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下面的材料提煉中心,並給出相應作文材料
中心:不要試圖走捷徑
材料:
1、有一個網球教練對學生說:「如果一個網球掉進草叢里,應該如何找?」有人答:「從草叢中心線開始找。」有人答:「從草叢的最凹處開始找。」有人答:「從草最高的地方開始找。」教練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
有幾個小孩都很想成為一位智者的學生,智者給他們一人一個燭台,叫他們要保持光亮,結果好多天過去了,智者都沒來,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燭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來,大家的燭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塵,只有一個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雖然智者沒來,他也每天都擦拭,結果這個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學生。
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頭做起,不試圖走捷徑就可以了。
2、古希臘有人為了出名,居然放火焚燒神廟,可是歷史學家們為了不讓他達到目的,記錄此事時,故意不記他的名字,所以至今我們也不知道他的「鼎鼎大名」。出名有許多辦法,搏殺疆場,著書立說,唱歌演戲,打球跑步,發明創造,只要拔了尖,出了彩,都能成名。但這都是笨辦法,沒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修苦練,沒有「不教一日閑過」的堅持精神不可能奏效。當然,出名也有捷徑,看守敦煌窯洞的王道士,一不留神,用坎土曼挖出了個「敦煌學」,竟也成了名人,只要研究敦煌學,就繞不開王道士。但是,不過那種機會是幾百年也未必能碰上一次。古希臘的那個人想走一條捷徑,反而是一條絕路。
有句名言: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取得成功,你不要把精力放在找捷徑上,而是要更多地付出才能取得。我們常說:授之漁,而不授之魚。因為教他打魚是付出更多的勞動,但是卻能使他自立,後者可能使他一無所有。美國有個寓言:一隻百靈鳥,為了輕松得到蟲子,願意用羽毛換蟲子,結果,當最後沒羽毛不能飛的時候,他既不能交換到蟲子,也不能自己飛著去找,只能餓死。其實最容易走的路是最難的,因為一不留神就會掉入捷徑旁的陷阱之中。如果只想走捷徑的人,最終會失望和後悔的。
2. 閱讀材料.作文應該怎樣提煉材料的主旨
第一步,當作話題,聯想到某方面具有相關性的事例。
我們每次看到一則材料的時候,都會聯想到相關的事物。比如上面的材料,你可能會聯想到伯樂相馬的故事,也可能會聯想到商鞅立木,取信於民的故事。或者你思維發散,還可以想到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第二步:找到二者的共同點、相似點或相反面。
當我們根據材料的內容聯想到其他相關的事例的時候,實際上這種聯想都是因為這些事例具有某種特徵,正是這種特徵讓我們將他們關聯起來,想到一起。那麼這個相同點、相似點或者相反面就是我們文章的主題。
比如上面的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如下的主題:
1.贊揚燕昭王為強國而虛心求教的精神。只有態度謙虛,才能求到人才。(和三顧茅廬的相似點)
2.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取信與人。(和商鞅立木的相似點)
3.為什麼燕昭王能求到人才?因為他有雙慧眼,首先看中了郭隗。(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們可以知道,同樣一個材料,可以寫成中心思想各不相同的作文。當然,同一材料,因為所確立的中心不同,詳略安排也是不問的。
有時為了耍寫好一篇作文,光搜集一個材料是遠遠不夠的,要搜集幾個材料,比較比較,看哪一個更能突出作文的中心思想。所謂開拓思路,主要是指在動筆寫作文之前,多角度地去篩選材料。
第三步:找到上述現象的共同原因。
是不是根據上面兩個步驟,我們的文章主題就提煉完了,可以開始動筆寫文章了呢?其實還不夠,我們只是對材料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如果就這樣動筆,只能是將我們想到的、搜集到的材料堆砌到文章中去,這還不夠,我們要更近一步,對材料後面的原因進行分析。
比如燕昭王和劉備為什麼能禮賢下士,虛心求教?而不以為恥?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偉大的目標和抱負,為了實現強國的目標,他們才求賢若渴。這種謙虛和抱負才是郭隗和諸葛亮願意幫助他們的原因。
後面的兩個主題,同學們可以自己試著分析原因,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第四步:針對這一原因,發表自身看法。
分析了原因,我們還只停留在論事的階段,那麼對我們自己的生活、結合自己的實際,又該怎麼做呢,因此,最後,我們還要針對文章的材料發表自身的看法。這個看法,可以是文章主題的深華,也可以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留給讀者思考。
這樣,我們才算是完成可一篇完整的材料主題提煉。是不是很簡單?
