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蒲松齡的<狼> 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段議論: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並告訴我們,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希望採納~~O(∩_∩)O謝謝、
Ⅱ 蒲松齡<狼>在文章結尾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段議論: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並告訴我們,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Ⅲ 《狼》一文結尾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
清·蒲松齡《狼》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白話釋義:
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屠戶在路上遇到了兩只狼,緊隨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他。屠戶又把骨頭投給它,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腳步,但是之前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上了。骨頭已經沒有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的處境很危急,擔心前後受到狼的攻擊。屠戶看見田野中有個麥場,場主在裡面堆柴,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向麥場,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著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其中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頭,又劈砍幾刀殺死了狼。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後面,一隻狼在其中打洞,意圖想要鑽洞進入柴草堆來攻擊屠戶的後面。
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
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寫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
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文章賞析:
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
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
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
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
「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斗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准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Ⅳ 續寫蒲松齡的《狼》 【作文】
屠戶殺完兩狼,仍心有餘悸,丟下手中沾滿鮮血的屠刀便跑向自己的家。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擺碗筷,見屠戶汗流浹背,氣喘如牛的落魄樣子,不禁問道:「你干什麼去了,搞的如此狼狽……你的刀和擔子呢?」屠戶奪過妻子手中的碗,狂飲了滿滿的幾碗涼水,才結結巴巴地說:「俺……回來……被兩只狼跟上……好險。」「什麼?兩只狼?……你八成在騙我吧?」妻子嚇了一跳。「什麼話……俺從來不撒謊……當時把俺逼急了,只好宰了那倆畜生,可惜俺那把刀和擔子了。」妻子仍舊不信,將信將疑地說:「該不會把刀和擔子當了買酒了吧……不是說不讓你喝酒,只是你一喝酒就不知節制,對身體多不好……」屠戶急得直拍自己的大腿,埋怨著妻子不相信自己。
正當兩人爭論時,屠戶的孩子從屋裡跑了出來:「爹,您回來了。」「你爹他差點回不來了。」妻子開玩笑地說道。屠戶一把抱起孩子,逗了一會兒才說道:「俺回來的路上遇見了兩只狼,這倆畜生竟一直跟到了打麥場上,還好你爹練的就是殺豬的本事,把它們全宰了!」孩子不解地問:「狼是什麼?像不像牛?」屠戶笑著說:「它們可不像牛,它們要吃人的……」「吃人?!」孩子嚇了一跳,抱著屠戶的大腿打著顫。「那,你沒事嗎?」屠戶拍著自己的胸脯說:「那還用說?你爹是誰啊!別說兩只狼,就是來了一群……俺……俺……」「你爹又在說大話了。」妻子擺上最後幾道菜,笑著對孩子說。「爹好厲害啊!」孩子沒聽見母親話,用崇拜的眼神望著屠戶,而屠戶早已樂得找不到北了……
「還吃不吃飯了?這一大一小就是不讓我省心……」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屠戶才背著孩子進了屋……
天暗了,屋裡點起了幾盞燈……
棄擔持刀,面對野狼,屠戶是勇不可擋的好漢,而在妻子和孩子面前,屠戶卻是那樣的善良憨厚……
Ⅳ 獵人與狼結尾續編作文。
《獵人與狼》續寫
在這之後的幾天,這個獵人的兒子擔任了他父親的職位——獵手,他每次上山都穿著父親的衣服,拿著父親的獵槍。
有一天,他去山上打獵,在埋好幾個陷阱之後,在回去的路上,他發現了兩只金錢豹正在和一隻狼打鬥,這狼就是曾經與他父親共同合作過的狼。
可狼由於寡不眾敵,很快就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他就躲在旁邊,心想:
「是狼皮值錢還是豹皮值錢?」
「當然是豹皮!」
於是他毫不猶豫的舉起獵槍對向兩只豹子,砰!砰!兩聲槍響過後,狼逃走了,豹子倒在了血泊之中······
第二天,他又來到了這座山上,在他剛上去,連口大氣都還沒來得喘時,又有兩只豹子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跑了出來,對他齜著牙,四隻眼睛直勾勾的盯著他,還把昨天的那兩具屍體叼了過來,好想在說:
「昨天殺了我們的兄弟,今天,就是你的末日!」
只見獵人面不改色,嫻熟的掏出獵槍,正當他扣動扳機時,咔嚓,槍里沒子彈了!
