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統與現代的作文素材
「有魚吃還捉老鼠?」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卻引來我們無盡的思考。
其實,同樣的問題,我們每天不也在問著自己和別人嗎?——「有手機簡訊還用登門拜年嗎?」「有網路知道還用去買那些工具書嗎?」「有Email還用一筆一畫寫信嗎?」……毋庸置疑,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升,生活中到處都是便捷的信息工具、交通工具、學習工具……
可以說,這些新科技的產物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模式!當年跨海遠航的哥倫布和鄭和,一定不會想到千百年的後的超音速飛機,可以輕松到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當年懷揣八百里加急公函快馬飛馳的驛卒,更是不會想到千百年後的今天,只需指頭動動,信息就可以飛速進入對方的眼簾……這就是科技進步的直接表象!
但是,當我們盡享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捷與愉悅時,又何曾想到——在這享受的背後,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大海最美麗的難道只是海天一色、萬里無雲的美景嗎?透過飛機的舷窗,只能看得到波瀾不驚的藍色汪洋,卻感受不到一絲海風的吹拂,更不可想像在船頭看到魚兒躍起的那種欣喜!而當我們新年時看到那蒼白的不過幾十個字元的簡訊祝福時,又怎能想像得到當年驛卒馳騁於山水之間的那種酣暢淋漓?胯下飛馳的駿馬、耳畔回盪的鈴鐺聲和周圍的崇山峻嶺組合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幅悠然愜意的畫卷!而這種美麗,在手機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早已盪然無存!有情調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在如今電燈早已普及的年代,我們依然要在生日和聖誕時點燃蠟燭!在那樣特殊的時刻,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光明,更需要一種溫馨的氛圍!曾幾何時,全國很多城市都禁放煙花爆竹,於是電子爆竹應運而生,很是暢銷了幾年!但是最終的結果呢?卻是各地的禁放令在逐步放寬甚至不了了之。因為人民群眾依然希望在除夕之夜看到被煙花照亮的夜空,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響、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花噴射出的硝煙的味道!這樣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是電子爆竹永遠所不能比擬的!北京奧運開幕之夜,夜空中由煙花所構成的大腳印一步一步走進鳥巢,這樣的感覺和氛圍就是中國所獨有的!這就是民族文化力量的充分彰顯!
魚與老鼠的關系,顯然和魚與熊掌的關系不同!後者不可以兼得,而前者,卻都是貓所喜愛的食物,完全可以兼得!這就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一樣,完全可以在當今社會中共同存在、共生共榮。比如各種鉛筆、鋼筆、中性筆,早已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傳統的毛筆卻依舊散發著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為它所蘊含的,並不只是一支筆而已,而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黃庭堅的《砥柱銘》拍出了四億元
⑵ 求至少30個全部是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是這種類型嗎?
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謝延信
事跡:30多年精心照顧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謝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我跟她(妻子)說過,以後照顧老人」,「做人要講良心」是他的信念。用簡單的道理過簡單的生活,老謝簡單的生活並不貧瘠。
頒獎詞: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素材品析:謝延信對愛情忠貞,對老人孝順。謝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謝延信做到的不僅僅是孝,這是對家庭親人的忠誠,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忠誠。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素材品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不下跪的人
1995年3月7日下午3點,頭天晚上加班到凌晨兩點的珠海市南山工業區瑞進電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鍾的工休時間,工人們太累了,一名身體染病的女工實在堅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韓國女老闆順手操起一塊線路板朝這位女工猛砸過去……緊接著大發雷霆,吼叫著各生產線管理人員直身站立舉起雙手作投降狀,然後叫車間工人統統跪下。人群中有一個人直直地站著,憤怒地望著這個外國婦人。女老闆吼叫:「你為什麼不跪?」這個人說:「我是不會給你下跪的!」這個中國青年員工的名字叫孫天帥。
素材品析:孫天帥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士可殺不可辱」的氣概,更是中國人不畏強暴、毅然捍衛自身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鮮明寫照。
布置感恩作業
「今天有無給別人添麻煩?今天是否有進步表現?今天你最感激誰?」這是新學期以來青島開發區四中的學生每天都要完成的固定「作業」。這所中學要求老師每周最少檢查批閱一次學生的感恩作業,多採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予學生關愛和理解,並評出四個等級,將成績記入學生的德育檔案。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反思,通過每天的觀察反思,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加強自律,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學生的健康心態,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素材品析:一個受過中學教育的學生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而不應該忘恩負義。感恩作業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誠實待人,誠信做事。
總理的老母親
泰國總理川立派86歲的老母親川梅,是一個擺食品攤的小販。她閑不住,雖然高齡了,還在曼谷的一家市場擺攤賣蝦仁豆腐、豆餅、面餅。她說:「兒子當了總理,那是兒子有出息,與我擺攤並沒有什麼矛盾。我不覺得有什麼丟人的,我很喜歡擺攤,在這兒,能見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兒子下班後狼吞虎咽吃她親手做的豆腐。
泰國的媒體稱贊說:「一個來自平民階層的平凡母親,教育出一名以其誠實正直而受人尊敬的總理。」而川梅在面對記者時謙遜地表示:「我其實沒有做什麼,我只不過在他小時候教導他做人必須誠實、勤勞和謙虛,我從不打罵他,但我也記不得他有哪件事讓我失望。」
素材品析:望子成龍是普天之下母親的共同心願,任何一條「龍」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有幾個母親做到了川梅這一點?又有幾個母親在兒子「成龍」之後不母以子貴,仍甘於平凡?中國母親們深思。
曾子殺豬 關於 仁義禮智信的 信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名叫曾參,他很有學問。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買東西,她的小兒子也要跟著去。母親不讓去,兒子就在後面哭個不停。母親哄著他說:「好孩子,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這話也被曾子聽見了。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聽見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殺豬的樣子,急忙上前勸解道:「我說殺豬,只不過是哄孩子,你倒認真起來。」曾子說:「不能和小孩隨便開玩笑。孩子小,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都模仿著父母的言行。現在你向他說謊話,這是叫孩子撒謊呀。母親現在說謊,孩子長大後也要向別人說謊,怎能這樣教育孩子呢?」曾子的妻子聽了,點了點頭,認為曾子說得對。曾子拿起刀把豬殺了,曾子的妻子也把豬肉燉得很香給孩子吃了。
素材品析:誠實是心靈純凈的折光,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一個人擁有了誠實,也就擁有了生命的黃金。教育應從孩子幼小心靈健康開始,否則,一切將無從實現。
⑶ 高考作文素材 關於傳統文化的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
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
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
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
歲月里,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
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
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
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
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
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
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
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
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朴的民族
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鍾,而人們似乎不曉