3. 如何從生活中提取作文素材
聲聲的啼哭,好似一串串跳躍的音符,匯聚成一隻最動人的旋律,媽媽說那是她聽到的最美的聲音。十年前的一天,媽媽在經受了一番痛苦之後,一個稚嫩的生命誕生了。」當主持人熱情洋溢的說出這句開場白時,四年級十歲生日聚會暨三八婦女節慶祝活動拉開了序幕。
活動十分豐富,有家長代表講話、學生代表講話、真情互動環節和唱《感恩的心》。令我最難忘的是「真情互動」環節。當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時,我立即走到媽媽跟前,深情的讀起了事先寫好的信:「感謝媽媽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當我讀完時,媽媽也對我說:「希望你說到做到。」我使勁的點了點頭。可是時間不等人,我又飛速的回到原位,等待吃蛋糕環節。
等啊等,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吃蛋糕環節。當唐老師把蛋糕盒揭開時,只見一個碩大的蛋糕呈現在我們面前,同學們爭先恐後的圍著蛋糕,眼睛裡發出綠幽幽的光芒。唐老師問:「第一塊給誰啊?」我們異口同聲的喊道:「給劉蘭蘭!」「那第二塊呢?」這時,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給許有的說:「給李?D彤!」有的說:「給殷昊!」還有的說:「給邢希晨!」突然,卞嘉郁大喝一聲:「給我吃!」頓時,同學們都把目光轉移到了卞嘉郁一個人身上,搞得她很不得找個洞鑽下去!最後,我們一致決定按學號分。輪到我了,我一個箭步「飛」了過去,拿到了蛋糕,我三步並兩步地跑回了座位,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弄得滿嘴全是奶油。蛋糕分完了,但有一些「小饞貓」嫌不夠吃,竟到上面把蛋糕盤里的一些奶油、蛋糕屑舔了起來。看著大家吃的狼狽不堪,我不禁笑了起來。
這一次的班隊會,令我難以忘懷。可能過了十年、二十年,我還會想起這次充滿意義、歡樂的生日聚會
4. 語文作文怎麼提取素材
角度一:攝影師這樣做是對的,但是照片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呢?發人深思回.由此,想到是這樣做不一答定能夠使照片的效果最好.因而得出,做事前有計劃也不一定能成功.
角度二:從「他總是」中看出,他失敗了但還在用.得出,有些事情,失敗了一次就應該放棄或者改良,而不應該堅持錯誤的做法.
角度三:攝影師想讓大家注意,但大家不一定能了解他的想法,想到他應該和人們溝通.得出,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有的事,溝通了,會簡單很多.
