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尼克胡哲的作文素材。
例文
他天生沒有四肢,只有一個長者兩根交織的小腳;他上學後飽受嘲笑,在自殺的最後一刻選擇活下去;他當選為中學學生會副主席,並獲得大學本科雙學位;他可以騎馬、沖浪、用小腳發簡訊的速度一如常人;他喜歡用他的頭和肩膀擁抱別人;他立志成為演說家,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他人;他遍訪34個國家,演講1500餘場,令無數人激動落淚;他的座右銘是「沒手,沒腳,沒煩惱。」
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樣活著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瞪大眼睛打量了尼克很久,最後終於吐出一句:「你總算還有一個頭。」——這是尼克•胡哲在他演講時必講的一個小插曲。只要看一眼尼克,你就會立刻理解為什麼小男孩會這么說,進而感嘆為什麼上帝要製造這樣的生命。
尼克打出生時就沒有四肢,只有軀乾和頭,就像一尊殘破的雕像。這幅模樣甚至連他的父母都無法接受。可想而知,這樣的軀體給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難。他所能利用的身體部位,只有一個長著兩根腳趾的小腳,被他妹妹戲稱為「小雞腿」,因為尼克家的寵物狗曾經誤以為那個是雞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東西,並且總要忍受被圍觀的恥辱。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於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還好,他在最後一刻,腦海中浮現出父母在他墳前哭泣的樣子,於是他放棄了。這是他最正確的選擇。活下來,使他有機會看到,原來他的人生有著無盡的希望。
尼克秉持著一個基督徒的信仰,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放棄。他雖然沒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個聰明的大腦。他總是用無比輕松的語調來調侃自己的經歷,他永遠不在意別人訝異的眼光,並且努力對自己充滿自信,而事實上,他確實做到了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在尼克19歲的時候,他打電話給學校,推銷自己的演講。在被拒絕52次之後,他獲得了一個
2. 求做人要有骨氣的議論文素材
袁崇復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
制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3. 作文素材外國名人
[作文素材外國名人]作文素材外國名人2010-02-12 14:20貝多芬霍金愛迪生海明威居里夫人阿倫尼烏斯喬丹貝多芬1不要向挫折輕易言敗,作文素材外國名人。這是快樂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喪失了聽力,這對他來說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失去聽力給他帶來的重重阻礙,從痛苦的堅岩中發掘出無盡的靈感,導引出快樂的甘泉,他抗擊挫折的決心在旋律中躍動,他沉迷音樂的快樂在音符間流淌。2數不清的不眠之夜是數不清的寂寞之苦。原本五彩的世界瞬間悄然無聲,那跳動的音符似乎在瞬間變得沉寂。他,一個把音樂看作生命勝似生命的人,如何去面對失聰之苦?然而,他做到了,雖是無聲,卻彷彿拉近了與心的距離,讓人們感到的是執著於音樂的心在呼吸。就是這樣,勇於經歷磨煉,煅造出了一位樂壇驕子--貝多芬!(2006年江西滿分作文《磨煉出與成功的默契》)3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熱血和淚譜寫的不朽史詩!貝多芬創作"命運交響曲"期間,正是他最艱難的時期,耳疾、胃病、失戀、戰亂、貧窮,還經歷了一次自殺,然而在跟殘酷的命運搏鬥之後,他終於堅毅地戰勝了逆境,寫下了這首偉大悲壯的不朽史詩。霍金有一種勇氣讓人激情勃發他因患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這個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就是霍金,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一個敢於超越自我的人。愛迪生海明威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幹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外國名人》。決心下定,就得奮力拚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人家,反遭失敗。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再干,終於寫出了小說《老人與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當當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有信念。即使過程艱幸,最終也能有所收獲。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一生不知歷經多少夜晚與白天的交替,吞咽多少周圍冷寂之苦,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閃耀著動人光輝的科學之燈。多少次,曾一個人孤軍奮戰,多少次,曾平凡無味地不斷重復同一個實驗。終於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在獲得諾貝爾獎嘉獎後,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繼續探索,於是又發現了更為珍貴的鐳,因而再度獲得了諾貝爾獎。阿侖尼烏斯他是瑞典科學家,是電離學說的創立者,也是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年輕時他得出電離理論並把它告訴老師,遭到了老師無情的諷刺。但這並沒有動搖的他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論寫成學術論文,交學校學術委員會討論,結果又被否決。他又把它寄給歐洲四位有名的化學家,這些專家們肯定了他的結論。他繼續豐富了自己電離理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就是阿侖尼烏斯,一個敢於創造的人,一個擁有自信的人。喬丹小時候因身高不夠卻很有運動天賦的他被校隊拒絕,但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他開始苦練技術,每次訓練結束後他還給自己加碼,一有時間他就會拍著球找個籃球架,揮汗如雨。這種習慣一直帶到NBA。刻苦訓練使他打下了極為扎實過硬的基本功。一年之後,校隊一隊的大門再也無法拒絕他了。那時他個子竄到1.91米,籃球技藝和日見突出。他就是邁克爾喬丹,一個敢於面對挫折,一個不怕困難的人"人類在超越中不斷進步,生命在超越中得到進化。超越對手,超越自己,超越極限!當撥開那片陰霾的濃霧,明天將更加精彩!〔作文素材外國名人〕【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4. 給幾個外國的名人的素材,事跡.寫作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襄陽),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編輯本段]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唐大歷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陽樓,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於杜甫墓。
