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慎獨」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梨樹栽道旁,人爭相取之,一句「吾心有主」,便約束了自己的舉動。大浪淘沙,千古風流人物,斗轉星移,便是幾多春秋,可是以「吾心有主」標榜者又有幾人?
可還記得,漢時,那個在北海牧羊的男子。手持節杖,望著天也不曾動搖半分的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只因一句「願做大漢魂,不做匈奴臣」,便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只待公羊生出小羊方可回去。那裡荒無人煙,只有羊群伴,曾為好友的李陵勸他投降匈奴,只換來他一句割袍斷義便灰溜溜地走了。想那時,漢主恐怕早已將他忘卻。只要他點頭無一人知道他已經投降匈奴。那是貧寒與華貴的對峙,是氣節與富貴的決戰。可只因一句「吾為漢臣」,榮華富貴轉身而逝,貧寒、孤寂隨之而來。
恐怕在當時的他,孤寂一人也曾默默誦念過「吾心有主」這句話吧!千里外,荒無一人的北海,只有他一人因為一句「吾心有主」便守望了整整十個春秋,由偉岸的男子變成白發須須的老人。依舊獨自一人,謹守正道,嚴守氣節。你是漢時不屈的魂,是謹守正道的魄。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你無光自亮,燦爛而耀眼。
古今多少事悠悠,古人以「吾心有主」而嚴守正道。今人以「吾心有主」而繼往開來。那是無意間翻開2008感動中國時看到的,他並不是十人物之一。他只是一個彩票供應站的售票員。有人請他代買號碼,誰知竟中了百萬大獎。可他卻絲毫沒有猶豫地將大獎給了那人。百萬大獎不動心嗎?又沒有人知道!誰知他卻說:「不是我的,我不要,要了心裡也不踏實。
有一個詞,很好將他們的行為解釋清楚——慎獨。佛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守正道。慎獨?!是啊!就算獨自一個人也要謹慎,吾心有主,慎獨之。惟正自身,慎獨之。
㈡ 慎獨-話題作文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㈢ 以慎獨為話題的作文反例有哪些
小議「慎獨」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在眾人面前講究衛生,獨自一人時就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有警察時遵守交通法規,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集體中謙恭有禮,一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慎獨」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課.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獨」.一個人越是在無人監督的時候,越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謹慎從事,不做違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獨」還是道德品質的「試金石」.《後漢書•楊震傳》有一則「暮夜無知」的故事:楊震赴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被他推薦為昌邑縣令的王密夜晚拜見,想送他十斤黃金,楊震拒絕了.王密說:「暮夜無知.」楊震義正詞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無人時,同樣面對十斤黃金,楊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養,就高下分明了.
「慎獨」更是社會生活的「凈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獨」精神,就會降低自己的道德水準,只顧個人利益而無視他人利益.可怕的是這種思想一旦「傳染」開去,別人也會以他為「榜樣」,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風日下就成必然.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慎獨」呢?關鍵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即無人在場和有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微小邪惡的念頭萌發,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質日臻完善.