5. 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越充實,取材來源越豐富,作文內容越精彩。如何把學生引向廣泛的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習作之米。如何能在短時間里取到新鮮,有價值的典型素材是中學生作文成功之道,所以引導學生如何迅速選到有價值的素材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如何引導學生作文進行取材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一、寫我自己之事,抒我真實之情
我手寫我心,這應該是學生最拿手的、也是中學生作文普遍的選材形式。但是因大部分同學不善於體驗自己的生活瑣事,沒有積累生活經驗的習慣,導致了即使可以選自己生活小事來寫,但拿到作文題目後也仍然會不知寫什麼才好。結果還是導致作文選材不典型或者所選材料毫無價值等現象。這樣就要求指導教師多關注和引導學生去體驗,積累生活瑣事的習慣。比如:每天上課前隨便問問三五個同學:今天你有什麼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嗎?或是有一些不開心的事說出來,也許老師和同學可以幫助你?這樣如果都沒有,就應該採取一定的形式來鼓勵他們必須去做這件事情。例如:怎麼,同學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無味?這個年齡本該是最開心,也是最容易苦澀的年齡,可是,老師怎麼發現同學們的生活就像一張白紙那樣單調,枯燥。這樣的青春活的有價值嗎?毫無價值地活著一輩子和開心地有意義地過著每一天,同學們選擇哪一種活法?這樣通過語言激勵可以激發並採取一定的形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和積累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出現部分同學有善於觀察生活小事,發現並會積累,那麼,我們也可以通過側面贊揚善於體驗和積累的同學。同時,對有不開心的事的同學,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其他同學來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排憂解難,這樣既可以溝通師生、生生的關系,又能開導學生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美好的事物。做到日日問,經常寫,日積月累,自己經歷的事情多了,印象深刻了,從而讓學生的生活瑣事成為他們取材的重要內容。
二、善察身邊人和事物,以我見聞,抒我感受
在學會審視自己的基礎上,慢慢學會放大眼界,逐漸觀察身邊事物,擦亮敏銳的眼睛搜尋身邊發生的一些生活趣事。通過寫日記、周記、作文或是每天把自己收集到的趣事和同學,朋友,身邊一些熟悉的人進行分享等等,這方面的素材內容是很豐富的,指導老師要幫助學生明確材料分類收集。比如:校園里的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事件,或校園生活新鮮事。如:自己與同學,朋友,老師或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習之中所發生的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魯迅的《故鄉》,以作者回鄉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反應現實生活;社會中所見所聞所感的一些能反映現實生活的又有現實價值的一些事件,總之,用敏銳的眼光去提煉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經過適當的寫作手段,來反映現實生活,歌頌美的東西,批評丑惡的東西。
三、隨手拈教材之材,加工引入作文
教材是最現成的寫作材料。試題要「遵循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宗旨。很多作文題目的設計是有目的的,多是結合教材,換一個角度(一個題目),來讓學生學以致用。掌握教材,靈活運用所學的內容來再現所學知識。所以說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寫作也是再現閱讀的一種形式。在寫作方法上可以改寫,縮寫,仿寫;在選材上可以運用所學的文章的典型事例,典型細節來重新修剪、加工,整理、運用。例如:「感受美好」這一作文題目。可以指導學生先是搜索自己生活里的美好事物,再就搜索身邊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其次搜索教材所學有沒有學過的典型的美好事例(毛澤東《沁園春.雪》所描寫北方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宗璞《紫藤蘿瀑布》里對紫藤蘿花那流動似的柔美……)所學教材為這個作文題提供無數的寫作素材。例如:聽,那是 的聲音!這個題目,教材上可以提供的課文也不少(《安塞腰鼓》、《春夜洛城聞笛》、紀伯倫《組歌》《吆喝》……)這些與聲音有關的課文,可以給我們寫作的內容上、寫法上的一些重要提示,幫助我們找到寫作靈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前提是學生已經很熟悉甚至掌握了這些課文。
從構思邏輯角度分析: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等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是相通,很多知識點是可以相互服務的,這一點很實在。……思考事物時,不但要運用順向思維,更要運用逆向思維,多向思維,這樣才能從司空見慣的事情中發現特別的東西,於平淡的素材中引申出新意來。力求寫出人人眼中皆見,個個筆下卻無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新意來。
總之,教材是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獲取閱歷的依賴,為此也是他們寫作的現成素材庫。只要能合理取之,靈活用之便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四、回放媒體特寫鏡頭,切有價值素材為我所用
學生對電視、電影、網路這些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有很大的吸引力,所傳遞的人、事、物都容易烙入學生的記憶里,特別是這些媒體里一些重要而感人的細節更是讓學生記憶猶新。學生的時間、空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所以要教會學生通過新聞媒體積累為我所用的素材。老師要時常提醒學生收集、積累,並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有所表達,把那些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再次表現出來,加深學生記憶。這樣的素材既結合現實,又貼近生活,是鮮活而又有社會現實價值的材料。當然,要做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與學校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條件是不可分的。
總之,要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必須取材有道,取生活中鮮活的、典型的有一定價值的事例,這樣的素材對文章有說服力,寫出來使文章言之有理,寫之有據,這樣文章中心也就突出了,從而避免得到低分現象。
以上取材之道是學生寫作時的重要取材途徑,當然也可以通過讀報紙雜志,從中獲取一些材料,但這對於農村學生來說幾乎很少。無論從哪個方面取材,都得靠平時日常生活的積累和訓練,加深記憶。豐富經歷、見聞、閱歷,儲存豐富而鮮活的素材,動起筆來才得心應手。
6. 如何給材料作文提煉觀點
如何給材料作文提煉觀點
材料作文是根據既定材料,對材料進行分析、提煉,從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觀點的一種作文形式。我們這里主要講如何根據材料寫作議論文。
在「給出的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寫作這一特點決定了寫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緊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內容、主要觀點等必須緊扣材料,不能與材料無關,但也不能生搬硬套。這樣就決定了正確分析材料、合理應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寫作基礎。
一、仔細閱讀,從整體上感知材料,把握中心。
例:挪威捕魚人大多不能把沙丁魚活著帶回岸邊,而唯獨一艘船卻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原因就是該船長往放置沙丁魚的魚槽中放了一條活蹦亂跳的鯰魚!鯰魚的驚擾,造成了沙丁魚的緊張,因而,沙丁魚到達岸邊仍然活著!
