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清明節掛親作文結尾

清明節掛親作文結尾

發布時間:2021-03-04 11:18:20

❶ 清明節作文結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里,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麼這么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鄰居看見了我這副得性,馬上告訴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害怕極了,連忙把我送到醫院里包紮傷口,從那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說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說:「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才對的起父母「我知道我這樣只說說不做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里,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著火嗎?」他們說:「當然怕啊!但只要小心點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幾個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說:「我從來沒做過「清明果」,所以,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難吃很多。」我嘗了一口,我覺得不好吃,可是我還是吃了下去,因為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2]
古人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准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檢舉燕子傳言鶯送信,過了春風就是情牽意惹的清明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美的節令,在這個美得令人心悸的時節里,有明麗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無聲濡潤的綠樹幽簧,竹籬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鏵手持耕鞭的壯漢。 清明,是城裡人出城憑吊踏青的時節,郊外微風中,到處都是獵獵飄飛的紙錢和嗶啪作響的鞭炮。紅男綠女、帥哥靚妹攜著佳餚提著美酒,祭悼完先人後,或在菜花叢中喝酒劃拳,或在碧草紅樹間翩飛嬉戲。她們在飽覽鄉村風景的同時,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一道令鄉下人看不厭賞不夠的艷麗風景。 清明的夢,格外香甜,無邊的春潮卷裹著花草樹木的芬芳及田園山水的靈秀,不停地在人們的夢境中翻滾。雖然夜半有頑皮的風推開窗子,強行把蛙聲送進屋,將夢中人殘留的詩情畫意滌洗得乾乾凈凈,但也有溫情的雨悄悄喚出一街花傘,悄悄在長裙秀發中渲染出一幅心搖神動的淡墨畫,為你豐滿枯瘦的目光。 沿著山道,順著花溪,一陣陣甘甜清麗的鵑聲,無遮無掩破空而來。把我藏在心間軟綿綿、熱辣辣、剪不斷、理還亂的悠悠心曲演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站在天樓上,沐浴著滾滾而至的春潮,遙望著遠處的桃波麥浪、綠樹黃花以及山那邊無法看見的故鄉,我突然熱淚盈眶。這個時候,山那邊石橋畔的瓦屋上或許正炊煙裊裊,慈祥的母親或許正依在棕櫚樹上朝我這邊張望;勤奮的小弟或許正吆著那頭我曾放牧過的老黃牛在田間緊張耕作。我真想租架直升飛機立即回去幫小弟扶幾把犁,我真怕高一陣低一陣的鵑聲會啼碎母親那思兒的心。 清明時節,各種草木紛長的同時,各種思緒也在紛長。很多人把清明節當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後就隨手把空酒瓶扔在風中。而我卻把清明節熬成一劑苦苦的中葯,不時喝上幾口,在鄉愁潮漲的時候,不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纖塵不染,而且在物慾瀟瀟、紅塵滾滾的鬧市也能「隨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長」。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夜雨連宵,梨花滿地、風箏滿天;每年的清明節都有許多回歸自然的人一路香塵來到綠樹幽篁、叢林曲水間伴著五彩斑斕的蝴蝶自由放飛。她們在盡情釋放心緒的同時,也探索到了大自然的幾許哀怨。因為清明節的水一年不如一年清純,空氣一年不如一年清新,花草也一年不如一年嬌艷了…… 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雨紛紛、淚也紛紛。 第二篇了`` 清明的雨 湘西的四月,正是鶯飛草長的時節。清明節這一天,不知什麼時候,迷濛的蒼穹里,,已經飄起了如煙如霧的絲雨,那漫空飛舞的晶瑩,似在輕呼著初夏的暖意。於是遠天滾過一陣輕雷,象是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林間的布穀鳥也開始了歌唱,把綠色的囑托掛上樹梢;曠野的草葉上,漸漸地生出了一滴滴晶瑩的水珠,悄悄地潤濕了初夏的歌喉。 清明的雨裹著初夏,踩著芬芳的山風,溫柔地向我們走來。那淅淅瀝瀝的絲雨,象是九天玄女拖地的長裙,眷戀著碧綠的大地,又象是巧奪天工的畫筆,勾勒出曠野神奇的意境。雨中的曠野,彷彿是一幅剛剛完成的水粉畫,散發出濃郁的詩情畫意。農舍里那些毛絨絨的小鴨子,似乎也經不住這清明雨的誘惑,一小跑而來,蹦入那泛著漣漪的水田裡,開始尋覓起初夏的故事。 出來踏青的人們,不知該有多少。赤腳走在曠野的小路上,色彩斑斕的雨傘一支支地撐起,象是夏日的荷葉撐起一顆顆圓潤的露珠那般的安逸。空濛的遠方景色依稀,被盈耳的雨聲呼喚成了朦朧的畫屏。人在畫中行走,雨在傘邊滑動,一顆顆雨珠滴落在草地上,而後又化作裊娜的雨霧,悠閑地飄向遠方。 清明,確是一個綴滿夢想和希望的日子啊!這瀟瀟的雨,這甜甜的風,漫山遍野地下著吹著,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少蓬勃的生機啊!人說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清明的雨,就已經報告了夏天的消息。我們盼望著夏天盼望著成長,是相信只要有陽光雨露的滋潤,稚嫩就會走向成熟,弱小就會走向強大,缺陷就會走向完美。倘若先祖和親人九泉有知,這漫山遍野的綠啊,就應該是他們欣慰的微笑。 待到來年清明日,這鮮花,這樹林,這曠野,這世界,該不會重又沐浴今天的雨吧? 期待著,我深深地期待著。 差點忘了賞析: ①第一篇語言流暢,寫之中帶著一點靈動飄逸感,文章有很強的感染力,結尾的含蓄點題,一點也不顯得繁瑣,實為一篇優秀美文,學生尤其借鑒! ②寫出了雨的自然。一般的清明文章尤其傷感,可這篇卻隱隱約約畫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季雨圖,生動和形象的語言給讀者不僅帶來了感受,更帶來了雨的飄揚

