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寫關於質疑為話題的作文啊
1。從做學問的角度,可以圍繞:「質疑是通往科學藝術最高殿堂的金鑰匙!」的中心論版述。 2。從權社會現實的角度,可以圍繞:「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彼此總是「質疑」,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信任」來論述,並呼籲大家應該少一些隔膜,多一些信任。 3。可以寫一篇小小說,故事大概是主人公因質疑引起的誤會,最後寫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讓真相大白,旨在說明:「不能無端質疑,引起是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2. 關於敢於質疑的作文
敢於質疑
一個人若不會提問,從來沒有疑問,那麼他學到的知識只是形式,而不是本質。善於思考,並對知識進行質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切地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所謂質疑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我學會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這些問題經過老師的引導或同學的討論得到解決,這下不僅會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培養獨立學習解決問題,這不僅會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我們應敢於質疑問難,不是只是滿足與一知半解。所以說,學貴有疑。
就像我在預習一篇課文時先把不認識的字了,理解了,在把一些生僻的詞語藉助字典理解了,而後再想想文章中的意思。遇到一些重點的句子提出問題,並藉助工具書試著理解,在這一次次洗禮中,感受這篇文章的中心,這篇文章的主旨,並用一些一些簡練的語言在書上批註,或許這些認識還很膚淺,但我願意在這一次次的理解中進步,獲得知識。得到這些理解後,在讀一遍課文看看有沒有別的新的體會和心得,或是別的優美的句子,再體會,經過反復琢磨,學習,對於第二天的學習,也許有很多的幫助。每篇課文都這樣思考,提問在回答。一本薄薄的語文書中的厚厚的知識都讓我們消化,這些小的疑問組成大的疑問,那麼語文學習不就有更大的進步嗎?成績也不就突飛猛進嗎?所以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敢於質疑,讓我們由困惑,走向真知;敢於質疑,讓我們由膚淺的知識走向深邃的大道理;敢於質疑,我們才會疑問解決中體會學習成功的快樂。
3. 成長需要懷疑作文結尾怎麼寫
成長需要磨難作文
人生之路是人一步步走來的,在成長的進程中老是坎坎坷坷;老是必要在磨折中摔倒,在磨折中爬起,在磨折中剛強,在磨折中成長。
在生物圈中,每一種生物從出身到殞命,每時每刻不是充溢著磨折。
每當一種弱小動物在出身後的那一刻就一定要學會奔跑,不然一定會被它壯大的寰宇吃掉,你大概聽過誰人故事。
鹿媽媽在一片錦綉的大草原上生下了1隻可愛的小鹿,鹿媽媽顧不得舔凈它那血淋淋的身子,用角拱它,折磨它讓它爬起來學會奔跑,這時候,1隻山君出如今了鹿媽媽的視線中,就在這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小鹿承受住了出身之後的第一個磨折,它隨著媽媽逃過了成為山君口中之食,恰是小鹿戰勝了本身的磨折,學會了奔跑,克服了死神。
在人生的成長中也必要差別水平的磨折,並讓你在這場磨折中帶到一個開導,得到一種自強的精神,而恰是這類精神使得你在成長中得到一種跟高的境地。
就像愛迪生同樣,在他剛出身時,誰也不曉得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誰也不曉得是他給人類一個更光明的天下。
但是在當初,在他做試驗是,他是閱歷過多大的磨折埃
成長必要磨折,就像一個企業當他閱歷過磨折以後,他才會讓眾人曉得他曉得他的統統。
人生的道路不是平淡坦坦,在這條道路上,老是會有很多大石頭擋住你的去路,它便是磨折,當曉得怎麼樣去繞過它,去戰勝副它時,那末你就會又一次想人生邁向1大步。
成長必要磨折,每個人都市在磨折後獲得成功。每個人都市磨折後得到歷練,每個人都市在磨折後得到剛強。
4. 關於質疑的作文呀
盛大林
今年高考,陝西省的一名考生在作文中「另闢蹊徑」,寫了一首現代詩歌,閱卷老師認為這篇僅有209個字的詩歌作文既切合題意,又具備優美的詩韻,便判為滿分(60分)。
我仔細拜讀了那首詩歌,確實形象生動、富有哲理,充分反映出考生具有很強的領悟
能力和表達能力。但對判以滿分,我卻大不以為然。原因很簡單:此文沒有遵守題目的規則。
翻開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目後面有兩個醒目的黑體字「注意」,並列出六個注意事項,其中第五項是:「不少於800字」———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只有209字的文章怎麼能得滿分呢?
不要說我「教條」、「迂腐」,須知「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不遵守就應該受到懲罰。跳水比賽中有「規定動作」,如果規定某一次要跳301B,運動員卻跳了405C,盡管所跳動作的難度要比規定動作大得多,甚至完成的質量也很高,但只能得零分。籃球規則規定不能帶球連走三步即不能「走步」,在實際比賽中,如果犯了此規,即使跳得比「飛人」喬丹還高,玩得比「魔術師」約翰遜還要精彩,投進的球也只能「無效」……體育比賽只是「游戲」,而高考卻是備受矚目的「中國第一考」;「游戲規則」尚且不能不遵守,高考中的規定豈能置之不顧!
