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要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為論點的作文素材
劉邦聽張良之謀,最終成就帝業;
而項羽不聽范增之言,最終自刎烏江
曹操善於聽謀臣的意見,最終統一北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之言,兵敗官渡
唐太宗能聽魏徵之言,成就貞觀之治;苻堅不聽王猛之言,結果兵敗淝水
1唐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勿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簡單就是(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2扁鵲與菜桓公
扁鵲來拜見蔡桓公,在他身邊站了一會,他發現蔡桓公有一點小病,於是多次請求給他醫治。可是蔡桓公一直不聽扁鵲的話,最後導致病情惡化,病發身亡。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一開始蔡桓公的小病只在皮膚上,用熱水敷燙就能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時,用針灸的方法也能治好,即使到了腸胃裡,服幾劑湯葯還能治好。可是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勸告,直到病入骨髓,只能等死,這就是小病不治,釀成大病,不聽名醫言,吃虧在眼前啊!
3馬稷不諫王平失街亭
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
首先 ,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繫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 「願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並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馬謖、王平領兵去後,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後以為策應。驕矜自用的馬謖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 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
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失守街亭的敗局。盡管馬稷熟讀兵法、不聽取諸葛、王平建議。最終也是紙上談兵、失之交臂。
㈡ 以用人之道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800字
人生百年,若白駒過隙,在時空的經緯所編織的生命中,我們曾循著那密密的針腳,看到過絢爛如朝霞的歡樂綵帶,也發現過郁黯如愁雲的痛苦症結。但是,朋友啊,無論扯起生命的哪一根經脈,我們都需要無悔地去對待!
每個人對無悔的生命有著各自的詮釋。李白的無悔之生是「游千山萬水,抒滿腔豪情」;岳飛的無悔之生是「精忠報國,收拾山河」;王士禎的無悔之生是「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撒哈拉的漫漫長沙路上,有三毛無悔的足跡,她的生命宛如「怪石嶙峋中流出的一曲清流」;阿里山日月潭的懷抱里,有林清玄無悔的依戀,她的生命恰似「一片飛上藍天的白雲」……
我們一生的時光,該會有多少故事串織?那些稍縱即逝但卻潮濕雙眸的份份情懷,那些雖然久遠但也難忘的段段往事,將成為我們心中雋永的溫馨,任歲月侵蝕,心境變遷,也不會漠視,也將永遠珍惜。因為,那份份情懷、段段往事,都向我們展示生命真實的內容,真實的情感。
只要你覺得生命無悔,你可以踏遍紫陌紅塵,感喟人生滄桑;只要你覺得生命無悔,你可以攜帶秦磚漢瓦,領略唐風宋韻;只要你覺得生命無悔,你可以仰觀宇宙,俯察品類;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滿足生命意識的內在驅動,回應歷史號角的召喚,那麼,人的生命必將無悔!
我們應像浪花,漲潮時,歡騰起精彩;退潮時,也要留下破碎的美麗。我們不應像候鳥,來的時候,似穿越林梢的響箭,挾一路風霜;去的時候,灑一路凄婉的哀鳴,帶一腔苦思……
生命,可以像號子,無悔地穿越浩渺的濤聲;可以如纖繩,無悔地盪起悠長的悲壯。
朋友,把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緒擱淺於鷗鷺驚飛的日暮河灘吧,讓我們乘一葉詩的舢板,游經狼煙盡掃的夢里天堂,游經千年風霜凝結的一江清水,越過暗灘礁石,揚起無悔的風帆,讓生命起航。
㈢ 善於運用人才的 作文
「逆境出人才」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了。漢代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常常成為持「逆境出人才」的觀點的人的有力證據。
的確,有些人身處逆境,仍然奮爭,有所成就,但這決不是說「逆境」和「出人才」可以劃上等號。
人才的產生能否,暫且不論。先說境遇,就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一番。現實中,恐怕沒有誰能給「逆境」與「順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指出其本質性差別,相反地,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又可以相互轉化,變「逆境」為「順境」或者變「順境」為「逆境」。我們說,能促進事物發展的處境(包括社會的和自然的)便是所謂的「順境」,阻礙事物發展的便是所謂的「逆境」。從這個觀點出發,「逆境」不但不出人才,反而阻礙人才的產生。
魯迅先生曾提到晚清時有一個叫夏穗卿的人,聽他的口氣,夏穗卿的才氣籠罩華夏,勝過一切古人。然而,當時的夏穗卿正處於懷才不遇的境況,過著「良馬不得食而足」的生活,無奈的發出「帝殺黑龍才仕隱,書飛赤鳥太平遲」的感(慨)嘆,最後在默默無聞中死去,不為世人所知。我們是否可以說他就是在「逆境」???的一個人才呢?而在「逆境」中慘著扼殺的又豈止他一人!