❷ 清明節掛親的作文400以上

我的家鄉有個風俗,不知從哪一代傳到今天,就是清明節興到祖輩的墳上掛親。
掛親,就是把內白皮紙容,剪成一組一組的長條,掛在木棍上,插在墳上。
以前我也不懂得掛親是什麼意思,這幾年大了,每到清明節,幺公便站在他家的院壩邊喊。「孝子墳上飄白紙,遊子墳上草生青啦,走!掛親去嘍。」
我們便拿著掛親紙,跟著幺公這山跑那山,用柴刀把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墳上的草修干凈,掛上親。一路上,幺公要給我們講祖父叫什麼名字,曾祖父叫什麼名字,和他們在家族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叫我們要記住,不要失傳。有孝心的兒孫,祖輩的墳上就飄白紙,那是兒孫盡孝,不要小看那一張紙,鄉里鄉親的心裡有數,你懷念著老一輩,大家評價很高呢。如果兒孫遠走他方了,清明節趕不到,這幾天他們祖輩的墳上就還是青草。所以清明節掛親,有前十天和後十天,前十天是給在家的兒孫安排的,後十天就是為離家的遊子安排的,遠離家鄉的遊子一定要回來給祖輩掛親的。
這幾年,交通方便了,離家的遊子,或乘車,或休假,多在清明節趕回來了。他們帶來五顏六色,婀娜多姿的掛親紙,古老的土家族山寨熱鬧極了,到處是濃濃的親情。家家戶戶都要去掛親,去感恩和盡孝心。