提示:從整體把握材料,不難看出材料告訴我們:唯一的一艘船中沙丁魚成活的原因,是因為有那樣一條鯰魚,即「鯰魚效應」。因此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中心論點:「對手,往往能使自己強大」。
二、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和句,提煉中心論點。
例:從義大利移民美國的富蘭克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不幸遭人搶劫,一夜之間,儲戶失去了存款。他拖兒帶女決心把天文數字般的存款償還給所有的儲戶。所有的人都勸他:「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在法律上我沒有,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償還的代價是39年的艱苦生活,寄去最後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
提示:材料的關鍵詞是「責任」,最後一句也是關鍵。由此可提煉出觀點_________。議論時應闡明什麼是責任,一個人為什麼要有責任感,缺少責任感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作為青少年應該怎樣去盡自己的責任等等。同時採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方法增強文章的論證力度。
注意:審視材料時,整體感知和抓住關鍵詞句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
三、深入思考,透過材料的表象,抓住實質。
例:在大草原上某農場主養了一群鹿,草原有狼群隨時捕食鹿。於是農場主將狼趕盡殺絕了。從此鹿兒們無憂無慮,酣吃酣睡,缺少鍛煉,不久鹿大批病倒死亡。無奈,農場主只好將狼「請」了回來。從此,草原上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提示:可以從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方面議論,但這樣立論比較普通。還可以變換角度,即從為什麼農場主又一次「請」狼回來方面去考慮,亦即從「競爭促進生存發展」來展開議論。
四、如果出現的是一組相關材料,要注意把握它們內在的規律,做到「同中求異」或者「異中求同」。
例1:①馬克思 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
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 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提示:以上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例2:①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②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提示:這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結果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同樣是3個人,同樣是要做一件事。可是,為何同樣是3個人卻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分歧點在哪裡呢?由此可提煉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一練:閱讀下列材料,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提煉一個中心論點,並准確地表述出來。
1、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學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道:「切錯了!切錯了!」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
論點:
2、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濤小說》)
論點:
3、某世家之子很善於寫文章,初赴童試,某父以為必首選無疑。及發榜,竟名落孫山。經查卷,見其用墨如淡薄霧,乍有乍無,不可辨識。責問孩子,方知因考場中沒有書童磨墨,自己又不會磨,只用硯內殘墨,所以字越寫越淡,後來就看不見了。
論點:
4、武漢市東湖之濱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流光溢彩,遊人如織。於是,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為什麼要穿著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著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論點:
5、許多人喝同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盞盛著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著喝,有的人乾脆用手捧著喝。於是用金玉之人覺得自己富貴了許多,而用泥瓷之人則覺得自己貧賤了許多,只有那個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快地說了一聲:「好解渴呀!」
生活的本質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的高貴是你喝上了更甘甜的水,而不是舉起了華貴的杯。
論點:
6、一個人走到樹林里,砍倒一棵樹,動手把它鋸成木板。他把樹乾的一頭放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幹上,動手鋸起來。他往鋸開的縫里楔進一個楔子,然後再鋸下去;過了一會兒他又把楔子拔出來,朝下移到一個新地方楔進去。
一隻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他幹活。
這人躺下打盹時,猴子爬下來騎在樹幹上,也用鋸鋸起來。但當它拔出楔子時,樹干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它極度掙扎,尖聲大叫。那人被鬧醒了。他把猢猻打倒在地,用繩子把它捆起來。(陳運德等譯《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
論點:
7、一個同學,放學後本想回家去做自己心愛的航模,可朋友非拉他去看電影,他不好意思推辭;一位國家公務員,心底的良知告訴他受賄有罪,可當厚厚的幾打美元放在了茶幾上,他卻無力拒絕。
對潮流說「不」,是為了追求個性的張揚;對強權說「不」,是為了捍衛平等的權利……
論點:
8、我國遺傳學家談家楨的一個學生,勤奮聰慧,很快脫穎而出,發表的論文引起震動。談家楨高興地說:「如果學生始終停留在老師的水平上,那就是教育的失敗。我的願望就是學生超過我。」談家楨的老師——美國著名學者摩爾根看到那個學生的論文後,立刻寫信給談家楨:「我終於又一次看到了一個年輕的中國人超過了我,也超過了你。特別使我驕傲的是,你親自培養的學生超過了你。」
論點:
9、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備,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論點:
