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要防微杜漸作文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是出自《韓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話,後來廣為流傳,並演變成為今天的一條哲理成語。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千里長堤雖然看似十分牢固,卻會因為一個小小蟻穴而崩潰的道理。更是警示我們世人,事情的發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當存在微小的安全隱患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正確及時處理,就會留下無窮的後患。所以,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及時處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災難的發生。 眾所周知, 2003年8月15日發生於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區的大面積停電事故。就那次停電事故,對美國及加拿大的航空和陸路交通,正常科研,生產與居民生活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影響,並直接影響到美國國家秩序的穩定,成為當時震動世界的大新聞。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美國那次歷史上最大的停電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天高達300億美元。 作為世界上頭號超級大國,美國的電力設施也堪稱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把它的電網比喻成千里之堤,也可以說是銅牆鐵壁鑄成的長堤。然而,就那樣一個世界一流的大電網,由於對預警跡象的不夠重視,致使電網陷入了大面積癱瘓的狀態,真是應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這句中國老話
『貳』 作文「防微杜漸」如何寫
成語典故之防微杜漸
解釋: 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展。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叄』 防微杜漸話題作文
我曾經聽過兩個故事,其中一個是:一個江洋大盜被判死刑,在服刑前他對法官說:「大人我想和我的媽媽說幾句悄悄話行嗎?」法官點點頭。母親走過去,把耳朵靠到兒子的嘴邊。突然兒子一口咬掉了母親的耳朵。母親捂著傷口喊道:「你這個逆子,為什麼要咬我?」那個江洋大盜冷冷地說:「如果當年我拿別人一個蘋果的時候,您能罵我一頓而不是誇我能幹;我偷鄰居一隻雞的時候,您能打我一頓,而不是燉熟了給我吃。我想我不至於有今天。」聽到這旁邊的母親疼痛難忍、悔恨交加昏死過去。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名學生經常在一家網吧上網,那位網吧老闆明知他是個未成年人,可是為了賺那幾塊錢,就違反了規定讓他上網。
而且還幫助他躲過家長的尋找,更令人氣憤的是,還讓他在那過夜。久而久之,那個孩子沉迷於網路游戲,荒廢了學業。為了上網,他學會了賭、偷、搶等壞習慣。從一開始偷家裡的錢,偷同學的錢;到後來騙家裡的錢,光明正大的搶同學的錢。終於有一天,他搶了網吧老闆的錢,並且有刀子桶死了那個老闆。這難道不是報應嗎?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發現我們每一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是一旦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侵害別人的事,並且無人去阻止、教育。那麼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於最後走上了犯罪之路。所以我們要從小事抓起,來防止青少年犯罪。就像一艘正在航行的船,不小心被石頭撞了一個小洞。如果及時修補,也許不會沉入海底。但是你選擇對他視而不見的話,那麼這個洞就會越來越大,最後自己和船都會那逃厄運。生活中有許多事可以導致青少年犯罪。
無序上網就是一大問題。其一,因為網上有許多不良網站,青少年看了以後就會一時沖動,而模仿其中的不良行為。其二, 網上有一些十分血腥暴力的的游戲,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上癮就有可能嘗試犯罪。如果成功就會再次危害社會。如果故事中的那位網吧老闆在那個少年想要進網吧時去阻止他。那樣就不會招來殺身之禍。還有那位母親,如果他兒子偷蘋果的時候罵他一頓,偷雞的時候打他一頓,去正確的引導他教育他,也就不會有母子雙亡的慘劇。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從這血淋淋的故事中吸取教訓吧!最後我呼籲大家行動起來,從小事抓起,防微杜漸。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以身作則,不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躲避責任
『肆』 關於防微杜漸的文章開頭和結尾怎麼寫
開頭 歐陽修《伶官傳序》一文,提出了"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論斷不回可不謂精闢。有答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 結尾: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閑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麼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麼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伍』 求以『防微杜漸』為話題的』 作文
空閑之日,我細讀了歐陽修所作的《伶官傳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觸。其中,作者提出的"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精闢的論斷,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記得有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而在當中起作用的卻是一個字--"積"。 對於"積"字,許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從正面考慮,如"學習要積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則未必了。其實,"積"字所起的反作用也並不少見,而往往被人所忽視。 現就以個人的品行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平時常不拘小節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像馮大興、朱澤明,他們竟從一個"堂堂的大學生",頹廢沉淪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實不能不引人深省,這難道不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養所造成的嗎?假使他們注意了這一點,也斷不至於陷入泥塘,不能自拔。這種"禍患"的導致,不也是"積"字所起的作用嗎? 誠然,人們一時有小小的疏忽,並無可厚非,重要的,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不以為然,更不能開脫和原諒,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一般都並非僅此一回,也並非下不為例。對自己要求不嚴,常常是"忽微常積"的根本原因。 話到這里,我們不妨可以說,"忽微"並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積"。