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行而知之的作文素材

行而知之的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3-09 19:28:09

㈠ 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為材料,對這句話的理解立意,寫一篇作文800字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一個行者,會把思想化作行動;做一個行者,會把想像變成現實;做一個行者,會用行動去實現理想。如果想成功,必先做一個行者。
有志者立長志,無知者常立志。世上的人幾乎都擁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只有少數人實現自己的理想。其餘的人則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自己所謂的理性認識下漸漸放棄了它,最後只得嘆息終生。為何——因為他們忘記了做一個行者的要求。
你看,魯迅,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創造無數的文學精華。他把對當代政府的不滿化作為故事進行一系列的諷刺,批判當代政府,不畏強暴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
科學家,多麼偉大的職業啊!一個人有做科學家的勇氣已經是可貴的。因為科學家在不懈努力的未人類的生活創造方便、便捷的通訊工具等。他們再創造本來不存在的東西,為世界提供了許多。科學家真的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將幻想轉化為現實,將思想轉化為行動。我真的佩服他們啊!
我覺得作為一個學生,我們也在做一個行者。
你聽,「刷刷……刷刷……」,教室里只有同學們筆尖與試卷的摩擦聲;你看,清晨的操場上同學們飛奔跑步的身影;你看,上課時同學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的神情。不錯,這就是初三學生為理想而奮斗的情景。進入初三,課堂紀律好了,嬉戲打鬧少了,誠懇的詢問多了。因為每個人都意識到,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上,我們必須做一個行者。只有做一個行者,我才能將理想的種子用自己的汗水灌溉成艷麗的花朵,我們才不會在以後追悔莫及。
做一個行者,用汗水鑄造成功;做一個行者,讓青春綻放光彩;做一個行者,讓生命釋放光芒。

㈡ 知其不可而為之議論文 - 百度

要我現在給你寫肯定不現實哈~
這篇是從網上找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孔子也。

也許,他也可以選擇「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同那些隱士智者一般,不再為一個從政者,不再為國為民憂心勞累,但他卻沒有退隱,在繁雜的濁世中求仕,他內心的責任感告訴他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周遊列國,宣傳政治主張,幾度死裡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譏諷,他內心的苦楚有誰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為了一個虛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終日奔波勞累,不知疲倦。面對世人隱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涼,卻未曾動搖。也正是孔子的堅韌不拔,才使得後人對他的敬畏倍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陶淵明隱居後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閑適,拋去塵世的憂慮與瑣碎,過著神仙般的田園生活。

孔子也能這樣,但他卻不曾動搖信念選擇退隱。孔子也能如此觀山水,品日落,享受沒有煩惱的生活,但他的內心卻使他不得離棄天下,離棄百姓,離棄禮樂昇平的理想。

隱士智者,固然灑脫,但那隻是在逃避現實罷了。在那動亂的時刻,奔波呼籲著禮樂主張,除了孔子,誰還能如此「固執」?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執著,一份信念。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未嘗沒有。

當紅軍面對著重重險阻爬雪山,過草地時,他們鑄就了一種如鋼鐵般堅貞不懈的意志。

當面對凶惡的敵人,邱少雲不惜犧牲自己讓烈火一寸一寸侵噬著軀體;董存瑞不惜用手頂著炸葯包炸毀敵人的暗堡;黃繼光不惜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的炮口……他們留給了世人頑強的信念和勇毅。

當面對經濟落後的國情,鄧小平毅然決定帶領全國人民共同致富,實行改革開放。

他們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們用信念贏得了成功。

世人,該借著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撓地向前。知其不可而為之,用執著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

