,您才能到這里來為天下百姓除害。我們應該艱苦樸素反對奢侈才對。現在一進秦宮,就先講享受,這不是助紂為虐,也來當秦皇嗎?」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下令把秦宮封存起來,部隊全部回到霸上扎營。
[拓展] 劉邦之所以最終成就千古之偉業,除了善於納言外,也與他的自律行為有關。
[適應文題] 「自律」「成功與失敗」「納言與成功」
七、楚漢戰爭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在兵力上占優勢。為擺脫劣勢,劉邦採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攬人心,制定「約法三章」,重視人才,加上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劉邦於是逐漸由弱變強。而項羽則剛愎自用,不能昕取正確的建議,逐漸由優勢變成劣勢,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圍,最後被迫在烏江自刎。
⑴如果立足於整個戰爭這一角度,我們會得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這一觀點。
(2)如果從項羽這一角度去看,我們就會認識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
(3)如果我們站在劉邦這一角度分析他由弱變強的原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②嚴格的紀律是勝利的保證。③要學會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善於運用人才。
『柒』 寫作文運用劉邦與項羽為素材的例子
話題1:「悔恨」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盪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題2:「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題烏江亭 杜牧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註: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鑒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項羽
看著站在烏江邊上的你,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相信人們忘記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與你的痴情。江邊自盡,是你的寬懷所致,所以人們只會記得你的寬厚,「鬼雄」之稱無愧。人們銘記著你,難怪李清照要說「至今思項羽」了。(2005年全國卷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功與過孰大?忘記失敗的無奈,銘記英雄的身影。
「臉」,百姓的字典里,它釋義為「面子」;英雄的視線中,它釋義為「尊嚴」。
項羽曾經雄姿英發,豪情萬丈,而烏江邊的霸王,經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擾,就為這一張「臉」,痛別虞姬,江邊自刎,遂成「鬼雄」。臉沒了,身何益?對於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臉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臉」為話題。)臉與生命,尊嚴與生命的關系。贊同的是為了尊嚴可以放棄生命的英雄行為。
◆範文:我看項羽——讀《鴻門宴》有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懷念項羽:走進垓下
(抓住此文的情感線索,在文中找出相應文字)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颳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於,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後,已是萬家燈火。
(環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於今天的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就是「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役之一。戰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佔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牆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裡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後,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毀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麼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後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悲壯凄艷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敗了就敗了吧,在天地間樹立一個悲壯的坐標,好在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敗在劉邦這樣的人手裡讓人總有些不服。劉邦何許人也,《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一個經常賒酒喝得爛醉且好色的准無賴,才智與勇武皆不及項羽,起兵後屢戰屢敗。像勾踐那樣,他能忍辱負重,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是時還大叫要分一杯羹。當項羽要與他一決雌雄,他笑著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作家柏楊把項羽與劉邦比作壯士與蒼蠅,這是很確切的。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撤出關中處於弱勢時,他又抓住時機落井下石。一句話,劉邦具備了一個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也許,上天安排這個人物出場就是讓他成為一個驚心動魄的英雄,成為悲劇,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區別,項羽是英雄而不能稱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鬥角,可以耍弄陰謀權術,而項羽不會)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村莊與田園,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樸、莊重,垓下遺址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淚為劍)。在垓下古戰場漫步,不知不覺間你就走進那種悲涼的氛圍里。護城河蜿蜒而去,裡面長滿了蘆葦。遺址上多刺槐,尚末發青的枝條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亂戈。除了刺槐外,還有我喜歡的泡桐樹——除了在童年時的家鄉,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沒有看過這種樹了,我悲涼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溫暖。再過些日子,這里就將遍是潔白的槐花,藍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氣中已是濃濃的花香。