❸ 有清明節作文的結尾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里,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麼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麼這么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鄰居看見了我這副得性,馬上告訴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害怕極了,連忙把我送到醫院里包紮傷口,從那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說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說:「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才對的起父母「我知道我這樣只說說不做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里,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著火嗎?」他們說:「當然怕啊!但只要小心點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幾個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說:「我從來沒做過「清明果」,所以,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難吃很多。」我嘗了一口,我覺得不好吃,可是我還是吃了下去,因為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2]
古人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准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檢舉燕子傳言鶯送信,過了春風就是情牽意惹的清明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美的節令,在這個美得令人心悸的時節里,有明麗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無聲濡潤的綠樹幽簧,竹籬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鏵手持耕鞭的壯漢。

清明,是城裡人出城憑吊踏青的時節,郊外微風中,到處都是獵獵飄飛的紙錢和嗶啪作響的鞭炮。紅男綠女、帥哥靚妹攜著佳餚提著美酒,祭悼完先人後,或在菜花叢中喝酒劃拳,或在碧草紅樹間翩飛嬉戲。她們在飽覽鄉村風景的同時,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一道令鄉下人看不厭賞不夠的艷麗風景。

清明的夢,格外香甜,無邊的春潮卷裹著花草樹木的芬芳及田園山水的靈秀,不停地在人們的夢境中翻滾。雖然夜半有頑皮的風推開窗子,強行把蛙聲送進屋,將夢中人殘留的詩情畫意滌洗得乾乾凈凈,但也有溫情的雨悄悄喚出一街花傘,悄悄在長裙秀發中渲染出一幅心搖神動的淡墨畫,為你豐滿枯瘦的目光。

沿著山道,順著花溪,一陣陣甘甜清麗的鵑聲,無遮無掩破空而來。把我藏在心間軟綿綿、熱辣辣、剪不斷、理還亂的悠悠心曲演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站在天樓上,沐浴著滾滾而至的春潮,遙望著遠處的桃波麥浪、綠樹黃花以及山那邊無法看見的故鄉,我突然熱淚盈眶。這個時候,山那邊石橋畔的瓦屋上或許正炊煙裊裊,慈祥的母親或許正依在棕櫚樹上朝我這邊張望;勤奮的小弟或許正吆著那頭我曾放牧過的老黃牛在田間緊張耕作。我真想租架直升飛機立即回去幫小弟扶幾把犁,我真怕高一陣低一陣的鵑聲會啼碎母親那思兒的心。

清明時節,各種草木紛長的同時,各種思緒也在紛長。很多人把清明節當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後就隨手把空酒瓶扔在風中。而我卻把清明節熬成一劑苦苦的中葯,不時喝上幾口,在鄉愁潮漲的時候,不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纖塵不染,而且在物慾瀟瀟、紅塵滾滾的鬧市也能「隨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長」。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夜雨連宵,梨花滿地、風箏滿天;每年的清明節都有許多回歸自然的人一路香塵來到綠樹幽篁、叢林曲水間伴著五彩斑斕的蝴蝶自由放飛。她們在盡情釋放心緒的同時,也探索到了大自然的幾許哀怨。因為清明節的水一年不如一年清純,空氣一年不如一年清新,花草也一年不如一年嬌艷了……
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雨紛紛、淚也紛紛。 第二篇了`` 清明的雨
湘西的四月,正是鶯飛草長的時節。清明節這一天,不知什麼時候,迷濛的蒼穹里,,已經飄起了如煙如霧的絲雨,那漫空飛舞的晶瑩,似在輕呼著初夏的暖意。於是遠天滾過一陣輕雷,象是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林間的布穀鳥也開始了歌唱,把綠色的囑托掛上樹梢;曠野的草葉上,漸漸地生出了一滴滴晶瑩的水珠,悄悄地潤濕了初夏的歌喉。
清明的雨裹著初夏,踩著芬芳的山風,溫柔地向我們走來。那淅淅瀝瀝的絲雨,象是九天玄女拖地的長裙,眷戀著碧綠的大地,又象是巧奪天工的畫筆,勾勒出曠野神奇的意境。雨中的曠野,彷彿是一幅剛剛完成的水粉畫,散發出濃郁的詩情畫意。農舍里那些毛絨絨的小鴨子,似乎也經不住這清明雨的誘惑,一小跑而來,蹦入那泛著漣漪的水田裡,開始尋覓起初夏的故事。