要是擔心和別人的一樣,我再給找些素材好了,稍微綜合一下就行了。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嗎?」
【讀解】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 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 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
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 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而一個人明智自己所從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 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
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 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
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 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
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 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事例:
愚公移山 ( yú gōng yí shān )
解 釋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 處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愚公移山,可為而不為的例子:第一、交通。 這個有點「詭」,但確實可以作為理由之一討論一下,先贊嘆樓上的想像力和現實聯系能力。但是我對於這個的結論卻不以為然。 愚公雖然移了山,但是他可能是以一己所判斷的「交通順暢」的成立,毀滅了「太行」,「王屋」二山的「旅遊資源」的喪失,可以想像,如果「五嶽」「珠峰」因為阻礙了當地人們交通的順暢,居住地的擴張而被幹掉的話,我真不敢想像沒了脊樑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灘爛肉,姑且還不談「因為沒了地勢差異而可能導致沙塵暴之類的氣流、沙土引起的惡 果」或者「山到了別人家門口擋了人家的路的可惡」…… 所以,愚公這個行為恰恰不是「卓有遠見」,而是「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思想,導致了很多的外部負效應,可謂後患無窮,值得深究其「短視」的本質。 第二,精神。 愚公的行為固然能夠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堅毅」「頑強」「勤勞」「勇敢」的楷模,在這個意義上,他對中國的影響是無可厚非的,是必然的,是銘心刻骨的! 但是同學,愚公他不會學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么?他不會挑個更好的地方定居好好工作發展事業么?他有這份「肯吃苦」的精神,或許他或者他的子孫早就能發明拖拉機,改善中國的科技水平;或許他或者他的子孫早就能夠先泰勒成為「管理學之父」;或許他就能不以「單純拉動內需」的方式來提升當時的GDP,而通過直接參與生產提升國內資本、技術等多項生產要素! 兩者相較,移山移人哪個更好不是很明顯么? 第三、能力。 我恰恰認為可為,也恰恰就是「可為而不能為」「可為而不該為」! 革命是「不可為」么?紅軍長征是「不可為」么?新中國的建立是「不可為」么?「兩彈一星」是不可為么?我不敢說! 正是因為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 革 命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先確認存在堅實的廣大群眾基礎!所以才為! 長 征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先確認只有這一條生路!所以才為! 新中國成立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考慮到了中國人民的切實利益!所以才為! 兩彈一星,核進步,哪一個不是不經過方法的精挑細選,所以才為! 愚公之精神可嘉,但卻「南轅北轍」,實為可嘆! 愚公有目的,可惜目的挑選錯誤…… 愚公有價值,可惜只能是「初衷還是好的」…… 愚公有貢獻,可惜功過孰大任需討論…… 所以,綜上所述,以後你家門口有山,搬家!

主人公是兩個年輕人。他倆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住在同一個租賃房裡。一天早上,兩個人都睡過了頭,醒來發現離上班只有十分鍾時間了。一個年輕人眼看再怎麼趕也要遲到,乾脆打電話請了個假,然後倒頭再睡;而另一個則飛身起床,穿上衣服拿起皮包就往樓下奔,攔了一輛計程車直駛公司。 當然,氣喘吁吁的他最終還是遲到了。但是,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卻大不一樣。原來,公司老總了解情況後,先是一律平等地扣除了兩個人的獎金,但不久又把後者安排到更加重要的位子上。老總說:「一個人出點差錯是難免的,但他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卻難能可貴,這樣的人將來肯定大有作為。」 歷來,人們總是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則反其道而行之。明知這件事做了也難以達到目的,幹了也白搭,但偏偏還是要去做,有必要嗎?胡適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名人。但他最初出洋留學,進的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農學院,選修蘋果種植專業。後來,他發現這門技術與當時民不聊生的國情大不相符,學了也派不了用場,於是決定轉學。轉學之際,他想起了清代大儒章學誠說過的一句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於是他「依著自己的興趣」,轉到哲學院。這一改變成就了胡適先生。後來,胡適在北大任教,曾擔任過哲學系、外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等五個系科的主任。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不乏明智之處。小區里,一位年過七旬的退休老工人就是這樣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倔老頭」。人所皆知,現在「黑色小廣告」已成為污染環境的一大痼疾。但這位老人卻天天拎著一隻塑料桶,拿著一把鏟刀,在小區、街頭的牆上、電線桿上鏟除那些小廣告。他的子女和不少好心人勸他:「這些小廣告就像爛膏葯,去而復貼,你能把它們鏟除干凈嗎?有這些精力,還不如玩玩呢!」老人怎麼回答呢?「我知道鏟不完,但鏟掉一張畢竟少一張。只要還有力氣,我是不會就此歇手的。」這話看似樸素,卻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


———————————————分割線——————————————————
滿意請採納(⊙o⊙),以上是軟硬謙施團隊為你帶來的回答。

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追問,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我提問或者向我的團隊提問。(*^__^*) 嘻嘻……

㈢ 關於知與行的作文,應用到荀子《勸學》的素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㈣ 求兩個知其不可而為之作文素材

一,文天祥,深知南宋政權已土崩瓦解,回天乏力,但忠於祖國,傾家盪產,組織3萬義軍版,與元權軍抗戰到底,最後從容就義。 二,劉翔,腳踝傷病負身,為了讓觀眾放心,從容參加比賽,雖然最後未能完成比賽,但其精神令人欽佩。