這時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豹子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敗,正當兩只豹子朝他撲過來時,有一群狼站在了那兩只豹子的後面,發出了一串嚎叫:嗷—嗷—嗷—嗷!——為首的正是昨天被他救的那隻狼。這下子,兩只豹子被嚇得不輕,立刻倉皇而逃,那隻狼跑回來,舔了舔他的鞋,就走了。
從此以後,他再也沒見過那隻狼。
Ⅵ 關於狼的作文
狼的自述
嗨,我是一隻善良、可愛的狼,表面看我很兇惡、很貪婪,但我對你們很好,只要你們不傷害我、不對我有惡意,我是不會咬你們的。
我有一身毛毛絨的、灰色的的毛,兩只尖尖的大耳朵,強壯的四肢,鋒利的爪子,眼睛雖小,卻很明亮,哦,我們大多數是成群結隊行動的,很有集體精神,值得你們學習。
我呀可不像老虎、獅子那樣,老是欺付小動物,我可是常常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那些小動物哦。記得有一次,一隻活潑的、在草地上蹦來跳去的小兔正在玩耍,我猛地一跳,抓住了小兔,因為小兔膽小,當場就昏倒了,我怕小兔醒後逃跑,便在它的四周弄了許多陷井,這樣我才放心了許多,果然它醒來以後想逃跑,但一頭掉進了陷井裡,哈哈,真好笑!於是我問小兔:「你那兒有病兔嗎?」小兔說:「有,你想干什麼?」我說:「我給他們治病,你家在哪兒呢?」小兔有些興奮地說:「在小區美景花園里。」「哦」於是我拉也不拉它一把就走了。來到美景花園,我果然看見發一隻老兔,我說:「兔奶奶,你有病,我給你治病。」兔奶奶說:「那——好——吧!請——你————治——治——吧!」於是我一邊舔一邊說:「你的腿有毛病,沒有用了,要去掉,沒有刀,我用嘴巴吧!」「啊嗚、啊嗚」的把腿吃掉了。「肚子和頭也沒用了,也要去掉!」不一會兒,兔奶奶就沒了。哎呀,糟糕,陷井裡的那隻小兔肯定也被傳染了,我得趕緊回去給他治治。
你看,我是不是很有愛心、很善良呢?我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拯救了整個森林,因為我吃掉這些吃草吃葉的小動物,這樣綠色就不會退化了,你們應該感謝我哦。可是現在有不少不法分子在森林裡大量捕殺我們呢,他們真是太壞了。「砰」,啊,獵人來了,我要趕快逃了,下次再說吧,再見!
Ⅶ 《狼》文章結尾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啟什麼作用
最後一段是議論表達方式,前面都是描寫和記敘。
啟的作用是:告訴我內們對付比自己強大的敵容人,要敢於斗爭,以及應該用智慧戰勝敵人,智慧比武力更重要。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7)狼作文的結尾擴展閱讀:
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鎮定和狼的狡猾貪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一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這里的「犬」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像狗一樣),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
「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敢於斗爭,取得了一半的勝利。到這兒並未讓人鬆口氣。「
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一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斗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Ⅷ 《狼》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狼》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作用是:
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貪婪、內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並告訴我們容,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8)狼作文的結尾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收錄為「專題《狼》」。
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
2016年新審訂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和部編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2019年版定為七年級上冊第18課。
Ⅸ 作文《狼故事》,主要續寫屠戶
狼長著和狼狗差不多的身材,區別大都在於狼的棒狀尾巴和單一的毛色。有的人把叢林狼和狼混淆,其實它們倆完全不是一個特種,狼的毛色通常為黃和黑,叢林狼毛色通常只為黃色的,尾尖是黑色的。
先寫狼和狼狗的區別。
狼的食譜很廣,主要吃羊類、鹿類、兔類、鼠類等。狼是群居動物,一般種群狼的匹數量最多達十二隻,最少八隻;狼群的社會等級十分明顯,地位較高的一般是健壯的年輕狼,反之,如果是老弱病殘的地位就低些。等級在進食時很明顯:等級高的狼先吃最嫩最美味的肉,等級低的狼只落得啃骨頭的份。狼性兇悍、殘忍,在食物極度缺乏的情況下,他們有傷害同類的現象。
再寫狼的食譜。
狼的幼崽生長速度很快,幼狼在一個月後斷奶,以後吃母親吐出的半消化的肉。3至5個月後就可以和自己的群體一起旅行了。
嗥是狼類獨有的本領。狼嗥聲能傳到十千米以外,狼用嗥叫聲來發泄情緒、確定領地、宣戰、聯絡等。
接著介紹狼的本領。
狼有很強的領地觀念,它們絕不會讓外族狼進入領地。狼之所以比狗聰明,比叢林里其他許多動物都聰明,就是因為它們時時刻刻都要為生存而拼搏。狼所具有的生命力和適應性的最好的表現是:在各種惡劣環境和條件下,總能捕捉到事物。
狼是一種極善於團隊合作,極善於協同作戰的動物,是所有群居動物中最有秩序,最有紀律的種群,狼的集體意識與協作精神遠遠勝於人類。
人類對狼有很深的誤解。狼在以前曾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由於人們過分地誇大狼的兇猛特性,使狼受到過度的捕殺,現在在某些它們出沒的區域都絕了跡。
狼是食物鏈中不可缺的重要一環,它有它存在的權利,請尊重它們,給它們一片生存的天空。
結尾進行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