而能否化"小"為"無",則取決於自己對"忽微"的態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閑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麼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麼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品行應是這樣,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總之,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只要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都須採取"嚴以律己"的態度。"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也將不會擔心"禍患"的導致了。 僅此發一感想,以供自勉。 簡評:本文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緊扣"忽微"和"積",闡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要求每個人做到"戒惡修善",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不會擔心"禍患"的降臨。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觀點統帥材料,用材料說明觀點。 文章先說"忽微",引用一句俗語,一個例證,印證了忽微能導致禍患降臨這一客觀規律。然後作者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在忽微和禍患之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積"字,抓住"積"字,聯系實際,用無數事實論述了"積"的反作用,說明"積"是導致禍患的關鍵。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引用劉備的話啟迪人們"戒惡修善"。文章寫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瞭然。
『陸』 關於"防微杜漸"話題的作文怎麼寫
空閑之日,我細讀了歐陽修所作的《伶官傳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觸。其中,作者提出的"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精闢的論斷,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記得有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而在當中起作用的卻是一個字--"積"。
對於"積"字,許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從正面考慮,如"學習要積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則未必了。其實,"積"字所起的反作用也並不少見,而往往被人所忽視。
現就以個人的品行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平時常不拘小節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像馮大興、朱澤明,他們竟從一個"堂堂的大學生",頹廢沉淪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實不能不引人深省,這難道不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養所造成的嗎?假使他們注意了這一點,也斷不至於陷入泥塘,不能自拔。這種"禍患"的導致,不也是"積"字所起的作用嗎?
誠然,人們一時有小小的疏忽,並無可厚非,重要的,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不以為然,更不能開脫和原諒,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一般都並非僅此一回,也並非下不為例。對自己要求不嚴,常常是"忽微常積"的根本原因。
話到這里,我們不妨可以說,"忽微"並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積"。而能否化"小"為"無",則取決於自己對"忽微"的態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閑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麼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麼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品行應是這樣,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總之,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只要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都須採取"嚴以律己"的態度。"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也將不會擔心"禍患"的導致了。
僅此發一感想,以供自勉。
簡評:本文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緊扣"忽微"和"積",闡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要求每個人做到"戒惡修善",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不會擔心"禍患"的降臨。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觀點統帥材料,用材料說明觀點。
文章先說"忽微",引用一句俗語,一個例證,印證了忽微能導致禍患降臨這一客觀規律。然後作者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在忽微和禍患之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積"字,抓住"積"字,聯系實際,用無數事實論述了"積"的反作用,說明"積"是導致禍患的關鍵。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引用劉備的話啟迪人們"戒惡修善"。文章寫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瞭然。
『柒』 以《防微杜漸》為題的高三800字作文怎麼寫
防微杜漸做好人明朝都察院長王廷相曾對新御史們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轎夫穿了雙新鞋。恰巧那是雨後,開始轎夫還小心地挑著干凈的地面落腳,但後來一不小心踩進了泥水裡,之後他就再也不顧及新鞋了。新御史們明白,王廷相院長是要告誡他們: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漸,潔身自好。其實,這不僅對新御史們有教益,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惡極,往往是從一個很小的錯誤開始的。河南有一個劉姓女公務員,曾貪污公款數十萬之巨。說起來很可笑,起因是因為她想買彩票沒錢了,於是她便拿了兩元公款去買,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拿了兩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後只要沒錢了便從公款中拿。漏洞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大,最後竟成了數十萬。可誰又能想到,這數十萬的貪污卻是從那區區兩元錢發展而來的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人所說不假,假使當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兩元錢,想必那位公務員也不會犯下如此重罪。人的心理很微妙,一個人的心理防線也許可以很堅固,但只要其中有一點崩潰,那麼再堅固的防線也就可能轟然倒塌。那個轎夫開始還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他的新鞋,但一旦踩進泥水,就不再顧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貪官污吏,他們往往就是在邁出了錯誤的第一步以後破罐子破摔,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最終走上不歸之路。要想防微杜漸,時刻自持,就要求我們胸中有浩然正氣。有了這股氣,便可以不落於貪婪、慾望的圈子,才不會自輕自賤、自甘墮落。