垓下遺址並不像其他旅遊景點那樣火爆,那樣遊人如織,遺址基本處在未開發階段,這反而更加自然、真實和悲壯,更加適合我的心境。我和村莊內的一個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說在他小時候,這兒的土城牆還有一人多高。我問他平時這兒的遊人多嗎,他說不多,但常有,前些年還來過幾批外國遊客。垓下,一個悲壯的地點,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就有著江山微涼的心情。
凌晨,一夜風吹,我起床的時候發現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張紙。古戰場上,一位早起的農民正在專注地侍弄自己的麥田。
項羽與劉邦
(思考: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劉邦會最終奪得天下)
項羽該當是真英雄的。
自少時領兵八千從江東起事,到終了被兵圍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長的生命里無一片段不是酣暢淋漓地殺得痛快,就連最後走投無路的敗亡,也留給了青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與悲壯。曇花一現,只求開得盡興便是。
項羽是簡單的,簡單到眼裡容不下半分不是。在這一點上,他倒是更像個孩子,黑白善惡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就是這樣,他竟對自己最大的敵人產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語捧得飄飄然失了頭腦。他的敗亡,該當是他自己註定的。不過正是這樣,項羽留給我們印象才比劉邦更加鮮明吧。
反觀劉邦,此人絕非是真君子。先不論那幾句虛實相伴的辯白之言,先不管那實是遮掩的「鯫生說我」,但就憑那幾句「為之奈何」以及從君到公的稱呼變更,就能把這只老奸巨滑的狐狸看清個一二。劉邦絕擔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卻定然撐得起真梟雄的門臉。他聽得進下屬的進言,並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下去,而非如項羽一般,反復無常,舉棋不定。更可貴的是,劉邦精通隨機應變之道。這令他不論是籠絡人心還是臨陣對敵都不會落了下風。他的興盛,可說是他一路行來最終蛻變的結果。
鴻門一宴,生生扭轉了歷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沒有前兆可言的。項羽與劉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鴻門宴上出現了拐點,也因這拐點有了漢朝綿延百年的興盛不衰,有了烏江邊上瑟瑟風中的千古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失敗的英雄------項羽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與劉邦之爭,劉邦雖然奪得天下,一統江山,項羽雖然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可我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氣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漢。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傑;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苟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於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庄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庄就可刺劉邦於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後患無窮,而是他「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里,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彌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么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盪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捌』 以項羽烏江自刎為素材關於項羽烏江自刎的作文
整整2千年,烏江岸邊仍回盪著你那威嚴的聲音及你倒下那撼動天地的響聲,烏江猶如照相機,錄下了那永遠難以忘懷的一幕.那烏江成了你一生的遺憾同時也造就了你的一生,可你是否知道,你可以更英雄...
話說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窺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士兵已經很少了,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那麼多楚人呢?」說著,心裡早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了起來,在帳營中喝酒,並和虞姬一同唱歌。歌休,項羽上了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池畔自刎而死,這就是四面楚歌的故事了。
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在詩中這樣贊嘆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現在回想,項羽又為何偏偏執著於面子呢?如果他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渡過了烏江,便可以卷土重來,不至於熱血染烏江,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就是要學會變通,古今中外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如越王勾踐,因亡國而流落到異國,受他人凌辱,他忍住了,回國後,決心復國,每日卧薪嘗膽,最後便滅了吳國,成為中原霸主。而項羽何嘗不可以呢?一棵松樹,為什麼暴風雪來臨時枝條也不斷呢?因為樹枝富有彈性,韌性,它能屈能伸,一當樹枝上的雪積到一定的厚度時,枝條便會向下傾斜,雪就會滑下來,這時它又反彈上來了。
說明了一時的屈服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尋找機會從頭再來。一棵樹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更別說人了,以項羽的才乾和謀略,如果過了烏江,便是你西楚霸王的地方,在江東重新招兵買馬,加強訓練,讓自己更加強大,便可以再與劉邦一爭天下,成功了,便名垂青史。與烏江自刎相比,同樣是千古流傳,但成功了,那在歷史上的成就也高了,受到後人景仰的就再也不是那悲催的結局了!