生活在「??齊暗」的清朝的龔自珍,深感逆境對人才的摧殘,矢志療救「病梅」,但他沒有成功。試想在那樣的逆境中,沒有一張「保命符」性命都難保全,又怎能談得上成材呢?即使你有「韌之志」,是「超世之才」,也只有落個被埋沒、被扼殺的結局。
早在二十年代,魯迅先生基於對逆境扼殺人才的認識,曾明確指出「惡意的批評殺害了無數天才的幼苗,天才的產生需要大量的「泥土」的培養」。
退一步講,如果一定說逆境對人才的產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話,也只能是一種激勵作用,而決不是必要條件。讓我們再來研究一下《報任安書》,司馬遷得出的結論是「大抵聖賢發奮之所為作也」又有多少人忽視了這「大抵」「發奮」而偏頗了史家的觀點呢?再者,司馬遷可以說是「逆境出人才」的典型事例了,但他並非遭受了宮刑後才有志於《史記》創作的,反而是宮刑的痛苦、屈辱差點結束了他的生命,正是完成史記的宏願,使他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堅持活了下來,終於完成了永垂青史的偉大巨著《史記》。如果要考察他成功的原因的話,那隻能說宏大的志向、堅韌的毅力使他戰勝了逆境。
所以我們說,倘是人才的種子,不論是落在惡劣的石縫中,還是長在肥沃的土壤里,他都能茁壯成長。如果不具備成材的素質,「逆境」會使其枯萎、夭折,「順境」亦會使其萎靡、墮落。我們要始終告戒自己的是!不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樹立遠大的理想,並為此而發奮努力,使自己成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有用之才
㈣ 善用人者得天下800字作文
善用人者得天下
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面子,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匯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面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讓整個國家繁榮強盛.
未來企業的發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種固定組織的形態而運作,必須視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團隊.所以,每一個領導者必須學會如何組織團隊,如何掌握及管理團隊.企業組織領導應以每個員工的專長為思考點,安排適當的位置,並依照員工的優缺點,做機動性調整,讓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
經理人員的任務在於知人善任,提供企業一個平衡、密合的工作組織.
㈤ 古今名人任用賢才的作文素材200字
齊桓公用人不疑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裡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裡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准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㈥ 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的作文素材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可見能聽取他人的意見,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美德.
古往今來,有多多少少句名言警句說要聽取他人意見,要相信他人.畢竟,別人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他們提出的建議大多也都為你好,他們可能是你的朋友、親戚.同樣的,歷史上又有多少君王因聽信小人讒言而自毀江山,淪陷自棄.所以,我們要相信他人,但是一定要相信那些值得你相信的人,相信那些為你好,想讓你更好的人.在人生的岔口,不要盲目地問他人應選擇哪條,當你連自己的志向都未搞清,別人又怎麼能給你指路呢?
人生中總是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小到在兩個自己心愛的玩具間作出選擇,大到在未來的方向上作出選擇,我們要會聽取他人意見.但同樣的,我們相信任何人和不相信任何人,這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在我們面臨抉擇時,腦海里總是沉浸著他人的思想,反而越來越糾結,越來越難作出決定.人類說過:「要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同樣也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此時便應該腦海靜謐,排除一切他人的想法,憑自己的直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來作出決定,那條路選定了就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哪怕讓你後悔了你也不能放棄,因為這是你為自己選擇的道路,是你的思想,是你真正做了自己.
㈦ 關於善於發現人才的作文素材
從諸葛亮的悲劇看人才培養的意義
經營企業,靠兩大法寶,一是資金,二是人才,這幾乎是所有企業的共識。權衡二者分量,人才問題當屬第一等要事。
論起人才的價值,怎麼形容都不過分。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有這么一句話,「卧龍鳳雛,得其一便得天下。」可見人才對於一國之興,意義何其重要。治理企業,雖不及治國復雜,但道理一樣,也是人才難得。
但是我們往往又不免疑惑。既然貴為天下治國安邦人才第一、第二的卧龍鳳雛,得其一能得天下,緣何二者兼得的蜀漢竟然仍不免衰亡呢?難不成卧龍鳳雛浪得虛名?