陶淵明有這股正氣,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這股正氣,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於謙有這股正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包拯有這股正氣,鐵面無私,秉公執法。他們正是有這股正氣,在黑暗的官場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有這股浩然正氣不易,時刻保持住這股正氣更難。只有保住了這股正氣,我們才時刻有自持的能力。有人說:「人和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氣,防微杜漸,潔身自好,才是一個真正的人。評點:這篇議論文中規中矩。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朴實無華而又旗幟鮮明。開頭引述材料,然後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漸,潔身自好」的為官之道,很自然地擴大為做人之道——「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警示」。接著分兩個層次論證:先講防微杜漸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讓人觸目驚心,人們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層,論證怎樣才能做到防微杜漸——列舉史例證明:胸中有浩然正氣。結尾引用恰當,總結全文,也照應題目。別在污穢中沉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純潔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個轎夫一樣,麻木地接受這一切,放棄原來的潔凈,走進更污穢的深淵。若想使自己潔凈,那我們絕不可在污穢中任自己沉淪。有人說,一步錯,步步錯。走錯了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再怎樣也無法挽回了。而我卻要說,真正重要的那一步,並不是你走錯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錯之後,仍勇敢地從錯誤的淵藪中拔足離去的那一步。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機會重返光明;這一步的果斷,使你有力量繼續前行。本性高潔的陶淵明在黑暗的官場中掙扎,他想還黑暗以光明,但事實卻是將自己置於一個泛著死亡氣息的空氣里無法喘息。但是這一步的走錯沒有讓自己的內心麻痹,他毅然地從官場抽離,沒有讓自己再處於那黑暗,不讓自己繼續沉淪。於是才有了後來那「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寧靜生活。可見,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淪;抽出來,你就獲得自由。如果像那轎夫一樣,在鞋沾上一點污泥後索性放棄它的潔凈,那潔凈的美好將永遠被污穢所掩蓋。誠然,我所說的不深陷污穢並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對著黑暗,不能讓自己沉淪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劍,握緊這把利劍,你就有了面對黑暗的勇氣,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當置身污穢的你刺出這拒絕沉淪的一劍,你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高士。你沒有在黑暗中墮落,沒有讓自己在黑暗中沉淪。假若你戰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為你始終堅持著光明的信念。我們青年人,處於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該堅持什麼,該摒棄什麼,這些都要形成一個正確觀念並始終堅持。即便遇到困擾,感到彷徨時,也不能放棄對光明的追求。須知不能任錯誤在我們的周圍纏繞,不能讓黑暗的荊棘拽著我們沉淪。堅持心的潔凈、靈魂的高尚,做一個不沉淪於黑暗的人吧!你會感受到自由的可貴,高尚的芬芳。評點:本文與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確當的。作者認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並不是你走錯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錯之後,仍勇敢地從錯誤的淵藪中拔足離去的那一步。」陶淵明的事例妥當。作者進一步強調「我所說的不深陷污穢並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與黑暗抗爭,這具有更積極的意義。結尾結合自身,表現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社會責任感。作者的語言功底不錯,用散文化的語言說理,文章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不要輕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戶我們在報紙上常常見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過自述,雖然他們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點,然而他們犯罪卻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開始了一個罪惡的歷程。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爺爺奶奶常用來教導我的有關小偷的故事:同樣也是由不經意的第一次順手牽羊最終變成難以收手偷盜慣犯;又想到爸爸媽媽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壞」事而大罵我一頓甚至暴打一頓,那無非是在告訴我「壞人都是這樣開始的」。俗語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確,很多時候災難、禍害、罪惡並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們在不斷的破壞著我們的窗戶,自己將災難引來,使罪惡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戶理論」所說:「既然是壞的東西,讓它更破一些也無妨。」因此,不要輕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戶!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戶,盡管怎麼看、怎麼想都不會讓你聯繫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這也正是人們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戶的原因。豈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難沒有第二次,窗戶破了,其他破了也沒什麼了不起,於是窗破屋倒。這個道理宋代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就說過:「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窩螞蟻一樣,早晚會使人生之堤崩潰。過去的人們在失敗後找借口,亡國後找替罪羊,常說紅顏禍水,現在想想,褒姒之於幽王,妲己之於紂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樣,所以商亡之後還有周亡。歷史上的現在的眾多貪官污吏,說到底,都是第一筆贓款,第一樁壞事使他們步入歧途,死後也不得復生。不要輕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戶,不要到最後才後悔莫及。生活中可能會充滿許多誘惑,眾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時時吸引著我們。這時,我們千萬不能以第一次為借口而走進歪路,最後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戶,不管是誠信、善良,還是寬容、廉潔,這些你一旦背棄,就會不經意地與它們越走越遠,再也無法接近它們。正如人們所說的修好一件東西往往比破壞一件東西要難得多。不要輕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戶,否則小偷將在這里成型,大盜也將在這里蛻化。