這些項羽都可以做到,就在於他肯不肯跨過面子這道檻,渡過烏江咯!
『玖』 高中議論文素材:學會選擇,還要學會果斷選擇。不要項羽鴻門宴的
風蕭瑟地吹著,雨連綿地下著。風吹過颳起了一片塵埃,在那一瞬,我們做出了果斷的抉擇。雨下著泛起了一片漣漪,我們卻在深深思索著。塵埃落定,漣漪泛濫,然而果斷抉擇的人已邁向成功;則那些優柔寡斷的人卻繼續停留原地,不肯做出決定。
有時自己果斷些,會拯救一個人的生命,而一直猶豫不決,那麼將失去一條活生生的生命。
我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夏天的下午,趙剛和王力在樹下乘涼。知了在樹上叫個不停,彷彿在說:熱死了,熱死了。
「這個鬼天氣,怎麼這么熱啊?」趙剛厭惡地說。
「要是有個地方能游泳就好了。」王力渴望地說道。
「對啊,小鎮的南邊不是新蓋了一座游泳池嗎!我們可以去那裡游泳啊!」趙剛立馬坐起來說道。
游泳池裡:
「真涼快啊!」王力滿足地說。
「是啊,對了,你能在水裡待多長時間啊?」趙剛問王力。
「我不知道啊,不如我們來比一下好嗎?」王力問道。
「好啊!」趙剛說完,就一頭扎進了水裡。
幾分鍾以後,趙剛游到岸邊,抓住扶梯,說:「我,我不行了,你快出來吧!」一會兒過後,趙剛見王力還不上來,心裡很著急,怕王力出事。於是就想:我去跟游泳池管理員說一聲吧,讓他把游泳池裡的水放掉,找一下王力吧。但轉念一想,如果王力不在游泳池裡那該怎麼辦呢?
十幾分鍾過後。
「有個人落水了,快叫救護車啊!」不知誰喊道。
趙剛順勢朝那邊看了一下,他愣住了,那,那不是王力嗎?怎麼可能會……
趙剛隨著救護車到了醫院。看著王力被推進了急救室,心裡很著急,恨自己當時不該那麼優柔寡斷。
幾分鍾以後,醫生從急救室里走了出來。趙剛忙上前去王力怎麼樣了?醫生搖了搖頭,說:「要是早點送過來,就好了。好好給他准備後事吧!」說完,趙剛「撲騰」一下子坐到了地上。王力才16歲啊,怎麼可能會死呢?都怪自己當時太優柔寡斷了。想到這里,趙剛往自己的臉上扇了一巴掌。
故事到這里已經完了,可能有人會說趙剛太優柔寡斷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做事情時,是果斷?還是優柔寡斷呢?
果斷,一瞬間的意識。果斷一些也許會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但優柔寡斷將會是一生的悔恨。
2.
古希臘的佛里幾亞國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個結,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將繩結打開。這時,亞歷山大入侵小亞西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之前,便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一舉佔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一個孩子在大山裡割草,被毒蛇咬傷了腳。孩子疼痛難忍,而醫院在遠處的小鎮上。孩子毫不猶豫地用鐮刀割斷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館應征做鍾點工。老闆問:「在人群密集的餐廳里,如果你發現手上的托盤不穩,即將跌落,該怎麼辦?」許多應聘者都答非所問,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盡力把托盤倒向自己。」最後,朋友成功了。
亞歷山大果斷地用劍砍繩結,說明他舍棄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小孩果斷地舍棄腳趾,以短痛換取了生命;服務員果斷地把即將傾倒的托盤投向自己,才保證了顧客的利益。在某個特定的時候,你只有敢於舍棄,才有機會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遭到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成功往往蘊涵於取捨之間。不少人看似素質很高,但他們往往難以舍棄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了更長遠的目標。成功者有時僅僅抓住了一兩次被別人忽視了的機遇,而機遇的獲取,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進行果斷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