1、杜甫是個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並不鮮見。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於得不到任用,後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於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復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後凄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後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雲仙雜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後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裡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裡去討口飯回來吃。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詩為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後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後,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有九。」大致情況是,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杜甫過著近似於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背時。杜甫年輕時,不大求上進,《唐才子傳》說他「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公元747年,風流天子唐玄宗詔令天下才子到京師就選,頗有些詩名的三十五歲的杜甫才興沖沖地前往應試。然而,天不遂願,據說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賢才入選不利他把持朝政,於是從中作梗,攪了局,致使無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而就在此時,杜甫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的父親杜閑去世,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迫於生計,他不得不沿街賣葯,或寄食於朋友處。這段貧困的羈旅,被他自己寫進了一首題為《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也是杜甫當乞丐的開始。盡管長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捨不得放棄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不斷向權貴投詩,以期引起他們的重視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贊許,卻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終還是沒了下文。好不容易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以為自己從此就要飛黃騰達了,不料僅僅一月之後,安祿山造反,打亂了他的計劃。保命要緊,大家一窩蜂地逃出了長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兵收復了京師,杜甫隨唐肅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長安。這一階段,他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亂期間老打敗仗的宰相房綰說好話(因為房綰在平日里對他很關照),遂得罪了唐肅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祭祀之類的小事,以後就再也沒爬上去過。
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 ·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 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新唐書·文藝上》載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說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准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鉤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彝就沒那麼好運。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於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於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乾脆不幹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幹,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北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雲:「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清錢謙益《〈馮定遠詩〉序》亦雲:「詩窮而後工。詩之必窮,而窮之必工,其理然也。」「窮而後工」成語字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舊時以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正因為有過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夠寫出不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來,最終被人稱為詩聖,客觀地看文人當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2、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里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5. 現代有什麼外國名人有骨氣的事例
1\有一次,周總理去會見某外國元首。那個國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國和中國人民。就在和周總理禮節性的握過手之後,他從衣服兜里掏出一塊手帕擦了擦手,然後把手帕放回了兜里。這時,周總理不慌不忙的也掏出一塊手帕,擦了擦手,然後把潔白的手帕扔進了垃圾箱!一生節儉的周總理,用一塊潔白的手帕,又一次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2\記者問:「你們中國一向反對美國,為什麼還要使用美國製造的商品?」 只見周恩來從上衣口袋中抽出一支鋼筆,說道:「事實的確如此。諸位請看,這支派克筆就是美國製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這可是在抗援朝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啊!」
3\記者問:「我們西方人走路總是挺起胸堂,中國人走路總是彎腰駝背,這是為什麼?」 周恩來回答道:「這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們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6. 外國文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之文人掌故篇
文人掌故篇
中國現當代部分
抗戰時期,聞一多在西南聯大任教授,生活非常困難。象他這樣的名教授,生活要好一點很容易,可以用他的專業知識發點國難財,但聞一多對此不屑一顧。他家7口人住在城郊的簡陋的農舍里,朋友們看了心中難受,但聞一多不以為然,高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並說:「教了好多年杜甫的詩,只有親身體現了之後,才更能領會到杜甫的心情的胸懷。」
中國的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最可尊敬的人。他們安貧樂道,以天下為己任,看看聞一多,身住茅屋,並不感到悲哀,而是以杜甫為榜樣,實在可敬。中國的知識分子,你只要看得起他,尊重他,信任他,讓他有施展才華的環境,他就會努力工作而不大地計較報酬。但是,有時候我們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把他們稱為「臭老九」,以整他們為樂事,這實在是民族的悲劇。
1948年夏,朱自清貧病交加。某天,吳晗拿著一張紙來到朱自清的家,叫他簽名,那張紙是寫著「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吳晗看到他的情況,便湊過來說:「這次你……」但朱自清只看了一眼,即那起筆,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領取這種侮辱性的施捨。」他當即簽了名。就在這一年,朱自清貧病而死。
說到有骨氣的文人,當數朱自清。毛澤東有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所以連高中生也知道朱自清寧死不領美國的救濟麵粉的事。在晚清,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抗戰時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都可以找到不少顯示出民族骨氣和清高氣節的文人,然而,奇怪的是,到了後來,就很少聽聞這樣的事了。最能體現「士可殺不可辱」的,就是老舍、傅雷、李廣田、翦伯贊、周瘦鵑等人的無言的抗爭。現在的不少地方的中小學教師,還要靠「父母官」發工資,按時發的就謝天謝地,經常聽聞有拖欠幾個月,但那些教師仍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否也是「骨氣」的體現?
