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例子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這句話提醒我們,
君子人應該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才能感召德才兼備的人來到我們的身邊。古聖先賢他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即使不是聖賢的君王,就是想成為霸主,也都必須有謙敬的德行。
在《新序》上記載,齊桓公他要去見一個叫稷的平民百姓,結果他一天跑了三次,都沒有能夠見到稷。跟從的人就說了:「作為一國之尊,萬乘之主,見一個平頭百姓,一天來了三次都見不到,那就應該就此作罷,不要再去了。」結果齊桓公怎麼回答的。齊桓公告訴他說:「你說的不對。有德行的士大夫、讀書人輕視爵祿,因此他們也會輕視君主;而那些不想稱霸天下的君主,也會輕視有德行的士大夫和讀書人。縱使這位先生輕視爵祿,可是我怎麼敢輕視稱霸天下。」你看齊桓公他很明理,
他知道要想稱霸天下,都要去謙恭禮遇那些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向他們請教。所以齊桓公一連去了五次才見到了稷。
這件事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其他的人聽到了這件事,就說:「齊桓公對於一個布衣之士都能夠如此的尊敬,那對於一般的諸侯國君,肯定會更加地尊重。」所以這些人都紛紛地來朝拜。所以你看,齊桓公他能夠成為春秋的霸主,春秋五霸之首,那絕對不是偶然的,因為他有禮賢下士的品德。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確實是不勝枚舉。不僅僅齊桓公因謙恭禮敬賢人而稱霸天下,魏文侯也是因禮賢下士而稱霸諸侯的一個代表。在《說苑》上記載,魏文侯從中山國急奔安邑,田子方,也就是一個仁人,他在軍隊的後面。途中魏文侯的兒子太子擊遇到了田子方,便下車快步走上前去,結果田子方還是坐在那像原來一樣,一動不動,並且告訴太子說:「你替我去告訴君王,在朝歌等著我。」
太子聽了之後,臉上就露出了不悅的顏色,他對田子方說:「不知道是貧窮的人待人驕慢,還是富貴的人待人驕慢。」田子方怎麼回答的。田子方說:「當然是貧窮的人待人驕慢了,富貴的人怎麼敢待人驕慢。如果是一個君主待人驕慢,就會導致亡國;如果大夫對人驕慢,就會喪失地位;如果貧窮的人傲慢,他也只是保持貧窮而已,對他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損失。」太子聽了之後,就趕上了文侯,將田子方與他的對話轉告給了魏文侯。
魏文侯聽了之後,非常感嘆地說:「如果不是你的緣故,我怎麼能夠聽得到聖賢人的這一番話。因為我在仁德方面比不上子方」,就是他的仁愛之心比不上田子方,「所以我對他很禮敬,才和他成為朋友。自從我和子方成為朋友之後,君臣之間的關系愈加地親密,百姓愈加地歸附,從這里我得到了友愛賢士的功效。當我想攻打中山國的時候,因為我在作戰用兵方面比不上樂羊,所以我就對樂羊非常地禮敬,結果怎麼樣。結果樂羊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把中山國打下來獻給我,那個時候我就得到了和武士交朋友的功效。如今我之所以不能夠稍有進步,就是因為我沒有遇到以智慧超群而對我驕慢的人,如果我能夠得到以智慧驕慢我的人,我的功績怎麼能夠比不上古時的聖賢。」
你看看這個魏文侯,他確實是一個明主。他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就是因為他對仁人賢士非常地禮遇,而且能夠以謙恭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以受教的態度向他們學習。結果這些人都願意去幫助他。田子方對他的太子這樣的傲慢,但是魏文侯不僅沒有指責,而且還教導太子要用仁愛之心去結交那些有德有才之士,所以文侯稱霸天下,也確實是當之無愧。
我們知道在世間大凡讀聖賢書的人,都把財、色、名、利看得很淡,「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領導者不能夠認識這樣的人才,或者心胸不夠寬容,甚至還嫉妒障礙,就不能夠識才,也更不能夠任用真正的賢才;喜歡任用的,都是聽自己話的人、諂媚巴結的人、阿諛奉承的人,真正的賢才就會離你而去了。
② 德才兼備,大有作為 的人
能補充一下嗎?是寫孺子牛之類的還是德才兼備,大有作為( )的人
③ 如何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為話題800字作文
偉大的祖國母親給了我們這樣安定的成長環境。讓我們學習,才使我漸由無知到有知。敬愛的老師給了我們無限的教育和關懷,才使我們漸由一小小稚兒成長為「五好」學生。當然還由許許多多叔叔長輩的指教,所有的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我們不該之恩回報嗎?
祖國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環境,讓我們可以安心地成長,學習,生活著。我們應該如何回報我們的祖國母親呢?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最好的回報就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呢?
有人說:「做人首先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如果人們的道德修養落後於時代,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我完全贊成這個觀點。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不難忘記,童稚時的孔融將最大最好的梨讓給了長輩的動人故事。老子在《道德經》里囑咐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一切的一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所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我們趁早學好本領,將來為國爭光吧!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當今世界是一個新科技,新信息,新體制不斷涌現和競爭異常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做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不僅要有良好的品質修養,還要積極掌握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己任。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對社會作出較大的貢獻。信度原創作文網:www.xin5.com
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彈指一瞬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戰勝了分裂走向統一、掙脫了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但如果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理論道德的進步社會將會其亂不堪!