10、日本的一堂小學美術課上,老師教孩子們怎樣畫蘋果,老師發現有位學生畫的是方蘋果,於是就耐心詢問:「蘋果是圓形的,你為什麼畫成方形的呢?」學生回答說:「我在家裡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蘋果滾到地上摔壞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該多好!」老師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蘋果。」
7. 如何從生活中提取作文素材
去感受生活,體會生活,每個生活的小細節都是作文的素材。如果加上名人的名句來體現你所感受到的,你的作文會讓人感覺更好。
8. 如何寫好一篇素材作文 怎麼提取素材中的
如何寫好一篇素材作文
文章寫好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版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權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
2.是非取捨關系:即指關系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捨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
3.並非絕對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
4.並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並列的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
9. 如何指導小學生提煉作文素材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不喜歡作文,害怕作文。寫出的作文不是假話、空話太多,就是立意陳舊,構思呆板,語言蒼白,缺乏個性。究其原因,是學生心中缺乏鮮活的個性材料。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素材,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
一、 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充分說明文章原於豐富的語言積累。《課標》也強調:「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古今優秀詩文,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0萬字。」語文課本也將原來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可見豐富的語言積累多麼重要。
1、加強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對學生來說,積累語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每天早讀時間,我安排學生背誦兒歌,童謠、古詩詞;對課文中詞句優美的段落都提倡學生背誦,時間久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就多了,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語言材料的更多積累。學生形成的語言積累習慣,也可終身受益。
2、閱讀摘抄,有利於語言積累
學生的作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因為它是創作的源泉。閱讀可以使學生跨越時空,穿越古今,博採眾長。因此我提倡學生有選擇地「博覽群書」。學校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學生家庭存書等,凡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童話、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為閱讀材料。為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效能,鼓勵學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警句等摘抄下來,還可分類整理,以便熟記。並進行隨時抽查和定期展示自己的語言積累筆記。這樣一來,學生有了一定素材數量的積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厭的東西,而成為學生們傾吐心聲,表達真情實感的形式。
二、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積累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不一定就能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作文。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思考。一個教育專家說過:「能夠教育一個人的最好老師就是偉大的生活。」因此,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儲蓄富有獨特感受的個性化材料。
1、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花草樹木,鳥蟲魚獸都是學生寫作的很好素材。而學生在寫作文時沒什麼可寫,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是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常常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有引導學生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經驗,才可能用文字真實而富有感情的八生活表達出來。我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鍛煉學生捕捉生活素材能力,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否則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學生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比千斤重。如城市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現代化的游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農村有廣闊的田野,秀麗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等。在家裡,爸爸、媽媽講了什麼新聞;客人來了,談了什麼有意義的話題;上學路上,看見了那些新鮮事物;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們做了哪些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等,都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並學慣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懂得作文並不神秘,而是使用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尋找語言,語言才有根基和生命力。