㈤ 關於知與行的作文素材

思想與行為
好久沒有給書室添磚加瓦,要不,也不會感到這段日子過得是極其的乏味和空虛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寫的一篇關於小時候閱讀的故事.當時我留下的評論是"也許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沒有那時就有的一份對書的執著,又何來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學的陪同下,一起來到學校的書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為真的好久都沒有買書的概念了.書架上的新書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國內的國外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雖然現在學的是與文學有些偏歧的專業,但還是難以說服內心的那份初衷.
<<人性的優點>>就是我最後決定請回來的新朋友.同學說,你剛開始不是要買那本與這相反的<<人性的弱點>>嗎?我給他的回答是,也許看那本書容易讓人萌生悲觀的情緒,還是看積極一點的好.
當然,戴爾.卡耐基的書,我也沒有看過,也不知道他在裡面表達是怎樣的思想?之所以選擇奧格.曼狄諾,是他的一句話感動了我:希望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一個人若是沒有希望,他絕對不會去計劃做任何事,最後也必然一事無成.
行為是思想的花,歡樂與悲傷是思想的果;一個人到底能收獲甜蜜的果實,還是收獲苦澀的果實,都取決於播下的種子.說得太好了.記得父親曾對我說過,等你長大以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長大的以後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實證明父親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電話里說,生日就要到,問我要送什麼禮物?這個生日很特別,過了這個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麼好?也許不能給她太大的驚喜,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諾說;人是自己品質的培養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運的構築者.這是一個明白無誤的道理.自古國人就講內在的修養,先賢孔孟還有那麼多集大成者,無不是從自身修養做起.更何況我們這些文化精髓的追尋者呢?

㈥ 「作文素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些作文材料。

給你找了一篇參考一下

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發現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也;」這句話的美妙。現在想來,自己竟然干過了不少「不可為」的事情,嗟乎,自己真乃愚者也。
我的思維彷彿只停留在三歲,很多道理我竟然都置若罔聞,真是愚蠢之至!我在干什麼?不太清楚!忙忙碌碌,不知所終,難道這就是我的生活嗎?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能夠讓人心生悲涼甚至是絕望,然而正是這些事情反倒需要我們去冷靜思索。但又有很多時候我們卻往往被主觀思維所困擾,不能夠邁出自己的那道坎,結果我們錯過的不僅僅是原有的風景更多的卻是現有的美景。

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自己的追求是否是對的。心如亂麻,越斬越亂;有時候又像是永遠也理不清的亂絲,直教你越陷越深。當你幡然醒悟之時,是不是覺得晚了而懊惱不已呢?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很願意做些自己潛意識不願做的事情,雖然直覺告訴我們這是沒結果的。可是我們卻還是要做做那英勇無畏的飛蛾,撲向那炙熱的火焰,雖然知道那是一條走向覆滅的道路!但這卻不能阻止飛蛾用生命去交換那短暫的光明和溫熱。飛蛾的目光是短淺的,以生命作為代價換來的卻是自己都來不及享受的光熱和火焰的戲弄嘲諷。可是現實中我們又有幾個人不是那飛蛾呢?為了所謂的「光熱」而走向毀滅,這是壯舉,還是悲劇呢?

初生牛犢不怕虎,行為上是勇敢無畏的,結果卻是羊入虎口,充其量也不過成為人們無聊時的笑談和老虎的幾個飽嗝罷了。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不理性的臆想狀態,只不過我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理性罷了!就像喝醉了酒的人說自己沒醉一樣,其實在外人看來我們有時甚至幼稚的讓人發笑,就像幼輩在長輩眼裡永遠只是個孩子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笑別人,而是笑自己。只是作為當局者,安能清楚自己已經深陷迷局而不能自拔呢?

可是世間又有多少人是旁觀者呢。真正的旁觀者大抵如莊周,老子,孔子之類的聖賢罷了,他們早已超然物外,不為世事所困!但是世間又有幾人能達到那種人生境界呢,至少我不能。既然世人皆迷,唯我獨醒的境界達不到,那我作為獨醒者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有一點我卻不得不承認:經歷多了,我們自然能慢慢清醒!但誰又能保證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夠洞悉世事,而如夢方醒呢?