最後,我還想與有志少年共勉四個字:「艱苦奮斗」。一個人要自立,一個民族要振興,一個國家要富強都離不開艱苦奮斗。聽大人講:「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奮斗中成就偉業,在困苦中創造輝煌,靠著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將來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擔起祖國發展的重任!
④ 作文素材:德才兼備的人、有德無才的人
德才兼備的人 選對國家貢獻大的名人比如:歸國的錢學森,精忠報國的岳飛
有德無才的人 選擇德行出眾的人。看看近幾年的感動中國的人物。裡面有的
⑤ 以《德才兼備》為題的作文
德才兼備作文
人才: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
這是人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正解。當然,我們做不了「德才兼備」的人,這是聖人的標准,如孔子一類「子」,凡人遠不可比擬。不過,有某種「特長」這一點應該很容易達到,但又要做到最好也才得稱之為人才。大多數人在此就望而卻步了,雖然有才能,但不希望或害怕展現,使機會與其失之交臂,這其中,無非就是缺少了一點自信。
所以,每一個人才都需要具備一個條件「自信」當你能大聲向全世界宣布:「吾乃人才」時,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吾乃人才,說的容易,但又需要問心無愧,心胸坦盪的人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說出這四個字,這就決定了有部分人雖天天吹噓「吾乃人才」但一事無成的事實,到頭來,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自古以來,哀嘆懷才不遇,自擬人才的人大有所在。典型例子就是韓愈了,他的一篇〈馬說〉流芳千古,多少文人騷客以此共勉,先不管他寫後是否遇見了傳說中的「伯樂」單是這一篇文章,就足以證明韓愈是個人才,這個人才還是個大大的人才。文中韓愈委婉的將自己比喻為千里馬,用識馬者來描繪世人之愚昧無知,生動的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哀悖之情,這情,為天下人才之感嘆,為天下人之哀呼。當真是盪氣回腸,字字珠璣。
這種人,不任用豈不可惜了?於是,一篇高呼「吾乃人才」的大作永久定格在中國文學史中。
假如,你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必將亮出自信的旗,倚天抽劍,仰天長嘯,逐鹿中原……
假如,你是一個真正的水手,必將亮出自信的旗,扯足風帆,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假如,你是一名真正的人才。必將亮出自信的旗,高呼一聲:「吾乃人才!」
吾乃人才!吾乃人才!
這是一句真正的表達,這是一句無謂的話語,是對自己才能的肯定,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精神支柱。
朋友們,欲為人才必自信,請你們相信自己,努力奮斗,用自己青春的力量開辟一片新天地!
相信:吾乃人才!
⑥ 求一篇以《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為題的作文
在此,我引用曹雪抄芹的襲一句話來做引子: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在我看來,德才這兩者是可以兼得的:德,一般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往,比如,我們對待一些與我們意見和性格相左的人,我們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和背景思考,對他們的一些不當的行為,我們要以寬恕的態度對待。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對一些不足要嚴格對待。從而在生活上,形成一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習慣。
才,元非是我們對一些事物和人的認識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地學習和反思一些東西,就會無形提高我們對事物和人的一些新看法。從而,在生活上,會促進我們要以更寬廣的心胸去容納這些東西。在這個過程,我們的德才也會在這種過程進一進融合,從而促進我們自己的智慧成熟。
⑦ 關於德才兼備的著名事例
1、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
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2、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
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准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3、梁啟超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
一時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
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4、肖邦的遺願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
肖邦輾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5、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
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⑧ 德才兼備大有作為的人
老師匡煥學
德高鴻儒博學,
望重英雄豪傑。
天時地利人和,
用筆如魔,回
令人拍案叫絕。
3. 王本成答
敢說敢作敢為,
無怨無恨無悔。
狂風暴雨驚雷,
吐氣揚眉,
天下舍我其誰?
4. 回瀾閣
為國為家為民,
風吹日曬雨淋。
碧海藍天白雲,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尋。
5. 管仲圖
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匯集四方英雄,
師出有名,
天下任我縱橫。
6. 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
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
重上瑤台,
天地為之驚駭。
⑨ 德才兼備的名人事例,快!!!