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
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
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
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
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
,什
么「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
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
猛地,
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
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
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
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
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
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
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
方„„
⑷ 回歸傳統文化,回歸經典抄作文素材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 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
⑸ 有沒有有關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1、傳說「年」是一種「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野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出來掠食噬人,威脅人類生命的安全。但這種野獸,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它有「三怕」——怕聲、怕光、怕紅顏色,人們為了驅趕它,用紅顏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掛在門口,稱謂「桃符」。還有的燃燒砍來的青竹子,燃燒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和「光」,「年」見了,只有遠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無恙,互相拱手祝賀,「拜年」也就由此而來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2、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4、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5、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那麼「年」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7、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8、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10、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圖景。
望參考
⑹ 古代和現代名人保護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⑺ 繼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繼承與創新」材料作文導寫
——荊州市Ⅰ檢作文寫作指導
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學 周志軍
【題目設計】
在跟隨齊白石學藝的過程中,生性聰慧的許麟廬漸漸得到了老師的真傳,「東城齊白石」這個美譽讓許麟廬非常得意並多少有些飄飄然,這時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許麟廬牢記恩師的教誨,博採眾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齊白石作畫如寫楷書,古樸凝重;許麟廬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筆法入畫,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大寫意畫風。
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站在 的門口」,考生可以寫當下的情況,也可以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給考生相當大的自由度,易於寫出個性,展現人文素養。但過於寬泛的題目,無形之中會助長愈演愈烈的猜題、套題之風,也給學生套作、宿構,甚至抄襲以可乘之機。為了遏制這一不良風氣,對中學作文教學及高考作文備考起積極的推導作用,荊州市質檢採用新材料作文的題型,可謂用心良苦。從材料的內涵來看,許麟廬所揭示的學習繼承與保持個性、發展創新的關系,與湖北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緊密相關,與我國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期學習發達國家、保持中國特色、爭取創新發展的國情高度契合。這有利於引導高中生關注現實生活,思考現實生活,寫好現實生活。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大致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
一、審讀材料,提煉關鍵詞
首先要認真閱讀原材料,這是寫好新材料料作文題的前提和基礎。此題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許麟廬牢記恩師齊白石的教誨,博採眾長,經過創新,在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此基礎上,則要對能體現材料的中心的重要語句進行分析。
追答:
重要的句子是齊白石、許麟廬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從執教者的角度對學生提出要求: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不會有自己的天地;學習不能一味模仿、生搬硬套,而要有所創新,要有自己的特色。「尋門而入,破門而出」,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告訴我們:要重視前人,繼承前人的成果,博採眾長;更要在學習的基礎上,發揚個性,發展創新,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把這兩句話結合起來,則給我們這樣的啟示:重視前人,繼承傳統,固然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一門技藝和學問、個人與集體、國家與民族又總是要向前發展的,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會使之失去生命力;創新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後繼動力和立身之本。
當然,從新材料作文寫作的特性出發,在寫作時也可以根據材料的多層性選一個角度來深入品析,達到「淺者淺得,深者深得」的效果。同學們可以多角度解讀材料:
(一)從齊白石對許麟廬的教誨角度。齊白石並沒有把弟子拘囿在自己的領域,而是要求弟子有所突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代宗師的胸懷氣度,更能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教育:著眼於人的發展,使人得到最大發展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從而,反思現實教育中存在的扼殺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不能使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情形。
(二)從「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角度。「門」可以是進步某一領域的門徑,可以是某種方法,某種模式,某個老師……但它是我們進入這一領域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可靠的經驗……從而領會到創新的前提是夯實基礎、繼承傳統,不能盲目創新
⑻ 傳統與現代作文素材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迴文答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
⑼ 繼承傳統文化的高中作文或素材,多多益善。
「傳統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寫作參考 【我們面對的現實】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你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一個文明的國度,一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盪,國門打開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涌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麼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裡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一個沉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其中一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保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乾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一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一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一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舍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