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最高學歷是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他主要靠自學成才。他20歲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他制定了詳細的自學計劃,用了10年時間,系統地閱讀了先秦諸子和歷代名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自學的范圍,還遍及政治、歷史、地理和外語等。他讀名著,一般要讀三遍,第一遍叫「鳥瞰」,第二遍叫「精讀」,第三遍叫「消化」。他主張學習任何著作,一定要用心提取其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
一般人只知道,茅盾是我國的文學巨匠,他的《子夜》、《林家鋪子》、《蝕》等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理。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會知道,茅盾其實也是個自學成才的人。北京大學預科,充其量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三年級吧,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巨匠,和他那10年的自學之路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也不乏自學的人,但象茅盾那樣,有明確的目標,有詳細的計劃,有科學的方法的,恐怕不多吧。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自學打算,但終因無決心,更無恆心,結果一事無成,想想茅公,看看自己,悲從中來,如今垂垂老矣,尚能學否?
作家艾蕪青年時代十分困苦,1925年,他離家飄泊,給人做雜役,艱難謀生。他由四川到雲南,由雲南到緬甸,一路上都帶著書、紙筆和一隻用細麻繩系著瓶頸的墨水瓶,從不離身。他每到一處,便抒寫見聞和斷想。1927年冬,他終於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總結這段文學生涯,他說:「那是『墨水瓶掛在頸子上』的寫作」。
人們也會說「苦難出作家」「憤怒出詩人」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不無道理。一個養尊處憂的人,肯定伴隨著慵懶,很難從事艱苦的寫作生涯;另外,生活悠閑者,他的生活圈子也相對狹窄,也不容易寫得出有深刻體會內容的,接近人民大眾的力作。艾蕪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南行記》等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位。而他的《南行記》,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歷程中,靠著「掛在頸子上的墨水瓶」寫出來的。我常常想,為什麼上世紀上半葉的戰亂事期,我們產生了那麼多的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到了和平時代,他們怎麼都變得平庸無奇,光芒盡失?難道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上世紀20年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法國留學。他窮得交不起學費,有時連飯錢也沒有。一位在巴黎的中國教授見他法語學得很好,就建議他翻譯一些不國文學作品寄回國內,換點稿酬。王力後來把稿子寄到商務印書館,被採用了,並一發不可收。是誰垂青王力?是編輯葉聖陶。由於他的扶持,王力在異國度過不少難關。1932年,王力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到清華大學執教。他經常對人說:「我在巴黎上大學的學費,都是葉老給的。」直到解放後的1950年,王力與葉聖陶第一次見上面。王力晚年,在他的《音韻學初探》的扉頁上,寫著這樣的一行字:「獻給葉聖陶先生。」
這個故事發人思考的是:王力為什麼在1932年回國,直到1950年才有想到去親自感謝恩師?這18年中,葉聖陶怎麼沒有因王力不親自來感謝而譴責他忘恩負義?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而他們也安之若素,這就很值得探討了。我們今天,也不時可以從報上看到一些「師」與「生」罵戰甚至打官司的新聞,與葉王二人相比,不是應該感到慚愧嗎?古語有雲:君子之交淡如水。葉老認為,扶持後輩,是應盡的義務,並不需要感恩;王力認為,對恩師最好的感激,就是干出成績,為國家為民族爭光。於是,就有了這個我們不大理解的兩人神交二三十年的故事。
1930年,20歲的臧克家報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無底的苦海。」按說,肯定無法考取。但主考者聞一多,卻從這三句雜感中看出臧克家的才氣,破格錄取。三年後,臧克家的詩集《烙印》出版,轟動一時,臧克家也成了譽滿中華的詩人。