少年鄧小平的故事
1901年,16歲的鄧紹昌與廣安淡家壩(今廣安恆升鎮)淡氏姑娘結婚。淡家也是廣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蘇省嘉定和甘肅省渭原出任知縣。淡氏18歲嫁到鄧家,1902年他們的女兒鄧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緒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個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聲,從離「德政坊」百米開外的瓦屋裡傳向世間。他,就是鄧小平。
當兒子誕生後,鄧紹昌似乎看到了一線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兒子能像先祖那樣建功立業,希望兒子能超過先祖成為「賢才」、「人聖」。
按照鄧家輩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培成國用、燕爾昌榮」,鄧小平屬「先」字輩。
「鄧先聖」——這個給予剛剛落地的嬰兒的名字,飽含著鄧紹昌的苦心和希冀。
鄧小平在家雖然只有16年時間,但父母對其影響甚大,母親淡氏信奉「逢惡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訓,寬厚待人,鄰里糾紛多請她去調解。鄧小平對母親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說:「當時那個家庭能夠維持生活下去,全靠母親。」1919年下半年,鄧小平離開家鄉,從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掛念,辛勤的勞作和對遠在異國他鄉兒子的長久思念,終致積勞抑鬱成疾,於1926年過早辭世。
鄧紹昌在外面也很寬容和善,在家裡卻很嚴厲。他對子女們尤其嚴格,近乎苛求。鄧小平在協興小學堂讀書時,有一次學業考試,因為連續幾天生病沒有能去上課,考試成績列在第二名。鄧紹昌聞得此事,異常生氣,回家後將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直到鄧小平的祖母出來解圍才罷手。
從鄧小平祖上的脈絡可以看出,無論是鄧氏家族的家庭遺風,還是父輩們的前瞻預測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給了鄧小平很大的影響。
在鄧小平斷奶以後,祖母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睡覺時祖母常把他摟在懷里,一邊用手輕輕地拍著,一邊哼著廣安的兒歌:「月兒彎彎照樓台,打個呵欠瞌睡來,瞌睡蟲,我的乖乖,哎喲哎喲。瞌睡蟲,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兒歌中酣然熟睡的。
1909年小平5歲時,父親將他送進了離家約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啟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鄧小平先祖鄧時敏的舊宅,一座很大很氣派的四合院,因鄧時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們尊稱為翰林院子。鄧時敏有子無孫,香火延續中斷,族中公議將翰林院子辟為義塾,用以招收鄧族子弟教經讀史,期望著為鄧家培養出幾個出類撥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師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鄧小平入私塾時,名字為鄧先聖。老先生一聽這名字就拉長了臉,認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為「聖人」,小小孩童,怎麼能「先聖」呢?於是給鄧小平改名為「鄧希賢」,希望他成為一個賢德之人。
那時的私塾,進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書》、《五經》一類;修習的功課主要有三項,即讀書、習字和作文。
鄧小平在翰林院子讀了一年多私塾。宣統二年(1910年)協興場開辦了一所新式小學堂——北山小學堂。學堂設在協興老街一個叫劉吉生的大地主庄園的側院里。鄧紹昌又將小平送到北山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整個學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個班,鄧小平分在丁班。這時開設的新課有國文、算術、修身、體操等。國文老師鄧俊德是一個不滿封建禮教、思想激進、曾參與過一些維新變革活動的新派人物,他經常拋開書本進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拳運動等史事,這種啟蒙教育對幼年鄧小平思想影響非常大。
在北山小學堂期間,鄧小平還有過一次「偷錢」的經歷。一天放學的路上,發現一位同學正哭得傷心,他詢問原委,原來同學的妹妹重病在家,家裡貧窮,無錢醫治。怎麼辦?小平心裡盤算著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塞給那位同學5個銀元,囑咐他快拿去給其妹妹治病。
這一筆錢在當時可以買500斤稻穀,是鄧小平從父親那裡偷來的。其實這時鄧小平家也不是特別寬裕,家裡全靠母親織布養蠶撐著。不久,鄧紹昌便發現丟了錢,氣憤地把全家召集起來查問,當得知是小平所為時,鄧紹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後來母親知曉兒子拿錢的原因後,心疼地把兒子摟在懷里。
1915年下半年,鄧小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位於縣城西北考棚巷的廣安縣立高等小學堂。此建築原系清代紫金精舍書院,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廣安人蒲殿俊於光緒三十年以紫金書院為主體,將培文、渠江、甘棠書院並入,建立了廣安縣高等小學堂。
鄧小平被分在12班,其班主任老師是位清末秀才,名叫李腴膏,古詩詞功底甚為深厚。教理科的老師是上過幾天洋學堂的曾樹森。小平同班同學李再標出身於廣安一個富商家庭,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重病不起,讀了不少舊書的李再標認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母親吃,便會治好病。母親病日重,李決定割肝盡孝,鄧小平知道後厲聲喝止:「肝子是葯嗎?你怎麼活命?」新學堂講求科學,相信科學,小平陪同李再標請醫生給其母親看病,結果,肝未割,其母親倒康復了。
1918年夏,14歲的鄧小平結束了在廣安縣立高等小學堂近4年的學習生活,隨即進入廣安縣立中學堂讀書。這原是清朝進行科舉的考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縣立中學堂。在這里,鄧小平接觸了數、理、化等新型教育。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小小的廣安也成立了「學生愛國分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近因吾國外交失敗,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希同胞轉相勸勉,或助以言論,激勵民氣,而圖救我國危局。」緊接著,罷課運動,上街遊行,抵制日貨的活動層出不窮。在慷慨激昂的公啟中,作為一個熱血男兒,耳聞目睹的事實使鄧小平愛國、愛家的種子在心底深處萌芽了。
踏上救國救民的道路,對於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了。