出來踏青的人們,不知該有多少。赤腳走在曠野的小路上,色彩斑斕的雨傘一支支地撐起,象是夏日的荷葉撐起一顆顆圓潤的露珠那般的安逸。空濛的遠方景色依稀,被盈耳的雨聲呼喚成了朦朧的畫屏。人在畫中行走,雨在傘邊滑動,一顆顆雨珠滴落在草地上,而後又化作裊娜的雨霧,悠閑地飄向遠方。

清明,確是一個綴滿夢想和希望的日子啊!這瀟瀟的雨,這甜甜的風,漫山遍野地下著吹著,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少蓬勃的生機啊!人說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清明的雨,就已經報告了夏天的消息。我們盼望著夏天盼望著成長,是相信只要有陽光雨露的滋潤,稚嫩就會走向成熟,弱小就會走向強大,缺陷就會走向完美。倘若先祖和親人九泉有知,這漫山遍野的綠啊,就應該是他們欣慰的微笑。
待到來年清明日,這鮮花,這樹林,這曠野,這世界,該不會重又沐浴今天的雨吧? 期待著,我深深地期待著。 差點忘了賞析:
①第一篇語言流暢,寫之中帶著一點靈動飄逸感,文章有很強的感染力,結尾的含蓄點題,一點也不顯得繁瑣,實為一篇優秀美文,學生尤其借鑒!
②寫出了雨的自然。一般的清明文章尤其傷感,可這篇卻隱隱約約畫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季雨圖,生動和形象的語言給讀者不僅帶來了感受,更帶來了雨的飄揚

❹ 清明節的結尾怎麼寫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 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清明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編輯本段]相關詩詞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節《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長安清明言懷》 (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小烽(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彷彿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編輯本段]氣候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農業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食品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清明節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里採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凈晾乾,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我們就要准備裡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里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里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里蒸上25分鍾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編輯本段]農事諺語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清明節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乾旱,
有的年份連陰雨,寒潮侵襲倒春寒。
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墒效果顯。
澇窪地里種高粱,不怕後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麥苗追澆緊劃鋤,查治病蟲嚴把關。
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牲畜配種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種牧草,種植結構變「三元」。
鯉鯽親魚強育肥,適時栽種葦藕芡,
捕撈大蝦好時機,晝夜不離打魚船。
家鼠田鼠一齊滅,保苗保糧疾病減。
[編輯本段]節日諺語
清明節氣的陰晴雨雪與對未來天氣及年景有一定預示的諺語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3]
[編輯本段]清明節也為寵物掃墓
清明節有人在先祖亡親墓前垂淚,也有人在愛寵墳前掩泣。人有墓地,寵物同樣也有墓地。人們為寵物掃墓也跟拜祭祖先差不多,寵物墓前有照片、有白菊、有生前至愛的玩具作陪,還有的以水泥、大理石碑築就跟人一樣。除實體墓地外,寵物網路墓地、紀念博客也蔚然風行。和悼念親人的網上祭堂一樣,寵物祭堂可以祭酒、獻花,申請也容易,多數只需輸入寵物和主人的名字即可。
[編輯本段]清明養生
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大家應在這段時間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煉。
在清明之際體內肝氣最旺盛,如果肝氣過旺,則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而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需要大家對其重視起來。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予以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慾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清明時期還適合進食地瓜、白菜、蘿卜、芋頭等食品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葯,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節踏青時,不宜做運動量太大的活動。較少活動的人群,做運動需要量力而行,不應過大。老年人活動時心率控制在105次/分鍾以內,呼吸控制在24次/分鍾以內,中青年因人而異適當放寬。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貧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以及處於結石活動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強登山。
清明節是踏青掃墓、追悼先人、悲痛傷感的祭祀節日。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健康。清明節是對親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是一次宣洩哀傷的機會,有利於消除不良情緒,同時也利於心理健康。但是在這段時期,對於失去至親的人,清明節很容易觸景傷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特別是老年人在掃墓時,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大家悲傷、抑鬱的情緒,不宜持續得過久。這段時期是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高發期。有此類疾病的患者不宜過度傷心,要注意情緒的調節,需要找親人、朋友陪伴,緩解負面情緒的影響。
2010年清明節國家放假具體通知: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2010年清明節放假公休時間為4月3日至5日,共3天,4月6日上班。星期六到星期一放假,星期二上班。
[編輯本段]清明選在公歷4月5日的緣由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從根本上講,二十四節氣是由地球公轉時所在的位置確定的。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准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總之,四五清明說起來是一個農歷的節氣,但它是用陽歷方法確定下來的日子,這個說法在使用公歷以前是沒有的。就好像說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樣。用節氣來反映太陽的運動規律是中國古人了不起的發明。