記得當年參加高考,老師一再強調動筆前一定要好好審題,即首先要弄清楚題目的具體要求,因為違反了規定是要吃大虧的。「不得少於800字」——那位考生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幾個字,那意味著他犯了大錯,理應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價;如果那位考生明明看到了那幾個字,卻視而不見、我行我素,那就是故意向規則發出挑戰,則理應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要知道:大家同台競技,受到同一規則的約束,只有所有參與者都遵守規則,才是公平的。
考生當然可以創造性地另闢蹊徑,但不管怎麼「創造」,都必須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而「不守規則得滿分」卻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它無異於告訴後來的考生,高考試題中的規定「不一定」需要遵守。那麼,命題中的規則是不是形同虛設?以後的高考題還要不要規則?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古語雖然流傳了上千年,但中國人的「規矩」意識其實並不強。交通規則的違反者隨處可見,售票窗口前「加塞」者司空見慣……陝西的這一「判例」,則又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但與「加塞」等不同的是,陝西的這個「違規」事件竟然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現的。這不免讓人產生聯想:假如有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有人怒不可遏,一棍子將其打死,人們是不是要為出手者鋤惡除奸的「義舉」大聲喝彩呢?
市場經濟是「規矩」經濟,法治社會是「規則」社會。我們要搞市場經濟,要建設法治社會,都要靠公民們的「規則意識」作支撐。法律有規定的,一定要依法辦事;法無規定但有「游戲規則」的,也應該按規則行事。「守法」、「循規」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很多國人非常欠缺———但「欠缺」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少人不但「欠缺」而且意識不到:明明做了不守規則的事,竟然還洋洋得意!
5. 一篇關於敢於質疑的作文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為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為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里略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為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周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為一的圓周長為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實例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通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 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才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台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打開包裹著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為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為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為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里放著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里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里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為,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復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准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裡面拿著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裡,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十幾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斗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
6. 以敢於質疑為話題的作文
敢於質疑
人們說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麼就要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只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學識,用之於我們的事業。所以我們說:學貴質疑。明朝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常把知識比作海洋,海洋是無邊際的,知識也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質疑、探疑則是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正是基於這一點,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就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的確如此,如果達爾文沒有對「特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說」的確立;如果哥白尼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也不會有「日心說」的創立。所以說,只有「疑」才能使得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疑」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思考的基礎之上的,絕不是無端的猜疑或隨便的懷疑。達爾文對「特創論」的懷疑,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隨「貝格爾」號帆船環球旅行五年,觀察和採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考察和研究了無數的地質資料,經過綜合探討之後,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創論」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這是一場真理對謬誤的挑戰,其結果自然是真理勝利。可見,任何有效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事實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們有許多青年,他們不善於發現。他們相信,凡是書上寫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說的便是真理。他們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發現,更不可能有什麼創見。他們對於社會的進步沒什麼貢獻,還可能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進步,人類的文明就會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必須提倡懷疑精神。半個多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就曾通過《狂人日記》倡導這一種精神。如今,歷史的年輪已轉過一周又一周,我們也早該拿起反向思維這把鋼槍,作為我們向科學進軍的武器了。
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對他的學生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句話對我們也同樣適用。我們要增長知識,尋求真理,就必須多疑、善疑,而且要質疑、探疑。這才是我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年輕的朋友們,勇敢地拿起這把鑰匙,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吧!
7. 關於質疑作文800字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人類在自然界中是強大的,因為思想,而一個人要想在強大的自然界中更加強大,需要的是思考,是發現,是質疑。僅作有思想能力的人只能碌碌無為,在善於發現的人面前無疑是渺小無力的。因此,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才能如雄鷹睥睨大地一般站在成功之巔。
彭巴將自己的偶然發現提出卻遭到恥,因為他的發現違背常理。但他沒有就此放棄,堅持著自己的質疑,在奧斯伯恩的鼓勵幫助下證明了發現的正確性,並被命名為''彭巴效應''。這便是思考的力量,是發現與質疑的力量。
善於發現,敢於質疑,走向成功。面對同一事物,破解難題的方法或許多種多樣正如由河流次岸到彼岸的路徑有很多,但最短最快的卻只有一種,而發現與質疑正是便捷之門的敲門轉。一位傳教士因忙於工作,無法陪兒子玩耍,便將一張世界地圖撕碎,承諾兒子拼好後便可滿足其願望。但不到五分鍾兒子便將一張拼好的地圖放在他的面前。原來,地圖背面是蒙娜麗莎的頭像,頭像完整了,世界也就完整了。兒子沒有盲目順從父親的希望,而是仔細觀察從而發現了成功的捷徑,大大縮短了到達成功的時間。
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打破權威。權威如一座高山聳立在生活中、世界上,若這座高山是正義的或許可收起到擋風的作用,但若是邪惡的,無疑是阻礙與漩渦。被稱為「扳倒總統的女人」的格雷厄姆,經過仔細調查研究發現總統上台的黑幕,面對總統的說辭,她敢於質疑,並揭露權威的真面目這成為尼克松下台的重要原因。這便是著名的「水門事件」格雷厄姆善於發現並敢於質疑,還國家國民一個真相。
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改變世界。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發現與質疑。哥白尼在教會統治下的黑暗世界中世紀,通過觀察研究,提出「日芯說」,公然質疑「神創論」,成為「天文學之父」;愛因斯坦在世界推崇牛頓的時代,敢於質疑,指出牛頓的錯誤,創立「相對論」成為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李贄在「理學」統治的明末清初,質疑孔子,抨擊理學,成為中國近代民主思想的耀眼光芒。他們,憑借善於發現,敢於質疑的精神讓世界改變。
善於發現,敢於質疑,用「星光燦爛,若出其里」的氣魄,成就」一覽眾山小」的夢想,打破堅冰,走向成功,改變世界。
8. 敢於質疑 議論文800字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為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為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里略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里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為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周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為一的圓周長為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實例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通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 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才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台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打開包裹著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為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為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為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里放著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里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里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為,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復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准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裡面拿著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裡,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十幾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斗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