歷史早有公論,諸葛亮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有智慧化身的美名,有「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高度判斷力,有劉皇叔白帝城託孤的高度信任。傾國文武,盡歸調度,但是後來仍然免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鞠躬盡瘁的後果是「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直至後來,後主阿斗被西晉兵馬所獲,樂不思蜀,一個姜維,鼓掌難鳴,興復漢室,終成美
夢
,「長使英雄淚滿襟」,讓後輩們扼腕嘆息。
歷史給諸葛亮開的這個天大玩笑,證明了諸葛亮的個人悲劇註定了蜀漢的悲劇。這絕不是對諸葛亮個人的不恭,相反,正是因為太多的人把諸葛亮奉為神明,才讓一國之安危系與一人之身,蜀國的悲劇悲就悲在諸葛亮是「一個人在作戰」。
我們能嘲笑曹魏吃敗仗的地方很多,但是有一點我們萬萬不能忘掉,那就是魏晉的人才機製造就了勝利的基礎,即便是黃口小兒也知道曹營裡面「謀士成群,戰將如
雲
」,反觀蜀漢,數得過來的文臣就是諸葛一人,武將稍多,也就是五虎上將,東擋西征,每戰必殺。一旦關張殞命,黃馬老朽,國
家
必然是亡國一途,僅此而已。
諸葛亮是個曠世奇才,這是公認的常識,但是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到死都沒有放下權來,事必躬親,對任何人都不放
心
,當然也就不可能培養出跟自己等同價值的人才來,而且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一旦對手下產生不信任,即便沒有任何證據,也到死都不放過懲治對方。魏延的反叛,從根本上說,就是諸葛亮一手炮製的傑作。
跟曹操相比,諸葛亮雖然是個難道的人才,但是絕對不是個好的領導。曹操雖然口碑不佳,但是他知道如何授權、如何激勵屬下,且其本人也具有文韜武略,不輸孔明太多,而這些,諸葛亮除了自身才能外,能夠跟曹操匹敵的地方實在了了。從這個角度上認識,諸葛亮的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㈧ 善用人的作文素材
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張九齡
(六七八-七四零),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武則天長安元年(七零二)中進士,調校書郎。玄宗即位後,張說薦其為集賢院學士;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後受奸相李林甫陷害,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在用人方面主張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選擇州縣官。對安祿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覺察,並建議唐玄宗及早誅滅,但未被採納。他在執政時敢於諫諍,注意援引一些有為之人,當時被稱為「賢相」。
張九齡的詩,有不少是應制之作。但一些贈答、寫景、抒情的詩篇,感情真摯、詞藻清麗,晚年遭讒言被貶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風格轉向朴實而且遒勁寄興諷喻,與陳子昂的《感遇》詩相近,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後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並稱。清朝人士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道:陳子昂、張九齡「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㈨ 求幾個高中作文素材 關於:善於發現人才
唐太宗執政時,求賢如渴,他讓大臣封德彝推薦人才。過了些日子,唐太宗見封德專彝沒有舉薦人才,便責問封德屬彝,封回答:「不是我不盡心,是當今沒有什麼出眾的人才。」唐太宗說:「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皿,各取其長。古代明君難道是向前朝借用人才嗎?你不能知人識才,怎麼可以蔑視一個朝代的有用之才呢?」一席話說得很會揣摸主子心意的封德彝無話可說。
正因唐太宗愛惜人才和不斷挖掘人才,唐朝終於出現「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
㈩ 近代善於用人作文素材
期回了一趟家,在家待了有一個多月了,還有一周時間我們就開學了。此時的我想回到學校,可是媽媽總是想讓我多在家住幾天。不為別的,就是擔心我照顧不好自己。
暑期老師布置了一個新軟體讓我們學習,然後還要用此軟體畫一個三維的實物模型出來。我計劃著這幾天去學校好好學一學。
在家裡每天都想著玩,一直不想學習,我發現自己是還沒有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獨立學習方法。所以我想換一下環境,在學校省去了一些生活的瑣碎事,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還有很多與自己一起奮斗的莘莘學子們,看到大家都在學,自己也有了學習的動力。
我是這么想的,所以我決定去學校。
可是媽媽擔心我在學校吃不好、喝不好,不讓我到學校去,說著:「看你瘦的,還不好好在家補補!」
如今我已經20多歲了,我渴望著奮斗出自己的小小天地,希望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學校,吃喝都還過得去,至於長不長肉,那不是光吃就能長肉的。媽媽,我想跟你說別太擔心我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的。
那天,一窩剛出巢的八哥,在我家的樹上學飛。只聽見老鳥嘰嘰喳喳地鼓勵著小鳥們去勇敢地飛,大膽的飛出巢穴。
你拿此比喻,說我不懂父母的心,「等你將來做父親時,就會明白那時你爸媽的心了。」
而我說,「那老鳥是鼓勵孩子們出去自己奮斗,鼓勵他們勇敢地飛出家,然後建立自己的家。然而你們卻把我束縛在家中,不讓我去『飛翔』。」
最後我讓步了,在家繼續待了幾天,今天我到學校了。
媽,我在這邊挺好,別為我擔心的太多。
武漢十六中高三:楚勁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