原諒自己,就是墮落的開始有一位領導幹部「落馬」後感嘆道:「吃了一輩子齋,卻讓一碗狗肉湯沾染了一身清白。」此話讓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做人做官要像開始一樣謹慎到底,就不會有做不好的事情。慎初、慎好廉潔自律要慎初,初不慎,就難以善終;要慎好,好不慎,則難以自律。所謂「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謂「好」,指「個人愛好,嗜好」。明代督察院長王廷相接見新任御史時,講了這樣一件小事:昨日他進城遇雨,初時,走在前面的轎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為轎夫穿著一雙新鞋。後來不小心踩進泥水裡,便不再顧及新鞋,不管路面贓與不臟,都踩將下去,結果把鞋子完全弄臟。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誡新任下屬,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聽出弦外之音,連稱「終生不敢忘」。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這位身為督察院長官的哲學家王廷相對新任下屬「慎初」的告誡,無論從實際上還是從內容和技巧上,都極為高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人犯錯誤也是如此。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來,就不會那麼容易了。如胡長清、王昭耀之流,他們貪污受賄,很少有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發而不可收,最後自己毀掉了自己。正如那個轎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對鞋如此,心靈也一樣,一旦放鬆了警惕,染上了污點,就會放縱自己,破罐子破摔。倘若面對「第一次」時,意志堅定,毫不動搖,不存僥幸之心,堅信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濁於千里之外,始終做到「拒腐蝕,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終。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變的第一道思想防線。要慎好,好不慎,則難以自律。羅卜白菜各有所愛,領導幹部也會有各自的愛好,但必須做到慎好。尤其對於有損形象或者影響公權的嗜好,更要下決心戒除。還要注意隱好,不要過分張揚個人嗜好,謹防別有用心者「見縫下蛆」,投你所好。胡長清愛好書法,有所圖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豐厚的「運筆費」,進而與之套近乎拉關系撈好處,伴隨著他個人的滾滾財源,也給國家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最後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教訓可謂深刻,所以,國家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對於個人愛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須慎好隱好,強化自律意識。要管住自己的慾望,清心寡慾,經得起各種誘惑;管住手中的權力,用權唯公,用權為民;管住自己的小節,點滴注意,防微杜漸。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變的第二道思想防線。當前,正值幹部換屆之時,唯有慎初慎好,廉潔自律,自覺加強內功鍛煉,做到「三管」「四自」(三管: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臟,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戰勝各種歪風邪氣,才能鞏固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廉潔勤政,為和諧社會建設而努力,為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努力。
『捌』 求以「防微杜漸」為話題的作文。急!!!
空閑之日,我細讀了歐陽修所作的《伶官傳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觸。其中,作者提出的"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精闢的論斷,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記得有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而在當中起作用的卻是一個字--"積"。 對於"積"字,許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從正面考慮,如"學習要積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則未必了。其實,"積"字所起的反作用也並不少見,而往往被人所忽視。 現就以個人的品行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平時常不拘小節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像馮大興、朱澤明,他們竟從一個"堂堂的大學生",頹廢沉淪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實不能不引人深省,這難道不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養所造成的嗎?假使他們注意了這一點,也斷不至於陷入泥塘,不能自拔。這種"禍患"的導致,不也是"積"字所起的作用嗎? 誠然,人們一時有小小的疏忽,並無可厚非,重要的,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不以為然,更不能開脫和原諒,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一般都並非僅此一回,也並非下不為例。對自己要求不嚴,常常是"忽微常積"的根本原因。 話到這里,我們不妨可以說,"忽微"並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積"。而能否化"小"為"無",則取決於自己對"忽微"的態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閑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麼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麼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品行應是這樣,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總之,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只要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都須採取"嚴以律己"的態度。"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也將不會擔心"禍患"的導致了。 僅此發一感想,以供自勉。 簡評:本文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緊扣"忽微"和"積",闡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要求每個人做到"戒惡修善",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不會擔心"禍患"的降臨。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觀點統帥材料,用材料說明觀點。 文章先說"忽微",引用一句俗語,一個例證,印證了忽微能導致禍患降臨這一客觀規律。然後作者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在忽微和禍患之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積"字,抓住"積"字,聯系實際,用無數事實論述了"積"的反作用,說明"積"是導致禍患的關鍵。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引用劉備的話啟迪人們"戒惡修善"。文章寫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