我醉在其中也樂在其中!在外人看來,我就如同八大山人朱耷一樣,半神半魔。似又有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瘋癲意味。也許在外人看來,他們
是常人而我們都瘋了,但是世人又未嘗不瘋呢?很多時候生活就像是一場夢。不管這場夢是如何的美妙,夢境是多麼的逼真,但是只要是夢總是要醒的,只是早與晚
的區別罷了。但是當你幡然醒悟的時候,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新的悲哀呢?現實的不如意,各種的不順心,我們很多時候倒更願意夢一直做下去,最好是沒有醒的那一天。對於我們來說:至少在夢里我們還能夠存在一絲絲,哪怕是一絲絲的幻想。可是夢終歸是夢,終歸有醒的那一天。就像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

也許現在我們想笑阿Q的時候,我們會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阿Q呢?

大抵在了解了這種心境後,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那麼多人自甘當飛蛾了。我想世人都希望為自己留一絲希望,就像那微微的火光雖然它沒有太陽般耀眼的光芒和溫度,但是卻足夠滿足我們內心冰冷的需求了。可是在這種脆落的心靈面
前,我們喪失了自我意識,淪為了幻想的奴隸。最後的結果註定是慘烈的,就像是古羅馬的角斗場一樣充滿了血腥和殘暴。即使倖存下來也是傷痕累累!飛蛾撲火的
壯舉只能是個人的壯舉,為了那虛無縹緲的希望而犧牲了一切,不可謂不愚也!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還樂在其中,也許哪天傷了累了,就會幡然醒悟,但是誰又知道
是否會有這一天呢?

人活著不能沒有希望,但是這個希望必須要是實實在在的希望!我們要認清自己,不要被紛擾繁華的世界蒙昧了雙眼。明亮的心靈是最美好的心靈,但往往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心靈。當我們在患得患失的時候也許我們的心靈也隨我們遠去,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我現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干什麼,也不需要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只會自欺欺人罷了,期望越高也許失望就越大。所以我不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希望,所以很多時候沒希望比有希望更好!沒有希望至少不會有受傷的感覺,至少我們還有一層厚厚的護甲去保護自己早已破碎不堪的心靈!

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滴模糊了我的視線,前方的道路早已分不清楚!希望在哪?在夢里?在夢醒時分?還是在未來的某個地方?或是心靈的某處?我不知道,也許我壓根就沒有過希望,也許只是在夢中一味的編織著各種謊言去自欺欺人罷了,麻木的自己何須獨飲千日醉?世人皆醉而我獨醒,還是世人皆醒而我獨醉?誰又能分清楚呢?

㈦ 行而知之作文大全600字

中國自古就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里的「學」,不僅指從師學習。亦指通過讀書,參觀、模仿漸漸等方式獲得外界的知識、經驗與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僅囿於「從師學習」真有些OUT了,「轉益多師是汝師」現在能夠輕易而舉的做到了,可是將「學而知之」的重要性強調到不必要的高度,本人卻不敢苟同。
愚以為,「學而知之」不如「行而知之」,從古至今,學而知之成為大儒者,不乏其人。但真正成為治國大器,其言為萬世范,其行為萬世仰者,又有其幾?倒是那些學有所成,而力行不輟者,撐起了華夏的脊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秦始皇大概做夢也想不到的是,焚書坑儒僅僅過了四年,就有了「大澤鄉下義旗揚」,「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長安」這樣的大結局。 「夷平六國成一邦」的千秋大夢短短幾年時間內就被終結了。
而讓秦王朝完蛋的竟然不是喜歡是古非今的儒生,卻偏偏是不怎麼讀書的劉項。在這里不是鄙薄讀書人,而是說明有時行動更能直指問題的實質,原本隔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只要一捅就破了,遠勝那千言萬語的滅亡預言。
有人說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卻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許你會說,那他就是學而知之的聖人了。你可曾深想:他難道不是行而知之的聖人?他立的諸多原則,不是在替三皇五帝背書,而是直面現實的褒貶。「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正是他行而知之的結晶。
西方先哲蘇格拉底更是以身試法,讓箴言成了千古。「認識你自己。」恐怕更是行而知之的體會,而非學而知之的結果。
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就是「回到問題本身」。是的,就拿我們的憲政夢來說,多少是非訴訟,幾多引經據典,可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依舊莫衷一是。是什麼造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我們已經不乏西方的啟蒙,亦有百年憲政的沉痛教訓,有關的文獻更是汗牛充棟,幾十年的時間更讓我們明白,實行憲政刻不容緩,這是社會實踐告訴我們的常識,可謂行之知更深,踐之情更切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躬行方悟前人錯,親踐才分晦與明。在今天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在強調「學而知之」同時,更要重視「行而知之」。 知可導行,行可正知,知行合一,方為真知。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行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將魯迅先生的原話,改了一個字,呈現於此,讓我們共勉!