故事感想:一是,如果臧克家今天參加高考,肯定落榜無疑。現在的高考講究的是五科綜合或六科綜合。數學考了個0分,總分如何上得去?二是,再說那作文,現在的作文都有字數的要求,800字以上;也有內容的要求,如什麼「材料」,什麼「話題」,臧克家那三句雜感,連同標點,只有30個字,內容也有點費解,這是任何改卷老師都會打0分的。兩科0分,還考什麼?三是,在三十年代,高考的形式很隨意,或者說很靈活,只要主考者認為可以,就能錄取,不是嗎,聞一多一句話,臧克家就成了青島大學的大學生了。四是,如何看待臧克家這樣的學生。我們現在不是也有韓寒那樣的例子嗎?韓寒還寫出了一、兩部長篇,大學尚且拒之門外,就憑臧克家那三句雜感即錄取他,確實要很具慧眼,同時也要有如此的錄取新生的自主權。現在我們的體制,又如何能做到?五是,有人可能會說,臧克家和文革時期的「白卷英雄」張鐵生不是一樣嗎?我說,那區別就大了。張鐵生是白卷一張,再胡謅幾句;而威克家是三句被朱自清慧眼看出才氣的「雜感」。三年之後,一位新星就在中國詩壇升起,事實證明了,聞一多做得很對。六是,我們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可以作某些大膽的改革,讓眾多類似臧克家、吳晗、錢鍾書的偏才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沈尹默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書法家。從8歲起,他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苦練書法,到二十多歲時,已自認為功力深厚,不時為朋友題字。1909年的一天,他聽到時約30多歲、任小學教員的陳獨秀評他的字「其俗在骨」,沈尹默雖然氣憤難堪,但他認真反思,覺得自己寫的字確有格調不高的俗氣。於是,他決心再苦練,每天用大狼毫臨寫漢碑。為了練腕力,他把一面小鏡子放在腕背上。就這樣,一練3年,到他29歲時,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這是許多人都知道,他同樣是一位文人學者,書法大概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似乎未聞他也算一位書法家。既然他不是書法家,那麼他說了一句「其俗在骨」的話,其實是不必在意的。但是沈尹默並不是這樣,他認真檢討自己的字,發現的確並不高雅,還有改進的地方。於是,他又苦練了3年,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這個故事當然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對別人的批評,要認真反思,找出毛病,努力克服,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惜,如今,虛懷若谷的人並不太多,相反,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隨處可見。文人之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做法也日漸稀少,反而一言不合或一文引發即會鬧上公堂,這樣的風氣,對文藝的發展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在中國,巴金是唯一的一位自解放以來,沒領過一分錢工資的作家。巴金雖然德望重,但他從來不做生日,謝絕別人為自己祝壽。巴金從來沒有想過把錢財留給子女,幾年前,他把稿費中的大部分15萬元捐給了國家,作為籌建中國現代文學資料館之用。
巴金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已鐫刻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史冊上。他除了文字好,還有品格好,上面的事跡雖短小,內容卻很豐富。一是,他自建國以來,沒有拿過國家一分錢工資,這在中國的作家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沒有工資,就必須「賣文為生」,促使自己筆耕不輟。二是,他淡薄功名,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歌功頌德,表現在他每年的生日,他都不事慶賀,這就難怪他在暮年之際仍能爭取到時間和精力,寫出多卷的非常有價值的《隨想錄》。三是,他知道怎樣對待兒孫才是真正的愛護。不少人在自己有權有勢時,除了為自己建造安樂窩,還為兒女,為兒女的兒女也預先建好一處處的安樂窩,而巴金老,卻將稿費的大部分共15萬元的錢捐獻給國家,他雖然已是個百歲老人,但他比許多年輕得多的人都清醒。
7. 寫骨氣的作文有什麼素材嗎
正面:文天祥不降元,劉胡蘭英勇就義
反面:汪精衛大漢奸,洪承疇降清
8. 材料作文 關於骨氣 急求!!!
自己去改改吧,不可能有完全適合你的作文,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鍾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9. 有關骨氣的作文 素材
「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我已經聽了很多遍了,關於它的文章也看了不少,可它的內涵我卻不是完全理解。在我看了《沖出亞馬遜》這部電影之後,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其中震撼我心靈的一個場面是:當王輝他們在一次實彈演戲的時候,被「敵人」捉住後,用皮鞭抽打他們,吊起來,放入水中,企圖叫他們說出誰是指揮官。而他卻忍著這皮開肉裂的巨痛,一個字也沒有說,同時對胡小龍說:「在這里,我們兩個就是中國。」
不由的,我對他們產生一種深深的敬佩,那句驚天動的話也一遍一遍地回響在我的耳邊——「在這里,我們兩個就是中國。」
記得一次在街上,我看見一個乞丐,他是個長的比較健康的人。跪在地上到處要錢,我看他那可憐樣,正准備給他一元錢時,媽媽卻拉住我的手,搖搖頭,對我說:「人要有骨氣,向他那樣,有手有腳,不好好乾活、工作,跑到這來要錢,別去管他……」
是啊!做為中國人,炎黃子孫的後代,我們一定要銘記那些寧肯站著去死,也不跪著生的英雄。銘記他們的骨氣,學習他們的高風亮節,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讓世人記住:「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更是龍!且是一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