「慎獨」離不開嚴格要求自己.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2005年感動中國的王順友,一個普通的鄉村郵遞員,就是當代恪守「慎獨」的典範.他一個人20年走了26萬多公里的寂寞郵路.盡管生存環境和工作條件十分惡劣,但他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准確率達100%.他說:「保證郵件送到,是我的責任.」在漫漫「孤獨之旅」上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一個人的長征」中,他服務無數山裡人的執著,為人類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慎獨」也離不開自我反省.一個人要進步,就要經常地、認真地反省自己.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的、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蜚聲中外的醫學院士吳階平在年老時這樣反思自己:「我自己認為,在1950—1960這十年裡是取得了可喜成績的,那時自己也的確十分勤奮,但這並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堅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學研究中鍥而不舍的精神還遠遠不夠,自己也有偷懶、靠小聰明過關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學家們這種勤於反思、嚴於自律的精神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慎獨」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禦各種各樣的誘惑,防範各色各類的「糖彈」;「慎獨」是一盞明燈,可幫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獨」是一劑良葯,可使你內心清朗,精神昂然.那麼,就讓我們用「慎獨」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盪為人,踏實做事,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
㈣ 以「談慎獨」為題寫一篇議論文有哪些好的例子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錢財,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慚愧而歸。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真實含義,為我們樹立了「慎獨」的典範。可以說,楊震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這就是一個例子吧……話說我看到過一片中考閱讀……就是談慎獨……就是不知道扔哪裡了。
________《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註:「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明顯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裡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我想,就是君子慎獨,貴乎真吧。人前如此,人後亦如此。胸襟坦盪者,真丈夫也。說白了,慎獨的人都有廣闊的胸襟,對人坦誠的高尚品格。偽道學,以及人面獸心者必不是的。 然後是一個外國例子以及一個說理的範例…… 大凡真正代表人類美好精神的東西,總是能跨越時代、跨越國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獨,這種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這樣。在法國人寫的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與前面說的楊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說:
「我的朋友到泰國旅行,在貨攤看見十分可愛的小紀念品,他選中了三個後就問價,女攤販回答是每個一百銖。他還價六十銖。說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後她說:『我每賣出一百銖,老闆才能給我十銖報酬。若六十銖賣了,我就什麼也賺不到。』我這位朋友聽了心生一計,說:『這樣吧,你賣給我六十銖一個,我額外給你二十銖報酬,這樣,比老闆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些錢。雙方都有好處。』他滿以為她會立刻答應的,卻見她搖搖頭。他便補充上一句:『你的老闆不會知道的,別擔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堅決地搖搖頭說:『佛會知道。』」
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還有這位泰國女攤販說的「佛會知道」,去掉裡面的神秘成分,其實說到底了,如果是兩個人辦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個人辦的事,那是「我知」,說「無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謂「慎獨」,就是要捅破「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宋代學人陸九淵就明明白白地說過:「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這樣,把慎獨與誠實、不自欺欺人、無愧於心相聯系,就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對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覺。
表面上的君子好當,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君子難做。「人生而有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世,在物慾橫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權利場上,人人都面臨著「制欲」的考驗。多少人在這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這樣的事例舉目皆是,用不著在這里羅列了吧。如何將「欲」自覺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允許的范圍之內,並且能「省察於莫見莫顯」之間,連不被人注意的細枝末節也不放過,當個「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真君子,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養,過好「慎獨」關。
㈤ 以「慎獨」為話題作文,800字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傳承千年,後人對慎獨的研究也不曾停歇。
----題記
慎獨?慎獨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拿到作文紙後的第一感受。我想多數人會感到陌生,似乎這個詞語太抽象了。
慎獨,始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
「慎獨」,按字詞典上的解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辭源》中解釋到: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海》中作這樣的解釋:「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往外沿引伸,可視為「對自己行為負責」。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時也能謹守道德、原則,不苟言行,維護好自身的形象。」
故,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幾千年來,慎獨在人們的修身養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東漢安帝時,昌邑縣令王密為了感謝荊州刺史楊震當年的提攜之恩,深夜攜重金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知者。而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楊震面對誘惑,自覺地剋制自己的慾望,不因無人監督、他人不知道而收受賄賂,這就是慎獨的力量。
當你屢遭失敗打擊,一蹶不振的時候,你是否因此沉淪,頹唐呢?你是否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困境?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確的,那麼你就做到了慎獨。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他們都是在困境中崛起,在失敗中成功,他們難道不可以稱的上典範?
做到慎獨,主要的還有勤奮和專注。因為專注才可以排除一切雜念,專心於某一個方向,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擾誘惑。因為勤奮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到盡可能多的事情,才能嚴格地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鞭策自己。
慎獨,即是自律,曾經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標准,而現在是我們道德修養的方法,道德修養像寶石一樣的珍貴,那麼慎獨就是寶石中的寶石,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任能嚴格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