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有關慎獨的作文題目

有關慎獨的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1-03-04 04:04:51

A. 有關慎獨的話題作文

慎獨這個詞目前有2種解釋,我先說古意。古語中「慎」意為「堅持,固守」;「獨」意為「內心,心裡,和外在相反」。「慎獨」就是「固守內心,堅持原則」的意思,就是要堅持自己內心為人處事的原則,要有主見,堅定不移。 第二種解釋,現代的文章中多見「慎獨」被解釋為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劉少奇也曾對慎獨作了這樣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也許是現代人對古語字面上理解的錯誤,也許是對這個古詞意義的擴展衍生。雖然「慎獨」有這樣2中含義,但都是教人嚴於律己,在面對外物的影響時堅持心中的原則。古意側重於外物主動作為(他人的干預)的影響,今意更側重於外物不作為(沒有他人的干預)的影響。此時看這個詞,結合古今兩種含義,就是無論別人怎麼影響我們,是橫加干預或是不聞不問,我們都要固守內心,堅持自己的原則。

B. 有關慎獨的寫作素材

《楊震暮夜卻金》: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由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佔,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感悟楊震的話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

慎獨這個詞,現在不怎麼常見了,但在傳統文化里,特別是在講傳統倫理道德時,這是一個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詞語。
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小心,自覺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或不注意的時候而干壞事。這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或方法,稱之為「慎獨為入德之方」。南宋學者朱熹對這個詞作過這樣的說明:
「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明顯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裡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
(《朱子語類》)
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以「慎獨」出名的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個「清廉誡四知」的典故。《後漢書·楊震傳》有這樣的記載:楊震去荊州赴任,道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年舉薦上來的,王密為了表示對楊震當年提挈之恩的感謝,「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你這樣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後人就把這件事當成「慎獨」的典型,流傳下
來。
大凡真正代表人類美好精神的東西,總是能跨越時代、跨越國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獨,這種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這樣。在法國人寫的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與前面說的楊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說:
「我的朋友到泰國旅行,在貨攤看見十分可愛的小紀念品,他選中了三個後就問價,女攤販回答是每個一百銖。他還價六十銖。說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後她說:『我每賣出一百銖,老闆才能給我十銖報酬。若六十銖賣了,我就什麼也賺不到。』我這位朋友聽了心生一計,說:『這樣吧,你賣給我六十銖一個,我額外給你二十銖報酬,這樣,比老闆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些錢。雙方都有好處。』他滿以為她會立刻答應的,卻見她搖搖頭。他便補充上一句:『你的老闆不會知道的,別擔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堅決地搖搖頭說:『佛會知道。』」
楊震說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還有這位泰國女攤販說的「佛會知道」,去掉裡面的神秘成分,其實說到底了,如果是兩個人辦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個人辦的事,那是「我知」,說「無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謂「慎獨」,就是要捅破「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宋代學人陸九淵就明明白白地說過:「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這樣,把慎獨與誠實、不自欺欺人、無愧於心相聯系,就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對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覺。
表面上的君子好當,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君子難做。「人生而有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世,在物慾橫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權利場上,人人都面臨著「制欲」的考驗。多少人在這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這樣的事例舉目皆是,用不著在這里羅列了吧。如何將「欲」自覺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允許的范圍之內,並且能「省察於莫見莫顯」之間,連不被人注意的細枝末節也不放過,當個「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真君子,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養,過好「慎獨」關。

C. 以「慎獨」為話題作文,800字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傳承千年,後人對慎獨的研究也不曾停歇。
----題記
慎獨?慎獨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拿到作文紙後的第一感受。我想多數人會感到陌生,似乎這個詞語太抽象了。
慎獨,始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
「慎獨」,按字詞典上的解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辭源》中解釋到: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海》中作這樣的解釋:「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往外沿引伸,可視為「對自己行為負責」。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時也能謹守道德、原則,不苟言行,維護好自身的形象。」
故,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幾千年來,慎獨在人們的修身養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東漢安帝時,昌邑縣令王密為了感謝荊州刺史楊震當年的提攜之恩,深夜攜重金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知者。而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楊震面對誘惑,自覺地剋制自己的慾望,不因無人監督、他人不知道而收受賄賂,這就是慎獨的力量。
當你屢遭失敗打擊,一蹶不振的時候,你是否因此沉淪,頹唐呢?你是否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困境?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確的,那麼你就做到了慎獨。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他們都是在困境中崛起,在失敗中成功,他們難道不可以稱的上典範?
做到慎獨,主要的還有勤奮和專注。因為專注才可以排除一切雜念,專心於某一個方向,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擾誘惑。因為勤奮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到盡可能多的事情,才能嚴格地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鞭策自己。
慎獨,即是自律,曾經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標准,而現在是我們道德修養的方法,道德修養像寶石一樣的珍貴,那麼慎獨就是寶石中的寶石,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任能嚴格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鑽石」

D. 慎獨-話題作文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E. 以「慎獨」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梨樹栽道旁,人爭相取之,一句「吾心有主」,便約束了自己的舉動。大浪淘沙,千古風流人物,斗轉星移,便是幾多春秋,可是以「吾心有主」標榜者又有幾人?

可還記得,漢時,那個在北海牧羊的男子。手持節杖,望著天也不曾動搖半分的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只因一句「願做大漢魂,不做匈奴臣」,便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只待公羊生出小羊方可回去。那裡荒無人煙,只有羊群伴,曾為好友的李陵勸他投降匈奴,只換來他一句割袍斷義便灰溜溜地走了。想那時,漢主恐怕早已將他忘卻。只要他點頭無一人知道他已經投降匈奴。那是貧寒與華貴的對峙,是氣節與富貴的決戰。可只因一句「吾為漢臣」,榮華富貴轉身而逝,貧寒、孤寂隨之而來。

恐怕在當時的他,孤寂一人也曾默默誦念過「吾心有主」這句話吧!千里外,荒無一人的北海,只有他一人因為一句「吾心有主」便守望了整整十個春秋,由偉岸的男子變成白發須須的老人。依舊獨自一人,謹守正道,嚴守氣節。你是漢時不屈的魂,是謹守正道的魄。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你無光自亮,燦爛而耀眼。

古今多少事悠悠,古人以「吾心有主」而嚴守正道。今人以「吾心有主」而繼往開來。那是無意間翻開2008感動中國時看到的,他並不是十人物之一。他只是一個彩票供應站的售票員。有人請他代買號碼,誰知竟中了百萬大獎。可他卻絲毫沒有猶豫地將大獎給了那人。百萬大獎不動心嗎?又沒有人知道!誰知他卻說:「不是我的,我不要,要了心裡也不踏實。

有一個詞,很好將他們的行為解釋清楚——慎獨。佛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守正道。慎獨?!是啊!就算獨自一個人也要謹慎,吾心有主,慎獨之。惟正自身,慎獨之。

閱讀全文

與有關慎獨的作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