㈧ 作文觀而知之有哪些素材可寫

觀圍棋
一盤棋,一盤濃縮的人生。
閑時喜歡看別人下圍棋,那棋盤如同宇宙,361個點就是宇宙天體,星羅棋布。棋子黑白,陰陽分明。交替落子形成的棋勢和蘊含的變化無窮,象徵著宇宙運動的常綱規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對弈雙方,陰陽互動,動靜間,可現對弈者對宇宙對天道,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和認知。對弈可識人可知事,一個人下棋時的態度、方法、作風,就是他的性格、思想、素質。
有種說法,觀棋不語真君子。當局者迷,安危得失旁觀者最清楚,也最容易忍不住指點迷津。但世事如棋,也許你一不小心就破壞了別人的游戲規則,甚至傷害了別人的默契與感情。所以說,看下棋而能不說話的人,才是真正的風度君子。淡然人生,得學會另一種高境界,那就是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空雲卷雲舒 。
觀書法
習書練字,管中窺豹。
古往今來,從歐陽詢、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到啟功、趙朴初,哪位大家筆畫不是真力飽滿、厚重而又古樸。我就百思不得其解:那平平常常的橫、豎、撇、捺、點……怎麼一經書法大家的一揮毫一沾墨,就變得那樣有精氣、有情感了呢?
許多時候,觀別人習書練字,也是一種清心養性。看大家,凈手,焚香,請硯,磨墨,鋪紙,抱筆於心,心靈便傾注於筆端。「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其中奧妙,自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君不信,懸幅書法於書齋,天天看那楷書的莊重,行書的瀟灑,草書的飄逸,隸書的古拙,篆書的靈秀,你的心、你的情、你的愛,都會隨著那神奇的曲線,游弋,飄盪,直至相交相融。觀書法,還有什麼七情六慾不能忘記,還有什麼庸俗雜念不能拋卻?!
觀明月
月亮其實代表我的心。
因為,月亮總是與人生的悲歡離合糾結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的孤獨而永恆,常常會引發人們對於各類人生問題的困惑與思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周期變幻如同親人、朋友間的聚散離合。月光皎潔如紗,溫柔如水,朦朧,嬌媚、嫻淑、見證著人間多少真知愛情,嫦娥奔月,碧海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其實,以什麼樣的心境觀月,就會擁有什麼樣的心境。以寧靜的心情賞月,月光在流淌,流淌著聖潔和冷峻,流淌著高雅,流淌著風韻,流淌著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居秋瞑;以淡泊的心境賞月,月色在飄盪,飄盪著清虛和沉寂,飄盪著安詳,飄盪著博大,飄盪著李太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清凄悠然;以空靈的心境賞月,浩月在傾瀉,傾瀉著清幽,亮麗,傾瀉著蘇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真趣與感嘆。

㈨ 游而知之,高中材料作文

期待已久的知性之旅終於到來,一整晚輾轉難眠,天亮我便趕緊盥洗、用餐,來到學校集合內場上三三兩兩聚成一團容聊天,臉上無不掛著興奮的喜悅。

揮別了靜謐的早晨,來到了喧囂的都市,窗外放眼望去盡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景象,很快的來到了目地的科學博物館,入口處便有一身整潔、面帶笑容的大哥哥上前迎接,接著我們就被迎臨到福蝶展示區,大哥哥便滔滔不絕的向我們介紹有關福蝶的生態,原來這是個蝴蝶王國,過去外交、貿易可多虧它們的幫忙,巨大的網子罩住我們和福蝶,隨手一揮便可碰觸到,調皮的福蝶還會玩起捉迷藏、鬼抓人的游戲,好不逗趣。 中午大夥一起到麥當勞用餐,鮮嫩多汁的雞塊、香脆的薯條搭配一杯可樂,整個人好滿足。

下午,我們去看3D立體電影,前半場播放的影片是《史前海底生物》, 劇情緊湊、刺激,整場下來驚聲四起;緊接著第二部播放的是《地心冒險》,從頭到尾我的心隨著起伏,深怕影幕里的人物會跳出來,我們班的同學嚇出一身冷汗, 整間電影院尖叫聲不絕於耳,氣氛HIGH到最高點。 真的很感謝學校的安排,讓我們有機會開開眼界,不但能學到五花八門的知識,又能親臨現場去體驗,這一次的知性之旅我真是收獲滿行囊。

㈩ 知與行議論文800字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閱讀全文

與行而知之的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