❺ 關於一些清明節傳統習俗的作文結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❻ 關於清明節作文結尾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每年冬至後108天是清明節。清明節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關於清明節還有一個感人的由來。傳說晉文公重耳在逃亡中,一天餓昏了,他的隨從介子推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烤著給晉文公重耳吃。晉文公重耳執政後,重賞那些有功之臣,卻忘了賞介子推。有人提醒說也應賞介子推。晉文公重耳帶著大臣去賞介子推,誰知介子推已經帶著老母親躲在綿山上,有人提出燒山,因為介子推那麼孝順,一定會帶著母親出來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晉文公重耳和隨從上山去看,只看老母親和介子推在一棵大柳樹上燒死了。晉文公重耳非常傷心,下令從此以後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一天叫寒食節,又叫清明節。關於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有祭祖,掃墓,踏青,植樹。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還去紀念逝去的先人,去給逝去的先人掃墓。清明節這天我們還要植樹,俗語說的號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點都。清明節後天氣漸漸暖和,農民伯伯也開始抓地了。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在清明節這天去緬懷那些革命先烈讓他們在地下安息。【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黃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盡管我們每一個人從孩童時起就這樣問父母,也這樣問別人,直到長大後問自己,可誰也無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也因為禁忌,還因為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的禪宗就有了一個很著名的偈語: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將自己帶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過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和後輩存念懷想,再就是這「一抔黃土掩風流」的墳塋,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但是,就是這種總會被淡忘的祭奠,卻以不出三代的親情懷念和環環相扣的鏈接方式,在血緣親情的懷念與哀思中,讓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親世代相傳,並產生了巨大的認祖歸宗的情感凝聚力——這就是中華血統與炎黃子孫的後裔,這就是百家姓賦。【清明節祭掃烈士墓作文500字】清明節到了,我、妹妹和媽媽到西山公園去掃墓。我掃的可不是親戚朋友的墓,而是革命烈士的墓。早上,媽媽早早地把我叫醒,坐公共汽車到西山公園。一路上,春意盎然。走進西山公園的大門一看,公園里到處充滿著春天的氣息。接著,我們走進了烈士紀念館。看著滿牆的烈士照片,其中有:辛亥革命先驅寧太一;抗日名將左權;紅軍軍事指揮家蔡申熙;新四軍聯絡部長朱克靖;與李大釗同赴國難的唯一女傑張挹蘭;留下一封血書感動億萬國人的陳覺和趙雲霄……出館後,我們來到烈士紀念碑前,把紀念碑前的鮮花整理好,把花圈扶正,打掃完垃圾之後,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個響頭,表示敬意。隨後,我們來到了左權將軍的像前行了個隊禮。左權將軍手裡拿著望遠鏡,威嚴中帶著慈祥的目光凝視著前方,他好像看著這么繁華的醴陵,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感到特別欣慰,覺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是有意義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今天的家國興盛與人民幸福,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也是先烈們為之奮斗的美好理想。繼承先烈遺志,建設美好家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讓我們攜手今天,面向未來,同心同德去完成先烈們未竟的事業,為建設富強安康的醴陵而努力奮斗!【清明節掃墓作文5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了,現在我就來說說這個烈日當空的清明節吧。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兩位姑姑在下午1點30分整,頂著烈日,提著一大堆的東西,來到奶奶的墓前。奶奶是在我還沒出生前因病逝世的,我不能和她說話,不能和她握手,甚至不能和她對視。我是多麼想念她啊!因為奶奶是20世紀去世的,當時各戶人家還比較貧困,所以奶奶的墓不大、不起眼。我們來到墓前時,那裡的雜草已是多如牛毛,幾乎把奶奶的墓全部掩蓋住了。於是,大人們戴上手套,拿起鐮刀,讓我到一旁的空地去,他們便拿起鐮刀使勁地割斷那些雜草。過了許久,雜草才被割掉一把部分,總算是有了一塊空地。之後,我把紙錢一張張地放到墓地上,用大塊的石頭壓住,爸爸拿起幾包鹽,灑在了被割斷的枝葉上,我便疑惑地問道:「奶奶生前喜歡吃鹽嗎?」引的大家哈哈大笑,爸爸一邊笑一邊說:「我聽說把鹽灑在樹枝上可以停止樹枝的生長。」聽完爸爸的話之後,我便感到了一種尷尬的心情湧上心頭。我們處理完奶奶的墓地之後,已經2點30分啦,我算了一下,我們掃奶奶的墓共花了1小時。清明節是熱鬧的,也是悲傷的,我應該懷著激動且盼望的心情迎接下一次清明節的到來,這一次的清明節更是令我難以忘懷。【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清明節作文5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董志為外婆掃墓。到了外婆的墳以後,我們每個人拿起掃帚或抹布,為外婆的遺像和墓碑擦洗干凈。接著,我們放置了幾束鮮花,幾盤糕點及一些水果。