2、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活動,豐富自己的見聞
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各種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參觀、訪問、做客、故事會、文娛體育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小製作、家務勞動比賽、各種智力競賽等,都是很有意義,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投身於活動全過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可以豐富他們的閱歷。春天,帶他們去春遊,去郊外放風箏,盡情享受可愛的春光;夏天,帶學生到大海邊玩耍,盡情享受夏天的熱烈;秋天,帶學生去郊區,享受豐收的喜悅;冬天,帶學生觀賞大雪飄飄的仙境,對雪人、打雪仗。這些生動又趣的活動,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他們的觀察也是積極的、真實的、生動的。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活動,不但為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起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使作文與做人有機的結合起來。
3、 勤於記錄,豐富自己的感性材料
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並不會自然而然的留在學生心裡,成為寫作素材。因此,我引導學生把平日自己做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那些感興趣的內容用各種方法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實踐證明,寫觀察日記是積累個性性作文素材的好形式。
由於平時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作文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每周,有四、五篇學生的作文在校園紅領巾廣播發表;曲文博的《媽媽的臉》發表在《個性化作文》上;孫文倩的《參觀水利廠》、王選的《絲瓜瓤的妙用》發表在《芝罘教育》上;林琛的地《旁觀家長會》發表在《現代家教》上,等等。實踐證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個性化材料,必定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這也順應了《課標》提出的「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的要求。
10. 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
[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
戶縣澇店初級學
燕 旭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不少,教師探索努力的途徑、方法也不少,但是收效卻不大,常常還是事倍而功半,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為什麼呢?方式死板,方法僵化,作文寫作教學缺乏活力,對學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是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根本原因。
每當布置作文時,學生的反響總是十分反感,有的視其為畏途。當學生把作文這一反映其心靈世界的路徑當作一項「苦役」時,又怎麼讓學生情感與理智的撞擊下產生如花的妙文呢?又談何對寫作能力的培養呢?因此,如何讓學生面對作文時把「要我寫」變為「我要寫」,從而產生極大的寫作熱情以培養敏銳的才思,是我們面對作文教學時應該思考的核心問題。
新一輪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教師以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身份出現,學會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關於作文教學,調動學
生的積極性是問題的關鍵,而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啟發。能不能以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帶動對作文教學的深化革新呢?經過一定的實驗證明是可以實行的。
調動學生作文的興趣。首先要以適合其興趣、心理、特徵的材料來引入、啟發,作文素材《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其次是以靈活的方式,多樣的方法來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還有不忘適時的督促、檢查、改進和完善。當然,提高作文教學效益的途徑很多,方法也不少。不過,筆者認為先立足於作文素材的提煉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
例如,適合學生興趣、性格與特點的材料或資源可以說太多了,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拿來為教學所用。影視劇可算其中之一,學生普遍有興趣,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對其中人物「品頭論足」,洋洋灑灑,很是健談。以「我手寫我口」來引導,把對人物的品評,條理化,再飾以文字組織材料,這不就是一篇佳作了嗎?尤其是反映校園生活的影片,學生寫起來就更順手了,哪裡來的枯燥與壓抑呢?
以往的作文教學僅僅滿足於課堂中教師出個題目,再補以講解,然後再讓學生寫作的形式,真是太陳腐了。這種「題目+講解+寫作+講評」的形式學生早己深惡痛疾了,應極力棄之。其實我們只須將老形式稍作變動即可讓學生產生出極大的興趣來。如,讓學生自己出題,老師學生一起寫,師生互評共評,並把評分結果公布出來,比比誰的評分客觀,誰的評語一語中的,有力度。可以組織學生就評價的結果展開小組討化,並引導深入下去,有必要寫出討論提綱或材料,在全班展示,這樣全員參與,全體動手動腦的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形成探討、合作、互動、交流的作文寫作模式,使學生受益不淺,也使其作文水平在交流中提高了。
所以,改變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現實為基礎,改革創新。改革作文素材提煉的內容,改革作文訓練的固定形式,變舊圖新,才是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有效辦法。
當然,作文教學任何的改革,都必須立足長遠,注重鞏固與保持現有的成果。所以,還必須及時的監督、檢查、鞏固與完善,並逐步使作文改革的路子更寬廣。
〔關於作文素材提煉的思考與實踐〕【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