最後我們再燒香,把折好的錫箔,紙錢和元寶燒給外婆,表達我們對外婆的思念與祝福,願外婆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到許多錢,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個充滿了光明的未來。此時,我不禁想起曾經與外婆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我在很小的時候,外婆還沒有去世。那時的外婆雖然已經滿臉皺紋,頭發花白,但是很疼愛我,外婆那和藹的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外婆已經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還留在我的腦海里。遠處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動聽的曲子,遍地金黃色的油菜花,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象。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留下遺憾。【清明節掃墓作文500字】今天,我們去了墓場,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掃墓。上午七點,我們全家早早就准備好了拜祭的祭品,坐著叔叔的小車向奶奶的墓場走去,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我們就來到了興寧刁坊洋窩里。下了車便朝著奶奶的墓地方向,翻過一座高山,走過一片森林,終於到了奶奶的墓前,只見墓前長滿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鋤頭鋤草,雖然很累,但爸爸仍堅持著。可見爸爸是多麼牽掛著去世的奶奶啊!鋤完草後,我們就插蠟燭、擺盤果、燒紙錢、放鞭炮……當我還未從鞭炮聲中回過神來,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說;「宇浩,快過來跟奶奶說說自己的心願吧。」我走到墓前,雙腿跪下,兩手並合,眼裡閃著淚光說;「奶奶,雖然您去世多年,但我們依然牽掛著你,回憶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您就像與山同高,與水同流,與天同大。奶奶,您在天之靈,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幸福快樂!您安息吧!」我用紙巾檫去眼淚,然後把一束鮮花插在奶奶的墳墓上,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望這鬱郁蔥蔥的樹木,自由自在的小鳥,各式各樣的白雲,綠茵茵的草叢中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我輕輕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裡。我將永遠記住這美好的清明節!(書村網)【家鄉的清明節作文5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陝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今年我家全部人都從外地趕回來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准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後面。我們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鏟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張粗紙和12支香在墳墓周圍插好,因為今年是12個月所以要插12支香,12張粗紙。然後在墳頭用石頭放上幾張粗紙蓋住,開始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燒完以後,放鞭炮。最後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後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❼ 清明節習俗作文結尾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❽ 清明節作文結尾,好一點(習俗結尾)跪求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習俗,農歷3月初的天氣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時候,適合人們開展各類活動,包括踏青出遊,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節日也在這個時候。早期的清明節並沒有祭掃的功能,清明節的活動內容與3月初的其它節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歷制定的歷法,本身並非節日。清明恰好在農歷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節日上巳節、寒食節重疊,久而久之清明也成為了春季節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節已經從中國人的節日譜中消失了,但過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則固定為農歷三月三那天。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經開始流行,《論語》中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最早的時候,上巳節那天人們會去踏青郊遊、到河邊洗澡。另外,這天也有「驅邪」的功能,古人稱為「祓除畔浴」。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譬如「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朱旭強解釋說,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上巳節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詩經》所說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也是發生在這段時間,這樣的傳統一直影響到唐宋,杜甫《麗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句子。不過,後來隨著社會趨向文明,野合的主題被替換為求子,上巳節後來形成了祭奠女媧廟,婦女們在河邊求子的風俗。

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也有過「三月三」的習俗,「曲水流觴」便是當時人們普遍採用的一種休閑方式,這個在王羲之的《蘭亭序》里都讀到過。

至於清明祭祖的風俗,有一種說法認為與農歷三月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傳說是因為春秋時晉文公為了紀念大臣介之推而設。朱旭強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後人附會的說法,就像將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塊兒那樣。寒食節的來歷與古代取火困難有關,一旦得到火種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在屋子裡設火塘的風俗。而寒食節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們在那幾天要替換新的火種,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節本身和祭掃並無關系。 贊同0| 評論

❾ 六年級下冊作文《記一次清明節掛親》

古人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 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准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 (^ω^)=☞

❿ 關於清明節的結尾段落,親!謝謝你嘍!

1、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託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里,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 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 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便是一個不下雨的雨天。

2、
千縷萬縷的思念伴著清明節的細雨從天而降。
——題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雨是清明最真的代表,雨亦是思念的載體,它載著千千萬萬的思念從天而降,雨落到土中,滲到土中深出,化作一滴滴甘露滋潤著地下人,那久旱的種子,那久旱的心。為他那久旱的心中萌上一顆思念的種子,讓他有百感孤獨的心長出一片綠野、讓他能與我們有著一絲一毫的牽掛,讓他心中有著一絲一縷的思念。
墳前的親人們固然是悲痛的,因為他們的親人離開他們而去,把他們的思念都帶上了天國。他們思念著……墳前的人也曾抱怨過、但他們卻始終也不明白地下人也正思念著他們啊!不明白地下人的痛!
雨一直下,一絲,兩絲,三絲,形成一滴滴冰冷的水滴痛滴在小草上,最終變成地下人那苦苦相思的淚水,那不是小草在流淚!是地下人在流淚啊!這淚水晶瑩剔透,這淚水裡飽含著相思之苦。世上最悲的事情也莫過於此了。明名思念卻不能相見。帶下人的淚水仍不斷地流著,在地下匯成了一汪相思的苦水。這汪苦水沖破限制,分成無數條支流,流到他親人的身邊,流到他家的院子,流到了他的家裡……他的心中也有著無數的思念和牽掛呀!
在這無言的清明裡,雨成了他們的相思的工具借著雨他們互相了解,借著雨他們互相安慰。使彼此的心裡都能些許的安慰。使彼此的心裡都得到對方的思念……
那漫天飛舞的相思雨。將世間中的人和他們所相思的親人融會在同一片天地中、把整個世界沉沒在了
思念之中。啊悲傷的清明!有誰能不被這思念雨所感化,被這場雨所洗禮的人,植物……都顯得多麼的清晰,他們都顯出了自己內心最真魂!
正因為這場清明雨、把相思的人們都牽在了一起。

以上兩篇文章供參考,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清明節掛親作文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